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興仁縣屯腳鎮銅鼓村“321”工程助力脫貧攻堅

2017年以來, 為實現興仁縣減貧摘帽, 銅鼓村出列、32戶126人脫貧致富, 銅鼓村按照縣脫貧攻堅指揮部和屯腳鎮黨委、政府的安排部署, 五人小組結合在回訪、走訪貧困群眾中收取的意見和建議, 決定用產業扶貧作為主要抓手, 以實現縣級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以下為目標, 大力實施“321”工程, 助力脫貧攻堅。

“321”工程即六個產業發展項目, “3”即“三個一百畝”, 指發展生薑、雙季糯玉米和香米三個種植業各一百畝以上;“2”即養牛和養蜂兩個產業, 指鼓勵具有一定技術特長和管理能力的貧困戶發展養牛和養蜂兩個養殖業;“1”即一個文化產業,

指依託和發展一個銅鼓布依民族文化產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 銅鼓村通過“321”工程, 實現帶動農戶57戶235人增收致富(其中貧困戶32戶127人), 戶均增收3500元以上。

依託布依文化, 打好民族特色牌

銅鼓村布依族祖輩傳承的摩經、銅鼓、以及豐富多彩的布依歌舞已達千年之久, 尤其是每年的布依銅鼓文化節“二月二”(農曆二月初二), 銅鼓村及周邊布依群眾便自發舉行銅鼓歌舞文化交流活動, 打出了自己的特色牌, 於2015年獲“貴州省銅鼓文化之鄉”的榮譽稱號。 銅鼓村通過連年舉辦“二月二”布依銅鼓文化節, 每年可增加村級1-2萬元收入, 成功消除了“空殼村”;同時, 在增強民族團結、活躍民族文化、豐富民族精神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打造傳統產業, “三個一百”助力脫貧攻堅

銅鼓村土地肥沃, 地勢較為平坦, 長青河水提供了豐富的灌溉資源, 加上氣溫怡人, 非常適合傳統種植業的發展, 借助這一天然優勢, 在傳統產業發展的基礎上, 通過引進具有一定市場的雙季糯玉米、生薑、香米等產業, 作為今年脫貧攻堅的主要抓手。 五人小組研究後決定, 今年發展傳統特色種植業各“100畝”以上, 以此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在縣企華英公司的幫扶下, 去年試驗種植40畝非轉基因雙季糯玉米成功的基礎上, 五人小組採取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進行, 在馬長田組規劃流轉了500畝集中連片土地作為雙季糯玉米基地。 目前, 通過大棚育苗已進行移栽了約100畝, 其餘400畝預計在4月上旬能夠移栽完畢,

6月上旬即可收穫。 產品主要銷往東北三省一帶, 保底價格1.2元/公斤, 並隨行就市。 從育苗到包裝上車, 期間可解決貧困群眾就業450人, 人均增加收入6000元以上。 2016年, 銅鼓村內“長青生薑合作社”在得到村級滾動扶貧專項資金資的幫扶下, 產量達到100噸, 產值14.8萬元。 生薑合作社繼續發展生薑種植120畝, 計畫帶動貧困戶15戶64人增收致富, 人均可增加收入2300元。 銅鼓村(對門、下寨、拉聾、東瓜、小興五個組)具有天然白蟮泥優質養料種植的香米(據傳系南明小朝廷即永曆皇帝朱由榔時期的專供大米), 是群眾出售特產大米的傳統增收手段, 現由鎮農業服務中心提供優質水稻種子、綠色複合有機肥, 在拉聾、壩必發展香米種植150畝,
可帶動貧困戶21戶35人增收致富, 按市場價格計算, 人均可增加收入1500元以上。

一產帶三產, 實現養牛養蜂兩個輪子一起轉

在三個“一百畝”種植業計畫中, 雙季糯玉米的秸杆富含糖分、纖維、蛋白質等高營養成分, 是作為飼養食草動物的最佳飼料, 根據地方群眾具有飼養牲畜的經驗, 目前梨樹組、新寨組、馬長田組有25戶人家具備牛舍、資金等基本條件, 可消化上百畝秸杆, 不僅可以通過銷售秸杆, 降低生產成本, 還可發展養殖業, 據測算, 銅鼓村的秸稈可飼養肉牛120頭, 牛糞還可返回耕地, 實現綠色環保的食品效用。 東瓜組退伍軍人、貧困戶王正貴, 通過在內蒙古、甘肅省一帶學習到的養蜂技術, 帶動了當地王正府、楊達坤等學習養蜂技術,

目前已繁殖蜜蜂29箱, 已有優質蜂蜜200餘斤。 2017年通過培育, 預計可發展蜜蜂200箱, 年產蜂蜜8噸, 產值80萬元以上, 可帶動周邊貧困戶12戶, 實現人均增收5000元。

當前, 五人小組正在協調金融和相關部門, 為合作社和各種養殖(植)戶提供資金保障、技術培訓、人員管理、市場分析、產品諮詢、銷售等服務, 各項工作正有條不紊地推進。 (沈俊 張寧)

網友點評(溫馨提示:文明上網, 理性發言, 發言時請遵守相關法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