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歷經600年風雨,目睹人世悲歡……亳州有這樣一棵“神奇”的樸樹

秋韻之旅

一棵古樹, 見證一段歷史, 傳承一種文化;一株樸樹, 講述一個故事, 記載一段傳奇。

在譙城區十河鎮, 一棵屢遭災難卻頑強活了600年的樸樹令人敬畏, 雖然“骨肉分離”, 卻一切安好。 這棵樹也是此次秋韻之旅的參觀點之一, 近日, 記者走近這棵古樹, 聆聽它的傳奇故事。

一場災難讓它骨肉分離

這棵樸樹位於譙城區十河鎮十河集南北大街之西的宋湯河畔, 記者從市林業局獲悉, 這棵樸樹屬榆科樸屬, 樹齡600年, 樹高24.5米, 胸圍8.17米, 平均樹冠21.8米, 為一級古樹。

近距離走近古樹, 它像一位虔誠的老者, 傲然挺立, 風雨不動, 讓路人需要仰視才能看到它的高大形象。 軀幹的南側, 一根枯萎的樹幹躺在地上, 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所遭受的不幸。

20年與古樹朝夕相處的村民王建民回憶起這段往事, 依然有些傷感。 2010年農曆九月初九, 早上7點多, 一場猝不及防的暴風雨,

將這棵重達25噸左右的朴樹南半部吹倒在地, 從此老樹“骨肉分離”。

王建民說, 當時, 樸樹的遭遇驚動了當地群眾, 逾十萬群眾聞訊趕來, 大家見到這棵本來幾人難以合抱的古樹, 被暴風雨撕裂為二, 不禁潸然淚下。

為了避免尚存的半邊樸樹再發生意外, 相關部門研究制定拯救方案, 在樹下豎起鋼筋水泥柱, 有4個立撐、4個斜撐, 保護著這棵古樹。 7年來, 北側的主枝也向南陸續長出了分枝, 從遠處看, 儼然一棵完整的樹。

一段故事讓它令人敬畏

王建民今年67歲, 從1997年開始義務護樹, 對這棵樸樹一直情有獨鍾。 “這棵樹是我們村的‘寶貝’, 看到平時也沒人管護, 我就主動照看起來, 這一看就是20年。 ”王建民說。

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帶, 一棵樹能活上百年已屬不易, 而這棵樸樹卻歷經幾個朝代活了600年尚“健在”, 本就堪稱奇跡, 而發生在這棵書上的故事更是讓人驚奇。

王建民說, 這棵樹原有兩條主幹, 枝丫處原有一眼“井”, 水深半米, 水質清冽, 中有遊魚數尾, 當是好事者為之。 後來該“井”被頑童用土塊填實,

這一“樹上有‘井’, ‘井’中有魚”的奇觀最終消失。

附近村民稱, 聽祖輩們說, 1938年, 侵華日軍在這裡駐紮一個團, 燒殺搶掠, 在樹下殺了很多老百姓, 樹上留下不少槍眼。 本來長勢茂盛的樸樹, 好像被“氣”死一般, 幾年沒怎麼發芽長葉。 更奇的是, 1945年日本投降後, 這棵半死不活的老樹突然又枝繁葉茂, 蔥郁可人。 不管是巧合還是天意, 這件事讓當地老百姓對老樹更是敬畏。 為此, 村民們在這搭台唱了十天大戲, 方圓百里的人都趕來聽戲看樹。

一個傳說讓它離奇珍貴

除了帶有神奇色彩的故事, 這棵樹還有一段傳說。 據傳, 明朝一位名叫孫琅的宮女, 侍奉皇子、皇姑, 告老還鄉後回到家鄉十河集, 病故後葬於集鎮西側的宋湯河西岸。

不久, 墳頭長出一棵樸樹, 且越長越大, 很快覆蓋了孫琅的墳塋, 存活至今。 鄉人都視這棵離奇的樸樹為神樹, 每逢農曆初一、十五紛紛前來燒香叩拜, 祈求平安, 香火之盛不啻一座廟宇。

在大樹的南側, 有一塊墓碑, 碑上刻著“明故太高祖孫公諱琅、孺人劉氏之墓”。 據附近村民介紹, 1976年, 宋湯河清淤, 挖出了兩塊墓碑, 這是其中的一塊, 後來就豎在這裡了。

隨著歲月流逝, 生長了600年的樸樹愈發顯得彌足珍貴。 縱然村莊變遷, 世移時易, 住在古樹旁的王建民老人一直默默守護著它, 在平淡中品味著歲月的滄桑。

歸途中, 驀然回首, 此刻, 古樹與老人正沐著橘紅色的晚霞, 仿佛融入天然的畫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