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新聞聯播罕見畫面!湖北驕傲!習近平一再邀請,扶他坐到自己身邊!

昨晚的《新聞聯播》

出現了一幕罕見畫面。

4分25秒高能!

在播報全國精神文明建設

表彰大會的新聞時,

坐在總書記身邊的一位老人

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這位老人, 今年九十多歲了。

獲評全國道德模範的他,

昨天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領獎。

當時, 看到老人家年事已高,

站在代表們中間,

習近平總書記握住他的手,

請他坐到自己身旁。

老人執意推辭, 總書記一再邀請,

最後老人才在總書記身邊坐下。

這位老人,

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國核潛艇之父”——

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

湖北的驕傲!

總書記:“來!擠擠就行了,

就這樣。 ”

昨日上午, 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參加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的600多名代表。 黃旭華作為湖北地區代表, 榮獲“敬業奉獻類全國道德模範”。

在熱烈的掌聲中, 習近平總書記高興地同大家熱情握手、親切交談, 代表們紛紛向總書記問好。 握手結束後, 習近平總書記回到隊伍中間, 準備同代表們合影。

總書記看到93歲的黃旭華和82歲的黃大發兩位道德模範代表年事已高, 站在代表們中間, 總書記握住他們的手, 微笑著問候說:“你們這麼大歲數, 身體還不錯。 你們別站著了, 到我邊上坐下。 ”

黃大發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 他帶領村民們前後歷經30多年, 在峭壁懸崖間挖出一條10公里的“天渠”, 使曾經缺水乾旱的貧困村面貌一新。

習近平總書記拉著他們的手, 請兩位老人坐到自己身旁來, 兩人執意推辭, 習近平一再邀請, 說:“來!擠擠就行了, 就這樣。 ”

“總書記挪開凳子, 將黃老請到前排, 真是令人感動。 ”在北京, 代表全國文明城市宜都參會的市委書記羅聯峰對記者回憶:“大家使勁鼓掌, 雷鳴般的掌聲持續了好久!”

會見結束後,習近平語重心長對有關部門的同志說,給老道德模範讓座,這是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這就叫人倫常情。

在武漢,黃旭華的女兒黃峻接到朋友電話:“在電視上看到你父親啦!”反復回看新聞聯播,她心頭暖融融的。

719研究所沸騰了,大家在朋友圈分享喜悅:“很自豪!很振奮!”“總書記的禮遇,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科學家、對人才、對道德模範的尊重。”

造核潛艇,隱姓埋名30年沒回家

前不久,黃旭華老人還剛剛榮獲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科學與技術成就獎”。除了每天堅持工作,黃旭華還抽空做客央視《開講啦》節目,為年輕的小夥伴們講述當年的崢嶸歲月。

此外,黃旭華還曾先後多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等榮譽。儘管如今收穫了諸多榮譽,但在黃旭華的一生中,有長達30年的時光一直都是隱姓埋名,默默奮鬥,甚至連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些什麼。

這段故事就要從很多年前說起。

經歷過抗日戰爭時期的黃旭華,面對當時落後貧窮的祖國,立下志願,要科技救國。從上海交大造船系畢業後,他就開啟了與潛艇一生的緣分。

1954年,美國“鸚鵡螺號”核潛艇首次試航,這種新武器的巨大能量,一度超出了當時人們的想像。4年後,我國也啟動研製導彈核潛艇。曾參與仿製蘇式常規潛艇的黃旭華,被選中參加研究。

研究開始不久,蘇聯宣佈撤回援華專家。毛主席說出了讓黃旭華等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心潮澎湃的一句話:“核潛艇,一萬年也要造出來!”

為了這句囑託,黃旭華全情投入到核潛艇的研製工作當中,整整30年沒有回過家。在當時,黃旭華和同事們,連核潛艇的樣子都沒有見過,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核潛艇外型是水滴型,因為摩擦阻力小,水下機動性和穩定性好。美國在研製中謹慎地選擇了三步走,先採用適合水面航行為主的普通線型,再建造一艘常規動力水滴線型潛艇,都成功後,才結合研製成水滴型核潛艇。

而黃旭華認為時間緊迫,在與同事商定後,毅然決定將三步並作一步,直接瞄準適合水下高速航行的水滴型方案。

“當時連基本的研製條件都不具備,就開始幹了。”黃旭華回憶說。他和同事們大海撈針一般從國外新聞報導中搜羅有關核潛艇的隻言片語,用算盤和計算尺計算核潛艇上的大量資料。為保證計算準確,科研人員分為幾組分別計算,結果不同就重來,直到得出一致資料。

中船重工集團公司首席技術專家張錦嵐,曾於1988年跟隨黃旭華參與核潛艇深潛試驗。他對用算盤計算核潛艇資料感到不可思議:“這可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而是要運用三角函數、對數等各種複雜和高難度的運算公式和模型。”

但在一窮二白的年代,黃旭華和同事們正是用這種土辦法,解決了許多尖端技術問題。

一次,有人從國外帶回兩個美國華盛頓號核潛艇模型玩具,黃旭華喜出望外。掀開玩具窗戶,裡面密密麻麻的“設備”,竟和他們一半靠零散資料一半靠想像畫出的圖紙基本一樣。“我們拆解分裝了一次又一次,發現跟我們推演出的設計圖基本一致。大家高興壞了!”

