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南極考察—首次考察於1984年11月19日起動

1984年11月19日, 也就是中國南極考察委員會派出的第一支南極考察隊從上海乘“向陽紅10號”出發, 赴南極洲和南太平洋進行綜合性科學考察。

1984年11月19日, 中國南極考察委員會派出的第一支南極考察隊從上海乘“向陽紅10號”出發, 赴南極洲和南太平洋進行綜合性科學考察。

這支考察隊由來自全國60多個單位的519人組成, 經過20多天的海上航行, 12月26日抵達南極洲。 198 5年2月25日, 中國南極長城站建成, 站址設在喬治島南端的菲爾德斯半島東岸, 為常年越冬站, 中國成為第十八個在南極洲建立科學考察站的國家。

考察隊在南極洲和南太平洋進行了海洋生物、水文、地質、氣象、地球物理、海洋環境等6個學科23個專案的考察, 取得14項突破性的成績, 考察活動歷時142無航程4.9萬公里。

2、中國第二次南極考察時間為1985年l1月20日-1986年3月29日

3、1986年10月31日--1987年5月17日, 中國第三次南極考察隊(90人)和“極地”號考察船(38人)組成的考察隊實施了中國第三次南極考察活動。

總指揮錢志宏, 副指揮郭琨、馬榮典, 考察隊隊長由郭琨兼任。

4、1987年l1月8日--1988年3月19日, 中國組織實施了第四次南極考察活動。

5、1988年11月20日--1989年4月10日, 經國務院批准, 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組織了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赴東南極大陸建立中山站和科學考察。

首次東南極考察的主要任務是在東南極大陸建立考察基地——中國南極中山站。 1989年2月27日開始, 以高欽泉為隊長的20人越冬隊, 首次在中山站越冬並進行冬季科學考察。

6、1989年10月30日開始, 中國進行了第六次南極考察。

7、中國第七次南極中山站考察隊是1990年12月2日從青島出發

8、1991年11月20日, 考察隊“極地”號考察船赴南極中山站執行科考任務。

9、1992年12月-1993年3月中國第九次南極考察。

此次南大洋科學考察的特點是專業多、專案多、時間長、區域廣、任務繁重。 考察隊以走航觀測和測區定點觀測兩種方式較圓滿地完成了“八五”“磷蝦項目”觀測, 完成了“氣候項目”和“晚更新專案”中與大洋有關的課題觀測與採樣。

10、1993年到1994年初中國第十次南極考察。

11、中國南極第十一次科學考察隊在亞布力雪上訓練基地進行冬訓中國第十一次赴南極中山、長城二站科學考察隊員, 於1994年3月22~30日在黑龍江省亞布力雪上訓練基地進行為期一周、半軍事化半封閉式冬季強比訓練。

十一次隊是“雪龍”號考察船首赴南極地區進行考察。

12、1995年11月20日, 改裝後的“雪龍”再次啟程

這次主要完成了ADCP、CTD等新加裝儀器設備的測試工作, 延續進行了部分磷蝦考察工作, 同時還安排了協助紐西蘭科學家進行大氣採樣工作。

13、1996年11月18日, 中國第13次南極考察隊乘“雪龍”號從上海出發。

14、中國第14次南極考察中的南大洋考察是按“九五”國家攻關計畫進行南大洋考察的第一航次、也是最關鍵的一個航次.

此次考察按計劃完成了船載氣象衛星雲圖接收系統的建立。

全南極國際GPS聯測由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發起。

15、長城站考察隊於1998年12月10日從北京乘加航飛機出發,11日抵達智利首都聖地牙哥。經極地辦駐智利辦事處安排,12日早從聖地牙哥飛往彭塔阿雷納斯,13日上午乘智利空軍大力神C-130飛機抵達長城站。

度夏考察隊於1998年11月5日乘“雪龍”船離開上海,12月5日抵達中山站。度夏考察工作1999年2月20日結束,度夏工作時間77天,度夏隊員隨“雪龍”船於4月2日返回上海。

