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沒藏書,沒書店,農村孩子拿什麼追趕這個屬於北上廣們的時代?

上個月, 清華附小學生的蘇軾研究在朋友圈刷了屏。

尖端學校的培養水準, 想必大家通過清華附小的蘇軾研究已經有了感性印象,

那麼農村、山區等落後區域的基礎教育狀況, 又是什麼樣子?

前不久, 「書單」的一位執筆人, 她回到了位於湖南的老家, 通過走訪學校、書店、親友, 並結合成長經歷, 對家鄉的教育現狀有了真切感受和深入思考。

冒力從小學到初中都在村鎮就讀。 我相信這份生動的記錄, 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部分農村地區教育發展的水準, 以及農村孩子們讓人略為憂心的未來。

1

我的家鄉是湖南省西部一個普通的鄉鎮。 湘西多山, 但家鄉的地形屬於山地平原, 經濟算是臨近幾個鄉鎮中比較發達的。

爸媽都是初中畢業。 我媽年輕時倒是個能寫會唱、模樣精緻的文藝青年, 可惜被埋沒鄉間, 沒能走上文藝的道路, 結婚生娃後, 再也沒了文藝的心思。

所以, 家裡沒什麼藏書, 只有《知音》和《婚育》。 我的閱讀啟蒙正是從這兩本雜誌開始的。

當我還是個剛進青春期沒兩年的初中女生時, 就開始偷偷翻閱爸媽訂的雜誌了。

《知音》的內容大概就是小姨子和姐夫出軌, 誰誰誰得了絕症, 又是一場感天動地的人間大愛,

《婚育》裡面則有很多羞羞羞、啪啪啪的文章。

看膩了這些之後, 我開始迷戀當時很流行的《未解之謎》系列。

然而, 要買到這書可不容易。 因為, 離我家最近的書店在鄰鎮, 坐中巴車在坑窪的路上顛簸半個多小時才能到。

就這樣, 我12歲讀《知音》, 13歲看《婚育》, 14歲讀遍了能找到的所有《未解之謎》。

當時, 我覺得自己可牛逼了, 因為身邊的小夥伴們連《未解之謎》都沒看過, 所以我時不時還會拿裡面的知識炫耀炫耀。

後來, 我成了鎮裡為數不多的走出去的孩子, 考上了大學, 讀傳媒專業。

由此認識了一些優秀的朋友, 他們往往出身城市的中產家庭, 從小就受過良好的教育。

當我還在讀《知音》的時候, 他們可能已經在閱讀文青最愛的毛姆,

當我連火車都還沒坐過的時候, 他們可能已經跟父母去過北京、上海甚至東京、巴黎。

儘管這差距時常讓我感到自卑, 但相比家鄉那些十幾歲初中畢業去流水線打工, 或者在老家開店的同齡人, 我還能接觸到更大的世界, 就已經是值得珍惜的了。

2

我離家求學、工作至今已經將近8年。 這8年來, 鎮上的主街越來越寬, 街道旁的店鋪越來越多, 甚至還有了一家只有過年時生意才紅火的KTV。

但唯一不變的, 是鎮上仍然沒有書店。 其實, 附近十幾個鄉鎮只有一家書店, 就是鄰鎮那家我小時候買過《未解之謎》的“三味書屋”。

這個國慶假期, 我又來到書店, 發現擺設並沒有什麼變化。 進門最顯眼的位置是小孩子用的書包、文具,

顯然, 它們是書店銷得最好的商品。

再往裡走, 是《教材全解》之類的教輔。 只在一個書架上, 有一些兒童文學和現當代文學書, 比如季羨林、蕭紅的作品, 與風水、方術、棋譜等大眾書籍混放在一起。

▲鄰鎮“三味書屋”的課外書籍書架

老闆諶先生還是跟以前一樣, 戴著一副金絲眼鏡,說話慢條斯理。

他告訴我,像蕭紅和季羨林的這些書,有時候幾個月也賣不出一本,在城裡賣得非常火的沈石溪的動物小說和曹文軒的兒童文學作品,在這裡幾乎沒人買。

趕集的時候,有些孩子路過書店,隨手翻翻書,看出有點想買的意思,他就跟孩子說:“娃,只要十幾塊錢,買本看看唄。”旁邊的家長趕緊把孩子拉開:“娃,咱別買,十幾塊錢買本書還不如待會給你買點吃的。”

既然銷售這麼慘澹,為什麼不乾脆全部賣教輔,或者只賣書包、文具?

