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年那些學霸,是怎麼淪為社會底層的?(內容很深)

寫給正在30歲前後這個人生骨節眼上的你們。

從25-35歲這十年, 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一場高考之後最大的一個人生轉捩點, 這個坎能否邁過去,

基本奠定了未來職場的格局是成是敗。

本人畢業至今一直在高校任教二十多年, 一二三本的學生都教過。 教過的學生, 萬人是有的, 印象深刻的, 至少幾百人。 畢業後斷續交往的, 也有很多。 截止目前, 最早畢業的那批學生中, 有成績斐然的, 有默默無聞的, 有“淪落”為家庭主婦的, 有打工謀生的。 當時他們在學校的時候, 差別並不大, 為什麼離校後, 就天壤之別了呢?除了家庭因素+社會關係以外, 還有什麼重大變數?

第一個學生A

98級的211畢業生, 如今"淪"為家庭主婦。

這個學生是98年入學的211高校學生, 因為99年才大學擴招, 98年入學的學生, 智商仍是同齡人中的精英。

記得第一次見到A, 我眼前一亮, 分明看到了李清照筆下的婉約江南女子。 她當時成績在我帶的12個學生中屬中上等。 家庭出身江南普通農家。

畢業的時候, 早就不包分配了, 大家都是自謀職業。 她不知道是戀家還是什麼原因回到家鄉, 在縣城找了份文員兼出納的工作。 從起點來看, 很正常。 包括現在的文史經管類專業大學生,

畢業後的第一份自謀職業, 基本脫不了這個崗位框架。

混了貌似3年, 到了婚嫁年齡, 縣城擇偶範圍狹小就去了省城, 開始了各種漂。

省城換過幾份工作, 待遇估計也不會多好。 至於期間她是否考過研、考過公務員、考過教師, 我估計應該有, 但結果不理想。

幾年後結了婚, 婚後就專職做了太太, 專業估計是全丟了。 據另外一個女同學回憶, 每次去她家, 她都是在家看電視, 做家務, 當然那時孩子小, 估計也是沒辦法。 後來孩子進幼稚園了, 她依然是除了接送外, 無所事事, 挺享受這種生活的。 就這樣, 時間一天一天不知不覺地溜走了。

等到有一天, 老公突然對她說, 孩子讀小學了, 你該找份工作了, 現在的物價、學費、房貸,

都需要錢。 也許是在家呆習慣了, 她很不情願再入職場, 而老公一直催促她承擔家庭責任。 就這樣一直冷戰。

據說, 她其實也私下應聘過幾個職位, 但都沒有成功, 原因:

1、年齡與職稱(或資歷)不匹配。 該同學現在將近40歲, 在公司, 40歲基本是中層或高層管理人員, 而她一無職稱, 二是職業經歷簡單, 沒有從事過管理層職位;若從最底層開始, 年齡又明顯超越了對方的心理界限。

2、與新生代相比, 學歷不佔優勢。 現在的省會一級就業市場, 稍微高端一些的職位, 研究生是標配, 而她依舊是那個本科學歷。

3、專業知識老化, 對新的知識體系, 缺乏持續的跟蹤。

就這樣, 一直到現在, 就在家做飯整理家務了, 全家日子也緊巴巴的。 我知道這些資訊後, 內心真的很難受:15年時間, 你到底是怎麼規劃的?通過分析, 我挖掘了這個同學的病根:

1、沒有趁年輕提升學歷。

2002年大學畢業後, 若工作不順利, 迅速在三年或五年之內考取研究生, 30歲之前還有翻身的機會。 當初能考211的, 智商不會低, 考研應該也是最佳出路了。

2、沒有及時改變職業(專業)

說實話,這個同學雖然是211畢業,但專業是那種假大空的管理類專業。學得好不如幹的好,她當時若能及時轉向,向相近的技術含量高的專業轉移,還是有出路的,但她選擇了安逸。

3、沒有及時提升職稱

考證,這個大家都知道重要性,我就不說了。

4、沒有充分利用時間

或者說,該努力的時候享樂了。我發現,大多數農村出身的孩子(此處無歧視),脫離了農村以後,相當一部分會有可以鬆口氣的思想,殊不知,城市的競爭,遠比農村殘酷和複雜。這位女同學,在帶孩子的幾年時間裡,完全可以考證考學歷,趁機提升自己,為自己的將來準備砝碼。而她呢,卻是在家看電視,這個就只能怪自己了。

