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北侖,如何能“更幸福”?

十九大報告指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新起點、新要求, 砥礪奮進再出發,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成為我區今後發展的新方向、新目標。

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和水準, 一直是我區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區委八屆一次全會以來, 我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不動搖, 踐行群眾路線, 增進民生福祉, 大力實施教育優先、醫療提質等民生工程, 讓人民群眾擁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區委八屆二次全會又進一步明確要認真回答“如何使北侖更幸福”這一核心問題, “實現人民生活物質更富裕、精神更富有、社會更和諧”。

獲得感更加充實

收入是反映群眾生活品質的“尺規”。 近年來, 我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繼續保持穩步增長。

2016年, 全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95元, 比上年增長7.8%。 從收入來源看, 人均工資性收入33468元, 增長7.3%, 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71.2%。

決不讓一個困難群眾在幸福路上掉隊, 我區最低生活保障實現了全面覆蓋。 2016年, 共有1987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其中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83人,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304人。 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100%。 全年享受醫療救助50619人次。 有72名低保、低收入家庭大學(專)生及區外高中生得到教育救助。

就業創業工作扎實推進。 2016年全年舉行大型招聘會200多場, 提供就業崗位131027個。 通過公益性崗位安置、鼓勵自主創業等形式, 實現城鎮淨增就業崗位13128個, 完成目標任務的131.3%。 我區廣開就業門路, 幫助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 2016年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4896人, 其中, 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118人。

安全感更有保障

獲得感從哪裡而來?幸福感在何處體現?促進就業增收, 生活更寬裕了;改善基礎條件, 生活更便利了;營造宜居環境, 生活更舒適了……而社會公平正義是人們美好生活的前提條件。

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 不斷促進社會正義, 是党向人民群眾許下的承諾。 近年來, 我區在區域化管理的基礎上, 做好區域化黨建網路和社會治理網路融合文章, 夯實以區域化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組織基礎,

統籌治理平臺和服務中心集成聯動、党建資源和治理資源有機整合、街道部門負責和社會力量參與良性互動, 走出一條以“區域化黨建、扁平化指揮、網路化管理、資訊化支撐、社會化參與”為特色的新路子, 促進區域綜合實力提升、社會和諧穩定、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我區已連續十一年獲得省“平安區”榮譽稱號。

日前,區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中心專案獲批立項,專案前期推進逐步加快。該專案利用區公安分局原監控中心及部分辦公場地,整合區智慧城管平臺、12345政務熱線平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平臺等3個平臺,並逐步整合公安110非緊急類事項,實現社會治理“3+1”融合。該指揮中心的建立將有利於進一步加強我區基層社會綜合治理能力,滿足區級指揮平臺統籌需要,為建設平安北侖提供有力支援。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基礎。過去五年,全區累計投入160億元用於生態項目建設,成功創建國家生態區。今年8月,我區通過國家生態建設示範區創建工作現場核查。

目前,全區森林覆蓋率達45.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4.3平方米,綠地率約36.3%。區內已建成森林游步道180公里,形成了縱連橫合的森林游步道網路。據區環境監測站發佈的資料,今年上半年,我區空氣品質達成率91.6%,比2013年同期提高6.5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35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同期下降16.7個百分點。

幸福感更可持續

10月26日,區青少年新宮落成啟用,其軟硬體均達到國內縣(市)區級宮一流水準,成為我區又一青少年文化教育活動地標性建築。“週末,我經常帶兒子去圖書館,青少年新宮開業了,我們又多了一個好去處。”家住淩霄社區的林女士說。

近年來,我區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依託圖書館、港口博物館等有效載體,持續開展文化傳播交流和惠民活動。全民閱讀系列活動、“九峰講壇”、非遺手工培訓、港博講壇等互動活動的開展,為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我區還積極開展全民藝術普及工作。“文化加油站”作為我區全民藝術普及文化服務共用點,已擁有96個基層網站,輻射整個北侖,為市民提供零門檻、全免費的“藝術培訓”。

