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AI、消費、文娛、出行圓桌大討論:下一個機會在哪?

由鳳凰網主辦、鳳凰網科技和鳳凰新聞用戶端承辦的“2017鳳凰網科技峰會”於11月16日在北京召開, 現場異常火爆、座無虛席, 彙聚了上百名頂級企業家、新銳創業者和資深投資人, 共同探討互聯網新時代的機遇和挑戰。

本次峰會, 除了阿裡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小米公司總裁林斌、58集團CEO姚勁波、北極光創投創始人鄧鋒、一下科技董事長兼CEO韓坤等互聯網行業大咖對行業趨勢的精彩洞見, 上午的AI圓桌、下午消費、文娛、出行三大分論壇各自的圓桌討論深紮行業, 同樣乾貨滿滿。

AI領域, 大公司和小公司,

誰的機會更多?AI的技術突破點在哪裡?新消費領域, 無人背後的經濟賬如何算?面對競爭, 又如何做到行業裡的前兩名?

文娛新人類崛起, 目標使用者的畫像是怎麼樣的?該怎麼牢牢抓住他們?未來10年, 我們的出行方式將變成什麼樣?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實現商業價值?

AI大討論:巨頭和創企, 各自的機會在哪裡?

2017年人工智慧成為十足的熱潮, 本次峰會特地在上午設置了人工智慧圓桌, 一場有意思的對話在巨頭與創企中開展, 主題是有關誰將成為AI領域的下個BAT?

大公司代表有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高德汽車事業部總裁韋東和vivo軟體研發總經理周圍, 創企代表包括三角獸創始人兼CEO王卓然、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楊帆、地平線聯合創始人黃暢, 三家創企都是目前人工智慧領域的明星企業, 比如商湯昨天(15日)剛獲高通戰略投資, 地平線10月拿到英特爾近億美元A+輪融資。

1、5-10年以後, AI格局是什麼樣?大公司VS創企, 誰的機會多?

宋繼強覺得大小公司機會都多。 他提到, 大公司首先佔據平臺優勢、管道優勢及資金優勢,

能出手收購許多資產、整合資源, 這是小公司沒有的能力;但同時大公司也存在問題, 比如對具體行業的需求無法快速適應, 沒那麼靈活。 這恰好是小公司優勢所在, 應該瞄準AI領域一些具體應用痛點, 做一些垂直整合。

韋東的觀點和宋繼強的稍有不同, 他認為, 目前已在路上或行進方向很明確的領域, 大公司機會更多。 他給小公司破局添加了限定條件, 即顛覆現有領域及產業, 小公司需要找到局部或者更細分的領域顛覆, 才有機會。

周圍則把AI劃分為四個相關因素:計算、人才、演算法和資料。 他覺得大公司和小公司各自有不同的機會, 在計算、演算法、資料方面大公司機會可能更多;小公司可以更顛覆性得進行一些計算的變革。

作為創企的代表黃暢和楊帆贊成大公司代表者的觀點, 他們所持有的觀點自然是小公司是有機會的。 他們兩位的發言談到了兩點, 一是羅馬非一日建成, 20年前, 現在的大公司那時很多是小公司, 而如今人工智慧技術能與所有領域結合, 這裡存在很多機會;二是技術求突破, 落地找場景。

黃暢表示, 地平線一開始選擇兩個重點:嵌入式人工智慧晶片和智慧駕駛。 地平線抓住這“一橫一縱”, 努力實現平臺級的解決方案。 他認為這是未來獲取重大變革很有前途的場景, 且基於此場景, 有做通用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機會。

2、AI現在是泡沫嗎?

關於AI目前是否存在泡沫, 楊帆直言, 泡沫非常大,

但他恰恰認為, 這背後有真金, 他以20年前互聯網類比, 泡沫後的互聯網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 他認為AI將比互聯網對整個人類社會帶來更大的改變。 未來十年, 人工智慧的背後具有很多產業機會, 無論大小公司都要考慮到自己的定位, 去尋找最優價值。

韋東也提到20年的互聯網泡沫。 在他看來, 那時候並不是不需要互聯網, 而是條件不具備, 當時處理器很差, 網路普及率很低。 現在所有人都有手機, 終端、處理能力還很好。 目前, 人工智慧在大資料、演算法和計算能力方面已有基礎, 未來還得突破物理能力和硬體方面的門檻, 包括處理器、傳輸頻寬、雲計算、存儲能力各方面, 人工智慧便能逐漸普及和發展。

3、AI在技術上突破的可能是什麼?

