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臺北有個鬼馬反轉樂園,總有人說這裡展的東西特別奇怪

很多人看到展覽都會說“這個就是‘就在’的風格”。 總有人說這裡展的東西特別奇怪。 真的怪嗎?

在2017年11月10日至12日的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上, 人們將會看到一個名為“TALENT天才帳篷”的全新單元, 在這個説明新晉藝術家在國際藝壇展露頭角的平臺背後, 是16家來自世界各地的、獨具風格的新銳畫廊。 今次, YT攜手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聚焦“TALENT天才帳篷”單元, 通過6個與眾不同的畫廊主故事帶你領略“白盒子”空間中的無限可能, 感受來自新生代畫廊的能量。

如果你在2015年12月來到臺北信義路, 可能會看到一個人正在翻露臺進入展廳的樣子。 他不是入室盜賊, 只是因為當時的展覽中藝術家賴志盛把“就在藝術空間”的正門“堵住”, 讓他找不到入口。 從2008年起這座空間在懵懵懂懂中成立, 到今天它成為臺北知名的“怪畫廊”, 就在藝術空間已經走過了九年。 本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中,

藝術總監林珮鈺帶著五位藝術家第一次來到大陸, 借這個機會, YT邀請她來分享這個鬼馬空間的故事。

YT專訪就在藝術空間藝術總監林珮鈺

就在藝術空間藝術總監林珮鈺

YT:能跟我們分享一下你在創辦就在藝術空間之前的藝術經歷嗎?

林珮鈺:之前我在紐約大學念視覺藝術系(非盈利方向), 在紐約有四年時間, 期間也在一些畫廊、機構中實習過。 後來我回臺北, 在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工作。 一年半之後, 我和之前的三個同事一起創辦了“就在藝術”。

YT:“就在藝術空間”這個名字來源於什麼?

林:之前我們在ART TAIPEI做活動, 習慣以專案的方式工作, 所以就想到英文是“Project Fulfill”(專案實踐), 意思是我們會把接到的案子做得安安妥妥。 但中文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 當時有一個長輩朋友就用台語跟我們說, “你們四個沒有問題, 就zai啊~”台語是“沒問題, 很穩”的意思, 於是我們就取了這個諧音“就在”, 用這兩個字也在表達一種此時此地的當下感。

就在藝術空間街景

YT:“就在藝術”的前身是線上藝廊。 能不能介紹一下當時線上藝廊的情況?

林:一開始我們想做一個藝術公關公司, 但後來發現其實案子並不太好找。 當時我們在臺北也認識很多年輕藝術家, 其中一些已經很知名, 但還有一些臺灣南部的藝術家也做得很好, 卻缺少平臺。 之前我在紐約念書的時候接觸過幾家做得很好的線上藝廊,

所以2007年就想先用這種線上的方式做做看。

但很快我們就打消了念頭。 因為以當時臺灣地區的消費, 能接受的線上購物可能也就是幾千台幣, 而就算是年輕藝術家的作品, 也需要一兩萬到五六萬台幣。 而且由於是藝術品, 人們都需要看到實物。 這個時候就覺得, 我們需要一個實體空間。

“就在藝術空間”開幕首展“熱鬥——臺灣當代藝術新浪潮”(Grooving: New wave of Taiwan Contemporary Art)(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YT:最初對畫廊有怎樣的規劃?當時是怎麼挑選畫廊地址的?

林:最早只是單純的想給線上作品一個展示空間,但一些前輩告訴我,既然要做,就認真的把它做出來。當時在我家附近正好找到了這個空間,一樓的層高是三米五,非常適合做畫廊空間,還挺難得的。所以我們談了價錢立馬就開始動工了。

一開始真的是憑著一腔熱忱想要衝下去,其實沒什麼規劃。一般畫廊應該藝術家和藏家雙管齊下,但剛開始我們只有年輕藝術家,藏家幾乎是零。現在想想也覺得後怕,當時怎麼撐過來的?

Boys Gone Wild展覽現場(2008.12.06~01.11)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快樂泡沫生活 杜珮詩個展現場 (2009.05.09~06.21)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YT:所以一開始就以推薦年輕藝術家為主?

林:對,後來慢慢開始認識一些年輕藏家,因為年輕藏家會比較容易接受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我們就想在他們之間建立一個平臺。一開始我們都在給臺灣地區的年輕藝術家做展覽,但畫廊發展到今天,情況已經慢慢變了。

YT:具體從哪個展覽開始有轉變,讓畫廊開始向更全面的方向發展起來?

