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今天就有部國產片說到「幼稚園」,但你去看嗎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喪心病狂!

又一個幼稚園讓我們出離憤怒, 今天。

家長指控, 幼稚園存在集體喂藥(疑似安眠藥)、打針的行徑, 孩子被扒光罰站。

你還敢把孩子交給誰?

交給靠譜的。

靠譜?你指的是紅黃藍幼稚園這樣的嗎——

1998年成立, 資歷老;2017年紐交所上市, 直營80家幼稚園, 大品牌;學費每月5000左右, 有的國際班更高達萬元, 好像意味著高品質。

假如今天爆料的一切屬實, 那無異于我們教育史上的恥辱。

對這件事, 必須不懈跟進, 不能輕易放過背後真相。

而與此同時, 還能做什麼?

救救孩子, 看電影吧。

這部電影叫——

《嘉年華》

明天(11月24日), 正式上映。

Sir可以用很多詞語介紹她——“2017年度最佳華語電影之一”, “威尼斯電影節正式參賽片”, “金馬獎三項重要提名”……

然而所有的這些修辭, 都不及兩個字, 勇敢。

電影的故事, Sir希望你看進去、看出來。

海邊, 小鎮, 一處酒店。

這裡遊客如織、風景宜人。

正如我們的社會被期望的那樣,

一派祥和。

酒店門口寫著“WARMNESS”(溫暖), 只是霓虹燈已經斑駁地熄滅。

某夜, 一個中年男人, 兩個小學女生。

男人來開了兩間房, 他看上去不像女孩的家長。

透過監控, 酒店服務員, 16歲的小米(文琪 飾)看到, 男人敲開兩個女孩的房門, 推推搡搡地進去了。

兩個女孩都12歲了, 一個叫小文(周美君 飾), 一個叫小新。

男人給她們買零食和玩具, 帶她們出來玩, 夜了, 就住在外面。

第二天, 她們根本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麼。 回到學校, 每人吃了一片同學給的藥, “吃了, 肚子就不疼了”。

直到老師發現她們的大腿內側,

有傷痕, 這才通知了家長。

是的, 幼女性侵事件。

《嘉年華》把事發經過, 拍得極其含蓄和克制。

並非回避。

比起發生了什麼, 導演文晏更想追問——為什麼會發生。

在這起性侵案中, 老師、家長、員警、醫生、律師、商販, 每一個社會角色的面目都一一浮現。

唯獨, 那個性侵者始終面目模糊。

他權力通天又秘不示人。

他無跡可尋又無所不為。

社會中的每個角色, 或畏懼於他, 或獻媚於他, 或為他所收買。

長久以來, 我們的電影不敢面對性。

因為性是萬惡本源?

扯淡。

性, 本身就可能是不公的受害物件。

這就是《嘉年華》勇敢的原因。

她突破國產電影涉入現實的常規尺度。

借一宗性侵, 實打實地質問整個社會。

不負責任的家長, 指鹿為馬的“專家”, 徇私枉法的員警。

主觀上說,他們無一人希望性侵的發生。

但客觀上,事件出現後,他們都難免被一股不可名狀的力量裹挾過去,成為禽獸的打手,沉默的幫兇。

《嘉年華》裡的角色並非全無道德勇氣。

女律師(史可 飾)本來可以不牽涉其中,然而正是她,選擇了做正義的最後一個看門人。

Sir印象深刻的是,員警曾對女律師說:“你很了不起。”

然而轉身,他就做了背叛受害者的事。

我希望觀眾不只是停留在說這個人好與不好,而是要去看他們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是怎樣的社會環境造就了他們。其實,他們不是特例,都是生活中普遍而真實的人。

相似的話Sir說過不少了,事實上,我們普通人能接觸的,並非什麼大奸大惡,我們接觸到更多的“壞人”,只是相信了自己註定要被熔化。

如果你留意的話,會發現Sir在提到《嘉年華》時,使用的人稱是“她”。

是的,《嘉年華》的導演是女性,主演是女性,視角也非常女性化。

更重要是——

她的情緒是如此飽滿而澎湃,以至於身為男性觀眾的Sir,也仿佛切身感受到了女性身體真實的悸動和疼痛。

少有作品像《嘉年華》這樣,誠實地面對現代女性的處境,讓觀眾看到她們的屈辱與堅強。

《嘉年華》有形形色色的女性意象:夢露雕塑、口紅、耳環、金色假髮、婚紗……

它們構成了眼花繚亂的誘惑與困惑。

豎立在海灘的那個瑪麗蓮·夢露雕塑,則是成年男人製造的巨大玩偶——

白鞋、白裙、大紅唇,春光灑落一片卻仍然伸手壓低裙子。

如這張海報

它很好地象徵了消費時代中的女性處境。

她們既被供為女神,又被視作婊子;

她們的身體既被花言巧語讚美,又被當作最污穢的髒話;

她們的私處最被期待公開,同時又最被要求隱藏;

社會為她們量身打造了誘人的嘉年華,也給她們留下羞恥的傷疤。

電影中,兩個小女孩,或許還沒來得及明白自己經受了什麼。

她們走進遊樂場的“大喇叭”,好奇這是什麼呀,通向哪裡?

