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闢謠特工隊|體溫越高越好?!不了,我怕被自己“熱死”……

作者 | 雷青青

編輯 | 鄭曉雪

配圖設計 | 鐘於婕

只要生命存在, 就不斷有熱能產生, 機體就會保持溫暖的狀態, 體溫也就成為了生命存在的標誌之一。 然而有文章表示, 人體的正常體溫是36.0~37.5度, 而處於這個範圍的最理想體溫是36.5~36.8度。 特別是36.5度, 是一個分水嶺。 有調查顯示, 常年低於這個溫度, 身體的各種不適可能會伴隨一生;而高於這個溫度的適宜的體溫, 則可以大大降低患病幾率。 對於這種說法, 可信度到底有多少呢?

體溫如何形成

體內肌肉運動、食物吸收等生命活動都會產生熱量, 因此機體具有一定的體溫。 爬行類、兩栖類等低等動物對體溫的調節能力比較純天然, 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稱為變溫或冷血動物。 而鳥類或哺乳類動物可以通過下丘腦調節維持比較恒定的溫度, 稱為恒溫動物。

我們通常所說的體溫是指機體深部組織的平均溫度,

即體核溫度, 一般維持在37℃, 晝夜變化幅度在±0.6℃之內。 在環境溫度升高時, 機體深部組織範圍增加, 如下圖所示。

圖片來源 ✦ 《人體生理學》

體核血液溫度不易測量, 臨床上常使用腋窩溫度、直腸溫度、口腔溫度來代表體溫, 下文是這三個部位測量的正常值。 通過比較,

我們可以看出所謂“正常溫度”實際上是腋窩溫度正常值[1]。

腋窩溫度 36.0—37.4℃

口腔溫度 36.7—37.7℃

直腸溫度 36.9—37.9℃

理想體溫之說到底靠不靠譜

體溫本就不是恒定不變的, 在生理條件下, 受晝夜、年齡、性別、運動、情緒等因素的影響而有所變化, 但變化幅度小, 一般不超過1℃。 在一晝夜之間,

體溫呈週期性波動, 清晨6時最低, 午後6時最高, 這種晝夜的週期性波動稱為晝夜節律。

圖片來源 ✦ 《人體生理學》

成年女子的體溫平均比男子高約0.3℃, 女子的基礎體溫隨月經週期而發生變動, 在月經期和月經後的前半期較低, 排卵日最低, 排卵後體溫升高。

圖片來源 ✦ 《人體生理學》

除此之外, 年齡也是影響體溫的重要因素。 一般來說, 兒童的體溫較高, 老年人的體溫較低。 新生兒, 尤其是早產兒, 因其體溫調節機構發育還不完善, 體溫調節能力差, 容易受環境影響而變動。 肌肉活動, 情緒激動, 進食及甲狀腺激素增多等因素也會使體溫升高。 而在應用麻醉藥或甲狀腺激素減少時,體溫往往會下降[2]。

綜上,在正常情況下,是不存在常年偏高或偏低這種情況的,體核溫度趨向於37℃,並且具有穩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它在一定範圍內波動是正常的生理表現,只有長時間處在高溫環境中和應激狀態下,例如感染時才會出現體溫異常升高的情況。

如果有人常年低於36.5,大概有以下幾種可能:

1、常年處於低溫環境時,不注意保暖會引起體溫下降。

2、節食或者厭食,導致機體產熱能力下降。

3、長期使用某些藥物,例如冬眠靈、甲基多巴、安定。

體溫越低,癌症患病率越高?

謠文中提到體溫在正常範圍內處於較高溫度,多種疾病例如癌症會明顯減少,這種說法從何而來呢?

當溫度升高時,人體的免疫系統反應性則顯著增強,包括白細胞計數增加,吞噬細胞和嗜中性粒細胞的殺菌活性增強,這種現象和發熱時相同。甚至還存在這樣一種說法,癌細胞在高溫環境下更不易生存。

這是不是就可以說明體溫和癌症直接成負相關了呢?並不是!

首先,高溫確實可以促進癌細胞死亡,但是同樣會殺死正常細胞和組織,其次正常人的體溫的波動對癌細胞生長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舉個例子,美國癌症協會(ACS)發表的全球癌症統計學資料包告顯示在發展中國家,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依次為肺癌、胃癌、肝癌,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依次為乳腺癌、宮頸癌、肺癌。而人體肝臟溫度最高,其次是腦,腎、胰等溫度略低,和癌症發生率明顯不相關。

從前文我們知道體溫在正常範圍內處於較高溫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有的人怕冷,有的卻怕熱,就讓人誤以為他們體溫不同。實際上,這是由機體產熱和散熱平衡決定的,產熱較多的人相對會比較怕熱,相對的產熱少的人會比較怕冷。無論是哪一種,機體都可以通過神經和體液調節使人體體溫趨向於37℃,達到體熱平衡。

增加體溫可以治療癌症?

