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臻品生活|纓絡:曇花一現,美極一時

文 | 郭穎

編輯 | 劉富康

在佛教中, 佛和羅漢等出家人是不佩戴纓珞、花環等飾物的;但僧人在作為貴賓時可以戴上頸飾性的花環;而正規的菩薩形象全都佩戴各種各樣的纓珞和花鬘。

華美的纓珞包括屬於項圈的頸飾, 從脖子上一直掛到胸前的花鬘和串珠, 另有從左肩斜掛的“半纓絡”, 甚至還有腰間的寶帶與手上的臂釧, 極為繁複。 纓絡的形式複雜多樣, 在各種圖像中很少見到有相同的纓絡, 但它的基本樣子卻脫離不了以一個項圈為主, 在項圈周圍飾以用珠寶玉石組成的各種花形裝飾, 並在正中掛有墜飾等這一基本形狀。

印度的佛教在兩漢時期傳入中國, 在南北朝時盛行全國。 纓絡隨佛教傳入中國。 由於佛教是由新疆、敦煌等地傳入內地的, 所以少數民族最早佩戴纓絡, 在它到達中原時已融合了中國西北地方的民族文化, 使首飾藝術既融匯了北方民族又有印度民族等的風格。

明中期 銅鎏金蓮瓣纓絡紋獸耳瓶

約在南北朝以後, 漢族婦女也佩戴起纓絡, 不過多用於宮廷婦女, 具有一定地位的貴婦、侍女也經常佩戴。

兩晉南北朝時, 人們崇尚清高、雅致, 所以我們在繪畫與雕塑中常看到男女皆素衣素服, 飄飄如仙, 佩戴纓絡的極為少見。

唐朝時, 在西域的絲綢之路上, 商旅往來不斷, 波斯的紡織品與金屬工藝, 突厥的服飾與習俗, 對纓絡形式都有所影響。

而且, 中外商旅多彙聚于廣州, 除中國人開的首飾店外, 還有外國商人開設的珠寶店。 在首飾作坊中, 工匠們無論在設計還是在材料方面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纓絡中除了以團花為主題外,還流行莊重對稱的結構。紋飾花樣繁密。形態豐滿,線條起伏近乎於飽滿的弧線,再配以不同方向捲曲的花葉、華麗而豐滿的視覺感受,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此時,有一種鑲有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及玫瑰的“七寶纓絡”很受歡迎。

在使用材料上,域外進口了一種叫“瑟瑟珠”的較貴重的寶石。“瑟瑟”這個詞用來指各種深藍色的寶石,比如類似長石類的“方鈉石”。

遼、金、西夏與北宋同時存在,遼是中國古老的契丹族建立的政權。

纓珞是契丹貴族非常喜愛的飾物。契丹在建立政權前,沒有佩戴纓絡的習俗。纓絡傳入契丹被貴族階層所常用,大約是在遼代建國以後。

當時這種飾物並非只有女子才能佩戴,男子佩戴也十分常見。纓絡的實物較早的有錦州市張抗村遼墓出土的瑪瑙纓絡。然後是內蒙古赤峰大營子遼駙馬衛國王墓出土的綠松石、琥珀、珊瑚、瑪瑙纓絡。而略早于陳國公主墓的法庫葉茂台遼墓出土的琥珀、水晶纓絡以及在赤峰遼耶律羽墓出土的瑪瑙纓絡等。製作材料多為琥珀。

明嘉靖 青花海馬纓絡紋罐

多數的纓絡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在纓絡的正中間部位,間隔分墜著“雞心”形和T形兩件墜飾,這樣的組合為契丹人所特有,似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一般喜愛多層佩戴。在陳國公主墓中,公主與駙馬的胸前都佩有纓絡和胸佩,裡裡外外好幾層,十分華麗。這種裝飾長而且大,自頸部直垂至胸腹。 在繪畫與雕塑中常看到男女皆素衣素服,飄飄如仙,佩戴纓絡的極為少見。

元代的黃金寶石異常豐富,而且域外色目人將“鬼國嵌”、“大食窯”等掐死琺瑯、寶石鑲嵌和鏤空玉雕等技術傳入中國,製作工藝得到發展。

纓絡的佩戴,在元代仍很常見,特別是宮廷中的舞女和侍女。

其實,元代漢族婦女項飾中較為流行的要算是“長命鎖”了。它是一種帶有吉祥、祝福含義的飾物。這種飾物最早起於何時已沒有力據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出現在纓絡之後。有很多人說它是由纓絡簡化而來的。