我有個研究生學生,就是邊讀研邊懷孕養孩子的,確實很累,但人家堅持下來了。

第二個學生B

這是一個90年代末畢業于一家重點大學工科專業,目前在蘇南打工。這個人生更令人唏噓。

B從小學到大學都是尖子生,畢業去了當地一家大型國企生產機械設備。在當時算是高收入群體。

幾年後,突然有一天,這個同學說要找我聊聊。見面後他說,廠倒閉了。我吃了一驚。2000年左右,正是國企改革的浪潮期。他說,企業被賣掉了,富餘人員都下崗了,他屬於技術人員,可以留用。但待遇降低了不少。

我明白他找我的意思了,這個同學屬於學習很有天分,但遇到抉擇的時候,很難找對方向的人。然後,他就說了一個數字。我有點不相信,這個待遇太差了!他說,是真的。老闆說了,能接受就做,接受不了,就自動辭職吧。就這麼殘酷!

於是,我幫他分析想對策,得出三條出路:

第一,你才26歲,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現在大學擴招,急需高校老師,你要是想考研,可以做老師。穩定,一生無憂,但是待遇不高。

第二,去沿海外企、私企待遇好,大膽走出去,收入翻幾番應該行。

第三,考公務員可以試試(那時公務員考試遠沒有現在難)半年後,春節在老家遇到了他,還是老樣子。三條路都有阻礙,於是他選擇了按兵不動。

我聽後,也沒說什麼,因為誰也不知道將來會怎麼樣,生活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

我呢,邊上班邊讀博,畢業後毫不猶豫跳槽到了深圳。去年聚會,時隔十多年再次相見,很明顯,他現在很不如意。後來工廠倒閉了,他就到了一個私企打工,傳統的機械行業,待遇可想而知。

他說,當時應該考研,現在有點後悔。

現在想想,2002年的時候,他26歲,當時的出路我們可以設想一下:

第一條路:考研。當時確實比較難考,但高考那麼難都成功了,考研就真的沒一點信心麼?其實他是怕吃苦,高考那次壓力太大了,誰都不願意再經歷一次,畢竟當時有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若當時3年內考研成功,畢業時雖然32歲了,但找份體制內的體面工作應該不算難吧?

第二條路:去沿海外企私企。他害怕失去幹部身份。這更可笑了(當時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多),現在幹部身份一點用處都沒有。

第三條路,考公務員。當時的競爭不算激烈,他又有211重點大學的底子,考幾年上岸的幾率還是很大的。就算他笨的不得了,現在再不濟也是個正科級幹部吧!若能考入省級部門,早就是副處職務或待遇了。

現在總結的話,就這位同學的人生之路有以下幾個值得深思的地方:

1、抱殘守缺,不能及時轉變發展路徑。2000年左右國企改革,大量地方國企重組,抓大放小,人生之路被改變的人不計其數。作為大學畢業生,應該及時轉換思路,尋找新的發展路徑。

2、年輕人的通病,不知道居安思危。20多歲該努力的時候你退卻,該奮鬥的時候你躲起來,以後有你受罪的時候。

3、缺乏終身學習、持續奮鬥精神。高考是很難,考研也很難,但並不是說,你過了這個坎就一勞永逸了。世上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人活著就是不停地努力,要有持續學習的精神。

當然,B以當年學霸的資質淪落到今天,也不能全怪他。我之所以比他強,在於及時躲進了體制,而近20年來,體制內外的身份差異是造成個體際遇巨大差異的原因之一。所以並不是我聰明,而是我運氣好,選擇對了路而已。

選擇永遠比努力更重要。就像你在房價起飛前買房,躺著就把錢賺了;你要是選擇A股,再努力也是賠錢!!

