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知子花教育」這樣聊天,孩子才能聽你的

在我們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常常出現你說東、他說西, 聊不到兩句就進入了吵架模式, 就像那句歌詞:“每次都想感動你, 我們卻更有距離。 ”即使我們努力讓自己更有耐心, 也不能改變溝通不暢的結果, 那溝通的問題出在了哪裡?

這是因為我們錯在出發點與孩子不一樣, 即我們不瞭解孩子的需要。

佩佩目前在讀高中, 學習成績不錯, 但是她告訴我她很不喜歡自己的媽媽, 覺得她不理解自己, 甚至不尊重自己。 所以, 很多事情都沒法向媽媽傾訴, 只能自己默默地承受, 因為媽媽會像大喇叭一樣把自己的秘密告訴爸爸, 甚至別的親戚朋友。

有一次佩佩告訴了媽媽一個秘密, 並要求向爸爸保密, 但是佩佩媽在聊天時很隨意地就提起了這個秘密, 然後恍然大悟似地問佩佩:“這個能說麼?”佩佩當時很是憤怒, 覺得非常羞恥, 一方面認為媽媽背叛了她,

一方面覺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很大的傷害。

媽媽之前的承諾好像只是哄著自己玩一樣, 她認為媽媽不是真心地尊重自己, 而是在滿足自己“任性”的要求, 像小時候陪自己做遊戲一樣地“假裝”。

而佩佩媽卻認為自己幾乎全部心思都放在了佩佩上, 盡自己所能讓佩佩吃得好、穿得好,

可女兒卻不領情, 覺得自己總是嘮嘮叨叨, 很煩人, 這讓佩佩媽非常不能理解。

後來的聊天中我得知佩佩媽童年很是辛苦, 佩佩媽小時候的家庭常常為吃喝穿發愁, 還需要像父母一樣照顧弟弟和妹妹的起居, 僅僅滿足吃飽穿暖就很不容易了。 可想而知, 佩佩媽的童年裡完全不知道解決溫飽和安全問題之後, 還需要滿足什麼, 所以她也關注不到佩佩的其他需要。

那我們的需要是什麼樣子的呢?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 人類的需要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 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五種需要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 按層次逐級遞升, 前一層需要獲得滿足後, 下一層需要才出現。 簡單地說, 只有我們吃飽穿暖了, 才有機會考慮自尊自愛之類的事情。

就像之前熱播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羅子君說的:“當你到了我這個年齡的時候, 就知道跟家庭和婚姻相比, 教養簡直不值一提!”此時的羅子君“安全需要”受到了威脅, 在這個需要沒有被滿足之前, 教養這類關於自尊的需要真的不值一提。

根據這個理論, 佩佩媽非常關注佩佩的吃和穿, 從來都給她最好的“待遇”, 滿足了佩佩較低層次的需要。 但是對之後來訪者——愛和尊重的需要, 佩佩媽認為那些都是不重要的。在她的思維中,女兒解決了非常大的事情,即吃和穿,其他女兒提出的“任性要求”都是小事兒,不值得關注。

所以佩佩媽由於不瞭解佩佩需要,從較低的層次出發,對女兒的照顧和溝通,用力都用錯了地方,南轅北轍,導致與佩佩的關係越來越疏離。

如何才能知道我們的寶貝需要的是什麼?

要準確地瞭解孩子們的需要,就要理解孩子們所在年齡段的心理發展水準,以及他們此時的普遍需要。根據發展心理學的觀點,孩子們的心理發展水準是階段性的,每個階段都有其需要的特點。

學齡前(0-6歲),孩子需要的是關注。年幼的孩子面對陌生的世界既好奇又害怕,而父母的關注會讓他們安心,覺得安全,展現出應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個家長,孩子5歲,他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坐不住,他覺得自家寶貝注意力無法集中,吃飯的時候,孩子會用勺子敲打碗和盤子,發出聲響,大人聊天的時候孩子總是在一旁搗亂。這個家長對孩子很是不滿,也不理解。