元 瑪瑙純金纓絡掛飾

明朝前期,經濟繁榮,對外開放。鄭和七下西洋,引進了大量珍寶和各種文化知識。明清時期,玉器、繪畫、雕塑及各種工藝美術分支沿著擬古主義的道路由高峰滑向低谷。薄胎和軋絲嵌寶工藝發展。

纓絡多以長命鎖的形式出現,因其寓意豐富吉祥,受到了獨寵。《紅樓夢》中就有這方面的例子。

清朝末年,外國頻頻入侵。外國文化蜂擁傳入,人們開始傾向於西方更為簡便的首飾服飾,繁複的纓絡徹底退出歷史的舞臺。

清 象牙纓絡衣

纓絡在我國歷史上如曇花一現,在唐朝盛極一時。想到它繁複的編織技術,各種玉石的搭配,無不表現出當時人們開放的心態和對美的追求。時至今日,我們只能在畫作以及文獻中看到它的身影。曾經美了一個唐朝的纓絡已經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

聲 明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轉發推薦!

原創稿件,受法律保護,轉載請聯繫後臺!

纓絡中除了以團花為主題外,還流行莊重對稱的結構。紋飾花樣繁密。形態豐滿,線條起伏近乎於飽滿的弧線,再配以不同方向捲曲的花葉、華麗而豐滿的視覺感受,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此時,有一種鑲有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及玫瑰的“七寶纓絡”很受歡迎。

在使用材料上,域外進口了一種叫“瑟瑟珠”的較貴重的寶石。“瑟瑟”這個詞用來指各種深藍色的寶石,比如類似長石類的“方鈉石”。

遼、金、西夏與北宋同時存在,遼是中國古老的契丹族建立的政權。

纓珞是契丹貴族非常喜愛的飾物。契丹在建立政權前,沒有佩戴纓絡的習俗。纓絡傳入契丹被貴族階層所常用,大約是在遼代建國以後。

當時這種飾物並非只有女子才能佩戴,男子佩戴也十分常見。纓絡的實物較早的有錦州市張抗村遼墓出土的瑪瑙纓絡。然後是內蒙古赤峰大營子遼駙馬衛國王墓出土的綠松石、琥珀、珊瑚、瑪瑙纓絡。而略早于陳國公主墓的法庫葉茂台遼墓出土的琥珀、水晶纓絡以及在赤峰遼耶律羽墓出土的瑪瑙纓絡等。製作材料多為琥珀。

明嘉靖 青花海馬纓絡紋罐

多數的纓絡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在纓絡的正中間部位,間隔分墜著“雞心”形和T形兩件墜飾,這樣的組合為契丹人所特有,似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一般喜愛多層佩戴。在陳國公主墓中,公主與駙馬的胸前都佩有纓絡和胸佩,裡裡外外好幾層,十分華麗。這種裝飾長而且大,自頸部直垂至胸腹。 在繪畫與雕塑中常看到男女皆素衣素服,飄飄如仙,佩戴纓絡的極為少見。

元代的黃金寶石異常豐富,而且域外色目人將“鬼國嵌”、“大食窯”等掐死琺瑯、寶石鑲嵌和鏤空玉雕等技術傳入中國,製作工藝得到發展。

纓絡的佩戴,在元代仍很常見,特別是宮廷中的舞女和侍女。

其實,元代漢族婦女項飾中較為流行的要算是“長命鎖”了。它是一種帶有吉祥、祝福含義的飾物。這種飾物最早起於何時已沒有力據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出現在纓絡之後。有很多人說它是由纓絡簡化而來的。

元 瑪瑙純金纓絡掛飾

明朝前期,經濟繁榮,對外開放。鄭和七下西洋,引進了大量珍寶和各種文化知識。明清時期,玉器、繪畫、雕塑及各種工藝美術分支沿著擬古主義的道路由高峰滑向低谷。薄胎和軋絲嵌寶工藝發展。

纓絡多以長命鎖的形式出現,因其寓意豐富吉祥,受到了獨寵。《紅樓夢》中就有這方面的例子。

清朝末年,外國頻頻入侵。外國文化蜂擁傳入,人們開始傾向於西方更為簡便的首飾服飾,繁複的纓絡徹底退出歷史的舞臺。

清 象牙纓絡衣

纓絡在我國歷史上如曇花一現,在唐朝盛極一時。想到它繁複的編織技術,各種玉石的搭配,無不表現出當時人們開放的心態和對美的追求。時至今日,我們只能在畫作以及文獻中看到它的身影。曾經美了一個唐朝的纓絡已經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

聲 明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轉發推薦!

原創稿件,受法律保護,轉載請聯繫後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