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國門票最貴的樓蘭古城都有些什麼

千姿百態的雅丹、如月球般荒莽的地貌、怒放的鹽殼、弓形的地平線、失落的文明……這裡是驢友嚮往的羅布泊, 牽動全世界目光的“死亡之海”…… 作為新疆地區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之一, 羅布泊孕育了燦爛的古代文明, 是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 是絲綢古道上連接古代文明的重要門戶。

羅布泊仿佛一種遙遠、荒蕪與神秘的符號, 長期以來一直被科學家、探險家所關注, 為廣大探險愛好者所嚮往。 它留下了許多中外科學家、探險家的足跡, 包括 19世紀末20世紀初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及80年代科學家彭加木、90年代探險家餘純順......我們永遠記得那些作為我國開路先鋒的精英們以生命為代價在這片黃沙上灑下的熱血情懷……

在這片看似一無所有的戈壁黃沙之上, 曾有一個消失千年的古老國度, 一度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這是在羅布泊西部, 古絲綢之路上一個繁華而神秘的國度——樓蘭古國, 它曾是西域的交通樞紐, 在西元630年左右消失于茫茫黃沙之下, 只有800多年的歷史。

從1900年斯文·赫定發現樓蘭古城, 到後來我國考古學家發現太陽墓、“樓蘭美女”等, 荒漠中的眾多古文明奇跡吸引著人們去關注這個荒蕪的國度,

包括米蘭遺址、海頭古城、小河墓地及“小河公主”及許多古代文物都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中國史籍中最早關於樓蘭王國的具體記載, 見於《史記·大宛列傳》。 根據記載, 我們知道樓蘭是一個西域小國, 建國于鹽澤邊上, 有城郭, 然而“兵弱易去”。 這裡的“鹽澤”, 指的是羅布泊。 到漢代史學家班固撰寫《漢書》時, 樓蘭王國有1570戶人家, 共14100口人。

西元400年, 高僧法顯西行取經, 途經此地, 他在《佛國記》中說, 此地已是“上無飛鳥, 下無走獸, 遍及望目, 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

西元4世紀之後, 樓蘭國突然銷聲匿跡,消失在史冊上,再沒了記載.至唐代再次出現關於樓蘭戰事的記錄時, 那裡已經被描述為一片荒漠, 王昌齡在詩中寫到“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也將樓蘭形容為“城郭巍然, 人煙斷絕”了。

那麼現在的樓蘭古城都有些什麼呢?

作為我國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而且還不作為景區對外開放的, 只有提前有領隊打電話給文物局申請通行證才能進去, 如此神秘的地方, 收的門票也特別貴, 目前為3500元左右。

而現在你所看到的樓蘭城也早已不是史書中記載的那個擁有12萬平方米的絲路要衝, 曾經為大胡楊木建造的高大的城牆, 頗為講究的房屋, 還有那座高達10米的佛塔都已為千年風沙所侵蝕, 只剩下標誌性的 “三間房”和佛塔遺址, 以及東郊墓地、周圍寺院民居遺址和樓蘭貴族墓等。

樓蘭古城四周的牆垣,

多處已經坍塌, 只剩下斷斷續續的牆垣孤伶伶地站立著。 城區呈正方形, 面積10.8萬平方米。 樓蘭遺址全景曠古凝重, 城內破敗的建築遺跡了無生機, 顯得格外蒼涼、悲壯。

俯瞰樓蘭古城, 城中東北角有一座烽燧, 雖然經過歷代不同時期的補修, 但依然從它身上可以看出最早漢代建築的風格。 烽燧的西南是“三間房”遺址。這座100平方米的房屋,建築在一塊高臺上,三間房正中的一間要比東西兩間顯得寬大。20世紀初,斯文.赫定曾在東面一間房內發掘出大量的文書簡。從三間房西廂房殘存的大木框架推測,這裡昔日曾是城中屯田官署所在地。繼續向西,是一處大宅院。院內,南北各有三間橫向排列的房屋。在古城,這座院落建築也是比較排場的。相形之下,大宅院南面的房舍多數是單間,矮小、散雜而破敗不堪。如果根據出土文書推測三間房毗鄰的框架結構房屋是樓蘭古城的官署遺跡。

