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首屆中國醫師獎得主去世 曾被稱為國內PTC第一人

張應天

昨日淩晨, 一位醫學名家的心臟永遠停止了跳動。 全國勞動模範、首屆中國醫師獎獲得者、武漢市第六醫院名譽院長張應天教授,

因病醫治無效於2017年11月22日3時25分在武漢市第六醫院不幸去世, 享年88歲。 遺體告別儀式將於11月24日上午在漢口殯儀館舉行。

致力於改進手術方式

被稱為中國PTC第一人

1959年, 張應天在同濟醫院擔任主治醫師, 自創胃癌根治術及擴大根治術, 及經皮肝穿刺膽道造影及引流術(PTC), 被業內專家稱為中國第一人。

上世紀60年代初, 我國外科很多治療方法還缺乏規範。 張應天對多種手術方式進行了研究探討。 他勤奮好學、刻苦鑽研, 很快就在醫學界嶄露頭角。 1959-1964年, 他自創胃癌根治術及擴大根治術, 即日本提出的D2/D3手術, 改變了局部進展期胃癌的臨床結局;其規範的手術至今不亞於日本。

張應天的學習目的十分明確:為了患者得到最合理、最完善的治療。

他對身邊年輕醫生的學習要求同樣嚴格。 在武漢市第六醫院普外科, 記者看到一本保存完好的人才培養登記本, 這個登記本首頁是一份“培幹計畫”:從醫療、教學和科研三方面詳細制定了各級外科醫生的業務培養計畫。 這份署名“張應天”的“培幹計畫”制定時間是1985年3月, 也就是張應天到醫院工作的第二年, 他就開始考慮加強年輕人的學習和後備人才培養。

武漢市第六醫院外科醫生都知道, 張應天要求外科醫生必須具備“四會”:會做手術和科研;會閱讀外文文獻;會交流;會寫文章。 他定期召集醫院內年輕的外科醫生開展讀書報告會, 醫生們的閱讀、翻譯和口頭表達能力不斷提高;專業知識不斷豐富,

並取得了40多項科研成果, 直到今年8月他生病住院前, 他仍堅持組織、參加讀書報告會。

武漢市六醫院珍藏著一份論文, 在署名處, 一個粗箭頭圈住了排在第一的“張應天”三個字, 把這個名字拉到了排名的最後。 1994年, 一項名為“高滲鹽水治療低血容量休克的研究”即將通過鑒定, 從選材、實驗到撰寫, 張應天花費不少心血。 課題組成員決定將張應天放在第一作者。 然而張應天執意將自己的名字署在第二, 但其他成員又再次將他的名字放在了第一。 幾番“拉鋸”, 張應天乾脆將自己的名字挪到最後。 並在論文旁寫下“排名請按吾意。 甘當人梯, 心安理得。 ”的字句。

張應天經常說, “年輕人需要有學習的機會, 一個醫院不能只有 一把刀 ,

希望他們都超過我, 我的智力和體力總會有衰退的那一天, 只有他們跟上甚至超過了, 科室才有希望, 醫學才會發展。

張應天生前查房時與患者交流。

不遺餘力搶救病人

查房時俯身為患者拎鞋

張應天有個習慣, 除了上班查房, 到了晚上還會打電話詢問值班醫生:“病房裡的情況怎麼樣?有沒有收治急診病人?重病人的病情穩定嗎?”即使退休後,

他不但到武漢市第六醫院定期坐診, 每天晚上還給醫院ICU打電話, 詢問重症患者情況, 遇到有需要時, 他總是及時趕到病房。

危重患者前來求診, 張應天從來不推辭。 曾有一位嚴女士腹膜後長了一個巨大腫瘤, 多家醫院都因為腫瘤長的位置太兇險不敢手術。 隨著腫瘤一天天長大, 使她不能平臥睡覺, 嚴女士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找到張應天, 被他果斷收入住院。 張應天多次主持召開分析討論會, 制定了多套應急預案, 並帶領30多為醫護人員的手術團隊, 整整做了11個小時手術, 整台手術輸血量超過10000毫升, 相當於給全身換了3次血。 最終成功摘除重達27.5公斤的巨大腫瘤。

武漢市第六醫院胃腸病區主任余陽曾是張應天的學生,他回憶自己對張應天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早上例行查房,跟著張應天剛走進病房,正好看到一名住院患者準備起身下床活動,卻找不到拖鞋。細心的張應天立即發現了在門口的拖鞋,並主動俯身把這雙拖鞋拎起來,快步走到患者床前,為他擺好拖鞋。

張應天常常到病房對患者噓寒問暖。遇到貧困患者,他還會在科室發起捐款。一位77歲的費爹爹曾因肝硬化多方求診,卻一直得不到有效治療,慕名找到張應天,成功控制病情,並和張應天成為了朋友。張應天去世後,費爹爹的家屬們主動幫忙料理後事。費爹爹的子女表示,張應天不但醫術高明,而且為人特別和藹,沒有一點架子,很多患者都和他成為了好友。