其實這不是孩子注意力的問題,孩子這麼做只是在“刷存在感”,想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和關注。如果父母平時給予孩子的關注過少或者比較敷衍,孩子得不到滿足,就會採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要”關注,在孩子頑皮的外表下,是一顆令人憐惜,渴望關注的心。

小學時期(6-12歲),這時期父母需要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規範行為。因為孩子開始接觸校園和班級生活,平添了許多硬性的規則,孩子需要通過認識這些規則,來瞭解社會,認識世界。

皮皮今年8歲,十分淘氣,還不服父母管教,最喜歡打破規矩,經常在課堂上說話,甚至在班裡踢足球,這讓皮皮爸十分苦惱,前來求助。經瞭解發現皮皮爸總是根據自己的心情來表揚和批評孩子,沒有明確的標準,這直接影響了皮皮的規則意識。

小學時期是孩子行為塑造的最佳階段,家長需要對自家寶貝良好的行為給予表揚,對不良行為的糾正,一定要及時、明確、具體,這樣才能讓孩子明確地知道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

青春期(12-18歲),孩子需要家長的尊重和理解。這個階段是孩子自我認識飛速發展的階段,孩子開始思考:“我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才是我”,這樣的問題,孩子們會變得很自我,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就如佩佩的例子,每當佩佩跟媽媽說:“媽,您得尊重我,別總是把我當成小孩子。”這時候佩佩媽總是會擺出一副過來人的姿態,並略顯敷衍“知道啦,知道啦”,佩佩媽不瞭解佩佩的需要,這樣的態度無疑會傷害佩佩的自尊心,讓他們之間的溝通出現裂痕。

此外,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需要也同樣會帶上他們的個人色彩。所以讓孩子學會表達,尤其是情感方面的表達,非常重要。只有孩子們能夠準確表達心中的感受,我們才能瞭解他們的真實需要。

在表達自己感受的時候,應該多訓練孩子進行情緒性表達,而不是陳述性表達,例如孩子的考試成績不理想,孩子可能會說:“我沒有考好,發揮得不理想,我還要繼續努力。”這就是典型的陳述性表達,如果換成情緒性表達則是:“我沒有考好,我感覺很難過,心裡像壓了一塊大石頭。”

作為家長要教會孩子這樣的情緒性表達,情緒性表達的訓練可以從掌握描寫感受的短語開始,比如:心裡空落落的、胸口憋得慌、喘不過氣來等等,以及借助比喻的手法描述狀態:心裡像被插了一刀,特別疼;像著了火一樣的著急。這樣的描述更加生動形象,可以準確地描述出自己的感受和情緒狀態。

今天的家長大都理解溝通的重要性,並努力和自家寶貝溝通著,盡力地讓自己更加耐心一點,以一種“埋頭苦幹”的狀態改變著自己,更有甚者“放下身段”,和自己的孩子“平輩相交”。可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孩子並不買帳,仿佛一切努力付之東流。

其實這些家長只是努力錯了方向,溝通並不需要如此費勁。和寶貝們溝通,本不需要如此地刻意,一切都可以是輕鬆、愉快的,只需要我們理解孩子的需求,溝通就能有正確的出發點,能和孩子處於同一個層次,流暢、親密的溝通就此開始。

特別推薦

孩子厭學、情緒化、考試壓力

同學關係、親子衝突、家庭教育問題

公眾號搜索“知子花家庭教育”即可關注我們

知子花小助手 微信:Lifetree-edu

佩佩媽認為那些都是不重要的。在她的思維中,女兒解決了非常大的事情,即吃和穿,其他女兒提出的“任性要求”都是小事兒,不值得關注。

所以佩佩媽由於不瞭解佩佩需要,從較低的層次出發,對女兒的照顧和溝通,用力都用錯了地方,南轅北轍,導致與佩佩的關係越來越疏離。

如何才能知道我們的寶貝需要的是什麼?

