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紅河綠春縣二甫村做大鼓凳產業

村民在編織鼓凳

晨曦微露, 蒼翠的山間還彌漫著濃濃霧氣, 在此起彼伏的雞叫聲中, 綠春縣半坡鄉二甫村早已開始忙碌。

“剛剛下了一場透雨,

抓緊時間編幾個鼓凳, 就要下地栽包穀了。 ”李雙妹坐在廊下, 麻利地拿出一捆竹篾, 薄如蟬翼的竹片在她靈巧的雙手中上下翻飛, 片刻間, 鼓凳的凳面已初具雛形。

鼓凳是二甫村哈尼族群眾世代傳承的技藝, 因其形狀恰似銅鼓而得名。 鼓凳的主幹部分用藤條和竹板製作成卯榫結構, 凳面則用一道道竹篾縱橫交錯編織而成, 因為做工講究、結實耐用, 聲名遠揚, 暢銷省內外。

“咚咚咚”的聲音把我們引到屋後, 幾個哈尼漢子正圍著木樁纏繞藤條, “作凳子用的都是上好的藤條, 經過加工定型, 用個幾十年都不會變形。 ”二甫村委會總支書記李元昌有著屬於自己的回憶, “在以前, 藤凳只能是家裡上了年紀的人坐,

晚輩只能坐木凳。 ”

代代相傳的手工藝如今還成了村民脫貧致富的大產業, 按市場價每個70元計算, 目前全村每年製作鼓凳2.5萬個左右, 可實現經濟收入175萬元。 然而, 面對供不應求的市場, 鼓凳編制還處於自產自銷階段, 存在群眾組織化程度低、分散經營、生產規模小等小農戶大市場的矛盾。

去年以來, 二甫村黨組織開展“股份合作”經濟, 以“組織搭台, 大戶領唱, 群眾合唱”模式, 將鼓凳編制技術較好的7戶專業大戶組織起來, 成立合作社, 一名社員每年結對幫扶一個農戶, 並將其發展成為合作社社員, 以此類推, 逐年擴大。 從2016年起, 以7戶社員為基數, 每年翻一番, 到2020年, 實現合作社社員超過一百戶;為解決產業發展資金難題, 由集體整合14萬元資金,

向每個社員提供兩萬元資金支持, 社員每年向村集體返回一定比例的利潤, 村集體再將部分收入作為股本注入到新社員發展中。

“‘1+1’的模式, 讓合作社的社員和資金, 都以滾雪球的方式增長, 通過組織引導, 大戶示範, 輻射帶動全村做大做強鼓凳產業, 努力打造成為二甫村的支柱產業, 實現組織創收、大戶創業、農戶增收的目標。 ”李元昌介紹, 力爭到2020年底, 全村年生產鼓凳3000個以上的農戶不少於10戶, 1000個以上的不少於70戶。 全村年鼓凳生產總量突破10萬個, 經濟總收入超過700萬元, 人均增收1萬元以上。

雲報全媒體記者 李樹芬 文/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