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觀察|未來的北京是什麼樣?

今年九月, 國務院批復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 新規劃裡有關首都功能和古都保護方面的新提法被廣泛的關注, 梁思成先生當年關於北京古城保護的構想被頻頻提起。 近日,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郭黛姮教授(梁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建築史學家)對新版北京城市規劃進行了詳細解析。

要建設什麼樣的首都?

新版的北京城市規劃比過去提升了很多, 提出的規劃也都站得比較高、看得比較遠, 同時還很深入, 對具體的問題也有相當瞭解, 能解決很多問題。

首先, 規劃指出了每個人努力的方向,

新規劃提的目標都非常明確、科學。 比如, 要控制三個方面——人口、生態和城市邊界, 都是從人的角度和需要出發, 給人們指出努力的方向。 有了正確的參照, 人們就會從自身做起, 自覺抑制不良行為。 以生態領域為例, 老百姓看到新規劃內容, 就能想到不能污染環境, 要選擇綠色出行等。 另外, 讓我比較驚訝的是, 這次能明確提出老城區保護——能保的儘量保, 可以挽救的儘量挽救, 關注到歷史街區。 能夠關注到這麼細的問題, 這是第一次。

第二, 這次規劃很好地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的問題。 “四個中心”的定位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 政治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 這可能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點問題。

而文化中心, 就與我們關係非常密切了。 作為研究古建築的老師, 把傳統文化的精粹傳承給下一代, 就是我們的責任。 我們的工作就是保護傳統文化, 所以, 從研究到實施, 我們需要一個總體指導。 我能夠修房子, 但我的能力不局限于修房子, 我可以做復原、做數位化。 所以, 看到新版規劃之後, 確實感覺任務比較明確了, 知道了自己要怎麼幹。

科技創新中心這方面, 我的感受主要是對“時代性”的理解。 中國夢怎麼實現?分階段實現。 新規劃與十九大“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高度同步, 現在這個階段需要的就是這樣的規劃, 跟時代性密切相關。 以前沒使用數位化手段, 我不知道圓明園還可以這樣表現出來,

畫6萬張圖, 老百姓看起來可能效果並不好。 現在, 我們可以運用新的手段——數位化, 這肯定是一種方向。

總之, 新規劃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 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該做什麼。 讓我興奮的就在於, 以前想促成的事情都落到紙上, 得到了確認。

避免大拆大建、見縫插樓

北京的城市規劃做過很多次, 但是從未這麼明確地提出歷史街區保護。 從我瞭解的情況來說, 我想說北京之前的城市建設存在兩個問題:第一, 大拆大建;第二, 見縫插樓。

2015年, 我們到青龍橋街道, 那裡本來還留著一些歷史建築, 儘管那些房子的狀況已經不太好, 但當時還沒有全部拆光。 後來, 那裡拆到只剩兩個小的佛教建築, 除了一個慈恩寺和一個隱修庵, 其他都拆光了。

我們當時的建議是:一方面, 雖然老建築拆光了, 但希望能留下街道原本的機理——一條老街, 然後分出一些小街之類, 不要全拆光;另一方面, 因為那裡挨著頤和園, 所以這些街道的房子儘量不要蓋很高, 避免妨礙景觀和諧。

但是, 因為那裡是由開發商投資, 拆的時候耗去很多費用, 所以後期也就總想從新建過程中把錢“撈回來”。 如果實行科學合理的規劃, 他們就無法保住成本。 據說直到最近, 他們還在找人嘗試制定新的方案。 新規劃特別明確, 強調能保就保, 避免大拆大建。

第二就是一些四合院裡公然“見縫插樓”, 很多都無法保持其原貌。 清朝的“鐵帽子王”濟爾哈朗的王府, 現在院內很多房子保存尚好, 但是中間就插了樓,

還不止一處, 這種現象在北京是比較嚴重的。

梁思成先生曾說過:”不能讓歷史節奏委屈在不調和的周圍當中, 受到不應有的宰割。 ”我一直有這種感覺, 很多地方不該有的東西冒出來。

舉個恭王府的例子, 本來它就是一個王府, 周圍有住宅區。 但是, 很多小商鋪在周邊也建起來了, 售賣各樣商品。 其他國家的古建築景區, 比如日本的法隆寺, 大多數賣東西的店鋪離古建築都很遠。 現在這種小商鋪都是自發的, 有些還有拆牆打洞的現象, 這令歷史街區搞得很糟糕。 這些文物建築就屬於“委屈在不調和的周圍當中, 受到不應有的宰割”。