只用了十年,黃旭華和同事們就成功了。1970年12月26日,中國海軍第一艘核潛艇——091型攻擊核潛艇下水,4年後的建軍節,它被命名為“長征1號”,正式服役。至此,中國成為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但黃旭華創造奇跡的腳步並沒有停止。後來,我國在南海進行核潛艇設計極限深潛試驗。當時已經60多歲的他,堅持親自下潛至極限深度,指揮試驗人員記錄各項有關資料,成為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下水做深潛試驗第一人。

耄耋之年,仍不知何時退休

在黃旭華奮力拼搏的歲月裡,他的家人並不知道他在做些什麼。1988年,黃旭華終於回到離別30年的家。父親、兄長已經去世,他和90多歲的母親重逢,想著上次見面時母親“常回來看看”的叮囑,他無語凝噎。

“我欠我的父親母親,欠我的兄弟姐妹,欠我的夫人,欠我的小孩,我的情債欠得太多太多了,但沒有一個人埋怨我,我很感謝他們。”

2013年,

黃旭華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頒獎詞是這樣寫的:

時代到處是驚濤駭浪,你埋下頭,

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

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

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在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頒獎典禮上,90多歲的黃旭華精神矍鑠、聲音洪亮:“我願繼續為核潛艇事業發揮餘熱、貢獻力量。”

目前,黃旭華仍在位於武漢的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9研究所工作。他和夫人生活簡樸,一塊手錶戴了30多年。他們沒有助理或保姆,夫人李世英每天給兩人做簡單的三餐飯,黃旭華“承包”了家裡洗碗的工作。

已至耄耋之年的黃旭華,

至今還沒退休。

他仍舊堅持週一至週五

每天工作半天,

他說,

自己要做年輕人的“啦啦隊”,

為他們加油鼓勁,必要時出個點子。

什麼時候退休不知道,

身體還可以幹幾年。

“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真正退休,我願為國家的核潛艇事業貢獻到最後一刻。”黃旭華說。

昨天的會見結束,黃旭華將自豪帶上了表彰大會。他登臺發言:“作為我國核潛艇戰線的一名老兵,我從1958年至今,一直從事核潛艇的研製工作,見證了我國核潛艇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白手起家,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壯大的偉大歷程。”

“每次回顧50多年來與同志們一起奮戰的那些日日夜夜,那些熱火朝天大幹核潛艇的生動場面,那些苦中求樂、不懈探索的艱難歷程,我都不禁感慨萬千、心潮澎湃。”

黃旭華動情地說:“今天站在這領獎臺的是我一個人,但我深知,這份榮譽不僅屬於我個人,更屬於整個核潛艇研製團隊,屬於和我一起並肩戰鬥、把青春和熱血都奉獻給核潛艇研製事業的默默無聞的戰友們!”

“作為我國核潛艇戰線的

一名老兵,近60年來

與同志們一起奮鬥的

日日夜夜,我永世不忘。”

有人問他:一輩子,

青絲化作白髮為何?

黃旭華說:

“黨和國家需要我的血一滴一滴流,

我就一滴一滴慢慢流。”

雷鳴般的掌聲持續了好久!”

會見結束後,習近平語重心長對有關部門的同志說,給老道德模範讓座,這是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這就叫人倫常情。

在武漢,黃旭華的女兒黃峻接到朋友電話:“在電視上看到你父親啦!”反復回看新聞聯播,她心頭暖融融的。

719研究所沸騰了,大家在朋友圈分享喜悅:“很自豪!很振奮!”“總書記的禮遇,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科學家、對人才、對道德模範的尊重。”

造核潛艇,隱姓埋名30年沒回家

前不久,黃旭華老人還剛剛榮獲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科學與技術成就獎”。除了每天堅持工作,黃旭華還抽空做客央視《開講啦》節目,為年輕的小夥伴們講述當年的崢嶸歲月。

此外,黃旭華還曾先後多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等榮譽。儘管如今收穫了諸多榮譽,但在黃旭華的一生中,有長達30年的時光一直都是隱姓埋名,默默奮鬥,甚至連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些什麼。

這段故事就要從很多年前說起。

經歷過抗日戰爭時期的黃旭華,面對當時落後貧窮的祖國,立下志願,要科技救國。從上海交大造船系畢業後,他就開啟了與潛艇一生的緣分。

1954年,美國“鸚鵡螺號”核潛艇首次試航,這種新武器的巨大能量,一度超出了當時人們的想像。4年後,我國也啟動研製導彈核潛艇。曾參與仿製蘇式常規潛艇的黃旭華,被選中參加研究。

研究開始不久,蘇聯宣佈撤回援華專家。毛主席說出了讓黃旭華等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心潮澎湃的一句話:“核潛艇,一萬年也要造出來!”