當然,我的這個同學自身問題也不少,大家見仁見智。

第三個學生C

學生C,知識份子家庭出身,複讀過,年齡較大,比我小不了幾歲吧。我由於剛入職,擔任他們班主任一年,所以接觸較多。C屬於家庭條件相對不錯的,父母是知識份子出身,在我的印象裡屬於沒受過什麼磨難的。

畢業後依託父母的資源,進了當地一家商業銀行,當時銀行的待遇還是相當好的。

講這個學生的經歷,目的是講解脾性與職業之間的匹配問題,這個學生當時不如意的狀態,並不是不努力,而是性格與職業不吻合,導致發展不理想。

就我這麼多年的教學生涯的總結,學生的脾性基本上有以下規律(說的是普遍性,不排除個案的特殊性):

1、從小在農村(經濟條件較差)長大的孩子,交流能力較差,在一個新環境中,很難快速地拉近與其他人的心理距離。但是這類學生的優點也很明顯,就是踏實肯幹,領導佈置的任務無條件服從。

2、幹部家庭(父母)出身的學生,一般口才都不錯,溝通能力強,做事穩當,就是常說的情商高。但有時候過於圓滑,反而討人厭。

3、企業主(或經商,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出身的孩子,性格一般很外向,能迅速融入新環境,善於與人溝通,甚至和同學經常吃吃喝喝K歌。缺點就是吃苦和耐壓能力較差。

4、城市中產特別是知識份子家庭出身的孩子,對人較淡漠,與人交往偏冷,自信甚至固執,和其他人的關係分得異常清晰,過於認真,比如吃飯必AA,工作中超出工作範圍的事情一概拒絕,不會見風使舵;優點呢,不卑不亢,認真,做事有韌性。

再次說明,以上只是我總結的一般規律,並不絕對。

為什麼囉嗦這麼多呢?因為C就是第四類性格的,入職銀行的第一個崗位,是櫃員。做過櫃員的壇友,估計馬上內心升起一股莫名的酸楚。C在後來與我的交流中,就說想辭職。

首先,工作時間難以適應、工作壓力大,但並非他辭職的主因。主因歸根結底是他這種知識份子家庭的脾性,無法適應國企的文化。

比如要請假。請假也有規則,要給領導送點好處,不送會給你臉色看,以後更會旁敲側擊。C比較直,慢慢地領導就有意無意地刁難他:發放績效以某種理由克扣;或者故意多加班;或者把他調到最累崗。

他看不到前途,很怕做到35歲以後仍然是個櫃檯底層人士。

在他們那個銀行,能得到提拔的有以下幾類人:

1、關係戶領導的孩子,銀二代 ;2、能帶來大績效的富二代; 3、技術人才(當時金融互聯網化剛興起)。

C吐露了想轉行做電子銀行方面,將來再跳槽。那次談話後不久,我就去了深圳,逐漸沒了消息,到2013再次遇到了他,他在國內某一線城市,是一家銀行總行的資訊技術管理部門副總。

我聽後有點震驚:他真的在堅持自己的想法,並且去實現了。

話說那次談話之後,他也異常矛盾,父母等身邊人都在勸他安於現狀。他妥協了沒有辭職,但是,他依然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實施了計畫。

C確實很有韌勁:文科出身,大學學的是假大空的經管類專業,與電腦相隔十萬八千里,但他硬是一本書一本書啃下來了,期間的努力無法想像。

大概十幾年前的時候,銀行電子化迎來了高速發展期,他選擇對了這個方向。

第一個機會,他所在的行,成立了一個部門,急需技術人才,於是內部招聘,他筆試第二名。於是他進入市分行的技術部門。

國有銀行是股份制銀行的員工培訓基地,於是,做了不到2年,他又遇到了一個機會:一家股份制銀行,要在這個城市成立分行,招聘資訊技術人員,他憑著自己過硬的技術和多年的銀行從業經歷,再次成功進入這家股份制銀行。這一跳,待遇漲了3倍。

目前的地位、待遇就不用說了。我想說的是,他確實是找對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路,並且靠韌性硬是走下來了。

講C的經歷,並不是說,大家都往熱門方向轉移,而是從側面挖掘性格與職業之間的匹配問題。

前面總結過,人的脾性可以大概分為4類:

1. 農村出身的孩子:交流能力較差。但踏實,能無條件服從;