16、1999年11月1日“雪龍”號從上海啟航,中國第16次南極考察執行“一船兩站”運行方案

此次考察創造了我國南極考察以來航程最遠,破冰距離最長,一個航次4過西風帶的記錄。

17、中國第十七次南極考察隊分別於2000年12月初和2001年1月初乘飛機赴長城站和中山站現場執行度夏和越冬的科學考察任務。

此次考察在長城站開展的科考專案有: 一、國際GPS聯測(度夏); 二、人類活動對南極喬治王島海鳥生態的影響(度夏); 三、氣象常規觀測(越冬); 四、停止地震常規觀測專案善後工作。

在中山站開展的科考專案有: 一、氣象常規與臭氧觀測(越冬); 二、中日合作高空大氣物理觀測(越冬); 三、地磁常規觀測(越冬); 四、國際GPS聯測與海平面監測(越冬); 五、停止固體潮常規觀測專案善後工作; 六、停止中層大氣常規觀測專案善後工作。

18、2001年11月15日“雪龍”號從上海啟程,開始了第18次南極考察。

本次南極考察的主要任務有: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度夏考察、越冬考察,南大洋考察和南極內陸考察等 6 個方面的專項科研課題。涉及到的具體科研專案有:長城站 GPS 觀測、生態環境觀測、湖泊環境研究、氣象觀測、衛星雲圖接受;

中山站臭氧觀測、GPS 觀測、地磁觀測、驗潮觀測、自動氣象站和冰蓋研究、拉斯曼熱變質事件研究、拉斯曼冰蓋變遷、湖泊沉積事件、重力考察、氣象觀測、衛星雲圖接受,以及南大洋重點海域綜合調查、國際合作研究專案中的長城站中德合作海鳥觀測、中山站中日合作空間物理鐳射觀測等。

19、2002年11月20日由全國42家科研及後勤保障單位的146名隊員組成的第十九次南極考察隊,起航赴南極,經過近萬海裡的長途跋涉,“雪龍”船先後到達長城站和中山站,緊張的科考和後勤工作已全面展開。

首次南極冰架考察隊已在埃默里冰架的中心區域成功取得了第一批寶貴的冰芯樣品。他們將先後完成長城站、中山站和南大洋的考察工作,於2003年3月中旬回國。

本次隊考察主要獲取的成果:一是南極埃默里冰架考察取得了三大突破:在國際上率先鑽取了一隻301.8米的冰芯樣品,圓滿完成了該冰架冰川學的綜合斷面調查工作

同時順利完成了該冰架前沿海水綜合要素的觀測調查任務,使我國在極地科學研究領域的地位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二是利用自行設計的海冰觀測儀,在世界上首次對南極海冰的厚度變化進行了跟蹤監測,並獲得了此變化的第一手資料,填補了該項研究的國際空白;三是共回收得到隕石2000多塊,數量超過歷史總和

從而使我國隕石擁有量躍居世界第三,躋身隕石大國的行列;四是對3200平方公里的格羅夫山地區進行了1∶10萬比例尺的遙感測圖,為我國今後在該地區進一步的多學科考察,提供了準確的地理區域資訊;

五是完成了大洋走航觀測,共獲取各類樣品700多個,投放拋棄式測溫探頭120個,是歷次南極航線上該探頭投放數量最多的一次;

六是完成了中山站600多噸油料、物資的補給卸運任務,卸運量是以往航次的2倍;另外,僅用兩晝夜的時間,還卸下補給長城站400噸物資的艱巨任務,創下了新的“南極速度”。

20、2003年12月4日中國第20次南極考察隊長城站隊員由北京啟程赴站,他們將搭乘智利空軍飛機赴長城站。

21、2004年10月25日我國第21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科學考察船,從上海浦東民生港務公司碼頭啟航奔赴南極。

此次南極科考有一項最為艱難、也是最為引人注目的任務--冰蓋考察,將力爭到達南極內陸冰蓋最高地區“冰穹A”的最高點,為我國今後在南極內陸地區建立第三個科學考察站的選址做準備,這將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向南極冰蓋之巔發起的衝擊。