諶先生說:“作為一個書店,應該要有這樣的書,萬一有人需要,也好告訴他這裡有。而且附近這十幾個鄉鎮,也就我這一家書店。生意雖然越來越差,能混口飯吃也就行了。”

不過諶先生告訴我,也不是完全沒人買,相比于年長的老師,學校的年輕老師會更注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有些成績好的學生會聽老師的話來買課外書籍。

但我知道,在我們這的鄉鎮和農村,年輕老師真的並不多見。

3

這次回家,我還去了初中母校鎮中學。

學校現在沒有一名30歲以下的老師,甚至40歲以下的老師也只有4個。

這與8年前我在鎮中讀書時相比,情況幾乎沒有改觀。而且,老師們往往身兼數科,教歷史的兼著教體育,教數學的兼著教美術。

吳老師今年39歲,是學校的音樂兼電腦課老師。當年,我曾在他的指導下,連續兩年奪得縣演講比賽一等獎,這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好成績。

這次來學校才知道,8年過去,我當年的成績竟依然沒有人超越。

吳老師說:“城裡的學生越來越厲害,越來越專業了,獨舞、樂器演奏那些需要後天培養的專案,我們連參賽的資格都沒有,聲樂、演講這些比較依靠天賦的,還能去拿個三等獎(參與獎),表現出色能拿二等獎。城裡的教師手頭資源多,消息更靈通,所以學生的鍛煉機會也比我們多。”

最近,吳老師還給學校開了個微信公眾號,想把它交給幾個文筆好的學生打理,讓他們報導學校新鮮事,也寫寫自己的心聲。

他經常帶學生外出比賽,看到城裡的學校在這方面都有進步了,感覺差距越來越大,想讓農村孩子也能鍛煉鍛煉。無奈學校缺乏懂新媒體的指導老師,僅靠他一人之力,有點舉步維艱。

外面的世界在快速變化,資訊和資訊像爆炸一樣。我很好奇,鎮中學生讀書和學習新知識的條件有沒有好一點,就到學校的圖書館看了看。

說是圖書館,其實只有一間教室那麼大,15個書架還沒放滿,有些書籍看上去有點老舊,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風格。

▲鎮中學圖書館藏書

我看了看圖書借閱資料,整個9月的借閱數是742本,而鎮中不過500多名學生,這個資料明顯是不正常的,於是隨機再往前一翻,看到3月份的借出數是47本。

後來我才瞭解到,上邊要來人檢查,要求每個學生每學期借書次數要達到8次,所以9月份才會呈現出這樣“喜人”的資料。

在吳老師所帶的班裡,我問台下這些初二的孩子們平時看不看課外書。

面對我這個從沒見過的小姐姐,大家帶著興奮地回答我:“不看!”聲音整齊而洪亮。

零星有幾個人說偶爾會看課外書,還是探險類的。

只有一個女孩告訴我,她看過蕭紅的《呼蘭河傳》和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去買教輔資料的時候,偶然發現書店有這兩本書就買了回來。

小姑娘說,她最喜歡《城南舊事》裡《我們看海去》這一章。

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同樣夢想著可以去海灘玩,但直到18歲,我才第一次看到廣闊無垠的大海。