重拾“整體保護”意識

我感覺國務院批復裡說得特別好:加強老城和“三山五園”的整體保護, 老城不能再拆,通過騰退、恢復性修建,應保盡保。這幾句話都是新提法,非常令人興奮。

新規劃的一個重大提升就是保護觀念的提升。每個文化遺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總體環境的一部分。提倡整體保護,就是要真正保護古都風貌,保護北京老城的風貌。

梁思成先生曾經說:“我們愛護文物建築,不僅應該愛護個別的一殿、一堂、一塔,而且必須愛護它周圍整體和鄰近的環境。”也就是說,歷史街區實際是文物建築的一個環境。新的規劃就特別全面,強調了歷史環境的整體性。

另外,這次新規劃中還有一個新提法——”三個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

保護文化,怎麼下手?這三個文化帶就給出一種方向指導——突破以前逐個建築的思路,用文化帶的概念帶動更全面的保護工作,用帶型空間進行整體規劃。比如過去我們講保護長城,現在變成保護長城文化帶。長城周圍很多烽堠衛所,要護衛長城,必然有人要在那生活,就形成一些小鎮,這裡還有更多無形的歷史和文化,都與長城有關。所以,這些保護是一體的,不能單獨保護城牆,與長城文化有關的這些內容都要保護。

這與當年梁思成先生的思路很相似。梁思成先生提出的概念是”整體保護“,先規劃在整體保護中,再劃分區塊告訴大家具體怎麼辦。如果梁思成先生能夠活到今天,看到這個新規劃,肯定特別高興。他的理想就是要把北京保護好,他認為北京是世界上規劃最好的城市。“那具有計劃性的城市整體,那莊嚴的佈局,在處理空間和分配重點上創造出卓越的風格,同時也安排了合理而有秩序的街道系統”,他覺得北京的建築作為一個整體,這個體系是全世界保存最好的。

這種思路,其實也不僅是梁先生一人提倡。《西安宣言》(2005年10月21日,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15屆大會在西安通過該宣言)中也提出一個概念叫“文物建築”(相對於現在的“文化遺產”概念而言),認為不僅要保護文物建築,還要保護周圍的環境。現在的新規劃,正是重新貫徹這種保護理念,而且比一般而論的《西安宣言》更加具體。

可以將古建保護得更好

以前,有人給北京規劃起外號,叫“攤大餅”——簡單地一圈一圈往外擴。這次“定邊界”,就是因為以前“攤大餅”沒有及時解決問題。比如古村落或古城鎮保護,現在一些商業性的旅遊點是用仿古的思路新建起來的。實際上,那不是一種歷史文化建設。

做古鎮,就應該在歷史上尋找真實的古鎮。例如,延慶的歷史古鎮,有歷史可查。延慶屬於長城文化帶,也與西山文化帶產生聯繫。這樣的文化帶之間互相交叉的情況也很多。所以,不能把一個地方被劃入某個文化帶,它歷史上帶有的其他歷史文化資訊就要排除,還是要根據歷史來加以保護。

如今,不少古跡已經破損甚至消失,比如說北京的城牆。但如果我們能把留存的東西保護好也能代表中國文化。不要只看到一些古跡損壞,也要看到新時代給我們帶來的利好。失去的東西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法把它展示出來,因為各種技術手段、保護方法都已經有很大進步。所以,在這個條件下,我們保護歷史街區、文化遺產、弘揚傳統文化精神,可以做得比以前更好。這也是本次規劃延伸出來的意義。

不先搞好科研,好規劃也辦砸

其實,規劃已經在實施,歷史街區現在已經有了很多動作。比如私家亂建、開牆打洞的拆除、整治工作。不過,在今後的落實中,還是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還以西山為例,開發商建了不少房子,很多也是請各家設計院來做的。我曾經參加過一次評審會,提意見時,希望他們能在住宅區裡體現西山的特點。即便是房地產開發也需要研究,住宅區蓋出來,跟其他地方的住宅區應該不一樣,應該有自己的個性。

再如,海澱區所轄有一個北塢村,當時裡面還留著一座佛寺,修復時把裡面的彩畫都畫成了和璽彩畫(清代最高等級的建築裝飾彩畫,一般僅用於皇家或與皇家相關的建築),這是不對的,一個小佛寺怎麼會用和璽彩畫?他們解釋說,那兒留有一塊明代的碑,寫著佛寺是皇帝出錢敕建。