據介紹,此次冰蓋考察已經是我國的第五次冰蓋考察。考察隊由12名野外考察隊員和1名隨隊醫生組成。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院生擔任考察隊隊長。考察隊計畫用71天時間,單程行進1300公里左右,到達海拔4083米的冰穹A最高點,為我國下一步在南極內陸建立科學考察站選址進行前期調研。

冰蓋考察隊在行進過程中,一項任務是建立中山站-冰穹A考察路線地面導航標識系統,並利用該系統建立完整的中山站-冰穹A斷面雪冰-氣候監測系統,為內陸站的後勤支撐和運行方式積累經驗,並為建設南極內陸冰蓋雪冰-氣候野外觀測系統的業務化運行奠定基礎。

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在中山站-冰穹A斷面上進行建站選址、中繼站選址工作,分別預選2個,通過系統調查,獲取各預選站址的準確位置、年平均溫度、冰面形態特徵、冰下地形、冰層結構、冰蓋運動速率、氣象條件、雪層密度剖面、10米鑽孔溫度、冰蓋表面積累速率和冰芯氣候環境演化序列等重要的科學參數。

除了冰蓋考察外,我國21次南極考察的主要任務還包括,長城站、中山站夏季考察、越冬考察,南大洋考察等,涉及到的具體科研專案

有近海海洋生態及其生物多樣性研究、長城站2005年國際GPS聯測、生態環境觀測、達爾克冰川動力學監測、地磁觀測、氣象衛星和臭氧觀測、GPS跟蹤站和驗潮站資料獲取、南大洋科學研究、生物資源考察等。此外,還包括對長城站、中山站的補給與維修等後勤保障任務。

我國第21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共有隊員和船員146人,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黨委書記張占海擔任領隊兼首席科學家,考察計畫歷時約150天,預計2005年3月底返回

22、2005年11月18日我國第25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離開上海前往南極。

第22次南極考察隊共有144名隊員,其中有25名隊員執行長城站任務。執行中山站、南大洋任務的有119名隊員,其中的115人已於18日從上海乘“雪龍”船前往南極中山站,另外4名隊員將在澳大利亞登上“雪龍”船前往。

23、“雪龍號”自上次光榮歸來後,除了要新建屬於自己的碼頭外,還將進行大規模升級改造,因此今年不能承擔第23次南極考察任務。今年南極中山站人員交替、物資補給,我方將與澳大利亞南極局合作。

今年出發的上海隊員只有6人,3人在中山站,3人在長城站。

30日下午5點,新任命的中山站站長邵輝,帶著兩名隊友揮別親友和同事,踏上了北上的火車。今天,長城站隊員也將出發,將搭澳大利亞船到南極

24、2007年11月12日上午11點,中國第24次南極考察隊從位於上海外高橋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啟程,乘坐"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前往南極。

按照計畫,"雪龍"號從上海出發後,先到中山站卸運物資,再到長城站卸貨,隨後赴阿根廷裝貨後再次轉運到長城站,在第二次卸貨後將安排南大洋考察,之後重回中山站,於2008年4月18日左右返回上海。 

25、2008年10月20日,國家海洋局與上海市人政府在位於上海浦東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舉行隆重的送行儀式,歡送我國第25次南極考察隊出征南極。

26、2009年10月11日,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從上海出發。

10月11日,我國唯一一艘極地考察船“雪龍”號再次揚帆遠航,執行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任務。與往年的南極考察相比,此次考察無論是在隊員組成,還是在科研任務等方面,都呈現出諸多亮點。

格羅夫山“撿”隕石、南極最高點探取深冰芯、“80後”異軍的突起

27、中國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2010年12月5日攜科研儀器順利抵達南極中山站

在即將開展的中國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中,“雪龍”號將執行“一船兩站”(中山站、昆侖站)考察任務,計畫航行近19481海裡,歷時142天。

中國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共有193名考察隊員,計畫完成31項站區科學考察任務,同時執行27項後勤保障任務

28、中國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於2011年11月3日從天津出發奔赴南極

29、2012年10月30日,在停靠於上海中國極地考察專用碼頭的"雪龍"船上,中國第29次南極科學考察出征動員大會舉行。會上,中國第2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正式成立。

