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借400美元創業,吞併母公司、並購200家企業,科技界“並購之神”

【深度解析】借400美元創業, 吞併母公司、並購200家企業, 科技界“並購之神” 的冒險之旅

2017-11-20 運河並購公會

【近日, 嘉峪關市設立獎金兩百多萬, 面向全國徵集嘉峪關城市吉祥物(一對吉祥物命名為“嘉嘉”與“關關”)等創意設計作品。 大賽由嘉峪關市人民政府主辦, 甘肅首嘉文化旅遊產業園、北京源創智庫文化創意中心承辦, 北京左右逢源創投平臺提供技術支持。 嘉峪關市創意設計大賽賽程過半, 為了鼓勵設計師朋友們積極投稿吉祥物類設計作品, 組委會討論決定:嘉峪關市吉祥物設計類大賽增加十個三等獎】

編者導語在美國電腦的發展歷史上, 曾出現兩個美籍華人, 各自引領過一段歷史潮流。 一個是打敗過IBM的王安, 一個是人稱華人界“比爾·蓋茨”的王嘉廉。 全球第一個把軟體公司做到10億美金營收規模的人。

王嘉廉堪稱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軟體領域的教父級人物,

當別人家並購屢屢失敗的時候, 他攻城掠地, 每並購一家都能讓自家的隊伍更為壯大, 最終屹立於軟體領域之巔。

恐怕直到今日, 也很少有人會瘋狂到放手自己的公司並購200多家企業。 正因如此, “並購之神”的名號, 一直當仁不讓地歸於王嘉廉。 而他的並購故事, 就從抓住需求與機會, 吞併母公司開始。

曾經有人問王嘉廉, 你與比爾·蓋茨有什麼不同?他說:我知道什麼是饑餓的滋味, 而比爾沒有。 CA曾在美國《商業週刊》全球1000大公司中列全球第182位、美國第97位, 市值超過300億美元, 年銷售額52億美元, 利潤13億美元, 資產80億美元。

白手起家, 借400美元來創業

王嘉廉8歲就隨父母從臺灣移民美國, 與來自麻省、斯坦福的矽谷明星有一個顯著的不同, 他畢業于一所普通大學:紐約皇后學院, 而且不是成績好的學生。

王嘉廉成績不好的第一個原因是, 上學的同時還要做郵遞員、餐館侍應生、貨車裝卸工、收銀員, 並在雜貨鋪工作過, 經常連32美分一頓的午飯都吃不上。

另一個原因是, 他討厭傳統教育,

尤其是強制灌輸的教育方法。 他說:“背誦答案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如何得到那個答案。 也就是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

因此, 相比讀書, 王嘉廉花更多心思到那些兼職工作上, 並且研究這些事情背後的社會運作與成敗邏輯。

告別皇后學院時, 王嘉廉看到《紐約時報》整整兩頁半都在招聘電腦程式師, 認定這個行業將來大有前途, 又進入哥倫比亞大學電子研究實驗室邊工作邊學程式開發。

再之後, 他進入到一家電腦公司工作, 並在不久後, 被一個機會激發創業夢想:瑞士CA軟體公司正在美國尋找銷售代理, 他認為這是一個低成本創業的好機會, 並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這個事情。

靠透支信用卡借到的400美元, 王嘉廉和幾個夥伴在艱難中開始了這門生意。

甚至, 為了節約成本, 他們還找了一個需要勞動力的房東, 通過業餘幫房東打工, 免掉了房租。

“這個月的收入進來我們再去還上個月的信用卡, 然後再透支。 好幾個月, 我們都靠這筆信用卡透支周轉。 ”因為有這段經歷, 後來有人問王嘉廉, 你和比爾?蓋茨的區別是什麼?他說:“比爾不知道饑餓的滋味。 ”

在王嘉廉看來, 不知道饑餓的滋味是一種損失。 因為這會讓你不懂得不安與失敗到底是什麼感覺, 不懂這種感覺也就認識不到什麼是真正的生意。

靠著這借來的四百美元, 王嘉廉開始信心滿滿地走上了他的創業人生。

上市CA,成為全球收入最高的CEO

饑餓的滋味,也逼迫王嘉廉在創業中非常注重實效。

注重實效讓王嘉廉找到在軟體業建立競爭力的方向。當時,軟體業一味追求技術但不尊重客戶需求,強調我有什麼技術,而不是研究客戶更需要什麼。

沒有技術,只能靠贏得客戶訂單才能生存的王嘉廉,比其他人更深切而入微地看見了其中的弊端與機會,一上來就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客戶的需求上,並率並率先提出了“技術必須服務於商業”的理念。