4

也許有人會說,倉廩實而知禮節,中國絕大多數的農村仍不富裕,哪有心思去談文化建設,對於寒門學子來說,抓住應試教育這根稻草,考上大學才是最重要的。

現在我越來越感到,世界變了,這種觀點已站不住腳。

今年高考語文全國卷的作文題目,是寫一篇幫外國青年讀懂中國的文章,可供選擇的關鍵字中,包括“共用單車”、“移動支付”、“高鐵”等與農村考生的生活距離遙遠的事物。

與城市孩子之間日益拉大的認知差距,將越來越成為阻礙農村孩子改變命運的鴻溝。

今年北京市高考狀元熊軒昂在接受採訪時,從階層背景的角度分析了城鄉教育的差距,那種理性和清醒,讓人很難相信這是一個十幾歲少年的思想見地。

▲熊軒昂採訪視頻截圖

北京大學的開學典禮上,學霸趙蘭昕的演講同樣獲得不少關注。她說自己從小就有良好的閱讀習慣,一兩歲的時候,爸爸就開始給她講睡前故事,家中還有個簡易書櫃,自己現在的閱讀量已經達到五六百本。

通過熊軒昂和趙蘭昕,你會驚訝地發現成功者的面孔和以前不一樣了。

與我們熟悉的那些學霸相比,他們的思維更活躍,視野更開闊,有更強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

不僅是努力,更包括良好的家庭教育薰陶,使他們既達到了應試教育標準的成功,也成為了素質教育的佼佼者。

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讓從小就有知識觸感的人越來越能適應對知識的學習,他們往往不是能學,而是會學。

即便在我的家鄉,這個法則同樣起作用。

“三味書屋”老闆諶先生的兒子,從小就泡在家裡的書店,現在17歲的他在縣城一中排名全校前50;鎮中學那個讀蕭紅和林海音的初二女孩,考試成績是全班第2名。

這些個案都讓我強烈地感受到:

某種程度上來說,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對立已經結束,二者正在合流,並且相輔相成。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對本就在應試教育中落後一大截的農村孩子來說,這殘酷到可怕的馬太效應,正在讓那條已經很不寬敞的上升通道變得更加逼仄。

5

更可怕的是,越無知的人越不知道自己的無知。

9月,學者、經濟學家羅斯高在一席的演講中,給出了一組令人震驚的數據:

中國有63%的農村孩子沒上過一天高中;

只有4%的農村家長會給孩子讀書、講故事聽;

超過70%的農村家庭沒有或者只有一本藏書。

僅就我的觀察,這組資料有相當的真實性。

幾年前,家鄉小學設置了圖書角,鼓勵孩子閱讀,這本來是一件好事。

但在鄰鎮小學工作的表嫂告訴我,他們學校的圖書角是在上級部門檢查前設立的,需要上千本書。當時學校拿不出這麼多書,就讓低年級的學生每人捐2本,高年級每人捐5本,老師捐10本。

然而絕大多數家庭沒有藏書,有些家長又捨不得花錢去書店買,就跑到鎮裡兩元店去買盜版的《弟子規》和《三字經》充數。那幾天,兩元店人滿為患。

▲鎮小的簡易圖書角

許多農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僅僅停留在養活的階段,他們愛孩子卻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有一部分家長常年在外務工,對孩子疏于管教,而留在家中的家長有些則整日坐在麻將桌旁。

“讀書無用論”依然非常流行。

經常可以聽到大人們談論,某某某初中畢業,開了個工廠,現在身家幾百萬;誰誰誰初中畢業,在房地產公司做銷售,月入上萬……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產業升級後,一夜暴富的機會將會越來越少,未來,人工智慧將逐步取代基礎性勞動,“去工廠站流水線”可能將不再成為一條出路。

周曉虹在《全球中產階級報告》一書中提到一個概念:階層的趣味區隔。未來,區分階層的標準除了財富、職業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標準:趣味,也就是文化素養。

