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高臺縣黑泉鎮胭脂堡灘:風沙口變綠洲

記者 郭曉芸

又是一年芳草綠。 近日, 記者走進高臺縣重點風沙口——黑泉鎮胭脂堡灘, 昔日寸草不生的茫茫沙漠如今已長滿了梭梭等各類沙生植物, 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見到護林員秦希業時, 他正在林區巡邏。 今年68歲的秦希業是黑泉鎮胭脂堡村5社村民。 他告訴記者,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這裡原本是寸草不生的風沙口, 可以說村民們就在沙窩窩裡度日。 “風沙大滴很, 沒有擋風沙的東西, 一颳風地裡的田苗都刮掉了, 沙刮得幾天都鏟不掉, 挨沙窩近的人家院子裡天天都要往出鏟沙。 ”秦希業說, “這些年好了,

縣上大搞防沙治沙, 梭梭長起來了, 環境好了, 莊稼也長得好了, 我們的院子裡也刮不上沙了。 ”

胭脂堡灘的變化, 得益於該縣近年來持續實施的防沙治沙工程。

高臺縣位於河西走廊中部, 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南部邊緣, 是全國防沙治沙重點縣之一。 全縣沙化土地334.8萬畝, 占到全縣國土面積的51.3%。

近年來, 該縣按照“南保水土、北禦風沙、中建綠洲”的生態保護建設思路, 把防沙治沙作為改善生態環境的首要任務來抓, 全民動員植樹造林, 大力開展防沙治沙, 在風沙區全方位進行沙、土、水、田、渠、路綜合治理, 生態環境大為改觀, 昔日的戈壁荒漠披上了成片的綠裝, 擋住了“黃龍”肆虐入侵的腳步。

胭脂堡灘地處高臺縣北部基幹防護林林帶週邊,

是該縣重點風沙口之一, 植被覆蓋率低, 沙丘移動快, 前些年嚴重威脅著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 自2009年開始, 該縣把該區域造林列入三北防護林防沙治沙工程, 並確定為全縣乾旱沙區綜合技術造林示範點, 通過機械開挖加固引水渠、引水沙地灌溉、幹群全民植樹造林等措施, 進行了堅持不懈地治理。

“我們已累計完成造林4217畝, 其中治沙造林3700多畝, 栽植各類苗木105萬株, 現在這片區域林草覆蓋度達到80%以上。 ”該縣林業局局長楊多軍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 該縣還把治沙造林與沙產業開發有機結合, 向荒漠要效益, 走上了一條從防沙治沙到用沙的生態經濟之路。

走進該縣許三灣林業科技綜合示範基地, 連片的葡萄在春日暖陽的照射下“休養生息”,

梨樹、杏樹等雜果已枝幹泛綠, 傳遞出春的氣息。

許三灣也是該縣的主要風沙口之一。 這裡是巴丹吉林沙漠與高臺南部戈壁灘最接近的地方。 過去每年的冬春季節, 這裡都風沙肆虐, 嚴重威脅著周邊村社和數萬畝農田。 這幾年, 縣上大力實施風沙治理工程, 營造防沙治沙林6000畝, 栽植梭梭、新疆楊等各類苗木110多萬株, 實施封沙育林草工程2.2萬畝, 有效遏制了沙丘前移態勢。

今年近50歲的駱駝城鎮永勝村四社村民楊忠良, 在林業基地打工已六、七個年頭了, 見證了許三灣沙退綠濃的變遷。 “原先我們在這個地方幹活的時候, 一颳風簡直是烏煙瘴氣, 純粹看不見人。 現在經過治理, 樹長起來了, 葡萄栽起來了,

風沙也小了。 ”楊忠良告訴記者。

在大力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 該縣積極探索, 在適合種植的沙化土地上栽植露地葡萄、優質雜果等經濟林, 發展梭梭人工嫁接肉蓯蓉等綠色生態產業, 既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 也促進了群眾增收。 “基地共栽植經濟林600多畝, 現在基本上都開始掛果了, 葡萄已經大量開始掛果, 去年的產量有個8萬斤左右。 ”基地管理人員李自軍向記者介紹道。

地處該縣另一風沙口的黑泉鎮九壩、十壩村, 經過幾十年堅持不懈的生態治理, 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 當地群眾還依託獨特的胡楊林資源和自然風光, 搞起了林下養殖、生態旅遊, 2家沙漠農家樂辦得紅紅火火。

走進九壩村三社農民徐紅明承包的林地裡,

隨處可見覓食的胭脂雞。 如今, 他在搞林下養殖的同時, 還發展起了農家樂。 遊客既可以在這個“生態氧吧”裡蕩秋千、打羽毛球、騎沙灘摩托, 還可以野餐、燒烤, 吃農家菜。 “去年, 我這接待了將近3萬人, 收入7萬多塊錢, 加上林下養雞, 一年有10萬塊錢左右的收入。 ”徐紅明告訴記者。

“目前全縣開發利用沙荒地10多萬畝, 建成了駱駝城、許三灣、明水灘等農業綜合開發區, 並利用防風固沙林, 初步培育形成了以葡萄、林木種苗花卉、木材加工、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肉蓯蓉種植為主的五大林業產業。 ”該縣林業局局長楊多軍介紹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