2. 幹部出身的孩子:溝通能力強,情商高。但過於圓滑;

3. 經商出身的孩子:性格外向,適應力強,但吃苦和耐壓能力較差

4. 城市中產、知識份子出身的孩子:對人較淡漠,自信甚至固執,但認真,做事有韌性。

這四類學生的優勢職業方向和回避的職業方向,我認為可以分析(自己的總結,僅供參考):

第一類:

優勢職業:技術類或體制內的崗位,技術含量越高越好。

回避職業:行銷類或靠人脈吃飯的職業。

第二類:

優勢職業:管理類或人脈是核心競爭力的職業,環境越混亂越能體現你的優勢。

回避職業:不靠人脈生存的職業(不是十分準確,大家可以意會)。

第三類:

優勢職業:行銷類。

回避職業:技術類。

第四類:

優勢職業:外企、科技類公司或體制內行政科研教育(行政、事業單位或高校研究院)。

回避職業:行銷類職位

第一類和第四類,職業生涯中,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學歷、職稱或技術。第二類和第三類:職業生涯中,一定要努力拓展自己的人脈、財富或圈子。

總結

反思之後,古人真的是隔著千年時空,淳淳教導著我們:

年輕的時候,在人生的一些骨節眼的節點,真的要把握住時機,要努力呀,錯過了只有空歎哀傷了,哪怕你是多麼高智商,在學校曾是多麼威風的學霸。

寫給正在30歲前後這個人生骨節眼上的你們:千萬不要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啊!

今日薦書

人生有限,拖延有害,徹底告別拖延帶來的恐懼和焦慮。學會時間管理,看這一本就足夠,終結拖延症,你就已經成功超越了93%的人。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如侵犯權益,聯繫刪除,本文純做分享,文中觀點不代表任何當當立場,請知曉!編輯整理不易,轉載請注明出處~]

2、沒有及時改變職業(專業)

說實話,這個同學雖然是211畢業,但專業是那種假大空的管理類專業。學得好不如幹的好,她當時若能及時轉向,向相近的技術含量高的專業轉移,還是有出路的,但她選擇了安逸。

3、沒有及時提升職稱

考證,這個大家都知道重要性,我就不說了。

4、沒有充分利用時間

或者說,該努力的時候享樂了。我發現,大多數農村出身的孩子(此處無歧視),脫離了農村以後,相當一部分會有可以鬆口氣的思想,殊不知,城市的競爭,遠比農村殘酷和複雜。這位女同學,在帶孩子的幾年時間裡,完全可以考證考學歷,趁機提升自己,為自己的將來準備砝碼。而她呢,卻是在家看電視,這個就只能怪自己了。

我有個研究生學生,就是邊讀研邊懷孕養孩子的,確實很累,但人家堅持下來了。

第二個學生B

這是一個90年代末畢業于一家重點大學工科專業,目前在蘇南打工。這個人生更令人唏噓。

B從小學到大學都是尖子生,畢業去了當地一家大型國企生產機械設備。在當時算是高收入群體。

幾年後,突然有一天,這個同學說要找我聊聊。見面後他說,廠倒閉了。我吃了一驚。2000年左右,正是國企改革的浪潮期。他說,企業被賣掉了,富餘人員都下崗了,他屬於技術人員,可以留用。但待遇降低了不少。

我明白他找我的意思了,這個同學屬於學習很有天分,但遇到抉擇的時候,很難找對方向的人。然後,他就說了一個數字。我有點不相信,這個待遇太差了!他說,是真的。老闆說了,能接受就做,接受不了,就自動辭職吧。就這麼殘酷!