宋繼強肯定,演算法方面將會繼續有突破,目前深度學習已經有了快速反覆運算,但演算法層面要看清楚,深度學習並不是唯一的AI方法,還需要其他方面跟它配合;同時宋繼強認為,要讓AI民主化,各種小公司都能用得起。

這一觀點得到了黃暢的贊同,由於缺乏相應的資料,導致一些非常有價值的場景沒有辦法落地,他非常渴望看到人工智慧的演算法能夠降低對資料的依賴。

韋東認為目前人工智慧的發展,瓶頸還是在硬體上,未來,人工智慧首先要突破在硬體領域的一些門檻,包括處理器、傳輸頻寬、雲計算、存儲能力各個方面,人工智慧才能夠慢慢普及、發展起來。

新消費進擊:無人是不是算不過來的盈利賬?

今年與人工智慧熱潮同時被推上風口的,還有各種新奇的無人專案,本次新消費圓桌,聚集了這一領域的風口企業,他們都剛剛宣佈了獲得高額融資,包括無人便利店繽果盒子創始人兼CEO陳子林、辦公室無人貨架果小美合夥人金平、共用充電寶街電科技CEO原源、無人健身倉覓跑創始人兼CEO畢振、迷你K歌廳星糖miniKTV聯合創始人李瑞淩。

山寨發佈會創始人陽淼作為主持人和這些項目的創始人共同探討無人化、自助化新技術下的盈利模式和路徑,以及如何抓住新消費的下一個風口。

1、無人節省了人力成本,那麼盈利模式是什麼?

李瑞淩表示,星糖miniKTV本身線上下消費是就像使用者收費,商業模式線上下天然就是存在的,而付費基本可以直接覆蓋設備成本、場地租金等等,未來整體設備的投放上,將在保持合理、平衡的水準上,不斷擴充設備投放數量。

覓跑想要打造的是5分鐘的社區運動社交圈,畢振表示覓跑的盈利模式是,首先把健身行業拉到1元時代,推出兩毛錢一分鐘,目前用戶的運動時長在半個小時到兩個小時不等,每次運動大概在4、5塊錢的客單價。

具體到每個箱體,畢振表示,覓跑的箱體成本大概在一萬到一萬五之間,平均每一個倉每天的使用運動時長大概在4、5個小時之間,在高檔社區,一天可以運轉7個小時左右,估算大概6-8個月左右收回成本,計畫明年開始盈利。

原源則透露,從資料來看,上上周街電有一些城市已經開始盈利,他認為共用充電寶實現盈利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街電累計到現在,共有將近兩千萬的用戶,圍繞他們將會有很多種可能的升級開發,街電現在要做的是怎麼樣擴大這個規模。

街電的收費模式是首半小時免費給用戶使用,以後每小時1塊錢,押金99元。原源現場表示,目前在成熟點位,平均一個點位每天4-5個訂單,平均每個訂單是2元錢,一個點位一天收入將近10元錢。機櫃的成本在一千多塊錢,進駐成本大概一兩百塊錢,這樣算下來機櫃可以攤銷三年,就算按一年攤銷也是可以盈利的,現在是以城市維度來看,有很多城市都已經實現了盈利。

目前果小美單個貨架的GMV每天在80-100元,毛利潤是30%,現階段還沒有盈利,進入第一季度,加之果小美的市場規模放大,金平對盈利非常有信心。果小美的盈利模式,關鍵在下半場的流量,尤其是果小美面對的精准的辦公室白領階層,果小美計畫在明年鋪設100萬家店,以每個辦公室30人的規模,一天的流量就是三千萬。

陳子林贊同金平的觀點,規模化後有很多想像空間。談到盈利方面,陳子林表示,繽果盒子的盈利模式和傳統便利店一樣,早期盈利通過商品差價,通過大密度投放、效率提升之後,可以讓毛利率越來越低,目前繽果不是特別關注盈利。另外,陳子林認為,無人便利店有一個好的地方,就是全交易閉環中每一個環節的資料化,讓消費者享受精准資料的價值是未來探索可以盈利的地方。

2、面對競爭,如何做到行業裡的前兩名?