明代彩畫與清代不同,即使是敕建,也不一定是清代和璽彩畫的樣子,何況它的屋簷下還留有清代重修過的鏇子彩畫(明清時期傳統建築中運用最為廣泛的彩畫類型,在清代級別次於和璽彩畫)。那麼,現代修復,要麼把清代重修的樣子反映出來,要麼去認真考據明代彩畫的樣子。

在落實規劃時,科研是首要的,要先研究,研究透了再動手。這次的規劃很好,對於北京城市整體怎麼保護,方向明確,提出的職能也很具體。但是將來實施,要先總結經驗教訓,這方面欠缺的還比較多。

梁思成先生曾經提出:善男信女要求把寺廟、塑像等搞得面目一新,好像這樣就“做功德”了,但我們不能像他們一樣,還是要按歷史本身去修復,不能“粉刷一新”就算修好了。這項事業與我們的關係很密切,任務也很重。要科研先行,把研究放在最前面,不好好研究,就不能達到保護相應文化帶的目的。

為中國人留住“鄉愁”

對於普通市民而言,保護城市中歷史資訊的意義可能就是“留住鄉愁”吧,留住他們所在地方的歷史記憶。我主持修復雷峰塔的時候,杭州人覺得 “西湖十景”就像家鄉的名片一樣,沒了雷峰塔就缺了一景,很遺憾。老百姓對歷史文化有一種“感情”,這就是歷史文化的“情感價值”。不能把文物建築的價值只局限在科學價值、歷史價值一類,情感價值是歷史文化的“靈魂”。

一說起蘇州,大家馬上就能想起“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當地人有一種情感,其他地方的人也有一種情感。它是大家共有而不是某地私有的一種價值。那麼,我們的歷史文化保護,就是在滿足我們全民的“情感價值”。放眼國際,這也代表了我們民族的文化,寄託了我們民族的情感。

新版規劃之所以特別提出“三山五園”,也正是因為它們代表著北京的歷史文化。北京的歷史文化遺產非常厚重,古建築類型齊全——皇家宮廷、官私園林、百姓民居、宗教建築、陵墓等。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次北京的規劃,不僅僅代表北京。保護好北京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了中國文化遺產的代表,所有中國人都會為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

(作者:郭黛姮 建築史學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老城不能再拆,通過騰退、恢復性修建,應保盡保。這幾句話都是新提法,非常令人興奮。

新規劃的一個重大提升就是保護觀念的提升。每個文化遺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總體環境的一部分。提倡整體保護,就是要真正保護古都風貌,保護北京老城的風貌。

梁思成先生曾經說:“我們愛護文物建築,不僅應該愛護個別的一殿、一堂、一塔,而且必須愛護它周圍整體和鄰近的環境。”也就是說,歷史街區實際是文物建築的一個環境。新的規劃就特別全面,強調了歷史環境的整體性。

另外,這次新規劃中還有一個新提法——”三個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

保護文化,怎麼下手?這三個文化帶就給出一種方向指導——突破以前逐個建築的思路,用文化帶的概念帶動更全面的保護工作,用帶型空間進行整體規劃。比如過去我們講保護長城,現在變成保護長城文化帶。長城周圍很多烽堠衛所,要護衛長城,必然有人要在那生活,就形成一些小鎮,這裡還有更多無形的歷史和文化,都與長城有關。所以,這些保護是一體的,不能單獨保護城牆,與長城文化有關的這些內容都要保護。

這與當年梁思成先生的思路很相似。梁思成先生提出的概念是”整體保護“,先規劃在整體保護中,再劃分區塊告訴大家具體怎麼辦。如果梁思成先生能夠活到今天,看到這個新規劃,肯定特別高興。他的理想就是要把北京保護好,他認為北京是世界上規劃最好的城市。“那具有計劃性的城市整體,那莊嚴的佈局,在處理空間和分配重點上創造出卓越的風格,同時也安排了合理而有秩序的街道系統”,他覺得北京的建築作為一個整體,這個體系是全世界保存最好的。

這種思路,其實也不僅是梁先生一人提倡。《西安宣言》(2005年10月21日,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15屆大會在西安通過該宣言)中也提出一個概念叫“文物建築”(相對於現在的“文化遺產”概念而言),認為不僅要保護文物建築,還要保護周圍的環境。現在的新規劃,正是重新貫徹這種保護理念,而且比一般而論的《西安宣言》更加具體。