近年來,我區緊緊圍繞“優質均衡”總體目標,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強化制度建設、規範教育教學、提升教育品質,努力構建符合群眾需要的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去年,我區成功創建全國社區教育示範區,並通過省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區整改複評工作。

泰河中學新校區

隨著一批學校的新建、擴建、改建、遷建,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外來務工子女搬進了漂亮的教室,能夠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料顯示,目前全區共有義務段學校38所,省標準化學校37所,達成率97.4%,居省、市前列。2016年高考第一批文理科上線學生再次突破400名,文理科重點率達27.64%。

持續的幸福感還來源於健康的生活和健康的身體。近年來,我區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醫療衛生服務持續提升,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強化;體育事業繼續繁榮發展,國民體質監測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區體育場地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讓健康城市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全民認同、共建共用健康城市的良好氛圍。

2016年,北侖本級基本公共衛生投入經費達3428.8萬元,免費服務專案覆蓋全區常住人口。全區醫療衛生工作群眾滿意度達81.7分。我區居民平均期望壽命達82.02歲,孕產婦死亡率、嬰幼兒死亡率等健康指標居省市先進水準,居民健康保障水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日前,區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中心專案獲批立項,專案前期推進逐步加快。該專案利用區公安分局原監控中心及部分辦公場地,整合區智慧城管平臺、12345政務熱線平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平臺等3個平臺,並逐步整合公安110非緊急類事項,實現社會治理“3+1”融合。該指揮中心的建立將有利於進一步加強我區基層社會綜合治理能力,滿足區級指揮平臺統籌需要,為建設平安北侖提供有力支援。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基礎。過去五年,全區累計投入160億元用於生態項目建設,成功創建國家生態區。今年8月,我區通過國家生態建設示範區創建工作現場核查。

目前,全區森林覆蓋率達45.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4.3平方米,綠地率約36.3%。區內已建成森林游步道180公里,形成了縱連橫合的森林游步道網路。據區環境監測站發佈的資料,今年上半年,我區空氣品質達成率91.6%,比2013年同期提高6.5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35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同期下降16.7個百分點。

幸福感更可持續

10月26日,區青少年新宮落成啟用,其軟硬體均達到國內縣(市)區級宮一流水準,成為我區又一青少年文化教育活動地標性建築。“週末,我經常帶兒子去圖書館,青少年新宮開業了,我們又多了一個好去處。”家住淩霄社區的林女士說。

近年來,我區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依託圖書館、港口博物館等有效載體,持續開展文化傳播交流和惠民活動。全民閱讀系列活動、“九峰講壇”、非遺手工培訓、港博講壇等互動活動的開展,為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我區還積極開展全民藝術普及工作。“文化加油站”作為我區全民藝術普及文化服務共用點,已擁有96個基層網站,輻射整個北侖,為市民提供零門檻、全免費的“藝術培訓”。

近年來,我區緊緊圍繞“優質均衡”總體目標,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強化制度建設、規範教育教學、提升教育品質,努力構建符合群眾需要的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去年,我區成功創建全國社區教育示範區,並通過省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區整改複評工作。

泰河中學新校區

隨著一批學校的新建、擴建、改建、遷建,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外來務工子女搬進了漂亮的教室,能夠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料顯示,目前全區共有義務段學校38所,省標準化學校37所,達成率97.4%,居省、市前列。2016年高考第一批文理科上線學生再次突破400名,文理科重點率達27.64%。

持續的幸福感還來源於健康的生活和健康的身體。近年來,我區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醫療衛生服務持續提升,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強化;體育事業繼續繁榮發展,國民體質監測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區體育場地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讓健康城市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全民認同、共建共用健康城市的良好氛圍。

2016年,北侖本級基本公共衛生投入經費達3428.8萬元,免費服務專案覆蓋全區常住人口。全區醫療衛生工作群眾滿意度達81.7分。我區居民平均期望壽命達82.02歲,孕產婦死亡率、嬰幼兒死亡率等健康指標居省市先進水準,居民健康保障水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