廉潔行醫是張應天當醫生的準則,有的患者為了感謝張教授,千方百計送給他“紅包”,他總是堅決拒收;現場實在推辭不掉的,他就先把紅包暫收下來,待病人痊癒再還給他們。“張教授常常對我們說,做一名好醫生,並不在於學歷有多高,關鍵看心中是否裝著患者。”余陽表示,張應天俯身為患者拎鞋的一幕,不但令患者非常感動,也給自己上了醫德最生動一課,終身難忘。

身患絕症仍心系患者

重病住院還指導醫生救治

張應天全心全意對待患者,但對自己卻非常馬虎。他的家中十分簡樸,既沒有裝修,也沒有像樣的傢俱,擺放得最多的就是書籍。他和夫人每週只做兩、三次飯,然後把飯菜放在冰箱裡,需要吃的時候就撥一點出來熱一熱。有時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飯,他們也只做一碗雞蛋炒飯。

今年8月21日,張應天在家中不慎摔倒,被送到武漢市第六醫院。住院治療期間,醫生檢查發現他肝部、肺部等器官出現多發轉移性惡性腫瘤,而且已進入晚期。在治療期間,張應天自知病情嚴重,拒絕使用昂貴的藥物,“我的病情不可能有太大起色,沒有必要再用太多貴藥,把藥物留給更需要的患者吧。”

醫院胃腸病區的多名醫護人員清楚地記得,今年9月,一位肺癌合併結腸癌轉移的患者病情較為複雜,醫生們拿不定治療方案,向病床上的張應天請教,他耐心地看完所有資料,認真分析後給出了詳細建議,醫生們按照建議擬定治療方案,幫助患者最大程度減輕了症狀。

一周前,病情惡化的張應天出現昏迷,昨日淩晨不幸去世。“張教授雖然已離我們而去,但他熱愛學習、心系患者,低調謙遜的作風將影響我一生。”武漢市第六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醫師李發久表示,張應天的精湛醫術和崇高醫德,將激勵自己和其他年輕醫生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優異的服務。

最終成功摘除重達27.5公斤的巨大腫瘤。

武漢市第六醫院胃腸病區主任余陽曾是張應天的學生,他回憶自己對張應天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早上例行查房,跟著張應天剛走進病房,正好看到一名住院患者準備起身下床活動,卻找不到拖鞋。細心的張應天立即發現了在門口的拖鞋,並主動俯身把這雙拖鞋拎起來,快步走到患者床前,為他擺好拖鞋。

張應天常常到病房對患者噓寒問暖。遇到貧困患者,他還會在科室發起捐款。一位77歲的費爹爹曾因肝硬化多方求診,卻一直得不到有效治療,慕名找到張應天,成功控制病情,並和張應天成為了朋友。張應天去世後,費爹爹的家屬們主動幫忙料理後事。費爹爹的子女表示,張應天不但醫術高明,而且為人特別和藹,沒有一點架子,很多患者都和他成為了好友。

廉潔行醫是張應天當醫生的準則,有的患者為了感謝張教授,千方百計送給他“紅包”,他總是堅決拒收;現場實在推辭不掉的,他就先把紅包暫收下來,待病人痊癒再還給他們。“張教授常常對我們說,做一名好醫生,並不在於學歷有多高,關鍵看心中是否裝著患者。”余陽表示,張應天俯身為患者拎鞋的一幕,不但令患者非常感動,也給自己上了醫德最生動一課,終身難忘。

身患絕症仍心系患者

重病住院還指導醫生救治

張應天全心全意對待患者,但對自己卻非常馬虎。他的家中十分簡樸,既沒有裝修,也沒有像樣的傢俱,擺放得最多的就是書籍。他和夫人每週只做兩、三次飯,然後把飯菜放在冰箱裡,需要吃的時候就撥一點出來熱一熱。有時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飯,他們也只做一碗雞蛋炒飯。

今年8月21日,張應天在家中不慎摔倒,被送到武漢市第六醫院。住院治療期間,醫生檢查發現他肝部、肺部等器官出現多發轉移性惡性腫瘤,而且已進入晚期。在治療期間,張應天自知病情嚴重,拒絕使用昂貴的藥物,“我的病情不可能有太大起色,沒有必要再用太多貴藥,把藥物留給更需要的患者吧。”

醫院胃腸病區的多名醫護人員清楚地記得,今年9月,一位肺癌合併結腸癌轉移的患者病情較為複雜,醫生們拿不定治療方案,向病床上的張應天請教,他耐心地看完所有資料,認真分析後給出了詳細建議,醫生們按照建議擬定治療方案,幫助患者最大程度減輕了症狀。

一周前,病情惡化的張應天出現昏迷,昨日淩晨不幸去世。“張教授雖然已離我們而去,但他熱愛學習、心系患者,低調謙遜的作風將影響我一生。”武漢市第六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醫師李發久表示,張應天的精湛醫術和崇高醫德,將激勵自己和其他年輕醫生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優異的服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