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玉樹臨風玉昆侖

莽昆侖

昆侖山口碑

可哥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碑

對於昆侖山, 我有的只是仰視和敬畏。 對於古昆侖甚至西王母, 有時我懷疑他們是否存在過。 如果對此不能予以懷疑, 那麼我就懷疑古往今來人們對神話故事的現實應用和修改遞加。 倘若他們真的存在過, 他們能代表中國嗎?我想, 他們或許只能代表古中國的奇幻與神秘。

“昆”, 有子孫、後嗣及眾多之意, 與“焜”通;繁體的侖(崙)則包含屈曲盤結之意, 由此可以想像:大山之下, 餘脈連綿不斷, 好像列冊那樣, 山峰挺拔, 雄偉壯觀, 勢如巨蟒。 《神異志》有述:“昆侖之山, 有銅柱焉, 其高入天, 所謂天柱也。 ”秦漢以前的人認為昆侖是“帝之下都”, 道教沿襲此說, 認為日月繞昆侖而運動, 中間為昆侖山,

玄都玉京在昆侖山的上方, 昆侖的地位高於五嶽。 在人類的超凡想像裡, 昆侖山是“萬山之祖”, 是“天門”, 是“百神之所在”, 是人間通往天國的天梯。

現實中的昆侖山位於青藏高原北部, 是西藏與新疆的界山, 西起帕米爾高原, 向東延伸到青海省中部, 東西長2500公里, 南北寬150公里, 平均海拔5500米至6000米, 最高峰布喀達板峰海拔6860米, 是我國大陸中部地形的骨架。

“南望昆侖, 其光熊熊, 其氣魄魄”, 這是《山海經》對這座神山的整體概括。 而毛澤東的“橫空出世, 莽昆侖, 閱盡人間春色”則最到位地刻畫了昆侖山的氣勢。

五年前中秋節的下午, 筆者與幾位朋友從格爾木開車上昆侖山口祭拜中秋圓月, 帶著一份腳踏祥雲遊昆侖的神往, 帶著滿腦子對昆侖遠古神話的憧憬,

我們踏上了旅程。

抵達昆侖山口時, 滿月如鏡, 星辰閃爍, 山峰靜謐, 寒風作響。 作為中國第一神山, 千百年來昆侖山留下了無數美麗的傳說和難解之謎。 中國的創世神話說, 共工氏駕龍淩空, 猛地撞向昆侖山,一聲震天巨響後, 昆侖山被攔腰折斷, 山體轟然崩塌, 天地巨變, 山川移動, 河川變流, 大地向東南塌陷, 天空向西北傾倒, 日月星辰都改變了位置……其他如女媧造人及西王母助黃帝戰勝蚩尤等神話, 皆以昆侖山為背景。

我們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青稞酒, 依次祭拜了昆侖山口標記碑、索南達傑紀念碑和為紀念因攀登玉珠峰而犧牲的王海亮、任玉昆等5位勇士而立的“情系昆侖魂歸玉珠”紀念碑,

供奉上帶來的水果和青海大月餅, 灑酒點香, 雙手合十, 在昆侖滿月時許下了自己的心願。

站在昆侖山口上, 神話故事像一陣奇絕的風, 穿梭在突兀嶙峋的冰丘和變幻莫測的冰錐中, 讓整個大地保留著對它的膜拜和記憶。 昆侖山口的東西兩側, 玉虛峰和玉珠峰銀裝素裹, 在寒月的映照下顯現出冰涼的風姿;本世紀初一場大地震在昆侖山口撕裂開的大地瘡口仍然彌漫著陰森森的冷氣, 附近的煨桑台破舊不堪, 裡面依稀閃動著繚繞的香火;在碑林和用白色石塊擺成的長約百米、寬約五六十米的中國地圖中, 打磨光滑的條形花崗岩上悠悠忽忽冒出幾縷祈求幸福與安康的煙霧……