近兩年,“窮人眼界”和“窮人思維”這樣的詞很流行。儘管不很喜歡,但我不得不承認,這是赤裸裸的現實,有時候局限農村孩子發展的恰恰就是眼界和視野。

而且,如果你不讀書,沒有文化,那麼這種窮人思維和窮人眼界又將會代代相傳……

✎✎✎

當然,我也看到了一些好的改變。

鎮小學以前有三棟70年代建的教學樓,地板坑窪,牆皮脫落,我媽、我、我弟都在這幾棟樓裡讀過書。

但是現在,鎮小有了兩棟新教學樓,只剩一棟舊樓還在使用,硬體設施得到了改善,教師工資也提升不少。

▲鎮小唯一一棟還在使用的舊教學樓

▲建好的新樓

最近幾年,得益於免費師範生和特崗生政策,有一批新鮮血液加入鄉村教師的隊伍,鎮小的教師“老齡化”並沒有鎮中嚴重。

學校30歲以下的老師有20名左右,他們思維活躍,視野開闊,更注重學生的素質培養。

有時候,一位有眼界的老師,甚至一本書、一句話,都能成為孩子們打開世界大門的鑰匙。

總之,改變已經在發生,但還遠遠不夠。

我並不想像某些返鄉文那樣帶著有色眼鏡去審視自己的家鄉,我也提不出什麼建設性意見,我只是一個記錄者,記下這一切,好的、壞的,不公的,正在改變的。

北上廣深和大城市們永遠吸引著關注的目光,資訊網路最發達,媒體資源也最豐富,再小個體的悲歡命運,都可以找到發聲的管道。

但我相信,仍然有些地方,可能比我的家鄉更落後或閉塞,它們成為了被遺忘的角落,那裡的孩子,可能也很努力,但仍然越來越追不上時代的快車。

它們也需要被記錄,需要被看見。作為能寫東西的人,可能這就是我們工作的意義。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書單”(ID:BookSelection):由《南方週末》、《香港大公報》等資深媒體人共同打造,幫你篩選好書、過濾爛書,打開知識邊界。授權請聯繫出處。

【 給娃買玩具,不如給娃租玩具 】

「 8000件全球大牌玩具 !

多重消毒更安全!

會員一天只要幾塊錢!

下載【玩具超人】,

戴著一副金絲眼鏡,說話慢條斯理。

他告訴我,像蕭紅和季羨林的這些書,有時候幾個月也賣不出一本,在城裡賣得非常火的沈石溪的動物小說和曹文軒的兒童文學作品,在這裡幾乎沒人買。

趕集的時候,有些孩子路過書店,隨手翻翻書,看出有點想買的意思,他就跟孩子說:“娃,只要十幾塊錢,買本看看唄。”旁邊的家長趕緊把孩子拉開:“娃,咱別買,十幾塊錢買本書還不如待會給你買點吃的。”

既然銷售這麼慘澹,為什麼不乾脆全部賣教輔,或者只賣書包、文具?

諶先生說:“作為一個書店,應該要有這樣的書,萬一有人需要,也好告訴他這裡有。而且附近這十幾個鄉鎮,也就我這一家書店。生意雖然越來越差,能混口飯吃也就行了。”

不過諶先生告訴我,也不是完全沒人買,相比于年長的老師,學校的年輕老師會更注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有些成績好的學生會聽老師的話來買課外書籍。

但我知道,在我們這的鄉鎮和農村,年輕老師真的並不多見。

3

這次回家,我還去了初中母校鎮中學。

學校現在沒有一名30歲以下的老師,甚至40歲以下的老師也只有4個。

這與8年前我在鎮中讀書時相比,情況幾乎沒有改觀。而且,老師們往往身兼數科,教歷史的兼著教體育,教數學的兼著教美術。

吳老師今年39歲,是學校的音樂兼電腦課老師。當年,我曾在他的指導下,連續兩年奪得縣演講比賽一等獎,這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好成績。

這次來學校才知道,8年過去,我當年的成績竟依然沒有人超越。

吳老師說:“城裡的學生越來越厲害,越來越專業了,獨舞、樂器演奏那些需要後天培養的專案,我們連參賽的資格都沒有,聲樂、演講這些比較依靠天賦的,還能去拿個三等獎(參與獎),表現出色能拿二等獎。城裡的教師手頭資源多,消息更靈通,所以學生的鍛煉機會也比我們多。”