要準確地瞭解孩子們的需要,就要理解孩子們所在年齡段的心理發展水準,以及他們此時的普遍需要。根據發展心理學的觀點,孩子們的心理發展水準是階段性的,每個階段都有其需要的特點。

學齡前(0-6歲),孩子需要的是關注。年幼的孩子面對陌生的世界既好奇又害怕,而父母的關注會讓他們安心,覺得安全,展現出應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個家長,孩子5歲,他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坐不住,他覺得自家寶貝注意力無法集中,吃飯的時候,孩子會用勺子敲打碗和盤子,發出聲響,大人聊天的時候孩子總是在一旁搗亂。這個家長對孩子很是不滿,也不理解。

其實這不是孩子注意力的問題,孩子這麼做只是在“刷存在感”,想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和關注。如果父母平時給予孩子的關注過少或者比較敷衍,孩子得不到滿足,就會採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要”關注,在孩子頑皮的外表下,是一顆令人憐惜,渴望關注的心。

小學時期(6-12歲),這時期父母需要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規範行為。因為孩子開始接觸校園和班級生活,平添了許多硬性的規則,孩子需要通過認識這些規則,來瞭解社會,認識世界。

皮皮今年8歲,十分淘氣,還不服父母管教,最喜歡打破規矩,經常在課堂上說話,甚至在班裡踢足球,這讓皮皮爸十分苦惱,前來求助。經瞭解發現皮皮爸總是根據自己的心情來表揚和批評孩子,沒有明確的標準,這直接影響了皮皮的規則意識。

小學時期是孩子行為塑造的最佳階段,家長需要對自家寶貝良好的行為給予表揚,對不良行為的糾正,一定要及時、明確、具體,這樣才能讓孩子明確地知道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

青春期(12-18歲),孩子需要家長的尊重和理解。這個階段是孩子自我認識飛速發展的階段,孩子開始思考:“我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才是我”,這樣的問題,孩子們會變得很自我,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就如佩佩的例子,每當佩佩跟媽媽說:“媽,您得尊重我,別總是把我當成小孩子。”這時候佩佩媽總是會擺出一副過來人的姿態,並略顯敷衍“知道啦,知道啦”,佩佩媽不瞭解佩佩的需要,這樣的態度無疑會傷害佩佩的自尊心,讓他們之間的溝通出現裂痕。

此外,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需要也同樣會帶上他們的個人色彩。所以讓孩子學會表達,尤其是情感方面的表達,非常重要。只有孩子們能夠準確表達心中的感受,我們才能瞭解他們的真實需要。

在表達自己感受的時候,應該多訓練孩子進行情緒性表達,而不是陳述性表達,例如孩子的考試成績不理想,孩子可能會說:“我沒有考好,發揮得不理想,我還要繼續努力。”這就是典型的陳述性表達,如果換成情緒性表達則是:“我沒有考好,我感覺很難過,心裡像壓了一塊大石頭。”

作為家長要教會孩子這樣的情緒性表達,情緒性表達的訓練可以從掌握描寫感受的短語開始,比如:心裡空落落的、胸口憋得慌、喘不過氣來等等,以及借助比喻的手法描述狀態:心裡像被插了一刀,特別疼;像著了火一樣的著急。這樣的描述更加生動形象,可以準確地描述出自己的感受和情緒狀態。

今天的家長大都理解溝通的重要性,並努力和自家寶貝溝通著,盡力地讓自己更加耐心一點,以一種“埋頭苦幹”的狀態改變著自己,更有甚者“放下身段”,和自己的孩子“平輩相交”。可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孩子並不買帳,仿佛一切努力付之東流。

其實這些家長只是努力錯了方向,溝通並不需要如此費勁。和寶貝們溝通,本不需要如此地刻意,一切都可以是輕鬆、愉快的,只需要我們理解孩子的需求,溝通就能有正確的出發點,能和孩子處於同一個層次,流暢、親密的溝通就此開始。

特別推薦

孩子厭學、情緒化、考試壓力

同學關係、親子衝突、家庭教育問題

公眾號搜索“知子花家庭教育”即可關注我們

知子花小助手 微信:Lifetree-edu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