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馬拉松猝死數據NO.1?挑戰極限不是誰都可以

說起極限運動, 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徒手攀岩?

低空跳傘?

野外蹦極?

還是飛翼服?

有一項運動雖然沒有被列為極限運動, 但同樣是在挑戰人體極限——那就是馬拉松。

而且, 相對於上述的這些極限運動, 近年來國內的馬拉松賽事中, 運動猝死導致的死亡, 位列NO.1。

半月猝死兩人 三年16人殞命

11月19日, 重慶半程馬拉松, 一33歲男子在跑完19公里, 距終點僅剩兩三公里時突然猝死。

11月6日, 河南新鄉馬拉松, 一選手在賽道兩公里處突發意外猝死。

看似只是兩個孤立事件, 只是很巧合的, 在半個月兩地組織的兩場不同馬拉松賽事上, 各有一人猝死而已。 而在這期間, 還有多場馬拉松賽事在國內進行, 並沒有發生這樣的意外事件。

然而, 馬拉松猝死在國內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話題, 在過去三年裡, 已經有足足16人猝死在參加國內馬拉松賽事之時。 如果一例兩例可以算是意外;但16條人命擺在祭臺上, 我們不得不反思, 關於馬拉松, 我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密集賽事背後 誰有舉辦資格?

馬拉松淵源流傳, 得名於2500多年前的希波戰爭中一場軼事, 相傳是一名雅典城邦的士兵向後方報告勝利消息而得名。 1896年的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

馬拉松就被列為正式項目, 並且定下了42.193公里的距離, 作為馬拉松長跑賽程長度。

長期以來, 馬拉松賽事都是最為著名的獨立長跑運動項目;而隨著46號問的頒佈, 中國體育產業迎來井噴式發展, 國民運動熱情高漲, 國內各地的馬拉松賽事也呈現指數式增長。

僅2016年全年, 中國就舉辦了328場馬拉松賽事——這還是有備案記錄的, 有沒有記載之外的馬拉松賽事, 我們不得而知。 而在今年, 這一數字很有可能已經攀升到了500場以上。

除了密集的賽事以外, 還有為數眾多的參賽者——2016年的328場馬拉松賽事,

共有280余萬參賽者;而今年, 這個同樣有可能突破500萬大關。

然而, 這些密集的馬拉松賽事背後, 卻並非每一次都有具有相關資格的組織方和主辦方。

主辦方和參賽者 各打五十大板

猝死有多種原因, 而在馬拉松比賽中最常見的猝死原因, 是突發性心臟驟停(Sudden Cardiac Arrest, 簡稱SCA)。 馬拉松比賽過程中, 突發性心臟驟停的幾率是五萬分之一, 但並不是所有的突發性心臟驟停都會導致死亡。 如果做好相應的應急搶救準備, AED心臟除顫器和醫護急救人員部署到位搶救及時, 突發性心臟驟停並不是一定會導致死亡。

然而,國內的馬拉松賽事,並不是每一場都有充足的醫療急救資源;如何在魚龍混雜的馬拉松賽事裡,找到擁有充足應急急救準備的那一家,就需要參賽者做好事前的功課了。

不過,即便是醫療資源充沛,應急準備完善,急救人員器材就位及時,仍然存在搶救失敗的風險。所以對於參賽者來說,正確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在賽前保證規律的作息和適當的飲食,保證充分的睡眠,賽前做好熱身準備,賽中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追求完賽時間、排名,在身體發出警兆的時候及時退出休息,才是保證自己不會在參加馬拉松賽事時突發猝死的有效方式。

畢竟,馬拉松生來帶著殘酷——世界上第一個跑完馬拉松的人,就在跑完之後猝死。這項看似低門檻的運動,卻對身體素質有著非同一般的要求。

然而,國內的馬拉松賽事,並不是每一場都有充足的醫療急救資源;如何在魚龍混雜的馬拉松賽事裡,找到擁有充足應急急救準備的那一家,就需要參賽者做好事前的功課了。

不過,即便是醫療資源充沛,應急準備完善,急救人員器材就位及時,仍然存在搶救失敗的風險。所以對於參賽者來說,正確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在賽前保證規律的作息和適當的飲食,保證充分的睡眠,賽前做好熱身準備,賽中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追求完賽時間、排名,在身體發出警兆的時候及時退出休息,才是保證自己不會在參加馬拉松賽事時突發猝死的有效方式。

畢竟,馬拉松生來帶著殘酷——世界上第一個跑完馬拉松的人,就在跑完之後猝死。這項看似低門檻的運動,卻對身體素質有著非同一般的要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