1900年後樓蘭城的再現,曾引得各國探險家爭相前往探險覓寶。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美國人亨遷頓、日本人桔瑞超先後抵達這座“有高度文化的古城遺址”,掠走了一批重要文物。1979年和1980年,新疆科學工作者對樓蘭古城進行了幾次詳細考察,終於揭開了這個被風沙湮沒1600多年的“沙中龐貝”之謎,使人看到了它的本來面目。

樓蘭古城的確切地理位置在東經89度55分22秒,北緯40度29分55秒。它占地面積為10萬8千多平方米。城東、城西殘留的城牆,高約4米,寬約8米。城牆用黃土夯築;居民區院牆,是將蘆葦紮成束或把柳條編織起來,抹上的粘土。全是木造房屋,胡楊木的柱子,房屋的門、窗仍清晰可辯;城中心有唯一的土建築,牆厚1.1米,殘高2米,坐北朝南,似為古樓蘭統治者的住所;城東的土丘原是居民們拜佛的佛塔。

那麼樓蘭古國為什麼突然消失了呢?依據在風沙侵蝕的古城民居,發現大量財寶及珍貴的文獻等現象來看,仿佛有匆忙逃離的跡象,而另一方面,長久以來樓蘭乾旱缺水,也早有記載,同時也有人認為是可怕的蟲災所致,有認為是國弱人少,近親結婚所致……真正的原因是什麼?請關注本號“繁花歸塵”。將會繼續討論。

烽燧的西南是“三間房”遺址。這座100平方米的房屋,建築在一塊高臺上,三間房正中的一間要比東西兩間顯得寬大。20世紀初,斯文.赫定曾在東面一間房內發掘出大量的文書簡。從三間房西廂房殘存的大木框架推測,這裡昔日曾是城中屯田官署所在地。繼續向西,是一處大宅院。院內,南北各有三間橫向排列的房屋。在古城,這座院落建築也是比較排場的。相形之下,大宅院南面的房舍多數是單間,矮小、散雜而破敗不堪。如果根據出土文書推測三間房毗鄰的框架結構房屋是樓蘭古城的官署遺跡。

1900年後樓蘭城的再現,曾引得各國探險家爭相前往探險覓寶。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美國人亨遷頓、日本人桔瑞超先後抵達這座“有高度文化的古城遺址”,掠走了一批重要文物。1979年和1980年,新疆科學工作者對樓蘭古城進行了幾次詳細考察,終於揭開了這個被風沙湮沒1600多年的“沙中龐貝”之謎,使人看到了它的本來面目。

樓蘭古城的確切地理位置在東經89度55分22秒,北緯40度29分55秒。它占地面積為10萬8千多平方米。城東、城西殘留的城牆,高約4米,寬約8米。城牆用黃土夯築;居民區院牆,是將蘆葦紮成束或把柳條編織起來,抹上的粘土。全是木造房屋,胡楊木的柱子,房屋的門、窗仍清晰可辯;城中心有唯一的土建築,牆厚1.1米,殘高2米,坐北朝南,似為古樓蘭統治者的住所;城東的土丘原是居民們拜佛的佛塔。

那麼樓蘭古國為什麼突然消失了呢?依據在風沙侵蝕的古城民居,發現大量財寶及珍貴的文獻等現象來看,仿佛有匆忙逃離的跡象,而另一方面,長久以來樓蘭乾旱缺水,也早有記載,同時也有人認為是可怕的蟲災所致,有認為是國弱人少,近親結婚所致……真正的原因是什麼?請關注本號“繁花歸塵”。將會繼續討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