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習近平確立改革三個“不能變”原則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全面深化改革步入新階段。 改革要有新氣象, 堅守原則至關重要。 11月20日,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十九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 會議指出:“無論改什麼、改到哪一步, 堅持黨對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不能變,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不能變,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不能變。 ”這三個“不能變”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始終堅持的原則。 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2017年2月13日, 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在中央黨校開班。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

一、黨對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不能變

黨政軍民學, 東西南北中, 党是領導一切的。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變革。 堅持党對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 是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

党的領導確保改革方向。 “方向決定道路, 道路決定命運。 ”堅持什麼樣的改革方向, 決定著改革的性質和最終成敗。 改革開放近40年來, 我國取得了一系列偉大成就, 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 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黨始終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場, 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 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排除各種干擾, 確保改革不變質、不走樣。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新矛盾的形成、新征程的開啟, 全面深化改革也有了新任務, 一方面, 要繼續完成十八大以來部署的各項改革任務,

狠抓落實, 保持改革的連續性;另一方面, 要按照十九大提出的改革新要求, 擔負起新時代改革新任務, 推動改革向縱深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 必須始終堅持黨對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 確保改革沿著有利於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方向前進。

党的領導凝聚改革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 各項改革舉措之間的關聯性、耦合性要求非常高, 必須彙聚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力量, 才能整體推進。 習近平指出:“只有黨中央有權威, 才能把全黨牢固凝聚起來, 進而把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起來, 形成萬眾一心、無堅不摧的磅礴力量。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 使命崇高, 任務艱巨, 只有堅持黨對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 把全黨的思想統一到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決策部署上來, 使黨的意志主張體現在改革的所有內容和每個環節之中, 進而統一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 才能形成強大的改革合力, 確保改革取得成功。

2014年2月17日, 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在中央黨校開班。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

二、改革總目標不能變

“立治有體, 施治有序”。 目標堅定, 才能勝利。 改革是複雜而艱難的系統工程, 改革的具體措施和方式方法可以因地制宜、因事制宜,但是,改革的總目標不能變。習近平指出:“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改革的實質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既不是對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的否定,也不是進行細枝末節的修修補補,而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對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某些不合理、不合時宜的方面和環節進行變革,興利除弊,破舊立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加完備、更加穩定、更加管用的制度體系。通過制度上的完善,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而且要使這樣一些創造的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並將其確立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沿用了這個表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當前,我們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比較滯後,跟不上現代化的腳步,新時代的改革目標仍然是要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党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更加完善,使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等各方面的治理能力進一步提高。習近平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適應時代變化,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又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

2017年10月25日,剛剛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栗戰書、汪洋、王滬甯、趙樂際、韓正在人民大會堂同採訪十九大的中外記者親切見面。這是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三、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不能變

為人民而改革,這是我們改革的價值尺度,也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價值取向。習近平指出:“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改革為了人民。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人民對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更高的新期待,人民群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深化改革改什麼?怎樣改?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指出:“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改革依靠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一切力量的源泉。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過是空中樓閣,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不斷以改革回應並解決發展中的難題,創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國奇跡”。進入新時代,改革步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矛盾錯綜複雜,利益糾葛千頭萬緒,剩下要改的都是“硬骨頭”,習近平指出:“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坎。我們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

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始終堅持這三個“不能變”,以應對改革中的“萬變”,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偉大旗幟,堅定不移推進改革不斷深化。

改革的具體措施和方式方法可以因地制宜、因事制宜,但是,改革的總目標不能變。習近平指出:“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改革的實質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既不是對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的否定,也不是進行細枝末節的修修補補,而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對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某些不合理、不合時宜的方面和環節進行變革,興利除弊,破舊立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加完備、更加穩定、更加管用的制度體系。通過制度上的完善,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而且要使這樣一些創造的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並將其確立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沿用了這個表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當前,我們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比較滯後,跟不上現代化的腳步,新時代的改革目標仍然是要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党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更加完善,使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等各方面的治理能力進一步提高。習近平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適應時代變化,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又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

2017年10月25日,剛剛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栗戰書、汪洋、王滬甯、趙樂際、韓正在人民大會堂同採訪十九大的中外記者親切見面。這是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三、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不能變

為人民而改革,這是我們改革的價值尺度,也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價值取向。習近平指出:“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改革為了人民。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人民對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更高的新期待,人民群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深化改革改什麼?怎樣改?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指出:“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改革依靠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一切力量的源泉。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過是空中樓閣,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不斷以改革回應並解決發展中的難題,創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國奇跡”。進入新時代,改革步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矛盾錯綜複雜,利益糾葛千頭萬緒,剩下要改的都是“硬骨頭”,習近平指出:“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坎。我們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

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始終堅持這三個“不能變”,以應對改革中的“萬變”,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偉大旗幟,堅定不移推進改革不斷深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