如同她們對自己的子宮,對自己身為女性今後的命運一樣,懵懂無知。

許多看過《嘉年華》的人,都把她列作年度華語十強之一。

都稱她是國產電影良心。

然後,就是這樣一部勇敢的國產片,她明天上映的排片,占多少——

1.2%。

請別誤會,Sir並非天真地以為,《嘉年華》也能拿到《追捕》《正義聯盟》那樣的排片量。

Sir只是困惑,1.2%,會不會太低了。

因為預想文藝片不賣座,所以排片低,場次差;因為排片低,場次差,所以文藝片票房慘;因為文藝片票房慘,所以下次排片更低,場次更差。

這就是一個“無解”的惡性循環。

其實Sir不太想用文藝片定義《嘉年華》。

她文藝嗎?她絕沒有造作自戀的文藝腔。

她不商業嗎?她有比商業片還震撼的力量。

Sir更傾向於叫它,小眾電影。

但,誰來定義小眾。

是我們。

我們常常羡慕別的國家有反映現實的電影,但當我們的國家也有這樣的目光和擔當,誰來接住?

我們缺《熔爐》嗎?

缺!

我們只缺《熔爐》嗎?

我們還缺《熔爐》的觀眾!

今天的紅黃藍幼稚園事件,讓我們再一次意識到,獸行可能就在我們的孩子身邊。

在等《熔爐》,卻等來熔爐事件?

我不相信這是結局。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Sir電影原創,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關注:Sir電影

主觀上說,他們無一人希望性侵的發生。

但客觀上,事件出現後,他們都難免被一股不可名狀的力量裹挾過去,成為禽獸的打手,沉默的幫兇。

《嘉年華》裡的角色並非全無道德勇氣。

女律師(史可 飾)本來可以不牽涉其中,然而正是她,選擇了做正義的最後一個看門人。

Sir印象深刻的是,員警曾對女律師說:“你很了不起。”

然而轉身,他就做了背叛受害者的事。

我希望觀眾不只是停留在說這個人好與不好,而是要去看他們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是怎樣的社會環境造就了他們。其實,他們不是特例,都是生活中普遍而真實的人。

相似的話Sir說過不少了,事實上,我們普通人能接觸的,並非什麼大奸大惡,我們接觸到更多的“壞人”,只是相信了自己註定要被熔化。

如果你留意的話,會發現Sir在提到《嘉年華》時,使用的人稱是“她”。

是的,《嘉年華》的導演是女性,主演是女性,視角也非常女性化。

更重要是——

她的情緒是如此飽滿而澎湃,以至於身為男性觀眾的Sir,也仿佛切身感受到了女性身體真實的悸動和疼痛。

少有作品像《嘉年華》這樣,誠實地面對現代女性的處境,讓觀眾看到她們的屈辱與堅強。

《嘉年華》有形形色色的女性意象:夢露雕塑、口紅、耳環、金色假髮、婚紗……

它們構成了眼花繚亂的誘惑與困惑。

豎立在海灘的那個瑪麗蓮·夢露雕塑,則是成年男人製造的巨大玩偶——

白鞋、白裙、大紅唇,春光灑落一片卻仍然伸手壓低裙子。

如這張海報

它很好地象徵了消費時代中的女性處境。

她們既被供為女神,又被視作婊子;

她們的身體既被花言巧語讚美,又被當作最污穢的髒話;

她們的私處最被期待公開,同時又最被要求隱藏;

社會為她們量身打造了誘人的嘉年華,也給她們留下羞恥的傷疤。

電影中,兩個小女孩,或許還沒來得及明白自己經受了什麼。

她們走進遊樂場的“大喇叭”,好奇這是什麼呀,通向哪裡?

如同她們對自己的子宮,對自己身為女性今後的命運一樣,懵懂無知。

許多看過《嘉年華》的人,都把她列作年度華語十強之一。

都稱她是國產電影良心。

然後,就是這樣一部勇敢的國產片,她明天上映的排片,占多少——

1.2%。

請別誤會,Sir並非天真地以為,《嘉年華》也能拿到《追捕》《正義聯盟》那樣的排片量。

Sir只是困惑,1.2%,會不會太低了。

因為預想文藝片不賣座,所以排片低,場次差;因為排片低,場次差,所以文藝片票房慘;因為文藝片票房慘,所以下次排片更低,場次更差。

這就是一個“無解”的惡性循環。

其實Sir不太想用文藝片定義《嘉年華》。

她文藝嗎?她絕沒有造作自戀的文藝腔。

她不商業嗎?她有比商業片還震撼的力量。

Sir更傾向於叫它,小眾電影。

但,誰來定義小眾。

是我們。

我們常常羡慕別的國家有反映現實的電影,但當我們的國家也有這樣的目光和擔當,誰來接住?

我們缺《熔爐》嗎?

缺!

我們只缺《熔爐》嗎?

我們還缺《熔爐》的觀眾!

今天的紅黃藍幼稚園事件,讓我們再一次意識到,獸行可能就在我們的孩子身邊。

在等《熔爐》,卻等來熔爐事件?

我不相信這是結局。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Sir電影原創,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關注:Sir電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