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藍單車死後輿論兩極化,我們該不該給創業者多一點寬容?

小藍倒掉後的兩極輿論化

備受矚目, 且群眾口碑極佳的小藍單車還是倒了, 多少有點讓人唏噓。 創始人李剛公開信《辜負了各位,

對不起》, 更讓人體會到創業不易。

我一個創業的朋友曾推薦給我一本書, 叫《創業維艱》, 這本書深受創業者喜歡 。 我孤陋寡聞, 當時滿不在乎, 她就不太高興, 覺得我對創業者有偏見。 現在想起來, 覺得我是不是應該更尊重創業者呢?

不少知名自媒體也同情李剛, “42章經”文章《我所認識的李剛》講了作者與李剛接觸的經歷, 呼籲對創業者寬容一些, “接招”文章《告別90後創業者》, 講了90後創業者的不易, 呼籲對90後創業者多寬容。

但是, 另一方面, 也有反對意見。 有一篇已經流傳開的文章《小藍倒閉李剛懺悔?供應商:呵呵 問題不在資金在誠信》就指責小藍高管缺乏誠信。

作者是小藍單車的孵化企業野獸騎行的PR供應商, 講述的是作者去年3月和野獸騎行合作後,

小藍高管不斷以各自理由拖欠款項至去年底, 還曬出了和李剛等高管的聊天記錄。

而且, 讓人驚訝的是, 周鴻禕居然在朋友圈直接點評李剛:“這個CEO一直都有人品問題。 ”直接針對一個創業者, 這樣的周鴻禕也很少見。

事實恐怕沒那麼簡單。 轉念一想, 說實話, 小藍死得很慘, 但是也挺沒節操的。 且不說那多人的押金被拖欠了好幾個月, 而且期間還出現類似於“退款資訊莫名其妙被取消”、“押金被挪用”等觸犯底線的事情, 從那些利益受損的用戶的角度出發, 李剛和小藍真沒什麼好同情的。

事實上, 類似“寬容創業者”的聲音非常多, 幾乎每段時間都會集中爆發一次, 但寬容是不是應該無底線呢?還是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很多問題都沒有得到清楚的解釋。

本文想要探討的就是這個。

寬容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最典型的就是賈躍亭, 樂視危機剛剛爆發, 很多大佬就呼籲寬容賈躍亭。 但事實的走向顯然不如人意, 賈躍亭變成了“下周回國賈躍亭”, 這樣的教訓還不深刻嗎?

還是回到李剛, 李剛作為一個年輕的創業者, 創立了小藍單車, 並且獲得一定成績, 但是最終還是失敗了。 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融資。 從這些主要資訊看, 李剛的確值得同情, 怪就怪資本力量太兇猛。

但是, 有一些細節真的不應該寬容。

今年2月, 小藍單車副總裁胡宇沸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證實, 小藍單車的用戶押金一部分留存, 用於客戶的退款需求,

另一部分被挪用於生產車輛上。

據中國經濟網11月12日報導, 不少人反映, 小藍APP中的退款資訊本來顯示的是“退款中”, 但突然變成了“未交押金”的狀態, 退款資訊消失得無影無蹤。

挪用押金, 取消“退款資訊”這些違反底線的行為顯然不在寬容之內。

在創業者中, 類似的例子不少見:前不久一位17歲的00後CEO李昕澤十分惹眼, 對於他的誇張表演, 甚至博人眼球的言論自然不必苛責, 但是他的公司崇才科技的“貓桌面”卻是完完全全的抄襲作品。

曾經風光無限的“神奇百貨”CEO王凱歆在創業失敗後做起了微商, 身份是“外匯操盤手”, 實際上做的是被微信明令禁止的“二元期權”, 存在極大風險和騙局。

顯然, 這些違法商業道德的行徑都不應該被寬容。

所以, 在談到是否應該多寬容創業者時, 應該以實際的例子說明, 而不是籠統、毫無底線的寬容。

寬容應該有明確的標準

不少大佬明星都曾經支持賈躍亭, 認同他的創業精神, 雷軍也親自點贊誇獎00後CEO李昕澤, 這都是寬容創業者的思想的自然流露, 是我們對創業者非常寬容的大環境下的正常現象, 我們需要肯定這些情感, 但是, 後來的事情卻證明這種單純流露某種程度成了一些創業者的擋箭牌。