無人行業的盈利模式和前兩年共用單車說的故事非常相似,就在這兩天,共用單車行業排名第三的小藍單車宣佈解散,讓人唏噓,同樣無人行業也是風口,第三名很可能凶多吉少,那麼,如何做到行業裡的前兩名呢?

陳子林認為賽道很寬很長,無人便利店和共用單車不同,後者門檻有點低,是單邊市場,誰都可以投放。無人便利店則不同,它的資本、團隊、BD、技術門檻都很高,而中國有40多萬社區,短時間內不會無序競爭,至於繽果是不是第一、或者第二,陳子林並不在意。

果小美在成立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裡,融資進展神速,金平認為,新零售行業的供應鏈很重,首先拼的是融資速度,在這個領域,如果今年年底累計拿不到1億美金,可能明年連入場門票都沒有。

原源表示街電在行業是領跑的,接下來有兩個重點:第一點,研發加大供應鏈的投入,給使用者研發更好的產品,給使用者創造價值;第二,繼續加快擴張速度。

畢振同樣表示覓跑在其賽道是持續領跑的,加上國家全民健身的紅利,覓跑跟體育總局對接,這是我們傳統的優勢。覓跑對接過各種各樣的商業模型,對接過學校,對接過社區,對接過白領,對接過商場,社區門檻比較高的,不像進商場一樣,覓跑計畫三年鋪設20萬家。

李瑞淩的觀點跟繽果盒子陳子林很相似,星糖不會懼怕任何一個巨頭的,他用速食做了類比,現在有麥當勞這樣的巨頭,同時也有德克士其它門店。另一方面,面對巨頭的投資,李瑞淩表示星糖的態度是開放的。

文娛新人類:怎麼去娛樂他們?

以90後、95後為代表的新新人類已經崛起,下午的第二個文娛圓桌,唱吧CEO陳華、辛裡有束創始人胡辛束、暴漫CEO任劍分別對話華映資本合夥人劉獻民,詳細探討了如今的年輕人喜歡的娛樂方式,以及他們的選擇給文娛行業帶來的改變。

1、所謂新人類,目標使用者的畫像是怎麼樣的?

陳華談到唱吧的用戶,是比較喜歡唱歌、聽歌,或者真的對音樂有癡迷的人群,其中60%都是女性用戶,年齡段主要在20-25歲之間,集中在沿海大城市,是一群相對來說比較時尚潮流的人群。

暴漫目前在慢慢嘗試擴展覆蓋人群,目前暴漫APP的用戶在12-18歲甚至到20歲左右為主,視頻節目的受眾是15-29歲之間,整體暴漫粉絲還是男性多一些,占到六、七成左右,明年要做動漫電影,希望覆蓋人群可以再拓開,這算是突破性的嘗試。任劍強調,當容納的人群越廣泛,其實核心粉絲照顧得越少,在輿論上面會不會起反向的效果,核心粉絲會說你做的東西並不是我們想要的,但是你必須試圖討好原來沒有覆蓋到的人群,因此,新產品的推出要慎重再慎重,一點一點測試,保證在不影響核心粉絲的情況下,擴大以及覆蓋更多的人群。

胡辛束在創業最開始,圈的用戶是18-25歲的女性,到現在,她正在做的是一條女性成長線,在胡辛束這個帳號不能補足的年齡階層,通過簽號形式讓用戶矩陣可以拓展到15-35歲的女性,她們關於情感或者美貌追求過程中的需求。

2、如何牢牢抓住用戶?