於是,我幫他分析想對策,得出三條出路:

第一,你才26歲,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現在大學擴招,急需高校老師,你要是想考研,可以做老師。穩定,一生無憂,但是待遇不高。

第二,去沿海外企、私企待遇好,大膽走出去,收入翻幾番應該行。

第三,考公務員可以試試(那時公務員考試遠沒有現在難)半年後,春節在老家遇到了他,還是老樣子。三條路都有阻礙,於是他選擇了按兵不動。

我聽後,也沒說什麼,因為誰也不知道將來會怎麼樣,生活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

我呢,邊上班邊讀博,畢業後毫不猶豫跳槽到了深圳。去年聚會,時隔十多年再次相見,很明顯,他現在很不如意。後來工廠倒閉了,他就到了一個私企打工,傳統的機械行業,待遇可想而知。

他說,當時應該考研,現在有點後悔。

現在想想,2002年的時候,他26歲,當時的出路我們可以設想一下:

第一條路:考研。當時確實比較難考,但高考那麼難都成功了,考研就真的沒一點信心麼?其實他是怕吃苦,高考那次壓力太大了,誰都不願意再經歷一次,畢竟當時有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若當時3年內考研成功,畢業時雖然32歲了,但找份體制內的體面工作應該不算難吧?

第二條路:去沿海外企私企。他害怕失去幹部身份。這更可笑了(當時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多),現在幹部身份一點用處都沒有。

第三條路,考公務員。當時的競爭不算激烈,他又有211重點大學的底子,考幾年上岸的幾率還是很大的。就算他笨的不得了,現在再不濟也是個正科級幹部吧!若能考入省級部門,早就是副處職務或待遇了。

現在總結的話,就這位同學的人生之路有以下幾個值得深思的地方:

1、抱殘守缺,不能及時轉變發展路徑。2000年左右國企改革,大量地方國企重組,抓大放小,人生之路被改變的人不計其數。作為大學畢業生,應該及時轉換思路,尋找新的發展路徑。

2、年輕人的通病,不知道居安思危。20多歲該努力的時候你退卻,該奮鬥的時候你躲起來,以後有你受罪的時候。

3、缺乏終身學習、持續奮鬥精神。高考是很難,考研也很難,但並不是說,你過了這個坎就一勞永逸了。世上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人活著就是不停地努力,要有持續學習的精神。

當然,B以當年學霸的資質淪落到今天,也不能全怪他。我之所以比他強,在於及時躲進了體制,而近20年來,體制內外的身份差異是造成個體際遇巨大差異的原因之一。所以並不是我聰明,而是我運氣好,選擇對了路而已。

選擇永遠比努力更重要。就像你在房價起飛前買房,躺著就把錢賺了;你要是選擇A股,再努力也是賠錢!!

當然,我的這個同學自身問題也不少,大家見仁見智。

第三個學生C

學生C,知識份子家庭出身,複讀過,年齡較大,比我小不了幾歲吧。我由於剛入職,擔任他們班主任一年,所以接觸較多。C屬於家庭條件相對不錯的,父母是知識份子出身,在我的印象裡屬於沒受過什麼磨難的。

畢業後依託父母的資源,進了當地一家商業銀行,當時銀行的待遇還是相當好的。

講這個學生的經歷,目的是講解脾性與職業之間的匹配問題,這個學生當時不如意的狀態,並不是不努力,而是性格與職業不吻合,導致發展不理想。

就我這麼多年的教學生涯的總結,學生的脾性基本上有以下規律(說的是普遍性,不排除個案的特殊性):

1、從小在農村(經濟條件較差)長大的孩子,交流能力較差,在一個新環境中,很難快速地拉近與其他人的心理距離。但是這類學生的優點也很明顯,就是踏實肯幹,領導佈置的任務無條件服從。

2、幹部家庭(父母)出身的學生,一般口才都不錯,溝通能力強,做事穩當,就是常說的情商高。但有時候過於圓滑,反而討人厭。

3、企業主(或經商,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出身的孩子,性格一般很外向,能迅速融入新環境,善於與人溝通,甚至和同學經常吃吃喝喝K歌。缺點就是吃苦和耐壓能力較差。

4、城市中產特別是知識份子家庭出身的孩子,對人較淡漠,與人交往偏冷,自信甚至固執,和其他人的關係分得異常清晰,過於認真,比如吃飯必AA,工作中超出工作範圍的事情一概拒絕,不會見風使舵;優點呢,不卑不亢,認真,做事有韌性。

