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所城裡拆遷補償的最後一日 你懷念的,你熟悉的,你不知道的……

這一天是朝陽所城搬遷獎勵期限的最後一天, “截至19日, 兩街區已完成簽約2184戶, 占總數的82.4%。 項目負責人表示, 立足將這兩處街區打造為高水準的,

融旅遊、休閒、文化、娛樂、觀光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歷史文化街區, 推進街區基礎設施改造、文物修繕、歷史文化發掘等工作”。

午後的所城裡靜了下來, 大喇叭上不斷傳出:“今天是拆遷補償的最後一天, 所城居民要抓緊時間, 把握住機會……”

此時,

居住在這裡的張姓老人正把鐵鍋綁在自行車後座上準備離開;牆上的搬遷標語沉默地懸掛在那裡;大楊樹下的餛飩店外還有一些人在吃這一碗“懷舊”;所城裡大街上的好幾家特色餐館正忙著喬遷新址;劉家大院的大門已修葺一新;張家大院成為精緻極富情懷的所城裡圖書館;一隻小狗正從破碎的木門下鑽出來……

莫名地感動起來。 在這鬧市中央, 這一處被時光封存的空間, 那些世代居住的人們, 瞬間都定格在歷史中。 走進其中, 去觸摸她的脈動, 發現一切都是靜的, 像是再出發前的黎明, 只等著太陽乍一升起, 換來不一樣的光景。

南大街與西南河路交匯處, 位於西南河路東側的一個路口, 這是眾人知道的通向所城裡的大道:所城裡大街。

一邊是現代化的摩登大樓, 一邊是具有600年歷史的老城。 歷史與現代對比強烈, 碰撞出懷舊的思緒。 正是它的存在, 讓我們找得到煙臺的根。

大塊青石與灰磚壘砌在一起的牆面, 因陽光照曬和雨水沖刷褪了色的陳舊的油漆大門, 是所城裡民宅的普遍特徵。 它們作為歷史的見證者, 門前都掛了文物標示牌, 標注著“民國民居”。

這是南門裡西巷的一處清代故居。 古香古色,灰白的色調可以讓它低調到塵埃裡。但當你站在它跟前,卻掩不住一股厚重感,讓人肅然起敬。

倉餘街位於奇山所城內西南部,北起西門裡大街(今所城裡大街),南至南門裡西胡同(今南門裡西巷),長250米,由4條街組成,始建於1398年,為奇山守禦千戶所城糧、草倉庫,名為倉子巷,1938年改名為倉餘街。

“夾死驢胡同”裡,灰瓦掉落了一地。老城裡的一些房子已經破敗,急需修復。

灰瓦白牆和廊簷訴說著故事,在現代的建築中很難找到。這,或許就是我們執迷它的原因。

那一處門角的缺失,告訴我們它已是老者。就不知有100歲還是200歲。

劉子琇故居已修葺一新,從外面看去十分氣派,讓人遙想當年這位民官兼實業家的無限風光。

數了數,南牆上共有五個拴馬柱,想必當年劉家門前一定車馬喧囂,熱鬧非凡。

這棟民居位於北河街市場南側,與劉家大院為鄰,硬山頂,仰合瓦屋面,門窗及柱式帶有濃重的中西結合特色。二層建築雖已顯風燭殘年之態,但掩飾不住當年的繁華與氣勢。與已經修繕的劉家大院相比,像是古人與今人的對話。

所城裡有兩大姓,一為劉家,另一戶為張家。張家祠堂已被改造為所城裡圖書館。對老百姓免費開放,從裡面的藏書裡,能找得見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印記。不巧,週一休館,只能下次再訪。

上了年歲的張家大院外,多了一些現代設計,乍一看像走進了後現代的空間,細節處體現著煙臺改造所城裡的基本理念,現代與古老的完美融和,不知會否是所城裡的新生。

從南門裡街一直向北走,便到達所城裡大街,過所城裡大街就到了南大街。這條街上有多所清代民居,還有向陽養老院。街上很靜,摩托車的馬達聲從身邊穿過,有種時空變換的錯覺。古也,今也?

這裡的餛飩估計很多人都吃過,有人說:“味道沒有什麼特殊的,吃的就是那種感覺。”這天,依然還排起了長隊。

北河街市場上,服務周邊居民多年的市場,曾經“要啥有啥”。我們來到時,一些攤位已經清空。

9月初開始,芝罘北部濱海區域開發建設啟動,同時公佈朝陽所城搬遷範圍。之後,搬遷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

街道多處懸掛著號召搬遷的條幅。紅色與老建築的灰色形成鮮明對比,預示著改變的到來。街頭播放著廣播,宣講著搬遷政策。

搬家公司和出租房屋的廣告貼了滿牆,告訴路過的人:他們要搬走了,這裡要有變化了。

時彥街11號住著一戶張姓後代,老人在院子裡種的無花果樹都長這麼粗了。“我們爺爺的爺爺就住在這兒了,我婆婆就在這個院子裡住了100年。現在要搬走了,搬走就不讓回來了。”

主人不在家,它完全可以從門欞裡鑽出來,但邁出前腿卻蹲在那再也不動。難道是,它也怕剩餘時間不多,想多逗留一會兒?