作為內容領域的大V,胡辛束認為互聯網用戶想要的不是教育式的傳達,而是陪伴式的傳達。做內容究竟是該去引導還是迎合?很有意思的是:既不能稱之為引導也不能稱之為迎合。很多時候是你要在用戶前一步想到她們下一步想要的東西,這個東西是比較有趣的。很多時候用戶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你要恰好猜到她們下一個最想要的東西是什麼,並且提供給她們,這是更友好的關係。

任劍認為用戶喜歡什麼東西不能夠引導,但是能夠驗證和糾錯。對暴漫來說,使用者創造出來的漫畫內容,很難告訴你你應該怎麼樣做你的視頻內容或者你的電影內容以及你的圖書內容,但是它可以説明你驗證和判斷,熱點我們是追這個,還是追下一個。

陳華則表示,唱吧會在唱歌的玩法上做持續創新,整個產品和技術團隊一直在研究有沒有別的唱歌辦法。通過歌聲形成社交聯繫,這是唱吧持續做的事情,未來的唱吧,社交屬性會越來越重。

出行大爆炸:哪些玩家將引領下一個時代

峰會最後的出行圓桌同樣乾貨滿滿,華創資本管理合夥人吳海燕對話START共用有車CEO張丙軍、斑馬網路CEO施雪松、微租車創始人兼CEO楊洋、Roadstar.ai CEO佟顯喬、開雲汽車COO楊曉飛,一同討論在出行大變革中,哪些玩家將會倖存下來,引領下一個時代。

1、未來10年,我們的出行方式將變成什麼樣?

在楊曉飛的想像中,既然國家戰略要推行智慧交通,包括智慧交通、無人駕駛。未來10年或者20年,這種智慧交通的方式就會出現我們北上廣這種大城市當中,為普通人提供更便捷的服務,越來越多的共用汽車像分時租賃提供分享。

張丙軍看來,大家將對共用更強烈,而自動駕駛把場景的豐富度提高一個數量級,5年以後,對START來說,可能從現在車輛共用+服務商的行為,慢慢過渡成為有車輛共用的服務商。

佟顯喬表示,十年以後,會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車有自動駕駛服務的功能。他同時開了一個腦洞,未來車的形態和車的裡面、外面提供的東西完全不一樣。

施雪松則認為,未來10-20年,如果把眼光只關注在無人駕駛上,其實是很大的問題,圍繞著出行最大的系統工程是智慧交通系統,有很多子集,無人駕駛只是其中一項子集。他預測將來最大改變有兩個:第一是基礎的物理交通設施會改善;第二是交通設施將會變成我們看不見的素質化的基礎設施,這個基礎設施建立在今天的互聯網基礎之上,出行的方式跟今天相比,應該更無縫。

2、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實現商業價值?

楊曉飛認為,汽車本身已經越來越低成本,未來要靠服務進行增值,車本身是一個載體,在這個載體之上會植入更多的服務,給出行者提供更多的金融類服務、消費服務,未來要靠這些服務獲取相關的一些利益,並不是靠汽車本身獲取利益。

對START來說,關鍵是把共用做得越來越徹底,內容比重可能會變化,張丙軍說,START今年升級完了之後,你會發現上來很多個性車和品質車,車的內容更豐富,人群也變了,出現了中高消費人群和個性年輕化的人群。

Roadstar.ai作為以技術為基礎的公司,佟顯喬表示,以後的模式肯定希望以技術為基礎,做無人駕駛的計程車服務。因為市場很大,也可以為其他出行的服務商提供技術。遠一點說,當無人駕駛技術越來越成熟,它可能變為今天的IOS作業系統,裡面有更多增值服務,這是公司可以做的未來規劃。

楊洋認為,當一輛車實現自動駕駛,它首先意味著雙眼、雙手、大腦被解放了,這就意味著更多的服務其實是可以在這個工具上產生,微租車就是為這一類體驗提供基於車輛自主出行的資料服務,積累了大量的車、人的資料,微租車會把這些資料變為資料產品,服務於各個想基於這個平臺上做增值服務的企業。到了後面做大資料服務的時候,本質上還是2B的生意。

當一輛車實現無人駕駛,施雪松認為背後需要一個作業系統,一方面能把使用者無縫跟他的駕駛以及背後互聯網世界連接起來,另一方面也把車作為一個最大的移動終端,跟雲端計算資源以及存儲資源合理進行分配。如果說所有自動駕駛全部建立在等車計算能力和單車感知以及判斷是絕對不夠的,以後是聯合計算駕駛,希望阿裡的OS能夠成為未來智慧網聯汽車進行端和雲之間融合計算的最基礎支撐。