林:其實臺灣的藝術圈不大,我們又是年輕畫廊,競爭很激烈。但在2010年,日本策展人金島隆弘幫我們策劃了展覽“手感的妙”算是一個轉捩點。

手感的妙 PART1 : 21世紀日本X臺灣的嶄新工藝當代藝術聯展(2010.01.09 ~ 2010.02.28)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手感的妙 PART1展覽現場,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手感的妙 PART1展覽現場,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當時日本的超扁平主義非常流行,但金島隆弘想把日本很多其他不同面向的藝術家介紹過來。包括今年在威尼斯雙年展的日本館的藝術家岩崎貴宏,現在很紅的金氏徹平、志村姐弟,還有木雕藝術家泉啟司都參與了這次展覽,那個時候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幸運。

手感的妙 PART2展覽現場,泉啟司作品,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這幾位藝術家的創作都帶有日本最擅長的手工感,但是媒材各不相同,會用當代的語彙去創作。那個展覽之後就開始有一些有名的藏家來找我們了。很多重要的藏家都是從這個展覽中認識的,那次也讓我知道做展覽要深思熟慮,藝術家也要精挑細選。

從那之後我們開始以做專案的方式跟外國藝術家合作。一開始是日本,後來向東南亞發展。通過這些展覽,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自己的畫廊形象,讓藝術家可以信任我們;另一方面,我們把這些優秀的國外藝術家引進來,對本土藝術家來說也是一種激勵方式。

手感的妙 PART2展覽現場,岩崎貴巨集作品,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YT:在開始做外國藝術家的展覽後,本土藝術家還是畫廊關注的重點嗎?

林:還是重點,那個時候差不多一年可能做一兩個國外藝術家的展覽,其他還是本土藝術家的展覽。去年日本藝術家毛利悠子成為我們的代理藝術家,這是我們真正開始長期合作的第一位外國藝術家。現在我們要轉向以亞洲藝術家為主。

毛利悠子,《I/O - 沒有馬戲的馬戲團》,混合媒材:紙張,木材、勺子、手風琴、燈泡、百葉簾等,尺寸可變(I/O - Circus without Circus ,Mixed media:Paper, wood, blind, spoon, accordion, light bulb, etc.Dimensions variable,2016)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YT:從一開新媒體藝術就已經是畫廊關注的重點了。當時臺灣地區對新媒體藝術的接受度高嗎?

林:其實當時臺灣地區的影像作品很多,藏家的接受度還蠻高的,當時推的也很順暢。一開始就關注新媒體藝術是因為之前在紐約經常看到畫廊、美術館做一些新媒體和“特定場域”(Site Specific)的東西,我很喜歡。回來之後也希望可以在商業畫廊空間裡做到給人這種視覺感受的高品質展覽。

想像的製造-杜珮詩個展現場(2013.11.08 ~ 12.22),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YT:這些展覽在空間中有什麼不同的呈現方式?

林:不管是平面繪畫還是新媒體作品,我們還蠻敢讓藝術家“玩”空間的。我們希望藝術家在“就在”做的展覽是只能在這裡成立,沒辦法在其它空間做到的,希望做到“特定場域”(Site Specific)的方式。不是每一個展覽都是這樣,但這樣的展覽比重還蠻大的。

YT:這種“玩”空間的展覽具體有哪些?能不能舉幾個例子?

林:空間反轉最極致的應該是去年周育正的個展。那個展覽的名字很長,叫做《電鍍金,保持冷靜,鍍鋁鋅版,祈禱,漸層,灰燼,抗議,不均,不滿,資本,香爐,佼存,激動,擊,日光》。當時展覽的第一步是請工人過來把整個地板掀起來,把拆下來的地板靠在展牆上,然後他在整個空間裡搭架子,把他的作品掛在上面。

《電鍍金,保持冷靜,鍍鋁鋅版,祈禱,漸層,灰燼,抗議,不均,不滿,資本,香爐,佼存,激動,擊,日光》展覽現場(2016.09.03-2016.10.09),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電鍍金,保持冷靜,鍍鋁鋅版,祈禱,漸層,灰燼,抗議,不均,不滿,資本,香爐,佼存,激動,擊,日光》展覽現場(2016.09.03-2016.10.09),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接下來第二步是在開展兩三周之後,他讓工人把這些全部拆掉然後幫我鋪上新的地板,把作品重新掛在展牆上,恢復了“白盒子”的展覽方式。