最近,吳老師還給學校開了個微信公眾號,想把它交給幾個文筆好的學生打理,讓他們報導學校新鮮事,也寫寫自己的心聲。

他經常帶學生外出比賽,看到城裡的學校在這方面都有進步了,感覺差距越來越大,想讓農村孩子也能鍛煉鍛煉。無奈學校缺乏懂新媒體的指導老師,僅靠他一人之力,有點舉步維艱。

外面的世界在快速變化,資訊和資訊像爆炸一樣。我很好奇,鎮中學生讀書和學習新知識的條件有沒有好一點,就到學校的圖書館看了看。

說是圖書館,其實只有一間教室那麼大,15個書架還沒放滿,有些書籍看上去有點老舊,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風格。

▲鎮中學圖書館藏書

我看了看圖書借閱資料,整個9月的借閱數是742本,而鎮中不過500多名學生,這個資料明顯是不正常的,於是隨機再往前一翻,看到3月份的借出數是47本。

後來我才瞭解到,上邊要來人檢查,要求每個學生每學期借書次數要達到8次,所以9月份才會呈現出這樣“喜人”的資料。

在吳老師所帶的班裡,我問台下這些初二的孩子們平時看不看課外書。

面對我這個從沒見過的小姐姐,大家帶著興奮地回答我:“不看!”聲音整齊而洪亮。

零星有幾個人說偶爾會看課外書,還是探險類的。

只有一個女孩告訴我,她看過蕭紅的《呼蘭河傳》和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去買教輔資料的時候,偶然發現書店有這兩本書就買了回來。

小姑娘說,她最喜歡《城南舊事》裡《我們看海去》這一章。

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同樣夢想著可以去海灘玩,但直到18歲,我才第一次看到廣闊無垠的大海。

4

也許有人會說,倉廩實而知禮節,中國絕大多數的農村仍不富裕,哪有心思去談文化建設,對於寒門學子來說,抓住應試教育這根稻草,考上大學才是最重要的。

現在我越來越感到,世界變了,這種觀點已站不住腳。

今年高考語文全國卷的作文題目,是寫一篇幫外國青年讀懂中國的文章,可供選擇的關鍵字中,包括“共用單車”、“移動支付”、“高鐵”等與農村考生的生活距離遙遠的事物。

與城市孩子之間日益拉大的認知差距,將越來越成為阻礙農村孩子改變命運的鴻溝。

今年北京市高考狀元熊軒昂在接受採訪時,從階層背景的角度分析了城鄉教育的差距,那種理性和清醒,讓人很難相信這是一個十幾歲少年的思想見地。

▲熊軒昂採訪視頻截圖

北京大學的開學典禮上,學霸趙蘭昕的演講同樣獲得不少關注。她說自己從小就有良好的閱讀習慣,一兩歲的時候,爸爸就開始給她講睡前故事,家中還有個簡易書櫃,自己現在的閱讀量已經達到五六百本。

通過熊軒昂和趙蘭昕,你會驚訝地發現成功者的面孔和以前不一樣了。

與我們熟悉的那些學霸相比,他們的思維更活躍,視野更開闊,有更強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

不僅是努力,更包括良好的家庭教育薰陶,使他們既達到了應試教育標準的成功,也成為了素質教育的佼佼者。

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讓從小就有知識觸感的人越來越能適應對知識的學習,他們往往不是能學,而是會學。

即便在我的家鄉,這個法則同樣起作用。

“三味書屋”老闆諶先生的兒子,從小就泡在家裡的書店,現在17歲的他在縣城一中排名全校前50;鎮中學那個讀蕭紅和林海音的初二女孩,考試成績是全班第2名。

這些個案都讓我強烈地感受到:

某種程度上來說,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對立已經結束,二者正在合流,並且相輔相成。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對本就在應試教育中落後一大截的農村孩子來說,這殘酷到可怕的馬太效應,正在讓那條已經很不寬敞的上升通道變得更加逼仄。