為了這句囑託,黃旭華全情投入到核潛艇的研製工作當中,整整30年沒有回過家。在當時,黃旭華和同事們,連核潛艇的樣子都沒有見過,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核潛艇外型是水滴型,因為摩擦阻力小,水下機動性和穩定性好。美國在研製中謹慎地選擇了三步走,先採用適合水面航行為主的普通線型,再建造一艘常規動力水滴線型潛艇,都成功後,才結合研製成水滴型核潛艇。

而黃旭華認為時間緊迫,在與同事商定後,毅然決定將三步並作一步,直接瞄準適合水下高速航行的水滴型方案。

“當時連基本的研製條件都不具備,就開始幹了。”黃旭華回憶說。他和同事們大海撈針一般從國外新聞報導中搜羅有關核潛艇的隻言片語,用算盤和計算尺計算核潛艇上的大量資料。為保證計算準確,科研人員分為幾組分別計算,結果不同就重來,直到得出一致資料。

中船重工集團公司首席技術專家張錦嵐,曾於1988年跟隨黃旭華參與核潛艇深潛試驗。他對用算盤計算核潛艇資料感到不可思議:“這可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而是要運用三角函數、對數等各種複雜和高難度的運算公式和模型。”

但在一窮二白的年代,黃旭華和同事們正是用這種土辦法,解決了許多尖端技術問題。

一次,有人從國外帶回兩個美國華盛頓號核潛艇模型玩具,黃旭華喜出望外。掀開玩具窗戶,裡面密密麻麻的“設備”,竟和他們一半靠零散資料一半靠想像畫出的圖紙基本一樣。“我們拆解分裝了一次又一次,發現跟我們推演出的設計圖基本一致。大家高興壞了!”

只用了十年,黃旭華和同事們就成功了。1970年12月26日,中國海軍第一艘核潛艇——091型攻擊核潛艇下水,4年後的建軍節,它被命名為“長征1號”,正式服役。至此,中國成為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但黃旭華創造奇跡的腳步並沒有停止。後來,我國在南海進行核潛艇設計極限深潛試驗。當時已經60多歲的他,堅持親自下潛至極限深度,指揮試驗人員記錄各項有關資料,成為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下水做深潛試驗第一人。

耄耋之年,仍不知何時退休

在黃旭華奮力拼搏的歲月裡,他的家人並不知道他在做些什麼。1988年,黃旭華終於回到離別30年的家。父親、兄長已經去世,他和90多歲的母親重逢,想著上次見面時母親“常回來看看”的叮囑,他無語凝噎。

“我欠我的父親母親,欠我的兄弟姐妹,欠我的夫人,欠我的小孩,我的情債欠得太多太多了,但沒有一個人埋怨我,我很感謝他們。”

2013年,

黃旭華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頒獎詞是這樣寫的:

時代到處是驚濤駭浪,你埋下頭,

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

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

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在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頒獎典禮上,90多歲的黃旭華精神矍鑠、聲音洪亮:“我願繼續為核潛艇事業發揮餘熱、貢獻力量。”

目前,黃旭華仍在位於武漢的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9研究所工作。他和夫人生活簡樸,一塊手錶戴了30多年。他們沒有助理或保姆,夫人李世英每天給兩人做簡單的三餐飯,黃旭華“承包”了家裡洗碗的工作。

已至耄耋之年的黃旭華,

至今還沒退休。

他仍舊堅持週一至週五

每天工作半天,

他說,

自己要做年輕人的“啦啦隊”,

為他們加油鼓勁,必要時出個點子。

什麼時候退休不知道,

身體還可以幹幾年。

“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真正退休,我願為國家的核潛艇事業貢獻到最後一刻。”黃旭華說。

昨天的會見結束,黃旭華將自豪帶上了表彰大會。他登臺發言:“作為我國核潛艇戰線的一名老兵,我從1958年至今,一直從事核潛艇的研製工作,見證了我國核潛艇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白手起家,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壯大的偉大歷程。”

“每次回顧50多年來與同志們一起奮戰的那些日日夜夜,那些熱火朝天大幹核潛艇的生動場面,那些苦中求樂、不懈探索的艱難歷程,我都不禁感慨萬千、心潮澎湃。”

黃旭華動情地說:“今天站在這領獎臺的是我一個人,但我深知,這份榮譽不僅屬於我個人,更屬於整個核潛艇研製團隊,屬於和我一起並肩戰鬥、把青春和熱血都奉獻給核潛艇研製事業的默默無聞的戰友們!”

“作為我國核潛艇戰線的

一名老兵,近60年來

與同志們一起奮鬥的

日日夜夜,我永世不忘。”

有人問他:一輩子,

青絲化作白髮為何?

黃旭華說:

“黨和國家需要我的血一滴一滴流,

我就一滴一滴慢慢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