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下一個貝多芬,在人工智慧裡?

人類縱橫星球的萬年長河裡曾留下無數文明閃光, 其中, 我們在藝術方面的創造力是最引以為傲的特質。 然而科技飛躍的今天,

人工智慧帶著“無所不能”的願景到來, 我們曾認為機器所無法企及的創造力, 還為我們所獨有嗎?一個現實就在眼前——人工智慧涉獵音樂領域已不是新鮮事兒了!無論是Google這樣的科技企業, 還是索尼這樣的娛樂巨頭, 都將AI在音樂編曲、創作的可能性進行了科研及應用探索, 並取得了初步藝術“造詣”, 不過也有人認為, 藝術的創新與人文內涵是AI只可仿形而無法傳神的。

所以, AI到底是下一個隱藏的天才, 還是音樂界的攪屎棍?

Google 的 AI 音樂研究專案 Magenta

Google除了創造強大的互聯網搜尋引擎之外, 一直都像個帶點文藝細菌的科技小年輕。

在去年5 月 23 日的 Moogfest 音樂科技節上, Google Magenta團隊現場展示了一個數位合成程式, 對人工智慧系統輸入一些簡單的音符後, 讓其根據這些音符的排列特點, 編寫出更為完整豐富的曲子, 並彈奏出來。

Magenta是Google於去年6月新推出的研究項目, 用以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慧來創作藝術。 研究人員通過生成音樂的演算法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應用程式, 當在程式中輸入MIDI音樂檔後,

音樂資料會進入TensorFlow, 進而對系統進行音樂知識訓練。

而今, Magenta已經帶來了一段90秒的鋼琴曲。 從去年5月份向公眾公開到現在, Magenta項目已經成長了很多, 儘管對於歌曲的更大結構的瞭解還不夠深入, 但至少已為我們帶來了一小段旋律的驚喜。

索尼的巴黎 Flow Machines實驗室

無獨有偶。

當科技企業的將AI的觸角延伸至藝術領域時, 搞藝術的也沒閑著。

索尼巴黎電腦科學實驗室(CSL)自1997年就開始專注前沿音樂技術的研究和發展。 CSL致力於開發一套演算法系統 Flow Machines, 根據使用者的品味譜寫歌曲, 其歌曲在迎合用戶口味的基礎上, 適用于所有現有音樂風格。 Flow Machines的機器學習演算法已經學習了大約 13000 份不同風格的樂譜, 一旦演算法模型確定, 就會創作擁有相似風格的樂譜片斷以及領篇曲調。 實驗室已利用人工智慧系統創作了兩首曲子, 分別是有披頭士風格的《Daddy’s Car》, 以及美國爵士樂風格的《Mister Shadow》。

此外, 實驗室研究人員還開發了一個名為“DeepBach”(深度巴赫)的神經網路。 他們想知道, 人工智慧機器能否創作出與“西方近代音樂之父”巴赫一樣風格的讚美詩?巴赫的作品創作了許多大合唱形式的複調聖歌(讚美詩), 其中每一首作品都很簡單, 採用單一的旋律, 因此是個很好的切入口。

如今經過訓練,DeepBach能夠創作出與巴赫風格高度相近的作品,幾乎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研究團隊對1600多人進行了測試,其中包括400多位元音樂家或音樂系的學生,而超過50%的人認為,DeepBach生成的作品就是巴赫本人的作品。相比之下,巴赫本人的作品也僅被75%的人正確識別。DeepBach的表現可謂非常出色。”

此外,形形色色將AI與音樂相結合的專案和作品,如雨後春筍般浮現。放眼國外,IBM的Watson Music曾與格萊美獲獎音樂製作人亞曆克斯男孩(Alex da Kid)搭檔,借由Watson的“情感性見解”,以“心碎(heartbreak)”為歌曲中心情感,共同完成了一首表現“心碎”的音樂作品。此外,由索尼音樂和華納音樂部分出資成立的創業公司 Techstars Music 的孵化專案Amper Music也已發佈了一條由AI編曲的作品,同樣類型後起之秀還有倫敦的 Jukedeck、在柏林的 Melodrive,在三藩市的 Humtap 以及在 Google 老家山景城的 Groov.AI等。而聚焦國內,百度也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將美國藝術大師羅伯特·勞森伯格《四分之一英里畫作》的其中兩聯分別譜成了 20 餘秒的鋼琴曲。

在音樂的海洋裡,人工智慧以我們意想不到的速度翻滾著旋律的浪潮,就現階段看上去更像是在“瞎翻騰”,它的驚人模仿力上也很難讓人認可這是種“創造力”。如果人工智慧想在未來創造出一個新的“貝多芬”,始於模仿是正途,真正做到創造未來,還真是一段飽有期待的漫漫長路。

*本文正文及頭圖素材圖片均來自於網路

如今經過訓練,DeepBach能夠創作出與巴赫風格高度相近的作品,幾乎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研究團隊對1600多人進行了測試,其中包括400多位元音樂家或音樂系的學生,而超過50%的人認為,DeepBach生成的作品就是巴赫本人的作品。相比之下,巴赫本人的作品也僅被75%的人正確識別。DeepBach的表現可謂非常出色。”

此外,形形色色將AI與音樂相結合的專案和作品,如雨後春筍般浮現。放眼國外,IBM的Watson Music曾與格萊美獲獎音樂製作人亞曆克斯男孩(Alex da Kid)搭檔,借由Watson的“情感性見解”,以“心碎(heartbreak)”為歌曲中心情感,共同完成了一首表現“心碎”的音樂作品。此外,由索尼音樂和華納音樂部分出資成立的創業公司 Techstars Music 的孵化專案Amper Music也已發佈了一條由AI編曲的作品,同樣類型後起之秀還有倫敦的 Jukedeck、在柏林的 Melodrive,在三藩市的 Humtap 以及在 Google 老家山景城的 Groov.AI等。而聚焦國內,百度也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將美國藝術大師羅伯特·勞森伯格《四分之一英里畫作》的其中兩聯分別譜成了 20 餘秒的鋼琴曲。

在音樂的海洋裡,人工智慧以我們意想不到的速度翻滾著旋律的浪潮,就現階段看上去更像是在“瞎翻騰”,它的驚人模仿力上也很難讓人認可這是種“創造力”。如果人工智慧想在未來創造出一個新的“貝多芬”,始於模仿是正途,真正做到創造未來,還真是一段飽有期待的漫漫長路。

*本文正文及頭圖素材圖片均來自於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