動員會結束後,"雪龍"船載著中國第29次南極考察隊離開碼頭駛往廣州,並將於11月5日正式從廣州啟程奔赴南極。考察隊將4次穿越西風帶,預計航程27460多海裡

於2013年4月上旬返回上海港。國家海洋局和局黨組的決定,任命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為考察隊領隊、臨時黨委書記,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院生、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孫波為副領隊

同時還確定了臨時黨委組成人員和考察隊有關部門的負責人。這標誌著中國第2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正式成立。

30、2013年11月6日,停靠在上海極地考察基地碼頭的"雪龍"船內,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宣佈了國家海洋局的決定,任命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劉順林為考察隊臨時黨委書記、領隊、首席科學家。

同時,還宣佈了臨時黨委組成人員和考察隊有關部門的負責人。標誌著中國第30次南極考察隊正式成立。

中國第30次南極考察隊將於11月7日駛離上海,奔赴南極。此次考察隊將完成30項站區科學考察和南大洋科學考察專案,將執行15項後勤保障任務。考察隊還將4次穿越西風帶,航行3萬多海裡。

31、中國第31次南極考察隊於2014年10月30日從上海出發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此次南極考察往返停靠澳大利亞霍巴特、弗裡曼特爾和紐西蘭。

32、2015年11月7日,中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將乘坐"雪龍"號破冰船從上海出發,赴南極執行科考任務。

從上海出發,計畫經澳大利亞到達中山站、長城站,在智利完成補給後,經羅斯海維多利亞地到達澳大利亞凱西站後,再次到達中山站。在完成預定任務後,經澳大利亞回國,總航程約3萬海裡,歷時159天。

33、中國第33次南極考察隊,是為滿足中國第33次南極長城站、中山站越冬而成立的一支科學考察隊伍,共有256名隊員,其中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波為此次考察隊臨時黨委書記、領隊。

考察隊於2016年11月2日上午乘坐"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從上海出發遠征南極,預計於2017年4月11日返回上海。本次科學考察,是國家"十三五"期間的首次南極考察活動,實施"一船四站"環南極航行計畫,進行海陸空立體協同考察,總航程約3.1萬海裡,預計歷時161天。

34、2017年11月8日電 (記者 阮煜琳)中國極地考察船“雪龍”號11月8日從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出發,前往南極執行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本次南極考察將啟動建設中國第5座南極考察站。

中國國家海洋局8日在北京發佈消息說,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隊由來自80餘家單位的334人組成。

本次考察作為中國“十三五”期間一次重要的極地考察活動,將以拓展中國南極活動空間、提升中國在國際南極事務的話語權為目標,掌握南極變化對中國影響的趨勢,強化中國適應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全面落實“雪龍探極”重大工程任務。

本次考察將充分利用船基、冰基、海基、陸基、空基、站基等平臺,通過“陸地—海洋—大氣—冰架—生物”多學科聯合觀測,實施羅斯海西岸中國第5個南極考察站建設的前期工作、國家南極觀測網建設、海洋環境保護調查、站區環境整治等重點工作。同時,“向陽紅01”號船將首次加入南極航次。

中國南極考察固定翼飛機“雪鷹601”將首次大規模承擔南極中山站考察隊員進出南極的運輸任務,同時繼續開展南極內陸飛行和航空遙感專案調查。

本次考察“雪龍”號將途徑紐西蘭、南極羅斯海到達南極中山站,隨後進行南極普里茲灣、大衛斯海和羅斯海科考作業,在停靠紐西蘭進行補給後,將繼續前往阿蒙森海作業。

根據計畫,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總航程約3.7萬海裡,預計於2018年4月中旬返回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

14、中國第14次南極考察中的南大洋考察是按“九五”國家攻關計畫進行南大洋考察的第一航次、也是最關鍵的一個航次.