《電鍍金,保持冷靜,鍍鋁鋅版,祈禱,漸層,灰燼,抗議,不均,不滿,資本,香爐,佼存,激動,擊,日光》展覽現場(2016.09.03-2016.10.09),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電鍍金,保持冷靜,鍍鋁鋅版,祈禱,漸層,灰燼,抗議,不均,不滿,資本,香爐,佼存,激動,擊,日光》展覽現場(2016.09.03-2016.10.09),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還有2015年關尚智的個展《嗯,你可以擁有我所剩下的。》。他把我的空間進行封隔,在空間的大門上灌水泥。(我當時就在想,怎麼水泥也來了!)在空間內部看它是個衣櫃一樣的東西,但在外面什麼都看不出來,只覺得這麼小一個門縫要用力擠才能進去。

關尚智個展《嗯,你可以擁有我所剩下的。》現場( 2015.09.05-2015.10.11)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一開始幫空間的工班長還會問我們要幹什麼,後來他們都知道我們家東西都很怪,不再問了,讓灌水泥就灌水泥吧……當時那個門縫特別小,一些人從那個門縫裡擠進來真的有難度,所以這就成為“就在”第一個開後門的展覽。

關尚智個展《嗯,你可以擁有我所剩下的。》現場( 2015.09.05-2015.10.11)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關尚智個展《嗯,你可以擁有我所剩下的。》現場( 2015.09.05-2015.10.11)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還有藝術家真的把我的前門封起來。那是2015年底李傑和賴志盛的雙個展《就在》(At)。我們空間的大門是推門,賴志盛按照推門的弧度做了一個有弧度的木座,把門封起來,前門進不來,得從後門進來。

李傑和賴志盛雙個展《就在》(2015.11.28-2016.01.10),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空間大門旁邊還有兩個大窗,那次展覽賴志盛故意把鐵門拉下來,用戶外的椅子把它頂住,只留一個縫隙,讓人們都很困惑,不知道畫廊到底有沒有開,很有趣。

李傑和賴志盛雙個展《就在》(2015.11.28-2016.01.10),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當時還有藝術家被騙,真的從露臺爬進來。我說你不要這麼辛苦吧,他說不是這樣子嗎?我告訴他說我們門口有貼告示請大家走後門的……這三個展覽應該是把我的空間反轉到極致了。

李傑和賴志盛雙個展《就在》(2015.11.28-2016.01.10),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YT:有這麼多想法很鬼馬的展覽,所以“就在”在代理藝術家選擇上會選擇什麼風格的呢?

林:我覺得我們的媒材還蠻多元的,聲音、觀念、錄影、平面繪畫,但可能具象的不多。如果一定要說風格,我覺得可能是一些關注政治議題的藝術家會比較少。我們比較偏重藝術家從生活出發,從自己的體驗做出來的作品。其實很多人看到展覽都會說“這個就是‘就在’的風格”,總有人說我展的東西特別奇怪,但我都不覺得……怪嗎?

‘五百年’ 比利時當代藝術家 海蒂・芙歐特個展(HEIDI VOET Solo Exhibition,2016.11.26-2017.01.08)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YT:就在藝術空間接下來有什麼新計畫,可以分享一下嗎?

林:明年“就在藝術空間”就十年了,到時候會請一個策展人來幫我們規劃。展覽分三部分,其中有一個還未合作過的國際藝術家的展覽,另外會由兩個擅長處理空間的藝術家進行空間反轉,包括周育正。目前計畫是讓他來處理空間,每週空間都會有新變化,直到第四周展覽才是完整的,最後再用一周時間來進行展出。

我不希望十周年紀念就辦一個歷屆參展藝術家的回顧展,或是辦一個Party,我希望可以一整年拉長戰線。除了這個展覽,我們還會邀請國外比較擅長做空間、畫廊或是非營利機構的人來進行座談。明年還會有三個外國藝術家的展覽,也是請一位韓國策展人策展。這些第十年的項目也希望可以對“就在”進行重新定位,向大家聲明,我們是一家關注亞洲的畫廊,不只關注臺灣地區的藝術家。

毛利悠子,《Everything Flows》, Single channel video, color, sound (Editing by: Kazuya Kato 加藤和也), 21’38”, Editions of 5 《Everything Flows》,單頻道錄影,彩色,有聲,版次1/5,2016

YT:此次西岸博覽會帶來了五個藝術家的作品,這次是怎麼選擇藝術家及作品的?

