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武城縣繪製精准扶貧圖 22個貧困村“摘帽”

□吳華伏勝旺

近日, 在全市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 武城縣榮獲德州市脫貧攻堅工作優秀縣稱號, 其交出的脫貧成績單令人眼前一亮——2016年, 全縣共摘帽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22個, 淨減少貧困戶7945戶、18167人。

在武城縣扶貧辦的辦公室裡, 4張地圖格外顯眼, 分別是《精准脫貧地圖》《產業項目地圖》《精准幫扶地圖》和《省定貧困人口精准脫貧規劃圖》。 面對“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的問題, 他們在精准識別扶貧物件的基礎上, 深入開展摸底排查活動, 全面掌握各貧困村的需求, 提出4個精准, 繪製出4張地圖, 掛圖指揮、掛圖作戰。

並根據調研情況, 精心選派32名第一書記、106名縣直部門包村幹部、800余名鎮街區幹部幫包到戶, 實現全縣社區、村莊、貧困戶全覆蓋。 “4張圖既是作戰圖、也是軍令狀, 貧困人口主要分佈在哪個區域、貧困村由哪一級幹部幫包、每年脫貧多少人、採取何種手段脫貧, 都在地圖上顯現出來。 ”武城縣委書記張磊說。

李家戶鎮西店村51歲的李玉峰曾是貧困戶, 家中3位元患病老人需要照顧, 靠幾畝薄田維持家用。 去年他參與了村裡的養牛扶貧項目, 每戶貧困戶補助兩頭牛, 養牛收益歸個人。 村裡還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 幫助他們養牛。 “以前的日子看不到頭, 現在有了扶貧項目, 這日子一天一個樣, 越來越好了。 ”李玉峰高興地說。

西店村面臨的情況和大多數貧困村的情況類似:青壯年勞力大部分外出打工,

留守的村民或是年齡較大, 或是家庭有困難、無一技之長, 缺項目、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成為制約村莊發展的主要瓶頸。 結合村內實際和貧困人員的需求, 村裡先後實施養牛脫貧項目、綠色豆芽生產專案、西府海棠種植園等10餘個迴圈扶貧專案, 以專案支撐帶動群眾脫貧, 解決了分散扶貧產業規模小、技術指導滯後、持續發展能力弱的問題。

2016年, 武城縣整合編制的60個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扶貧產業專案43個已全部完工, 涉及拱棚蔬菜、光伏發電、畜牧養殖、特色種植四大產業。 其中6016人通過分紅脫貧, 3087人通過直接參與專案實現脫貧, 人均增收1300餘元。

當前,

扶貧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關鍵階段, 亟需創新扶貧模式打出組合拳。 全縣篩選出60家實力強、信譽好的企業, 與60個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對接幫扶。 並積極探索金融扶貧模式, 為脫貧攻堅提供資金支持。 “精准扶貧是一項長期的、動態的工程, 今後我們將按照‘脫貧不脫政策’的要求, 繼續對已脫貧的群眾給予幫扶, 穩定住、鞏固好、發展好脫貧成果, 堅決防止貧困戶再次返貧。 最終要實現‘一個都不能少, 一戶都不能落, 讓廣大農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的目標。 ”張磊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