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濰坊這個區每個街道建一座鄉賢館,每個社區建一座村史館……

“村史記錄了一個村子曾經的故事, 而鄉賢就是故事裡的人。 ”近年來, 高新區在棚改過程中, 根植鄉土、貼近百姓, 鼓勵修繕村史, 遴選“新鄉賢”, 以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 涵養人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日前, 記者對這些留住鄉愁的村史館、鄉賢館進行了探訪。

新鋼街道的鄉賢館已拔地而起

建設村史館、鄉賢館, 給鄉愁一個“家”

11月17日, 記者在高新區新城街道鳳凰社區見到了負責山后徐族譜修訂的徐希智。

“每一片樹葉, 都要落葉歸根, 每一個人, 都有心底的一份鄉愁。 村史是一段不該忘記的故事, 因為, 我們都是故事裡的人……”今年70多歲的徐希智告訴記者,

作為鳳凰社區前身的山后徐村有太多耐人說道的故事, 但隨著棚改的進行, 在已經“城味”十足的社區和鱗次櫛比的高樓間, 人們已經看不到它們的影子。

然而, 讓徐希智感到欣慰的是, 社區的村史館、鄉賢館如今已經建好, 修訂好的族譜和村史故事也有了安家的地方。 “現在生活好了, 但我們不能忘記過去好的傳統。 ”徐希智說, “原來村裡的古人古事很多, 我們逐個進行調查取證, 其實就是為了留下村史, 留下鄉愁, 傳承根脈。 ”

記者在鳳凰社區村史館中看到, 這裡放滿了舊時的生產、生活用具。 “咕咚咕噠”的舊風箱、馱回媳婦的“大金鹿”, 還有年代久遠的油稱、馬燈、木犁等, 可謂包羅萬象。

“目前, 這裡陳列了300多件舊時的生產生活用具。 ”鳳凰社區黨委副書記馮燕告訴記者。

馮燕為大家介紹村史館內的舊時生產生活用具

天氣漸冷, 很多人“窩”在家裡不願出門, 但不久前建成的鄉賢館卻成了鳳凰社區居民的“新寵”。 “空閒的時候, 我們經常結著伴兒來看看。 ”梁振武是土生土長的鳳凰社區居民, 對社區故事也知道不少, 但每次來鄉賢館, 總有新收穫。 “建得好!多讓下一代來看看, 向榜樣學習, 繼承好傳統, 才能把我們社區建設得更好。 ”梁振武說。

鳳凰社區100多平方米的鄉賢館, 以紅色為主色調, 以鳳凰為象徵圖案。

記者瞭解到, 整個場館分為回顧與發展、歷屆帶頭人事蹟、鄉賢名人成就及事蹟、發展成就和結束語五部分。 館中設有互動觸摸桌, 放置有大量的社區圖文資料, 供居民自行查閱。 漫步其中, 有種沉甸甸的歷史感。

留住鄉愁傳根脈, 高新區為全市搭起樣板

如今, 在高新區, 鳳凰社區的鄉賢館早已開門迎客, 新鋼街道的鄉賢館也已拔地而起。

“收集街道、各個村居從古至今的各個文化故事、名人典故等, 讓我們的子孫後代從小就能瞭解到身邊的傳統文化, 從而更加熱愛我們的家鄉。 ”新鋼街道工作人員柴建坤指向的方向, 是東曹莊社區, 已見雛形的鄉賢館就建在這裡, 占地面積3096平方米, 建築面積2775平方米, 總投資1000多萬元。

“眼下, 隨著棚改的進行, 拆掉的是舊屋, 留下卻是鄉愁。 ”柴建坤說, 居民們嚮往更舒適的現代生活, 但心裡也留存著對過去的懷戀, 村史館、鄉賢館建成後將鎖住不知該何處安放的鄉愁。

柴建坤告訴記者, 新鋼街道建設鄉賢館的過程中, 得到了眾多社區居民的擁護。 “大夥兒都在盼著鄉賢館早點建成, 為推動鄉賢館建設, 他們還紛紛把家族中的賢人事蹟進行整理上報。 ”

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 很多過往的居民途經鄉賢館, 都忍不住駐足觀看。 “我們就是想把棚戶區改造過程中的一些老物件, 以及特別有意義的資料、書籍收集起來, 放到我們的鄉賢館, 讓子孫後代在這個鄉賢館中瞭解到我們的文化傳承。 ”新鋼街道東曹莊社區一位居民說, 這裡將是鎖住鄉愁的地方。

據瞭解,在棚改工作開展過程中,高新區做出莊嚴承諾:要為老百姓留住鄉愁、記下歷史、傳承根脈。支持在社區配套建設好鄉賢館、村史館,讓每份鄉愁都有處安放。“4個街道,每個街道都建鄉賢館,每座鄉賢館,按實際情況,區裡補貼不超過100萬元。規劃37個大社區,每個社區都建村史館,按照實際情況,補貼不超過30萬元。”

文章版權歸《濰坊廣播電視報·城市週報》所屬,轉載請注明來源

這裡將是鎖住鄉愁的地方。

據瞭解,在棚改工作開展過程中,高新區做出莊嚴承諾:要為老百姓留住鄉愁、記下歷史、傳承根脈。支持在社區配套建設好鄉賢館、村史館,讓每份鄉愁都有處安放。“4個街道,每個街道都建鄉賢館,每座鄉賢館,按實際情況,區裡補貼不超過100萬元。規劃37個大社區,每個社區都建村史館,按照實際情況,補貼不超過30萬元。”

文章版權歸《濰坊廣播電視報·城市週報》所屬,轉載請注明來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