林:這次是我們第一次踏進大陸,在“天才帳篷”展場就帶王仲堃、許尹齡、張嘉穎、張徐展這四位我們正在合作的藝術家來跟大家打個招呼。他們的作品都有一點鬼魅,給人的想像空間還蠻大,有點天馬行空的感覺。除了張徐展的錄影定格動畫的是他之前的作品,其他三位元都帶來了全新作品。

張嘉穎 CHANG Chia-Ying, 暗夜沙皮諾 Dark Shapiro, 2016, 亞克力,畫布 Acrylic on canvas, 388x130x5cm

另外王德瑜的作品是在“xianchang”單元,是一個充氣軟雕塑作品,而且可以跟民眾進行互動。大家可以在走道上的四個充氣球體之中穿梭,其中有一顆還是可以走進去的,會很有趣。

王德瑜,《No. 86-1》布料,鼓風機 Fabric, fan, Diameter550xH450cm, 2016,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YT:作為首次參與西岸博覽會的畫廊,對這次博覽會有什麼期待?

林:這次參加西岸博覽會隨我們來說是個全新的經驗。“天才帳篷”這個單元,針對35歲以下的藝術家,定義上比較特別,而且對藏家比較有針對性。我當然有把握這幾位都是好的藝術家,但其實我真的對上海這個市場或什麼的真的不是太瞭解。其實就是保持著一種來嘗試、交交新朋友,跟當地藏家、畫廊有多一點的互動的想法,希望能夠讓臺灣地區的藝術家可以多一些曝光。

溫嘉寶@YT

“就在藝術空間”開幕首展“熱鬥——臺灣當代藝術新浪潮”(Grooving: New wave of Taiwan Contemporary Art)(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YT:最初對畫廊有怎樣的規劃?當時是怎麼挑選畫廊地址的?

林:最早只是單純的想給線上作品一個展示空間,但一些前輩告訴我,既然要做,就認真的把它做出來。當時在我家附近正好找到了這個空間,一樓的層高是三米五,非常適合做畫廊空間,還挺難得的。所以我們談了價錢立馬就開始動工了。

一開始真的是憑著一腔熱忱想要衝下去,其實沒什麼規劃。一般畫廊應該藝術家和藏家雙管齊下,但剛開始我們只有年輕藝術家,藏家幾乎是零。現在想想也覺得後怕,當時怎麼撐過來的?

Boys Gone Wild展覽現場(2008.12.06~01.11)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快樂泡沫生活 杜珮詩個展現場 (2009.05.09~06.21)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YT:所以一開始就以推薦年輕藝術家為主?

林:對,後來慢慢開始認識一些年輕藏家,因為年輕藏家會比較容易接受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我們就想在他們之間建立一個平臺。一開始我們都在給臺灣地區的年輕藝術家做展覽,但畫廊發展到今天,情況已經慢慢變了。

YT:具體從哪個展覽開始有轉變,讓畫廊開始向更全面的方向發展起來?

林:其實臺灣的藝術圈不大,我們又是年輕畫廊,競爭很激烈。但在2010年,日本策展人金島隆弘幫我們策劃了展覽“手感的妙”算是一個轉捩點。

手感的妙 PART1 : 21世紀日本X臺灣的嶄新工藝當代藝術聯展(2010.01.09 ~ 2010.02.28)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手感的妙 PART1展覽現場,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手感的妙 PART1展覽現場,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當時日本的超扁平主義非常流行,但金島隆弘想把日本很多其他不同面向的藝術家介紹過來。包括今年在威尼斯雙年展的日本館的藝術家岩崎貴宏,現在很紅的金氏徹平、志村姐弟,還有木雕藝術家泉啟司都參與了這次展覽,那個時候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幸運。

手感的妙 PART2展覽現場,泉啟司作品,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這幾位藝術家的創作都帶有日本最擅長的手工感,但是媒材各不相同,會用當代的語彙去創作。那個展覽之後就開始有一些有名的藏家來找我們了。很多重要的藏家都是從這個展覽中認識的,那次也讓我知道做展覽要深思熟慮,藝術家也要精挑細選。

從那之後我們開始以做專案的方式跟外國藝術家合作。一開始是日本,後來向東南亞發展。通過這些展覽,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自己的畫廊形象,讓藝術家可以信任我們;另一方面,我們把這些優秀的國外藝術家引進來,對本土藝術家來說也是一種激勵方式。

手感的妙 PART2展覽現場,岩崎貴巨集作品,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YT:在開始做外國藝術家的展覽後,本土藝術家還是畫廊關注的重點嗎?