神州何處覓昆侖?我腳下的昆侖山就是《山海經》裡的昆侖山嗎?據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 人們就弄不清古昆侖究竟在何方。直到西漢時,漢武帝劉徹才根據《山海經》中有關“昆侖丘”記載裡“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無達”之內容,將于闐南山命名為昆侖山。今人善考據,考出不少古昆侖,有現在的昆侖山,有河南的王屋山,有祁連山、燕山、野牛山,也有人說古昆侖聖境至今仍在昆侖山內,只是無人能找尋到其入口而已……眾說紛紜,不一而足,古昆侖似乎成了不解之謎。

我們現在的宇宙觀是站在三維空間的角度上建立起來的,如果我們站在五維、六維空間的角度去看,宇宙又會是一個什麼樣子呢?如此,神話傳說又是什麼呢?筆者認為,現在所知的神話傳說尤其是有文字記載的傳說,實際就是建立在假設和想像的基礎之上,並根據歷朝歷代的需求進行加工改造的神話。既然我們的心力尚不夠駕馭和解釋神話傳說,那麼,爭來爭去又有什麼意義?

但有一件事卻令筆者感到震驚,深深覺得這是中國文化中一個特大的謎案:學者研究和考古證明,中華民族起源于黃河中下游流域,而神話傳說中的中華民族起源中心卻是在西北荒漠的昆侖山方向。中國人的祖先資陽人、馬壩人、山頂洞人和北京人,他們生活的地區都遠離西北,為什麼神話要以昆侖山方向為中心呢?根據這些神話來看,中華民族曾經有過一次巨大的遷徙,從西北遷向中原,再到沿海。然而現代的考古資料中根本沒有中華民族這樣一次巨大遷徙的證明,中國人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於是,筆者有了這樣的想像:《山海經》描述的世界是盤古大陸,是現在的5塊大陸板塊還未分開時的地球或者根本就不是現在的5塊陸地。那時的昆侖山,方圓八百里,屹立天地之間,日月繞其而動,奇峰突兀,彩霞飛揚;林深古幽,雲海滔滔,破雲而上,連向天際。五城十二樓,九重山重疊。異草叢生,怪石遍佈。鶴入蒼翠,鳴入九霄。瑤水通瑤池,白玉泌玉膏。宮內有一稻,鳳鸞玉為食。三青取丹木,王母宴穆王。蟠桃延福壽,後羿助嫦娥。然印歐撞擊,群峰來潮,直奔九天,昆侖坍塌,消失無蹤,仙靈之氣,蕩然無存。大神上九重,小神忙治水。伏羲結女媧,繁衍昆羌人。棄山隨草,順水而下,進川而成資陽人,入廣而成馬壩人,居周口店而成山頂洞人和北京人,進而創造了中華民族的早期文明……

《山海經》上的昆侖山坍塌了,現在的昆侖山只是古人為表達在大地上曾經真實存在過的昆侖山的懷念而命名的。但,如今之昆侖乃人類大財富,它匯日月之靈氣,藏百寶之髓而孕,是真正的白玉泌玉膏,遍山都是昆侖玉。

“玉”字在人們心中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詩文中,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被賦予了無限美譽。在古代,玉價值連城,很多君王為了佔有它不惜去發動戰爭,“完璧歸趙”“和氏之璧”,都顯示了“玉”不可替代的價值。

孔子將“君子比德于玉”這個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闡明玉有“仁、義、禮、智、信、樂、忠、天、地、道、德”十一德。“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佩玉,不是為了喬裝打扮,而是規範自己的言行,操守儒家信條。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徵。

《詩經》裡“君子至止,黻衣繡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這位氣度不凡的男子佩玉叮咚、鏗鏘悅耳,如玉樹臨風,和風吹過。而“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磋,佩玉之儺”的那窈窕淑女,佩玉在身,齒白如玉,風情無限,妙不可言。《紅樓夢》裡女媧補天單剩一塊,棄青埂峰下,自經鍛煉,受天地之精華,得雨露之滋養,靈性已通,投胎轉世,墜入紅塵,銜玉而生,此乃賈寶玉也。另一位女主人公林黛玉,美玉無瑕,閬苑仙葩。