宋繼強肯定,演算法方面將會繼續有突破,目前深度學習已經有了快速反覆運算,但演算法層面要看清楚,深度學習並不是唯一的AI方法,還需要其他方面跟它配合;同時宋繼強認為,要讓AI民主化,各種小公司都能用得起。

這一觀點得到了黃暢的贊同,由於缺乏相應的資料,導致一些非常有價值的場景沒有辦法落地,他非常渴望看到人工智慧的演算法能夠降低對資料的依賴。

韋東認為目前人工智慧的發展,瓶頸還是在硬體上,未來,人工智慧首先要突破在硬體領域的一些門檻,包括處理器、傳輸頻寬、雲計算、存儲能力各個方面,人工智慧才能夠慢慢普及、發展起來。

新消費進擊:無人是不是算不過來的盈利賬?

今年與人工智慧熱潮同時被推上風口的,還有各種新奇的無人專案,本次新消費圓桌,聚集了這一領域的風口企業,他們都剛剛宣佈了獲得高額融資,包括無人便利店繽果盒子創始人兼CEO陳子林、辦公室無人貨架果小美合夥人金平、共用充電寶街電科技CEO原源、無人健身倉覓跑創始人兼CEO畢振、迷你K歌廳星糖miniKTV聯合創始人李瑞淩。

山寨發佈會創始人陽淼作為主持人和這些項目的創始人共同探討無人化、自助化新技術下的盈利模式和路徑,以及如何抓住新消費的下一個風口。

1、無人節省了人力成本,那麼盈利模式是什麼?

李瑞淩表示,星糖miniKTV本身線上下消費是就像使用者收費,商業模式線上下天然就是存在的,而付費基本可以直接覆蓋設備成本、場地租金等等,未來整體設備的投放上,將在保持合理、平衡的水準上,不斷擴充設備投放數量。

覓跑想要打造的是5分鐘的社區運動社交圈,畢振表示覓跑的盈利模式是,首先把健身行業拉到1元時代,推出兩毛錢一分鐘,目前用戶的運動時長在半個小時到兩個小時不等,每次運動大概在4、5塊錢的客單價。

具體到每個箱體,畢振表示,覓跑的箱體成本大概在一萬到一萬五之間,平均每一個倉每天的使用運動時長大概在4、5個小時之間,在高檔社區,一天可以運轉7個小時左右,估算大概6-8個月左右收回成本,計畫明年開始盈利。

原源則透露,從資料來看,上上周街電有一些城市已經開始盈利,他認為共用充電寶實現盈利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街電累計到現在,共有將近兩千萬的用戶,圍繞他們將會有很多種可能的升級開發,街電現在要做的是怎麼樣擴大這個規模。

街電的收費模式是首半小時免費給用戶使用,以後每小時1塊錢,押金99元。原源現場表示,目前在成熟點位,平均一個點位每天4-5個訂單,平均每個訂單是2元錢,一個點位一天收入將近10元錢。機櫃的成本在一千多塊錢,進駐成本大概一兩百塊錢,這樣算下來機櫃可以攤銷三年,就算按一年攤銷也是可以盈利的,現在是以城市維度來看,有很多城市都已經實現了盈利。

目前果小美單個貨架的GMV每天在80-100元,毛利潤是30%,現階段還沒有盈利,進入第一季度,加之果小美的市場規模放大,金平對盈利非常有信心。果小美的盈利模式,關鍵在下半場的流量,尤其是果小美面對的精准的辦公室白領階層,果小美計畫在明年鋪設100萬家店,以每個辦公室30人的規模,一天的流量就是三千萬。

陳子林贊同金平的觀點,規模化後有很多想像空間。談到盈利方面,陳子林表示,繽果盒子的盈利模式和傳統便利店一樣,早期盈利通過商品差價,通過大密度投放、效率提升之後,可以讓毛利率越來越低,目前繽果不是特別關注盈利。另外,陳子林認為,無人便利店有一個好的地方,就是全交易閉環中每一個環節的資料化,讓消費者享受精准資料的價值是未來探索可以盈利的地方。

2、面對競爭,如何做到行業裡的前兩名?