有的民居已開始修葺,讓人期待它的新貌。

街頭塗鴉,現代的藝術作品融合到這座老城裡,一點都不違和。或許是因為這個溫和眷眷的眼神?

是所城滋養了楊樹,還是楊樹庇佑了所城?初冬時節,南門裡西巷的這棵楊樹的葉子竟如夏天般繁茂生機!

所城裡還有一些美食是每一個煙臺人都不會忘記的,他們代表的更是一種情懷。如今他們也要搬了,他們將搬到哪兒?

老楊樹下麵的南門餛飩

這家店開了52年,換了三代人。變的是時間,不變的是味道。

多少人千里迢迢跑來就是為了這一碗餛飩和一口火燒。搬遷地址:芝罘區東南街34號

友利砂鍋

友利砂鍋算是煙臺的網紅砂鍋了,不少外地遊客都會慕名前來。

友利砂鍋的芝麻糊是一絕,幾乎是客人必點。經過老闆親手改良,芝麻糊真的是香飄四溢。

搬遷地址:老闆為了砂鍋的“死忠粉”,年前是不會搬地方的!目前還沒有定下來新地址。

東關中街的燜子

很多人說這是“煙臺最正宗的燜子”,阿姨在這裡賣燜子已經有三十多年了。

顏色透明,煎得焦焦的,4塊錢的燜子是屬於煙臺人的老味道。

搬遷地址: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阿姨的燜子還會在老地方等著大家!

所城裡57號

一處古香古色的院落,前後三進院,“特色、精緻、傳承、創新”是這家店的形容詞。

一道道菜品精緻典雅,風味獨特,每一位來過的食客都流連忘返。

搬遷地址:目前仍在營業,是否搬遷和具體搬遷地點暫未確定。

元亭龍蝦

元亭龍蝦已喬遷新址。窗上號外“很多人在本店消費後影響很大,戀愛成功了,合同簽成了,獎金翻倍了,職位高升了……”引人淡淡發笑。

搬遷地址:窗上留有電話,搬遷位址未注明。

7號院

紅色的大門,極具中國元素。

店裡的小龍蝦極具特色,

牆上的彩繪出神入化。

搬遷地址:目前暫未確定是否搬遷。

眾合私房菜

南門外西街23號,門面小小,但掩不住濃濃的情懷,每一處細節的裝扮都很用心。

在外面看小巧玲瓏,進去卻別有洞天,不足10平米的空間卻可以山水兼具。在這裡用餐,能讓人靜下來。

搬遷地址:據老闆說,小店不會搬走,將持續為大家提供美味飯菜。

開祥炒雞

好不好吃不要看門面,在很多人口中開祥炒雞店“超好吃”“真的很贊”。真正的跑山雞肉,特別有嚼頭。

搬遷地址:本店已搬遷至上夼西路中國銀行西拐50米。

所城裡,是煙臺的發源地,從一處軍事防禦所發展為小漁村到如今的大都市。這裡承載著煙臺人的記憶,是一扇視窗,又似乎是個時光機,能讓人翻看歷史,回到600年前!

“我們從哪裡來”是一個永遠值得探討的話題,而所城裡就是煙臺人的答案。

而今,所城裡將搬遷改造,更好地展現煙臺的歷史面貌。今日再見,市井生活的所城裡;明日再見,600年厚重歷史的所城裡!

古香古色,灰白的色調可以讓它低調到塵埃裡。但當你站在它跟前,卻掩不住一股厚重感,讓人肅然起敬。

倉餘街位於奇山所城內西南部,北起西門裡大街(今所城裡大街),南至南門裡西胡同(今南門裡西巷),長250米,由4條街組成,始建於1398年,為奇山守禦千戶所城糧、草倉庫,名為倉子巷,1938年改名為倉餘街。

“夾死驢胡同”裡,灰瓦掉落了一地。老城裡的一些房子已經破敗,急需修復。

灰瓦白牆和廊簷訴說著故事,在現代的建築中很難找到。這,或許就是我們執迷它的原因。

那一處門角的缺失,告訴我們它已是老者。就不知有100歲還是200歲。

劉子琇故居已修葺一新,從外面看去十分氣派,讓人遙想當年這位民官兼實業家的無限風光。

數了數,南牆上共有五個拴馬柱,想必當年劉家門前一定車馬喧囂,熱鬧非凡。

這棟民居位於北河街市場南側,與劉家大院為鄰,硬山頂,仰合瓦屋面,門窗及柱式帶有濃重的中西結合特色。二層建築雖已顯風燭殘年之態,但掩飾不住當年的繁華與氣勢。與已經修繕的劉家大院相比,像是古人與今人的對話。

所城裡有兩大姓,一為劉家,另一戶為張家。張家祠堂已被改造為所城裡圖書館。對老百姓免費開放,從裡面的藏書裡,能找得見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印記。不巧,週一休館,只能下次再訪。

上了年歲的張家大院外,多了一些現代設計,乍一看像走進了後現代的空間,細節處體現著煙臺改造所城裡的基本理念,現代與古老的完美融和,不知會否是所城裡的新生。

從南門裡街一直向北走,便到達所城裡大街,過所城裡大街就到了南大街。這條街上有多所清代民居,還有向陽養老院。街上很靜,摩托車的馬達聲從身邊穿過,有種時空變換的錯覺。古也,今也?