機體細胞暴露在高溫環境中的時候,癌細胞內部發生改變,更易於接受其他治療,例如放療和化療。國際上主要將熱療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方式,單純通過熱療就想治癒癌症明顯不可能。目前有局部、全身熱療兩種方式,需要在配備有特殊設備、專業的醫生和治療團隊的情況下才能進行。雖然熱療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目前還處在試驗階段,還有待技術、儀器的進一步發展。

況且熱療並非如我們想像的一般簡單,要想達到輔助治療癌症的目的還存在很多問題。

1、目前的水準難以精確測量腫瘤內部的溫度,也無法保證不損傷周圍組織。

2、全身熱療時,因為對高溫敏感程度不一樣,例如大腦,即使稍高的溫度也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3、熱療會造成局部疼痛、感染、流血、腫脹、起泡、皮膚以及周圍神經損害等[3]

所以各位在家就不要私自嘗試熱療了,因為你的腦細胞極有可能死在癌細胞之前!

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蔣正堯, 謝俊霞. 人體生理學[M]. 科學出版社, 2010.

[2] 姚泰. 人體生理學.下冊[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

[3] "Hyperthermia to Treat Cancer". www.cancer.org. Retrieved 2016-08-03

而在應用麻醉藥或甲狀腺激素減少時,體溫往往會下降[2]。

綜上,在正常情況下,是不存在常年偏高或偏低這種情況的,體核溫度趨向於37℃,並且具有穩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它在一定範圍內波動是正常的生理表現,只有長時間處在高溫環境中和應激狀態下,例如感染時才會出現體溫異常升高的情況。

如果有人常年低於36.5,大概有以下幾種可能:

1、常年處於低溫環境時,不注意保暖會引起體溫下降。

2、節食或者厭食,導致機體產熱能力下降。

3、長期使用某些藥物,例如冬眠靈、甲基多巴、安定。

體溫越低,癌症患病率越高?

謠文中提到體溫在正常範圍內處於較高溫度,多種疾病例如癌症會明顯減少,這種說法從何而來呢?

當溫度升高時,人體的免疫系統反應性則顯著增強,包括白細胞計數增加,吞噬細胞和嗜中性粒細胞的殺菌活性增強,這種現象和發熱時相同。甚至還存在這樣一種說法,癌細胞在高溫環境下更不易生存。

這是不是就可以說明體溫和癌症直接成負相關了呢?並不是!

首先,高溫確實可以促進癌細胞死亡,但是同樣會殺死正常細胞和組織,其次正常人的體溫的波動對癌細胞生長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舉個例子,美國癌症協會(ACS)發表的全球癌症統計學資料包告顯示在發展中國家,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依次為肺癌、胃癌、肝癌,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依次為乳腺癌、宮頸癌、肺癌。而人體肝臟溫度最高,其次是腦,腎、胰等溫度略低,和癌症發生率明顯不相關。

從前文我們知道體溫在正常範圍內處於較高溫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有的人怕冷,有的卻怕熱,就讓人誤以為他們體溫不同。實際上,這是由機體產熱和散熱平衡決定的,產熱較多的人相對會比較怕熱,相對的產熱少的人會比較怕冷。無論是哪一種,機體都可以通過神經和體液調節使人體體溫趨向於37℃,達到體熱平衡。

增加體溫可以治療癌症?

機體細胞暴露在高溫環境中的時候,癌細胞內部發生改變,更易於接受其他治療,例如放療和化療。國際上主要將熱療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方式,單純通過熱療就想治癒癌症明顯不可能。目前有局部、全身熱療兩種方式,需要在配備有特殊設備、專業的醫生和治療團隊的情況下才能進行。雖然熱療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目前還處在試驗階段,還有待技術、儀器的進一步發展。

況且熱療並非如我們想像的一般簡單,要想達到輔助治療癌症的目的還存在很多問題。

1、目前的水準難以精確測量腫瘤內部的溫度,也無法保證不損傷周圍組織。

2、全身熱療時,因為對高溫敏感程度不一樣,例如大腦,即使稍高的溫度也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3、熱療會造成局部疼痛、感染、流血、腫脹、起泡、皮膚以及周圍神經損害等[3]

所以各位在家就不要私自嘗試熱療了,因為你的腦細胞極有可能死在癌細胞之前!

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蔣正堯, 謝俊霞. 人體生理學[M]. 科學出版社, 2010.

[2] 姚泰. 人體生理學.下冊[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

[3] "Hyperthermia to Treat Cancer". www.cancer.org. Retrieved 2016-08-03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