無人行業的盈利模式和前兩年共用單車說的故事非常相似,就在這兩天,共用單車行業排名第三的小藍單車宣佈解散,讓人唏噓,同樣無人行業也是風口,第三名很可能凶多吉少,那麼,如何做到行業裡的前兩名呢?

陳子林認為賽道很寬很長,無人便利店和共用單車不同,後者門檻有點低,是單邊市場,誰都可以投放。無人便利店則不同,它的資本、團隊、BD、技術門檻都很高,而中國有40多萬社區,短時間內不會無序競爭,至於繽果是不是第一、或者第二,陳子林並不在意。

果小美在成立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裡,融資進展神速,金平認為,新零售行業的供應鏈很重,首先拼的是融資速度,在這個領域,如果今年年底累計拿不到1億美金,可能明年連入場門票都沒有。

原源表示街電在行業是領跑的,接下來有兩個重點:第一點,研發加大供應鏈的投入,給使用者研發更好的產品,給使用者創造價值;第二,繼續加快擴張速度。

畢振同樣表示覓跑在其賽道是持續領跑的,加上國家全民健身的紅利,覓跑跟體育總局對接,這是我們傳統的優勢。覓跑對接過各種各樣的商業模型,對接過學校,對接過社區,對接過白領,對接過商場,社區門檻比較高的,不像進商場一樣,覓跑計畫三年鋪設20萬家。

李瑞淩的觀點跟繽果盒子陳子林很相似,星糖不會懼怕任何一個巨頭的,他用速食做了類比,現在有麥當勞這樣的巨頭,同時也有德克士其它門店。另一方面,面對巨頭的投資,李瑞淩表示星糖的態度是開放的。

文娛新人類:怎麼去娛樂他們?

以90後、95後為代表的新新人類已經崛起,下午的第二個文娛圓桌,唱吧CEO陳華、辛裡有束創始人胡辛束、暴漫CEO任劍分別對話華映資本合夥人劉獻民,詳細探討了如今的年輕人喜歡的娛樂方式,以及他們的選擇給文娛行業帶來的改變。

1、所謂新人類,目標使用者的畫像是怎麼樣的?

陳華談到唱吧的用戶,是比較喜歡唱歌、聽歌,或者真的對音樂有癡迷的人群,其中60%都是女性用戶,年齡段主要在20-25歲之間,集中在沿海大城市,是一群相對來說比較時尚潮流的人群。

暴漫目前在慢慢嘗試擴展覆蓋人群,目前暴漫APP的用戶在12-18歲甚至到20歲左右為主,視頻節目的受眾是15-29歲之間,整體暴漫粉絲還是男性多一些,占到六、七成左右,明年要做動漫電影,希望覆蓋人群可以再拓開,這算是突破性的嘗試。任劍強調,當容納的人群越廣泛,其實核心粉絲照顧得越少,在輿論上面會不會起反向的效果,核心粉絲會說你做的東西並不是我們想要的,但是你必須試圖討好原來沒有覆蓋到的人群,因此,新產品的推出要慎重再慎重,一點一點測試,保證在不影響核心粉絲的情況下,擴大以及覆蓋更多的人群。

胡辛束在創業最開始,圈的用戶是18-25歲的女性,到現在,她正在做的是一條女性成長線,在胡辛束這個帳號不能補足的年齡階層,通過簽號形式讓用戶矩陣可以拓展到15-35歲的女性,她們關於情感或者美貌追求過程中的需求。

2、如何牢牢抓住用戶?