此次考察按計劃完成了船載氣象衛星雲圖接收系統的建立。

全南極國際GPS聯測由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發起。

15、長城站考察隊於1998年12月10日從北京乘加航飛機出發,11日抵達智利首都聖地牙哥。經極地辦駐智利辦事處安排,12日早從聖地牙哥飛往彭塔阿雷納斯,13日上午乘智利空軍大力神C-130飛機抵達長城站。

度夏考察隊於1998年11月5日乘“雪龍”船離開上海,12月5日抵達中山站。度夏考察工作1999年2月20日結束,度夏工作時間77天,度夏隊員隨“雪龍”船於4月2日返回上海。

16、1999年11月1日“雪龍”號從上海啟航,中國第16次南極考察執行“一船兩站”運行方案

此次考察創造了我國南極考察以來航程最遠,破冰距離最長,一個航次4過西風帶的記錄。

17、中國第十七次南極考察隊分別於2000年12月初和2001年1月初乘飛機赴長城站和中山站現場執行度夏和越冬的科學考察任務。

此次考察在長城站開展的科考專案有: 一、國際GPS聯測(度夏); 二、人類活動對南極喬治王島海鳥生態的影響(度夏); 三、氣象常規觀測(越冬); 四、停止地震常規觀測專案善後工作。

在中山站開展的科考專案有: 一、氣象常規與臭氧觀測(越冬); 二、中日合作高空大氣物理觀測(越冬); 三、地磁常規觀測(越冬); 四、國際GPS聯測與海平面監測(越冬); 五、停止固體潮常規觀測專案善後工作; 六、停止中層大氣常規觀測專案善後工作。

18、2001年11月15日“雪龍”號從上海啟程,開始了第18次南極考察。

本次南極考察的主要任務有: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度夏考察、越冬考察,南大洋考察和南極內陸考察等 6 個方面的專項科研課題。涉及到的具體科研專案有:長城站 GPS 觀測、生態環境觀測、湖泊環境研究、氣象觀測、衛星雲圖接受;

中山站臭氧觀測、GPS 觀測、地磁觀測、驗潮觀測、自動氣象站和冰蓋研究、拉斯曼熱變質事件研究、拉斯曼冰蓋變遷、湖泊沉積事件、重力考察、氣象觀測、衛星雲圖接受,以及南大洋重點海域綜合調查、國際合作研究專案中的長城站中德合作海鳥觀測、中山站中日合作空間物理鐳射觀測等。

19、2002年11月20日由全國42家科研及後勤保障單位的146名隊員組成的第十九次南極考察隊,起航赴南極,經過近萬海裡的長途跋涉,“雪龍”船先後到達長城站和中山站,緊張的科考和後勤工作已全面展開。

首次南極冰架考察隊已在埃默里冰架的中心區域成功取得了第一批寶貴的冰芯樣品。他們將先後完成長城站、中山站和南大洋的考察工作,於2003年3月中旬回國。

本次隊考察主要獲取的成果:一是南極埃默里冰架考察取得了三大突破:在國際上率先鑽取了一隻301.8米的冰芯樣品,圓滿完成了該冰架冰川學的綜合斷面調查工作

同時順利完成了該冰架前沿海水綜合要素的觀測調查任務,使我國在極地科學研究領域的地位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二是利用自行設計的海冰觀測儀,在世界上首次對南極海冰的厚度變化進行了跟蹤監測,並獲得了此變化的第一手資料,填補了該項研究的國際空白;三是共回收得到隕石2000多塊,數量超過歷史總和

從而使我國隕石擁有量躍居世界第三,躋身隕石大國的行列;四是對3200平方公里的格羅夫山地區進行了1∶10萬比例尺的遙感測圖,為我國今後在該地區進一步的多學科考察,提供了準確的地理區域資訊;

五是完成了大洋走航觀測,共獲取各類樣品700多個,投放拋棄式測溫探頭120個,是歷次南極航線上該探頭投放數量最多的一次;

六是完成了中山站600多噸油料、物資的補給卸運任務,卸運量是以往航次的2倍;另外,僅用兩晝夜的時間,還卸下補給長城站400噸物資的艱巨任務,創下了新的“南極速度”。

20、2003年12月4日中國第20次南極考察隊長城站隊員由北京啟程赴站,他們將搭乘智利空軍飛機赴長城站。

21、2004年10月25日我國第21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科學考察船,從上海浦東民生港務公司碼頭啟航奔赴南極。

