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蔡昉:調結構不能一味強調提高三產比重

“我的理解,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應)於2020年的時候初步完成。 ”社科院副院長蔡昉11月21日在2017(第十五屆)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上表示。

該年會由《中國經營報》和北大國發院聯合主辦。

十九大報告指出, 貫徹新發展理念,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報告提出,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 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蔡昉解釋稱, 十九大到二十大之間是一個歷史交匯期, 即第一個百年目標和第二百年目標在這個時間交匯。 此後, 要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新征程。 而建設現代化國家, 必須用現代經濟體系來建設。 因此, 2020年應該初步完成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任務。 此外, 從歷史來看, 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

而全面深化改革任務的時間節點也確定在2020年。

“聯繫歷史、聯繫未來和聯繫當前應該重點抓的工作, 我們應該把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確定在2020年完成。 當然這個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未來還要建設。 ”蔡昉表示。

蔡昉認為, 從現在到2020年的三年間, 重點在於引領新常態,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建設新常態經濟體系, 期間要實現三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 蔡昉說, 這三個轉換都在解決、推進, 但是仍面臨著一些誤區、難點。

“這三個轉換有時是抓不住把手的, 有時我們就不得不用指標來作為導向, 往往還會用指標來看問題。 ”蔡昉說。

蔡昉舉例稱, 調結構的方向一般從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

擴大第三產業的比重。 但是按照經濟學的理論和各國經濟史的經驗, 調結構的目的是提高生產率, 從而帶來經濟增長。

蔡昉援引統計數據稱, 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比第二產業大概低18%, 如果調結構的任務設定為減少第二產業比重、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 那勞動生產率可能會倒退。 “很顯然這不是我們調結構的目的。 因此我覺得調結構要轉過來, 不要簡單用指標來規定, 而是應該確定我們的目的是提高勞動生產率。 ”蔡昉總結稱。

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 2016年, 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1.6%, 比2012年提高6.3個百分點;而2016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39.8%, 比2012年降低4.8個百分點。

對於轉動能, 市場一般認為應該由外需、投資轉化為消費需求。

但蔡昉指出, 這還是在需求側中兜圈子, 而忘記了轉變經濟增長動能, 其實應該回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出發點, 由過去投入驅動型轉向生產率提高型轉變。

“過去投入驅動是人口紅利, 是勞動力的增長、人力資本的增長, 但這些因素逐漸都消失或者弱化了。 因此, 要轉向立足於生產率的提高, 提高資本勞動比(用資本投入替代勞動力)。 ”蔡昉說。

蔡昉建議, 在既定的要素投入條件下, 要更好地進行配置。 因為有的產業內部, 甚至一個行業、企業內部存在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的情形, 形成過剩、無效、低效率的產能。 “出清無效的產能, 就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源泉。 ”蔡昉說。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