《千字文》曰:“金生麗水,玉出昆崗。”昆侖山北坡出產“和田玉”,南麓盛產“昆侖玉”,兩者玉性一致,成分相同,僅在潤度和硬度上略有不同,是一脈相承的“孿生同胞”、寶石界的“姊妹玉”。

和田玉經過歷朝歷代採掘,資源已接近枯竭;而昆侖玉因其可雕性極強、質地細潤、淡雅清爽、透明度高等優良特性,震動了玉市場,贏得美名。據說,有一種奇特的“美酒玉”,這種玉呈現海藍色,美酒玉放在酒中能迅速促進乙醇的轉變,使酒的苦辣味變得綿甜、醇香。昆侖玉制的酒杯,有“杯中斟酒,夏日無冰自涼,冬日無火自溫”之說。

2008年,昆侖美玉被鑲嵌入代表奧運會最高榮譽的奧運獎牌,是青海繼奧運吉祥物——藏羚羊之後,又一把打開世界大門的鑰匙。“金鑲玉”的神來之筆,出自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簡陋鐵皮小屋內,而完成這個震撼世界的絕妙設計的是中央美院教授、北京奧運會獎牌總設計師王沂蓬和他的團隊。筆者相信,這也是玉石靈性的感召,是視玉如靈、如生命的祖宗靈魂的暗中啟迪。

為什麼昆侖山和昆侖神話傳說總是令我們魂牽夢縈、割捨不下?筆者思忖,這是現代人對自己根基的疑惑,是對這些東西為古中國文明史做出某種悲劇性奠基的焦灼。當文明成果得以驗證後,昆侖山和昆侖神話傳說將越來越顯得陌生和縹緲。

我們失落的只是一個《山海經》裡的古昆侖,但因為有玉,便沒有了多少遺憾。昆侖神話傳說對我們來講只是一個神話傳說,我們處心積慮地去尋找古昆侖山在哪裡其實沒有任何意義。套用餘秋雨的一句話:我想,時至今日,我們勉強能對他們說的親近話只有一句當代熟語: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我們,曾經擁有!

人們就弄不清古昆侖究竟在何方。直到西漢時,漢武帝劉徹才根據《山海經》中有關“昆侖丘”記載裡“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無達”之內容,將于闐南山命名為昆侖山。今人善考據,考出不少古昆侖,有現在的昆侖山,有河南的王屋山,有祁連山、燕山、野牛山,也有人說古昆侖聖境至今仍在昆侖山內,只是無人能找尋到其入口而已……眾說紛紜,不一而足,古昆侖似乎成了不解之謎。

我們現在的宇宙觀是站在三維空間的角度上建立起來的,如果我們站在五維、六維空間的角度去看,宇宙又會是一個什麼樣子呢?如此,神話傳說又是什麼呢?筆者認為,現在所知的神話傳說尤其是有文字記載的傳說,實際就是建立在假設和想像的基礎之上,並根據歷朝歷代的需求進行加工改造的神話。既然我們的心力尚不夠駕馭和解釋神話傳說,那麼,爭來爭去又有什麼意義?

但有一件事卻令筆者感到震驚,深深覺得這是中國文化中一個特大的謎案:學者研究和考古證明,中華民族起源于黃河中下游流域,而神話傳說中的中華民族起源中心卻是在西北荒漠的昆侖山方向。中國人的祖先資陽人、馬壩人、山頂洞人和北京人,他們生活的地區都遠離西北,為什麼神話要以昆侖山方向為中心呢?根據這些神話來看,中華民族曾經有過一次巨大的遷徙,從西北遷向中原,再到沿海。然而現代的考古資料中根本沒有中華民族這樣一次巨大遷徙的證明,中國人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於是,筆者有了這樣的想像:《山海經》描述的世界是盤古大陸,是現在的5塊大陸板塊還未分開時的地球或者根本就不是現在的5塊陸地。那時的昆侖山,方圓八百里,屹立天地之間,日月繞其而動,奇峰突兀,彩霞飛揚;林深古幽,雲海滔滔,破雲而上,連向天際。五城十二樓,九重山重疊。異草叢生,怪石遍佈。鶴入蒼翠,鳴入九霄。瑤水通瑤池,白玉泌玉膏。宮內有一稻,鳳鸞玉為食。三青取丹木,王母宴穆王。蟠桃延福壽,後羿助嫦娥。然印歐撞擊,群峰來潮,直奔九天,昆侖坍塌,消失無蹤,仙靈之氣,蕩然無存。大神上九重,小神忙治水。伏羲結女媧,繁衍昆羌人。棄山隨草,順水而下,進川而成資陽人,入廣而成馬壩人,居周口店而成山頂洞人和北京人,進而創造了中華民族的早期文明……