再次說明,以上只是我總結的一般規律,並不絕對。

為什麼囉嗦這麼多呢?因為C就是第四類性格的,入職銀行的第一個崗位,是櫃員。做過櫃員的壇友,估計馬上內心升起一股莫名的酸楚。C在後來與我的交流中,就說想辭職。

首先,工作時間難以適應、工作壓力大,但並非他辭職的主因。主因歸根結底是他這種知識份子家庭的脾性,無法適應國企的文化。

比如要請假。請假也有規則,要給領導送點好處,不送會給你臉色看,以後更會旁敲側擊。C比較直,慢慢地領導就有意無意地刁難他:發放績效以某種理由克扣;或者故意多加班;或者把他調到最累崗。

他看不到前途,很怕做到35歲以後仍然是個櫃檯底層人士。

在他們那個銀行,能得到提拔的有以下幾類人:

1、關係戶領導的孩子,銀二代 ;2、能帶來大績效的富二代; 3、技術人才(當時金融互聯網化剛興起)。

C吐露了想轉行做電子銀行方面,將來再跳槽。那次談話後不久,我就去了深圳,逐漸沒了消息,到2013再次遇到了他,他在國內某一線城市,是一家銀行總行的資訊技術管理部門副總。

我聽後有點震驚:他真的在堅持自己的想法,並且去實現了。

話說那次談話之後,他也異常矛盾,父母等身邊人都在勸他安於現狀。他妥協了沒有辭職,但是,他依然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實施了計畫。

C確實很有韌勁:文科出身,大學學的是假大空的經管類專業,與電腦相隔十萬八千里,但他硬是一本書一本書啃下來了,期間的努力無法想像。

大概十幾年前的時候,銀行電子化迎來了高速發展期,他選擇對了這個方向。

第一個機會,他所在的行,成立了一個部門,急需技術人才,於是內部招聘,他筆試第二名。於是他進入市分行的技術部門。

國有銀行是股份制銀行的員工培訓基地,於是,做了不到2年,他又遇到了一個機會:一家股份制銀行,要在這個城市成立分行,招聘資訊技術人員,他憑著自己過硬的技術和多年的銀行從業經歷,再次成功進入這家股份制銀行。這一跳,待遇漲了3倍。

目前的地位、待遇就不用說了。我想說的是,他確實是找對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路,並且靠韌性硬是走下來了。

講C的經歷,並不是說,大家都往熱門方向轉移,而是從側面挖掘性格與職業之間的匹配問題。

前面總結過,人的脾性可以大概分為4類:

1. 農村出身的孩子:交流能力較差。但踏實,能無條件服從;

2. 幹部出身的孩子:溝通能力強,情商高。但過於圓滑;

3. 經商出身的孩子:性格外向,適應力強,但吃苦和耐壓能力較差

4. 城市中產、知識份子出身的孩子:對人較淡漠,自信甚至固執,但認真,做事有韌性。

這四類學生的優勢職業方向和回避的職業方向,我認為可以分析(自己的總結,僅供參考):

第一類:

優勢職業:技術類或體制內的崗位,技術含量越高越好。

回避職業:行銷類或靠人脈吃飯的職業。

第二類:

優勢職業:管理類或人脈是核心競爭力的職業,環境越混亂越能體現你的優勢。

回避職業:不靠人脈生存的職業(不是十分準確,大家可以意會)。

第三類:

優勢職業:行銷類。

回避職業:技術類。

第四類:

優勢職業:外企、科技類公司或體制內行政科研教育(行政、事業單位或高校研究院)。

回避職業:行銷類職位

第一類和第四類,職業生涯中,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學歷、職稱或技術。第二類和第三類:職業生涯中,一定要努力拓展自己的人脈、財富或圈子。

總結

反思之後,古人真的是隔著千年時空,淳淳教導著我們:

年輕的時候,在人生的一些骨節眼的節點,真的要把握住時機,要努力呀,錯過了只有空歎哀傷了,哪怕你是多麼高智商,在學校曾是多麼威風的學霸。

寫給正在30歲前後這個人生骨節眼上的你們:千萬不要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啊!

今日薦書

人生有限,拖延有害,徹底告別拖延帶來的恐懼和焦慮。學會時間管理,看這一本就足夠,終結拖延症,你就已經成功超越了93%的人。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如侵犯權益,聯繫刪除,本文純做分享,文中觀點不代表任何當當立場,請知曉!編輯整理不易,轉載請注明出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