林:還是重點,那個時候差不多一年可能做一兩個國外藝術家的展覽,其他還是本土藝術家的展覽。去年日本藝術家毛利悠子成為我們的代理藝術家,這是我們真正開始長期合作的第一位外國藝術家。現在我們要轉向以亞洲藝術家為主。

毛利悠子,《I/O - 沒有馬戲的馬戲團》,混合媒材:紙張,木材、勺子、手風琴、燈泡、百葉簾等,尺寸可變(I/O - Circus without Circus ,Mixed media:Paper, wood, blind, spoon, accordion, light bulb, etc.Dimensions variable,2016)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YT:從一開新媒體藝術就已經是畫廊關注的重點了。當時臺灣地區對新媒體藝術的接受度高嗎?

林:其實當時臺灣地區的影像作品很多,藏家的接受度還蠻高的,當時推的也很順暢。一開始就關注新媒體藝術是因為之前在紐約經常看到畫廊、美術館做一些新媒體和“特定場域”(Site Specific)的東西,我很喜歡。回來之後也希望可以在商業畫廊空間裡做到給人這種視覺感受的高品質展覽。

想像的製造-杜珮詩個展現場(2013.11.08 ~ 12.22),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YT:這些展覽在空間中有什麼不同的呈現方式?

林:不管是平面繪畫還是新媒體作品,我們還蠻敢讓藝術家“玩”空間的。我們希望藝術家在“就在”做的展覽是只能在這裡成立,沒辦法在其它空間做到的,希望做到“特定場域”(Site Specific)的方式。不是每一個展覽都是這樣,但這樣的展覽比重還蠻大的。

YT:這種“玩”空間的展覽具體有哪些?能不能舉幾個例子?

林:空間反轉最極致的應該是去年周育正的個展。那個展覽的名字很長,叫做《電鍍金,保持冷靜,鍍鋁鋅版,祈禱,漸層,灰燼,抗議,不均,不滿,資本,香爐,佼存,激動,擊,日光》。當時展覽的第一步是請工人過來把整個地板掀起來,把拆下來的地板靠在展牆上,然後他在整個空間裡搭架子,把他的作品掛在上面。

《電鍍金,保持冷靜,鍍鋁鋅版,祈禱,漸層,灰燼,抗議,不均,不滿,資本,香爐,佼存,激動,擊,日光》展覽現場(2016.09.03-2016.10.09),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電鍍金,保持冷靜,鍍鋁鋅版,祈禱,漸層,灰燼,抗議,不均,不滿,資本,香爐,佼存,激動,擊,日光》展覽現場(2016.09.03-2016.10.09),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接下來第二步是在開展兩三周之後,他讓工人把這些全部拆掉然後幫我鋪上新的地板,把作品重新掛在展牆上,恢復了“白盒子”的展覽方式。

《電鍍金,保持冷靜,鍍鋁鋅版,祈禱,漸層,灰燼,抗議,不均,不滿,資本,香爐,佼存,激動,擊,日光》展覽現場(2016.09.03-2016.10.09),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電鍍金,保持冷靜,鍍鋁鋅版,祈禱,漸層,灰燼,抗議,不均,不滿,資本,香爐,佼存,激動,擊,日光》展覽現場(2016.09.03-2016.10.09),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還有2015年關尚智的個展《嗯,你可以擁有我所剩下的。》。他把我的空間進行封隔,在空間的大門上灌水泥。(我當時就在想,怎麼水泥也來了!)在空間內部看它是個衣櫃一樣的東西,但在外面什麼都看不出來,只覺得這麼小一個門縫要用力擠才能進去。

關尚智個展《嗯,你可以擁有我所剩下的。》現場( 2015.09.05-2015.10.11)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一開始幫空間的工班長還會問我們要幹什麼,後來他們都知道我們家東西都很怪,不再問了,讓灌水泥就灌水泥吧……當時那個門縫特別小,一些人從那個門縫裡擠進來真的有難度,所以這就成為“就在”第一個開後門的展覽。

關尚智個展《嗯,你可以擁有我所剩下的。》現場( 2015.09.05-2015.10.11)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關尚智個展《嗯,你可以擁有我所剩下的。》現場( 2015.09.05-2015.10.11)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還有藝術家真的把我的前門封起來。那是2015年底李傑和賴志盛的雙個展《就在》(At)。我們空間的大門是推門,賴志盛按照推門的弧度做了一個有弧度的木座,把門封起來,前門進不來,得從後門進來。