此次南極科考有一項最為艱難、也是最為引人注目的任務--冰蓋考察,將力爭到達南極內陸冰蓋最高地區“冰穹A”的最高點,為我國今後在南極內陸地區建立第三個科學考察站的選址做準備,這將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向南極冰蓋之巔發起的衝擊。

據介紹,此次冰蓋考察已經是我國的第五次冰蓋考察。考察隊由12名野外考察隊員和1名隨隊醫生組成。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院生擔任考察隊隊長。考察隊計畫用71天時間,單程行進1300公里左右,到達海拔4083米的冰穹A最高點,為我國下一步在南極內陸建立科學考察站選址進行前期調研。

冰蓋考察隊在行進過程中,一項任務是建立中山站-冰穹A考察路線地面導航標識系統,並利用該系統建立完整的中山站-冰穹A斷面雪冰-氣候監測系統,為內陸站的後勤支撐和運行方式積累經驗,並為建設南極內陸冰蓋雪冰-氣候野外觀測系統的業務化運行奠定基礎。

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在中山站-冰穹A斷面上進行建站選址、中繼站選址工作,分別預選2個,通過系統調查,獲取各預選站址的準確位置、年平均溫度、冰面形態特徵、冰下地形、冰層結構、冰蓋運動速率、氣象條件、雪層密度剖面、10米鑽孔溫度、冰蓋表面積累速率和冰芯氣候環境演化序列等重要的科學參數。

除了冰蓋考察外,我國21次南極考察的主要任務還包括,長城站、中山站夏季考察、越冬考察,南大洋考察等,涉及到的具體科研專案

有近海海洋生態及其生物多樣性研究、長城站2005年國際GPS聯測、生態環境觀測、達爾克冰川動力學監測、地磁觀測、氣象衛星和臭氧觀測、GPS跟蹤站和驗潮站資料獲取、南大洋科學研究、生物資源考察等。此外,還包括對長城站、中山站的補給與維修等後勤保障任務。

我國第21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共有隊員和船員146人,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黨委書記張占海擔任領隊兼首席科學家,考察計畫歷時約150天,預計2005年3月底返回

22、2005年11月18日我國第25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離開上海前往南極。

第22次南極考察隊共有144名隊員,其中有25名隊員執行長城站任務。執行中山站、南大洋任務的有119名隊員,其中的115人已於18日從上海乘“雪龍”船前往南極中山站,另外4名隊員將在澳大利亞登上“雪龍”船前往。

23、“雪龍號”自上次光榮歸來後,除了要新建屬於自己的碼頭外,還將進行大規模升級改造,因此今年不能承擔第23次南極考察任務。今年南極中山站人員交替、物資補給,我方將與澳大利亞南極局合作。

今年出發的上海隊員只有6人,3人在中山站,3人在長城站。

30日下午5點,新任命的中山站站長邵輝,帶著兩名隊友揮別親友和同事,踏上了北上的火車。今天,長城站隊員也將出發,將搭澳大利亞船到南極

24、2007年11月12日上午11點,中國第24次南極考察隊從位於上海外高橋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啟程,乘坐"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前往南極。

按照計畫,"雪龍"號從上海出發後,先到中山站卸運物資,再到長城站卸貨,隨後赴阿根廷裝貨後再次轉運到長城站,在第二次卸貨後將安排南大洋考察,之後重回中山站,於2008年4月18日左右返回上海。 

25、2008年10月20日,國家海洋局與上海市人政府在位於上海浦東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舉行隆重的送行儀式,歡送我國第25次南極考察隊出征南極。

26、2009年10月11日,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從上海出發。

10月11日,我國唯一一艘極地考察船“雪龍”號再次揚帆遠航,執行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任務。與往年的南極考察相比,此次考察無論是在隊員組成,還是在科研任務等方面,都呈現出諸多亮點。

格羅夫山“撿”隕石、南極最高點探取深冰芯、“80後”異軍的突起

27、中國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2010年12月5日攜科研儀器順利抵達南極中山站