這裡的餛飩估計很多人都吃過,有人說:“味道沒有什麼特殊的,吃的就是那種感覺。”這天,依然還排起了長隊。

北河街市場上,服務周邊居民多年的市場,曾經“要啥有啥”。我們來到時,一些攤位已經清空。

9月初開始,芝罘北部濱海區域開發建設啟動,同時公佈朝陽所城搬遷範圍。之後,搬遷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

街道多處懸掛著號召搬遷的條幅。紅色與老建築的灰色形成鮮明對比,預示著改變的到來。街頭播放著廣播,宣講著搬遷政策。

搬家公司和出租房屋的廣告貼了滿牆,告訴路過的人:他們要搬走了,這裡要有變化了。

時彥街11號住著一戶張姓後代,老人在院子裡種的無花果樹都長這麼粗了。“我們爺爺的爺爺就住在這兒了,我婆婆就在這個院子裡住了100年。現在要搬走了,搬走就不讓回來了。”

主人不在家,它完全可以從門欞裡鑽出來,但邁出前腿卻蹲在那再也不動。難道是,它也怕剩餘時間不多,想多逗留一會兒?

有的民居已開始修葺,讓人期待它的新貌。

街頭塗鴉,現代的藝術作品融合到這座老城裡,一點都不違和。或許是因為這個溫和眷眷的眼神?

是所城滋養了楊樹,還是楊樹庇佑了所城?初冬時節,南門裡西巷的這棵楊樹的葉子竟如夏天般繁茂生機!

所城裡還有一些美食是每一個煙臺人都不會忘記的,他們代表的更是一種情懷。如今他們也要搬了,他們將搬到哪兒?

老楊樹下麵的南門餛飩

這家店開了52年,換了三代人。變的是時間,不變的是味道。

多少人千里迢迢跑來就是為了這一碗餛飩和一口火燒。搬遷地址:芝罘區東南街34號

友利砂鍋

友利砂鍋算是煙臺的網紅砂鍋了,不少外地遊客都會慕名前來。

友利砂鍋的芝麻糊是一絕,幾乎是客人必點。經過老闆親手改良,芝麻糊真的是香飄四溢。

搬遷地址:老闆為了砂鍋的“死忠粉”,年前是不會搬地方的!目前還沒有定下來新地址。

東關中街的燜子

很多人說這是“煙臺最正宗的燜子”,阿姨在這裡賣燜子已經有三十多年了。

顏色透明,煎得焦焦的,4塊錢的燜子是屬於煙臺人的老味道。

搬遷地址: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阿姨的燜子還會在老地方等著大家!

所城裡57號

一處古香古色的院落,前後三進院,“特色、精緻、傳承、創新”是這家店的形容詞。

一道道菜品精緻典雅,風味獨特,每一位來過的食客都流連忘返。

搬遷地址:目前仍在營業,是否搬遷和具體搬遷地點暫未確定。

元亭龍蝦

元亭龍蝦已喬遷新址。窗上號外“很多人在本店消費後影響很大,戀愛成功了,合同簽成了,獎金翻倍了,職位高升了……”引人淡淡發笑。

搬遷地址:窗上留有電話,搬遷位址未注明。

7號院

紅色的大門,極具中國元素。

店裡的小龍蝦極具特色,

牆上的彩繪出神入化。

搬遷地址:目前暫未確定是否搬遷。

眾合私房菜

南門外西街23號,門面小小,但掩不住濃濃的情懷,每一處細節的裝扮都很用心。

在外面看小巧玲瓏,進去卻別有洞天,不足10平米的空間卻可以山水兼具。在這裡用餐,能讓人靜下來。

搬遷地址:據老闆說,小店不會搬走,將持續為大家提供美味飯菜。

開祥炒雞

好不好吃不要看門面,在很多人口中開祥炒雞店“超好吃”“真的很贊”。真正的跑山雞肉,特別有嚼頭。

搬遷地址:本店已搬遷至上夼西路中國銀行西拐50米。

所城裡,是煙臺的發源地,從一處軍事防禦所發展為小漁村到如今的大都市。這裡承載著煙臺人的記憶,是一扇視窗,又似乎是個時光機,能讓人翻看歷史,回到600年前!

“我們從哪裡來”是一個永遠值得探討的話題,而所城裡就是煙臺人的答案。

而今,所城裡將搬遷改造,更好地展現煙臺的歷史面貌。今日再見,市井生活的所城裡;明日再見,600年厚重歷史的所城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