曾有人說,在資訊科技時代,沒有人比王嘉廉更懂得如何使公司迅速成長。王嘉廉並沒有滿足于銷售代理商,處處受制的角色。不久,他就開始盤算如何壯大規模,並由自己主導公司的命運。

他馬上想到合適的人選。隨父學了法律的哥哥托尼(Tony)已是曼哈頓一所著名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這個想法讓王嘉廉改變了哥哥的人生:“我一點也不懂股市和購並,你到我們公司來吧,幹上兩三年,你可以獲得許多股票,到時你也可以退休。”

托尼對軟體毫無興趣,但還是答應了,而且一干就是10多年。

1979年,托尼從律師所辭職成為CA的總裁。兄弟二人的首個進攻就是在1980年4月,以280萬美元買下了瑞士CA公司,並於1981年12月將CA成功上市,共籌資1200萬美元。

靠並購扳回城池

母公司面臨被淘汰的風險,王嘉廉看不下去了。開拓相容新系統的產品線,需要匹配人員和技術。此前美國子公司只是個代理商,人才是他們最大的缺陷。既然短時間沒發靠組建新團隊擴張,並購就是一條絕佳途徑。

1979年,王嘉廉找來在曼哈頓律師事務所的哥哥,1980年,又以280萬美元吞下母公司,開始他不斷“下訂單”並購軟體公司,反逼IBM的大計。

CA公司第一個目標就是Capex公司。Capex公司在IBM MVS大型機作業系統方面有很強大的產品線,收入高達1200萬美元。另一方面,CA公司在MVS市場上瀕臨危機,因此,收購Capex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是CA發展史極為關鍵的一步,使CA從此可以真正有效地控制大型機軟體市場。

1982年,CA成功將Capex公司納入麾下,此後的王嘉廉,更是進入一種並購的狂熱中。從1982年到1988年,CA以換股的方式一口氣並購了16家公司,包括王嘉廉工作過的標準資料公司。CA以8億美元的股票並購軟體巨頭Uccel,是當時最大的一起並購案。

“只要王嘉廉想要的,沒有拿不到的。”成為那時軟體業盛傳的一句話。接下去,ADR、Cullient、Online、Ponsophic、Legent等軟體公司,只要是有自己的“一技之長”,或者有一定的影響力,都會被CA公司迅速盯上。而且CA公司並購的態度頗為強勢,對競爭對手也毫不放過。

CA的大多數產品都可歸於資料庫、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通過陸續並購200多家公司,CA最終成長為僅次於微軟的軟體巨頭,他也成為比爾·蓋茨第二。

至此,王嘉廉已並購200多家資訊公司,交易金額超百億美金之巨,一鼓作氣將CA做到了世界第一,中間有挫折,但絕無停頓。

1999年,既是公司大股東,同時還是公司CEO的他,更以6.65億美元的年薪,成為全球收入最高的CEO。這一數字,到今天,在全世界也依然是一個高聳雲端的記錄。

而對於這一路征戰下來的成敗得失,王嘉廉卻說得很溫和:“這些舉動均與野心無關,而是生存的必要條件。假使我們僅僅維持穩定成長的話,依我看,我們很快就會被淘汰,或被其他公司吃掉。”

至於為什麼王嘉廉的瘋狂並購,看似冒險卻一路殺向成功?他曾說過這麼一段話:

“如果你只是收購公司,那無異於只收購了一大堆軟體,你就成軟體超市了。而你所要做的是綜合兩個軟體的長處,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回過頭來看我們如今的創業並購大潮,巨頭、創業公司真的有實現1+1>2了嗎?