李傑和賴志盛雙個展《就在》(2015.11.28-2016.01.10),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空間大門旁邊還有兩個大窗,那次展覽賴志盛故意把鐵門拉下來,用戶外的椅子把它頂住,只留一個縫隙,讓人們都很困惑,不知道畫廊到底有沒有開,很有趣。

李傑和賴志盛雙個展《就在》(2015.11.28-2016.01.10),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當時還有藝術家被騙,真的從露臺爬進來。我說你不要這麼辛苦吧,他說不是這樣子嗎?我告訴他說我們門口有貼告示請大家走後門的……這三個展覽應該是把我的空間反轉到極致了。

李傑和賴志盛雙個展《就在》(2015.11.28-2016.01.10),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YT:有這麼多想法很鬼馬的展覽,所以“就在”在代理藝術家選擇上會選擇什麼風格的呢?

林:我覺得我們的媒材還蠻多元的,聲音、觀念、錄影、平面繪畫,但可能具象的不多。如果一定要說風格,我覺得可能是一些關注政治議題的藝術家會比較少。我們比較偏重藝術家從生活出發,從自己的體驗做出來的作品。其實很多人看到展覽都會說“這個就是‘就在’的風格”,總有人說我展的東西特別奇怪,但我都不覺得……怪嗎?

‘五百年’ 比利時當代藝術家 海蒂・芙歐特個展(HEIDI VOET Solo Exhibition,2016.11.26-2017.01.08)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YT:就在藝術空間接下來有什麼新計畫,可以分享一下嗎?

林:明年“就在藝術空間”就十年了,到時候會請一個策展人來幫我們規劃。展覽分三部分,其中有一個還未合作過的國際藝術家的展覽,另外會由兩個擅長處理空間的藝術家進行空間反轉,包括周育正。目前計畫是讓他來處理空間,每週空間都會有新變化,直到第四周展覽才是完整的,最後再用一周時間來進行展出。

我不希望十周年紀念就辦一個歷屆參展藝術家的回顧展,或是辦一個Party,我希望可以一整年拉長戰線。除了這個展覽,我們還會邀請國外比較擅長做空間、畫廊或是非營利機構的人來進行座談。明年還會有三個外國藝術家的展覽,也是請一位韓國策展人策展。這些第十年的項目也希望可以對“就在”進行重新定位,向大家聲明,我們是一家關注亞洲的畫廊,不只關注臺灣地區的藝術家。

毛利悠子,《Everything Flows》, Single channel video, color, sound (Editing by: Kazuya Kato 加藤和也), 21’38”, Editions of 5 《Everything Flows》,單頻道錄影,彩色,有聲,版次1/5,2016

YT:此次西岸博覽會帶來了五個藝術家的作品,這次是怎麼選擇藝術家及作品的?

林:這次是我們第一次踏進大陸,在“天才帳篷”展場就帶王仲堃、許尹齡、張嘉穎、張徐展這四位我們正在合作的藝術家來跟大家打個招呼。他們的作品都有一點鬼魅,給人的想像空間還蠻大,有點天馬行空的感覺。除了張徐展的錄影定格動畫的是他之前的作品,其他三位元都帶來了全新作品。

張嘉穎 CHANG Chia-Ying, 暗夜沙皮諾 Dark Shapiro, 2016, 亞克力,畫布 Acrylic on canvas, 388x130x5cm

另外王德瑜的作品是在“xianchang”單元,是一個充氣軟雕塑作品,而且可以跟民眾進行互動。大家可以在走道上的四個充氣球體之中穿梭,其中有一顆還是可以走進去的,會很有趣。

王德瑜,《No. 86-1》布料,鼓風機 Fabric, fan, Diameter550xH450cm, 2016,圖源:就在藝術空間

YT:作為首次參與西岸博覽會的畫廊,對這次博覽會有什麼期待?

林:這次參加西岸博覽會隨我們來說是個全新的經驗。“天才帳篷”這個單元,針對35歲以下的藝術家,定義上比較特別,而且對藏家比較有針對性。我當然有把握這幾位都是好的藝術家,但其實我真的對上海這個市場或什麼的真的不是太瞭解。其實就是保持著一種來嘗試、交交新朋友,跟當地藏家、畫廊有多一點的互動的想法,希望能夠讓臺灣地區的藝術家可以多一些曝光。

溫嘉寶@YT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