賈躍亭“跑路了”, 樂視網發公告敦促賈躍亭、、賈躍芳履行承諾, 將曾經減持的資本借予上市公司使用, 結果被直接否定, 樂視網欲哭無淚。 李昕澤被曝產品存在抄襲行為, 但滿口否認, 連承認的勇氣也沒有。

這樣的寬容是不是就是縱容呢?

對於創業者的想法,包括一些吹牛的說法應該寬容、某種比較博眼球的行為也可以適當寬容。羅永浩還親口說過錘子手機“如果低於2500元,我是你孫子”,雷軍也說過:“我們不做低端機”……類似這種大話一笑而過即可。

但明顯違法商業道德的言行就不應該被寬容。

2015年8月,央視《開講啦》節目中,當時的嘉賓是周鴻禕。在提問環節,主持人撒貝南提到一件事,他問台下坐著的一個90後創業者余佳文,提到他去年公開稱今年要發1億獎金給員工。就是搞出“超級課程表”的那位。

余佳文沒有直接回答是否做到,而且神態很俏皮地回答說:“我準備今年年底在廣州組織一個超大型的“余佳文認慫會”,我認慫怎麼了,我就是做不到……”

接著被周鴻禕一頓臭批,認為他說話過頭,失信於人。沒想到,余佳文有模有樣,神態還是很俏皮得反駁說:“我覺得周總,我要批評你。年輕人的企業是玩出來,不必過於較真。”結果被周鴻禕當場打斷,但是余佳文又反駁了。

幾番PK後,尷尬收場。

周鴻禕在這件事情上的言論還是非常對的,俞敏洪也因為這件事情放棄投他,只可惜這些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余佳文們還是被當成90後創業精英被媒體追捧。

真正的創業者需要寬容嗎?

當我們談到對創業者寬容的時候,指向是對創業者艱苦生活的同情,對創業者強大精神的敬仰,對創業者可能創造出的巨大社會價值的尊重。歸根結底是給創業者更多失敗的機會,鼓勵他們敢闖敢試。

但是真正的創業者真的需要這樣的鼓勵嗎?且不說馬化騰曾落魄到賣QQ,馬雲也曾被各種嫌棄,當時的社會環境可沒有像今天那麼寬容。當然,有人說,畢竟那時互聯網不發達,這樣的情況也比較正常。

那麼就說說TMD的三位大佬吧。

王興創業史太豐富,失敗的經歷也最多,號稱“九死一生”。2010年是美團的低谷期,提前拿到融資的把手、糯米高價挖走了美團的銷售,王興不得花大量時間勸說員工留下。最後讓美團度過危機的還是美團的商業模式,美圖的直營模式保證了團購品質,優勝劣汰下,美團拿到融資。

程維的融資故事非常著名。2012年,沒有任何創業經驗的他想要融500萬美金,但沒有人肯答應,最後朱嘯虎和王剛投了滴滴,原因是程維思想透徹,滴滴資料和團隊表現都良好。

今日頭條一直備受爭議,指責其“剽竊”“新聞搬運工”從不間斷,但今日頭條最後還是和大多數媒體成功合作。其中還是張一鳴的個人轉變,一開始他經常在朋友圈吐槽,後來不吐槽了,開始盡可能和外界溝通合作,最後還說服了不少媒體。如今幾乎沒有媒體方因為這個問題批判今日頭條。

都是因為商業模式、商業思想成功的。

其實,提倡所謂對創業者更加寬容,就是對成功創業者的某種“諂媚”。就是看到那些創業者成功後,聯想到其創業中的艱難時刻,認為如果這些時刻社會對他們更加寬容的話,他們的成功會更快更大。

但是,可能嗎?