【聲明】轉載自其它平臺或媒體文章,本平臺將注明來源及作者,但本平臺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若侵犯著作權,請主動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據,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章,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關於我們:

發起人孫春光 學歷:天津大學電子資訊工程本科、保送通信與資訊系統碩士 。

現擔任全國工商聯民辦教育出資者商會EMBA聯盟專委會秘書長;北京左右逢源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合夥人;愛投(ITOU)高管會創始發起人;IT高管會創始發起人

上市CA,成為全球收入最高的CEO

饑餓的滋味,也逼迫王嘉廉在創業中非常注重實效。

注重實效讓王嘉廉找到在軟體業建立競爭力的方向。當時,軟體業一味追求技術但不尊重客戶需求,強調我有什麼技術,而不是研究客戶更需要什麼。

沒有技術,只能靠贏得客戶訂單才能生存的王嘉廉,比其他人更深切而入微地看見了其中的弊端與機會,一上來就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客戶的需求上,並率並率先提出了“技術必須服務於商業”的理念。

曾有人說,在資訊科技時代,沒有人比王嘉廉更懂得如何使公司迅速成長。王嘉廉並沒有滿足于銷售代理商,處處受制的角色。不久,他就開始盤算如何壯大規模,並由自己主導公司的命運。

他馬上想到合適的人選。隨父學了法律的哥哥托尼(Tony)已是曼哈頓一所著名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這個想法讓王嘉廉改變了哥哥的人生:“我一點也不懂股市和購並,你到我們公司來吧,幹上兩三年,你可以獲得許多股票,到時你也可以退休。”

托尼對軟體毫無興趣,但還是答應了,而且一干就是10多年。

1979年,托尼從律師所辭職成為CA的總裁。兄弟二人的首個進攻就是在1980年4月,以280萬美元買下了瑞士CA公司,並於1981年12月將CA成功上市,共籌資1200萬美元。

靠並購扳回城池

母公司面臨被淘汰的風險,王嘉廉看不下去了。開拓相容新系統的產品線,需要匹配人員和技術。此前美國子公司只是個代理商,人才是他們最大的缺陷。既然短時間沒發靠組建新團隊擴張,並購就是一條絕佳途徑。

1979年,王嘉廉找來在曼哈頓律師事務所的哥哥,1980年,又以280萬美元吞下母公司,開始他不斷“下訂單”並購軟體公司,反逼IBM的大計。

CA公司第一個目標就是Capex公司。Capex公司在IBM MVS大型機作業系統方面有很強大的產品線,收入高達1200萬美元。另一方面,CA公司在MVS市場上瀕臨危機,因此,收購Capex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是CA發展史極為關鍵的一步,使CA從此可以真正有效地控制大型機軟體市場。

1982年,CA成功將Capex公司納入麾下,此後的王嘉廉,更是進入一種並購的狂熱中。從1982年到1988年,CA以換股的方式一口氣並購了16家公司,包括王嘉廉工作過的標準資料公司。CA以8億美元的股票並購軟體巨頭Uccel,是當時最大的一起並購案。

“只要王嘉廉想要的,沒有拿不到的。”成為那時軟體業盛傳的一句話。接下去,ADR、Cullient、Online、Ponsophic、Legent等軟體公司,只要是有自己的“一技之長”,或者有一定的影響力,都會被CA公司迅速盯上。而且CA公司並購的態度頗為強勢,對競爭對手也毫不放過。

CA的大多數產品都可歸於資料庫、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通過陸續並購200多家公司,CA最終成長為僅次於微軟的軟體巨頭,他也成為比爾·蓋茨第二。

至此,王嘉廉已並購200多家資訊公司,交易金額超百億美金之巨,一鼓作氣將CA做到了世界第一,中間有挫折,但絕無停頓。

1999年,既是公司大股東,同時還是公司CEO的他,更以6.65億美元的年薪,成為全球收入最高的CEO。這一數字,到今天,在全世界也依然是一個高聳雲端的記錄。

而對於這一路征戰下來的成敗得失,王嘉廉卻說得很溫和:“這些舉動均與野心無關,而是生存的必要條件。假使我們僅僅維持穩定成長的話,依我看,我們很快就會被淘汰,或被其他公司吃掉。”

至於為什麼王嘉廉的瘋狂並購,看似冒險卻一路殺向成功?他曾說過這麼一段話:

“如果你只是收購公司,那無異於只收購了一大堆軟體,你就成軟體超市了。而你所要做的是綜合兩個軟體的長處,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回過頭來看我們如今的創業並購大潮,巨頭、創業公司真的有實現1+1>2了嗎?

【聲明】轉載自其它平臺或媒體文章,本平臺將注明來源及作者,但本平臺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若侵犯著作權,請主動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據,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章,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關於我們:

發起人孫春光 學歷:天津大學電子資訊工程本科、保送通信與資訊系統碩士 。

現擔任全國工商聯民辦教育出資者商會EMBA聯盟專委會秘書長;北京左右逢源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合夥人;愛投(ITOU)高管會創始發起人;IT高管會創始發起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