《山海經》上的昆侖山坍塌了,現在的昆侖山只是古人為表達在大地上曾經真實存在過的昆侖山的懷念而命名的。但,如今之昆侖乃人類大財富,它匯日月之靈氣,藏百寶之髓而孕,是真正的白玉泌玉膏,遍山都是昆侖玉。

“玉”字在人們心中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詩文中,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被賦予了無限美譽。在古代,玉價值連城,很多君王為了佔有它不惜去發動戰爭,“完璧歸趙”“和氏之璧”,都顯示了“玉”不可替代的價值。

孔子將“君子比德于玉”這個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闡明玉有“仁、義、禮、智、信、樂、忠、天、地、道、德”十一德。“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佩玉,不是為了喬裝打扮,而是規範自己的言行,操守儒家信條。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徵。

《詩經》裡“君子至止,黻衣繡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這位氣度不凡的男子佩玉叮咚、鏗鏘悅耳,如玉樹臨風,和風吹過。而“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磋,佩玉之儺”的那窈窕淑女,佩玉在身,齒白如玉,風情無限,妙不可言。《紅樓夢》裡女媧補天單剩一塊,棄青埂峰下,自經鍛煉,受天地之精華,得雨露之滋養,靈性已通,投胎轉世,墜入紅塵,銜玉而生,此乃賈寶玉也。另一位女主人公林黛玉,美玉無瑕,閬苑仙葩。

《千字文》曰:“金生麗水,玉出昆崗。”昆侖山北坡出產“和田玉”,南麓盛產“昆侖玉”,兩者玉性一致,成分相同,僅在潤度和硬度上略有不同,是一脈相承的“孿生同胞”、寶石界的“姊妹玉”。

和田玉經過歷朝歷代採掘,資源已接近枯竭;而昆侖玉因其可雕性極強、質地細潤、淡雅清爽、透明度高等優良特性,震動了玉市場,贏得美名。據說,有一種奇特的“美酒玉”,這種玉呈現海藍色,美酒玉放在酒中能迅速促進乙醇的轉變,使酒的苦辣味變得綿甜、醇香。昆侖玉制的酒杯,有“杯中斟酒,夏日無冰自涼,冬日無火自溫”之說。

2008年,昆侖美玉被鑲嵌入代表奧運會最高榮譽的奧運獎牌,是青海繼奧運吉祥物——藏羚羊之後,又一把打開世界大門的鑰匙。“金鑲玉”的神來之筆,出自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簡陋鐵皮小屋內,而完成這個震撼世界的絕妙設計的是中央美院教授、北京奧運會獎牌總設計師王沂蓬和他的團隊。筆者相信,這也是玉石靈性的感召,是視玉如靈、如生命的祖宗靈魂的暗中啟迪。

為什麼昆侖山和昆侖神話傳說總是令我們魂牽夢縈、割捨不下?筆者思忖,這是現代人對自己根基的疑惑,是對這些東西為古中國文明史做出某種悲劇性奠基的焦灼。當文明成果得以驗證後,昆侖山和昆侖神話傳說將越來越顯得陌生和縹緲。

我們失落的只是一個《山海經》裡的古昆侖,但因為有玉,便沒有了多少遺憾。昆侖神話傳說對我們來講只是一個神話傳說,我們處心積慮地去尋找古昆侖山在哪裡其實沒有任何意義。套用餘秋雨的一句話:我想,時至今日,我們勉強能對他們說的親近話只有一句當代熟語: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我們,曾經擁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