5

更可怕的是,越無知的人越不知道自己的無知。

9月,學者、經濟學家羅斯高在一席的演講中,給出了一組令人震驚的數據:

中國有63%的農村孩子沒上過一天高中;

只有4%的農村家長會給孩子讀書、講故事聽;

超過70%的農村家庭沒有或者只有一本藏書。

僅就我的觀察,這組資料有相當的真實性。

幾年前,家鄉小學設置了圖書角,鼓勵孩子閱讀,這本來是一件好事。

但在鄰鎮小學工作的表嫂告訴我,他們學校的圖書角是在上級部門檢查前設立的,需要上千本書。當時學校拿不出這麼多書,就讓低年級的學生每人捐2本,高年級每人捐5本,老師捐10本。

然而絕大多數家庭沒有藏書,有些家長又捨不得花錢去書店買,就跑到鎮裡兩元店去買盜版的《弟子規》和《三字經》充數。那幾天,兩元店人滿為患。

▲鎮小的簡易圖書角

許多農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僅僅停留在養活的階段,他們愛孩子卻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有一部分家長常年在外務工,對孩子疏于管教,而留在家中的家長有些則整日坐在麻將桌旁。

“讀書無用論”依然非常流行。

經常可以聽到大人們談論,某某某初中畢業,開了個工廠,現在身家幾百萬;誰誰誰初中畢業,在房地產公司做銷售,月入上萬……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產業升級後,一夜暴富的機會將會越來越少,未來,人工智慧將逐步取代基礎性勞動,“去工廠站流水線”可能將不再成為一條出路。

周曉虹在《全球中產階級報告》一書中提到一個概念:階層的趣味區隔。未來,區分階層的標準除了財富、職業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標準:趣味,也就是文化素養。

近兩年,“窮人眼界”和“窮人思維”這樣的詞很流行。儘管不很喜歡,但我不得不承認,這是赤裸裸的現實,有時候局限農村孩子發展的恰恰就是眼界和視野。

而且,如果你不讀書,沒有文化,那麼這種窮人思維和窮人眼界又將會代代相傳……

✎✎✎

當然,我也看到了一些好的改變。

鎮小學以前有三棟70年代建的教學樓,地板坑窪,牆皮脫落,我媽、我、我弟都在這幾棟樓裡讀過書。

但是現在,鎮小有了兩棟新教學樓,只剩一棟舊樓還在使用,硬體設施得到了改善,教師工資也提升不少。

▲鎮小唯一一棟還在使用的舊教學樓

▲建好的新樓

最近幾年,得益於免費師範生和特崗生政策,有一批新鮮血液加入鄉村教師的隊伍,鎮小的教師“老齡化”並沒有鎮中嚴重。

學校30歲以下的老師有20名左右,他們思維活躍,視野開闊,更注重學生的素質培養。

有時候,一位有眼界的老師,甚至一本書、一句話,都能成為孩子們打開世界大門的鑰匙。

總之,改變已經在發生,但還遠遠不夠。

我並不想像某些返鄉文那樣帶著有色眼鏡去審視自己的家鄉,我也提不出什麼建設性意見,我只是一個記錄者,記下這一切,好的、壞的,不公的,正在改變的。

北上廣深和大城市們永遠吸引著關注的目光,資訊網路最發達,媒體資源也最豐富,再小個體的悲歡命運,都可以找到發聲的管道。

但我相信,仍然有些地方,可能比我的家鄉更落後或閉塞,它們成為了被遺忘的角落,那裡的孩子,可能也很努力,但仍然越來越追不上時代的快車。

它們也需要被記錄,需要被看見。作為能寫東西的人,可能這就是我們工作的意義。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書單”(ID:BookSelection):由《南方週末》、《香港大公報》等資深媒體人共同打造,幫你篩選好書、過濾爛書,打開知識邊界。授權請聯繫出處。

【 給娃買玩具,不如給娃租玩具 】

「 8000件全球大牌玩具 !

多重消毒更安全!

會員一天只要幾塊錢!

下載【玩具超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