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劉天放:指望賺錢?“共用圖書”之風不會刮太久

作者:劉天放

隨著一批共用書店、共用圖書機的出現, 從共用單車、共用汽車刮起的“共用經濟”風潮, 已經逐漸吹進了圖書行業:今年早些時候, 支付寶已在全國五個城市開通快遞借書和共用書架的服務, 而新華書店合肥三孝口店也試水了“共用書店”……不過, 記者採訪業內人士得知, 目前, 行業內對“共用圖書”並沒有一個清晰定義。 同時有人提出質疑, 作為共用圖書主要載體的書店, 畢竟不同於圖書館, 它的盈利應該如何保證?(11月23日 中國新聞網)

“共用”風潮刮進圖書業:你會為它買單嗎?回答此問題, 要看回答者是不是愛讀書的人。

對愛書人來說, 無論是讀紙質書、電子書還是“共用書”, 他們都會接受。 其實, 讀書人的數量, 並沒有明顯增加。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年初發佈的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 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為79.9%, 較2015年的79.6%只是略有提升而已, 增加了僅0.02本。

在讀書人總數不變的條件下, 要想把“共用圖書”做大, 恐怕是一廂情願。 而“共用圖書”最多是眾多閱讀方式中的一個選擇罷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 如今的“共用”, 基本是以盈利為主, 因此, 指望賺錢, “共用圖書”的之風就不會刮太久。 雖然與2015年相比, 去年我國通過手機閱讀率達到66.1%, 已連續8年增長, 但其中究竟有多少屬於“真閱讀”, 還是被打上了一個大問號。

大家差不多都知道以書相伴的人生更精彩, 可真正喜歡讀書的人其實並不多。 “共用圖書”的概念很模糊, 目前行業對“共用圖書”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即便是共用書店, 其經營主體, 存在的弊端等諸多問題都尚在探討之中。 有的“共用圖書”是在以書店借閱的形式在經營, 有的像過去街頭的流動書亭, 而有的則像咖啡廳在兼營。 而如果書店變身“共用”, 從目前的業務模式看, 與圖書館借閱和一些小書店早就有的租書業務並多大差別。 “而現在的‘共用書店’收取押金並有越期罰款制度, 而很多圖書館是公共事業所有圖書都是免費的, 這個共用就無法精准界定。 ”

可見, 即便是真是為讀者讀書便利考慮, 共用圖書或共用書店,

由於自身的種種限制, 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些實體書店為了吸引讀者, 把書店做成了咖啡廳、茶室之類的休閒吧, 想提高“綜合文化指數”, 靠特色元素吸引愛書人買單, 可這對真愛讀書的人來說並不都奏效。 真正愛書的人, 當然不需要靠這些來提升讀書興趣。 無論是共用圖書還是共用書店, 本質上是圖書行業對經營模式的一次新嘗試, 想做大做強, 尚無條件。 而要是指望賺錢, “共用圖書”只能變成一股風了。

圖書確實是一個市場, 也有錢可賺, 但在讀書人的總數基本保持不變的情況下, 還想以“共用”的形式盈利, 就有些脫離實際。 讀書是精神生活, 精神的充實和思想的強大多要靠讀書才能實現, 這一點恐怕人盡皆知。

而任何背離讀書的本意, 靠“噱頭”來吸引人讀書, 就是暫時取得了一些成效, 也不會長久。 所以, 在目前的狀況下, 把注意力集中到“共用圖書”上, 還不如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如何讓人們愛書讀書上。 只有讀書的隊伍擴大了, 商家才有可能在圖書市場中分到一杯羹。

可見, 目前討論“共用圖書”如何才能吸引讀者, 其經營模式、盈利模式, 尚顯得過早。 讀書興趣也絕非靠“共用”就可以提起來。 從目前看, 不少“共用圖書”僅是噱頭, 抑或是“新瓶裝舊酒”罷了。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不代表齊魯網立場, 僅供參考。 】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 歡迎投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