歸根結底,開拓性、創新性的勇氣和能力不是社會的寬容能夠提供的,鼓勵創新、鼓勵開拓,培養這樣的社會氛圍才是正道,而非簡單鼓勵寬容,這是第二位的。

最後,創業者們,多想想商業問題吧,少管社會上的聲音,這才是成功的關鍵。而動不動就想“寬容”的人們盡可以隨意一點。

對於創業者的想法,包括一些吹牛的說法應該寬容、某種比較博眼球的行為也可以適當寬容。羅永浩還親口說過錘子手機“如果低於2500元,我是你孫子”,雷軍也說過:“我們不做低端機”……類似這種大話一笑而過即可。

但明顯違法商業道德的言行就不應該被寬容。

2015年8月,央視《開講啦》節目中,當時的嘉賓是周鴻禕。在提問環節,主持人撒貝南提到一件事,他問台下坐著的一個90後創業者余佳文,提到他去年公開稱今年要發1億獎金給員工。就是搞出“超級課程表”的那位。

余佳文沒有直接回答是否做到,而且神態很俏皮地回答說:“我準備今年年底在廣州組織一個超大型的“余佳文認慫會”,我認慫怎麼了,我就是做不到……”

接著被周鴻禕一頓臭批,認為他說話過頭,失信於人。沒想到,余佳文有模有樣,神態還是很俏皮得反駁說:“我覺得周總,我要批評你。年輕人的企業是玩出來,不必過於較真。”結果被周鴻禕當場打斷,但是余佳文又反駁了。

幾番PK後,尷尬收場。

周鴻禕在這件事情上的言論還是非常對的,俞敏洪也因為這件事情放棄投他,只可惜這些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余佳文們還是被當成90後創業精英被媒體追捧。

真正的創業者需要寬容嗎?

當我們談到對創業者寬容的時候,指向是對創業者艱苦生活的同情,對創業者強大精神的敬仰,對創業者可能創造出的巨大社會價值的尊重。歸根結底是給創業者更多失敗的機會,鼓勵他們敢闖敢試。

但是真正的創業者真的需要這樣的鼓勵嗎?且不說馬化騰曾落魄到賣QQ,馬雲也曾被各種嫌棄,當時的社會環境可沒有像今天那麼寬容。當然,有人說,畢竟那時互聯網不發達,這樣的情況也比較正常。

那麼就說說TMD的三位大佬吧。

王興創業史太豐富,失敗的經歷也最多,號稱“九死一生”。2010年是美團的低谷期,提前拿到融資的把手、糯米高價挖走了美團的銷售,王興不得花大量時間勸說員工留下。最後讓美團度過危機的還是美團的商業模式,美圖的直營模式保證了團購品質,優勝劣汰下,美團拿到融資。

程維的融資故事非常著名。2012年,沒有任何創業經驗的他想要融500萬美金,但沒有人肯答應,最後朱嘯虎和王剛投了滴滴,原因是程維思想透徹,滴滴資料和團隊表現都良好。

今日頭條一直備受爭議,指責其“剽竊”“新聞搬運工”從不間斷,但今日頭條最後還是和大多數媒體成功合作。其中還是張一鳴的個人轉變,一開始他經常在朋友圈吐槽,後來不吐槽了,開始盡可能和外界溝通合作,最後還說服了不少媒體。如今幾乎沒有媒體方因為這個問題批判今日頭條。

都是因為商業模式、商業思想成功的。

其實,提倡所謂對創業者更加寬容,就是對成功創業者的某種“諂媚”。就是看到那些創業者成功後,聯想到其創業中的艱難時刻,認為如果這些時刻社會對他們更加寬容的話,他們的成功會更快更大。

但是,可能嗎?

歸根結底,開拓性、創新性的勇氣和能力不是社會的寬容能夠提供的,鼓勵創新、鼓勵開拓,培養這樣的社會氛圍才是正道,而非簡單鼓勵寬容,這是第二位的。

最後,創業者們,多想想商業問題吧,少管社會上的聲音,這才是成功的關鍵。而動不動就想“寬容”的人們盡可以隨意一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