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我看十九大|浙大馬院教授潘于旭:“新時代”是唯物史觀理論的當代發展

新時代, 這是在黨的第十九大報告中反復出現的一個詞語。 對於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說, 這是唯物史觀理論的當代發展。

唯物史觀對歷史發展的時間意義曾經有過深遠的闡述, 即每一代人都在前人所留給我們的資金、技術和生產力的基礎上創造著自己的歷史, 因此。 馬克思指出, 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 又是歷史的劇作者。 習近平總書記的新時代觀, 突出了我們在對歷史的一脈相承的連續性, 進一步說明了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嶄新的新時代。

第一, 這一新時代的顯著標誌在於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其重點已經發展生產的意義轉向了為人民創造美好新生活的更加公正、平等、安全和生態的社會過程。 從生產轉向生活, 突出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於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現實性基礎性的準確理解和正確運用。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實際上也就是時代的新的歷史轉向。

連續性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連續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延伸, 而轉折則是從經濟領域的發展生產力轉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社會主義新的階段, 由此開創了歷史發展的新的內容和特點。 這無疑需要人們在思想觀念上適應已經變化了的歷史和現實。

第二, 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時空觀的貢獻, 從對時間的連續性理解轉向變化了的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階段的認識。 從空間上來說, 則需要從原來地區性的點狀空間、相互分離的空間向平衡、全面、充分發展的全域性方向轉變。 這裡的時間意義並沒有割斷歷史的連續性, 而是從連續性轉向了新時代的新矛盾。 這就需要我們既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性質, 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判斷, 同時又要立足當下和面向未來。 新時代觀實現了時間意義上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相互連接而又各具特點的歷史性視野。 從空間意義上來說, 這是新時代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變化而來的,

它因此需要原有的空間基礎, 但同時不是停留在原有的空間結構中, 而是通過對原有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進行再空間化, 即調整不平衡, 發掘不充分的動能。 這樣以實現新時代在時間和空間構成上的聯繫。 從空間理論上來說, 改變了單一的空間結構觀, 提出了重疊相合、縱橫交錯的多維空間觀念。

第三, 對哲學觀念來說, 時間和空間關係歸根到底是與處於其中的人民相聯繫的時間和空間,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的最深刻的基礎和發展的主體、發展的內在動力的理論著眼點。 新時代的時間和空間, 歸根到底是人民美好生活內容構成的形式。 要從為人民實現美好生活在時間上、空間上為新時代開始的標誌。 黨的十八大已經提出要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主題, 這一主題在實踐過程中遭遇到發展中的困惑, 十八大以來為解決發展中的瓶頸問題開始組織建立起協調全面改革的新體制和經濟上調整結構的新措施, 這為新時代的到來實現了組織上和實踐上的準備。因此,新時代的提出既上實踐發展的新現實,在思想上觀念上也有充分的醞釀。

第四,要從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中,領會新時代的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以來,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有重大戰略佈局有著全面深刻的論述,從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形成了完整豐富的思想體系,這就需要我們從完整的世界觀的理論高度,從中國和世界的存在方式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的思維方式的完整性、整體性意義上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時代的理論意義。

本文作者:潘于旭,系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圖片來源於網路

本文編輯:梁耐嬈

這為新時代的到來實現了組織上和實踐上的準備。因此,新時代的提出既上實踐發展的新現實,在思想上觀念上也有充分的醞釀。

第四,要從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中,領會新時代的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以來,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有重大戰略佈局有著全面深刻的論述,從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形成了完整豐富的思想體系,這就需要我們從完整的世界觀的理論高度,從中國和世界的存在方式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的思維方式的完整性、整體性意義上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時代的理論意義。

本文作者:潘于旭,系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圖片來源於網路

本文編輯:梁耐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