在即將開展的中國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中,“雪龍”號將執行“一船兩站”(中山站、昆侖站)考察任務,計畫航行近19481海裡,歷時142天。

中國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共有193名考察隊員,計畫完成31項站區科學考察任務,同時執行27項後勤保障任務

28、中國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於2011年11月3日從天津出發奔赴南極

29、2012年10月30日,在停靠於上海中國極地考察專用碼頭的"雪龍"船上,中國第29次南極科學考察出征動員大會舉行。會上,中國第2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正式成立。

動員會結束後,"雪龍"船載著中國第29次南極考察隊離開碼頭駛往廣州,並將於11月5日正式從廣州啟程奔赴南極。考察隊將4次穿越西風帶,預計航程27460多海裡

於2013年4月上旬返回上海港。國家海洋局和局黨組的決定,任命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為考察隊領隊、臨時黨委書記,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院生、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孫波為副領隊

同時還確定了臨時黨委組成人員和考察隊有關部門的負責人。這標誌著中國第2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正式成立。

30、2013年11月6日,停靠在上海極地考察基地碼頭的"雪龍"船內,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宣佈了國家海洋局的決定,任命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劉順林為考察隊臨時黨委書記、領隊、首席科學家。

同時,還宣佈了臨時黨委組成人員和考察隊有關部門的負責人。標誌著中國第30次南極考察隊正式成立。

中國第30次南極考察隊將於11月7日駛離上海,奔赴南極。此次考察隊將完成30項站區科學考察和南大洋科學考察專案,將執行15項後勤保障任務。考察隊還將4次穿越西風帶,航行3萬多海裡。

31、中國第31次南極考察隊於2014年10月30日從上海出發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此次南極考察往返停靠澳大利亞霍巴特、弗裡曼特爾和紐西蘭。

32、2015年11月7日,中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將乘坐"雪龍"號破冰船從上海出發,赴南極執行科考任務。

從上海出發,計畫經澳大利亞到達中山站、長城站,在智利完成補給後,經羅斯海維多利亞地到達澳大利亞凱西站後,再次到達中山站。在完成預定任務後,經澳大利亞回國,總航程約3萬海裡,歷時159天。

33、中國第33次南極考察隊,是為滿足中國第33次南極長城站、中山站越冬而成立的一支科學考察隊伍,共有256名隊員,其中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波為此次考察隊臨時黨委書記、領隊。

考察隊於2016年11月2日上午乘坐"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從上海出發遠征南極,預計於2017年4月11日返回上海。本次科學考察,是國家"十三五"期間的首次南極考察活動,實施"一船四站"環南極航行計畫,進行海陸空立體協同考察,總航程約3.1萬海裡,預計歷時161天。

34、2017年11月8日電 (記者 阮煜琳)中國極地考察船“雪龍”號11月8日從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出發,前往南極執行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本次南極考察將啟動建設中國第5座南極考察站。

中國國家海洋局8日在北京發佈消息說,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隊由來自80餘家單位的334人組成。

本次考察作為中國“十三五”期間一次重要的極地考察活動,將以拓展中國南極活動空間、提升中國在國際南極事務的話語權為目標,掌握南極變化對中國影響的趨勢,強化中國適應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全面落實“雪龍探極”重大工程任務。

本次考察將充分利用船基、冰基、海基、陸基、空基、站基等平臺,通過“陸地—海洋—大氣—冰架—生物”多學科聯合觀測,實施羅斯海西岸中國第5個南極考察站建設的前期工作、國家南極觀測網建設、海洋環境保護調查、站區環境整治等重點工作。同時,“向陽紅01”號船將首次加入南極航次。

中國南極考察固定翼飛機“雪鷹601”將首次大規模承擔南極中山站考察隊員進出南極的運輸任務,同時繼續開展南極內陸飛行和航空遙感專案調查。

本次考察“雪龍”號將途徑紐西蘭、南極羅斯海到達南極中山站,隨後進行南極普里茲灣、大衛斯海和羅斯海科考作業,在停靠紐西蘭進行補給後,將繼續前往阿蒙森海作業。

根據計畫,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總航程約3.7萬海裡,預計於2018年4月中旬返回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