作為內容領域的大V,胡辛束認為互聯網用戶想要的不是教育式的傳達,而是陪伴式的傳達。做內容究竟是該去引導還是迎合?很有意思的是:既不能稱之為引導也不能稱之為迎合。很多時候是你要在用戶前一步想到她們下一步想要的東西,這個東西是比較有趣的。很多時候用戶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你要恰好猜到她們下一個最想要的東西是什麼,並且提供給她們,這是更友好的關係。

任劍認為用戶喜歡什麼東西不能夠引導,但是能夠驗證和糾錯。對暴漫來說,使用者創造出來的漫畫內容,很難告訴你你應該怎麼樣做你的視頻內容或者你的電影內容以及你的圖書內容,但是它可以説明你驗證和判斷,熱點我們是追這個,還是追下一個。

陳華則表示,唱吧會在唱歌的玩法上做持續創新,整個產品和技術團隊一直在研究有沒有別的唱歌辦法。通過歌聲形成社交聯繫,這是唱吧持續做的事情,未來的唱吧,社交屬性會越來越重。

出行大爆炸:哪些玩家將引領下一個時代

峰會最後的出行圓桌同樣乾貨滿滿,華創資本管理合夥人吳海燕對話START共用有車CEO張丙軍、斑馬網路CEO施雪松、微租車創始人兼CEO楊洋、Roadstar.ai CEO佟顯喬、開雲汽車COO楊曉飛,一同討論在出行大變革中,哪些玩家將會倖存下來,引領下一個時代。

1、未來10年,我們的出行方式將變成什麼樣?

在楊曉飛的想像中,既然國家戰略要推行智慧交通,包括智慧交通、無人駕駛。未來10年或者20年,這種智慧交通的方式就會出現我們北上廣這種大城市當中,為普通人提供更便捷的服務,越來越多的共用汽車像分時租賃提供分享。

張丙軍看來,大家將對共用更強烈,而自動駕駛把場景的豐富度提高一個數量級,5年以後,對START來說,可能從現在車輛共用+服務商的行為,慢慢過渡成為有車輛共用的服務商。

佟顯喬表示,十年以後,會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車有自動駕駛服務的功能。他同時開了一個腦洞,未來車的形態和車的裡面、外面提供的東西完全不一樣。

施雪松則認為,未來10-20年,如果把眼光只關注在無人駕駛上,其實是很大的問題,圍繞著出行最大的系統工程是智慧交通系統,有很多子集,無人駕駛只是其中一項子集。他預測將來最大改變有兩個:第一是基礎的物理交通設施會改善;第二是交通設施將會變成我們看不見的素質化的基礎設施,這個基礎設施建立在今天的互聯網基礎之上,出行的方式跟今天相比,應該更無縫。

2、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實現商業價值?

楊曉飛認為,汽車本身已經越來越低成本,未來要靠服務進行增值,車本身是一個載體,在這個載體之上會植入更多的服務,給出行者提供更多的金融類服務、消費服務,未來要靠這些服務獲取相關的一些利益,並不是靠汽車本身獲取利益。

對START來說,關鍵是把共用做得越來越徹底,內容比重可能會變化,張丙軍說,START今年升級完了之後,你會發現上來很多個性車和品質車,車的內容更豐富,人群也變了,出現了中高消費人群和個性年輕化的人群。

Roadstar.ai作為以技術為基礎的公司,佟顯喬表示,以後的模式肯定希望以技術為基礎,做無人駕駛的計程車服務。因為市場很大,也可以為其他出行的服務商提供技術。遠一點說,當無人駕駛技術越來越成熟,它可能變為今天的IOS作業系統,裡面有更多增值服務,這是公司可以做的未來規劃。

楊洋認為,當一輛車實現自動駕駛,它首先意味著雙眼、雙手、大腦被解放了,這就意味著更多的服務其實是可以在這個工具上產生,微租車就是為這一類體驗提供基於車輛自主出行的資料服務,積累了大量的車、人的資料,微租車會把這些資料變為資料產品,服務於各個想基於這個平臺上做增值服務的企業。到了後面做大資料服務的時候,本質上還是2B的生意。

當一輛車實現無人駕駛,施雪松認為背後需要一個作業系統,一方面能把使用者無縫跟他的駕駛以及背後互聯網世界連接起來,另一方面也把車作為一個最大的移動終端,跟雲端計算資源以及存儲資源合理進行分配。如果說所有自動駕駛全部建立在等車計算能力和單車感知以及判斷是絕對不夠的,以後是聯合計算駕駛,希望阿裡的OS能夠成為未來智慧網聯汽車進行端和雲之間融合計算的最基礎支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