可以將古建保護得更好

以前,有人給北京規劃起外號,叫“攤大餅”——簡單地一圈一圈往外擴。這次“定邊界”,就是因為以前“攤大餅”沒有及時解決問題。比如古村落或古城鎮保護,現在一些商業性的旅遊點是用仿古的思路新建起來的。實際上,那不是一種歷史文化建設。

做古鎮,就應該在歷史上尋找真實的古鎮。例如,延慶的歷史古鎮,有歷史可查。延慶屬於長城文化帶,也與西山文化帶產生聯繫。這樣的文化帶之間互相交叉的情況也很多。所以,不能把一個地方被劃入某個文化帶,它歷史上帶有的其他歷史文化資訊就要排除,還是要根據歷史來加以保護。

如今,不少古跡已經破損甚至消失,比如說北京的城牆。但如果我們能把留存的東西保護好也能代表中國文化。不要只看到一些古跡損壞,也要看到新時代給我們帶來的利好。失去的東西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法把它展示出來,因為各種技術手段、保護方法都已經有很大進步。所以,在這個條件下,我們保護歷史街區、文化遺產、弘揚傳統文化精神,可以做得比以前更好。這也是本次規劃延伸出來的意義。

不先搞好科研,好規劃也辦砸

其實,規劃已經在實施,歷史街區現在已經有了很多動作。比如私家亂建、開牆打洞的拆除、整治工作。不過,在今後的落實中,還是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還以西山為例,開發商建了不少房子,很多也是請各家設計院來做的。我曾經參加過一次評審會,提意見時,希望他們能在住宅區裡體現西山的特點。即便是房地產開發也需要研究,住宅區蓋出來,跟其他地方的住宅區應該不一樣,應該有自己的個性。

再如,海澱區所轄有一個北塢村,當時裡面還留著一座佛寺,修復時把裡面的彩畫都畫成了和璽彩畫(清代最高等級的建築裝飾彩畫,一般僅用於皇家或與皇家相關的建築),這是不對的,一個小佛寺怎麼會用和璽彩畫?他們解釋說,那兒留有一塊明代的碑,寫著佛寺是皇帝出錢敕建。

明代彩畫與清代不同,即使是敕建,也不一定是清代和璽彩畫的樣子,何況它的屋簷下還留有清代重修過的鏇子彩畫(明清時期傳統建築中運用最為廣泛的彩畫類型,在清代級別次於和璽彩畫)。那麼,現代修復,要麼把清代重修的樣子反映出來,要麼去認真考據明代彩畫的樣子。

在落實規劃時,科研是首要的,要先研究,研究透了再動手。這次的規劃很好,對於北京城市整體怎麼保護,方向明確,提出的職能也很具體。但是將來實施,要先總結經驗教訓,這方面欠缺的還比較多。

梁思成先生曾經提出:善男信女要求把寺廟、塑像等搞得面目一新,好像這樣就“做功德”了,但我們不能像他們一樣,還是要按歷史本身去修復,不能“粉刷一新”就算修好了。這項事業與我們的關係很密切,任務也很重。要科研先行,把研究放在最前面,不好好研究,就不能達到保護相應文化帶的目的。

為中國人留住“鄉愁”

對於普通市民而言,保護城市中歷史資訊的意義可能就是“留住鄉愁”吧,留住他們所在地方的歷史記憶。我主持修復雷峰塔的時候,杭州人覺得 “西湖十景”就像家鄉的名片一樣,沒了雷峰塔就缺了一景,很遺憾。老百姓對歷史文化有一種“感情”,這就是歷史文化的“情感價值”。不能把文物建築的價值只局限在科學價值、歷史價值一類,情感價值是歷史文化的“靈魂”。

一說起蘇州,大家馬上就能想起“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當地人有一種情感,其他地方的人也有一種情感。它是大家共有而不是某地私有的一種價值。那麼,我們的歷史文化保護,就是在滿足我們全民的“情感價值”。放眼國際,這也代表了我們民族的文化,寄託了我們民族的情感。

新版規劃之所以特別提出“三山五園”,也正是因為它們代表著北京的歷史文化。北京的歷史文化遺產非常厚重,古建築類型齊全——皇家宮廷、官私園林、百姓民居、宗教建築、陵墓等。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次北京的規劃,不僅僅代表北京。保護好北京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了中國文化遺產的代表,所有中國人都會為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

(作者:郭黛姮 建築史學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