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說一說膝關節可能會出現的疾病都有哪些

濟南市槐蔭人民醫院西院骨科專家講述:膝關節是我們人體十分重要的一個關節, 承載著我們各種動作。 但是膝關節經常會出現各種疾病, 很多患者都不是很清楚, 本文中詳細的為大家講述一下。

膝關節可能會出現的疾病都有哪些

一.非化膿性關節炎

1骨性關節炎

骨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為症狀的慢性關節疾病。 疾病累及關節軟骨或整個關節, 包括軟骨下骨, 關節囊, 滑膜和關節周圍肌肉。 多見於中老年人, 女性多於男性。

主要症狀

關節疼痛及壓痛:早期為輕度或中度間斷性隱痛, 休息時好轉, 活動後加重。 疼痛常與天氣變化有關;晨僵;關節腫大;骨擦音;關節無力, 活動障礙;

2類風濕性關節炎

是一種病因尚未明瞭的以關節病變為主的非特異性炎症, 以慢性, 對稱性, 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 多發生在20~45歲, 女性多見。 早起出現乏力, 全身肌肉痛, 低熱, 手足麻木, 刺痛等全身症狀。

主要症狀

關節疼痛、壓痛與關節腫脹:關節疼痛的輕重通常與其腫脹的程度相平行, 關節腫脹愈明顯, 疼痛愈重; 晨僵, 關節摩擦音, 關節活動受限, 畸形;

1.在急性期與進一步退化的時期,

發生於動作中, 承重時, 步行中的疼痛, 還可能會影響到工作。

2.易受限或難以控制的動作, 諸如坐下或從椅子站起等需要作出膝關節屈曲承重的動作時。

3.後期身體活動明顯縮減, 較少從事體育活動(如散步, 游泳, 運動)和家事活動(掃地, 洗地板, 清掃)。

二.軟組織損傷

1半月板損傷

作用:增加關節的適應性, 分散和緩衝壓力, 吸收震盪。

損傷機制:當一腳承重時, 小腿固定在半屈曲、外展位時, 身體以及股部猛烈內旋, 內側半月板在股骨髁與脛骨之間受到旋轉壓力, 導致內側半月板撕裂。 膝關節屈曲, 會使撕裂面積加大。 外側半月板損傷機制相同, 但作用力方向相反。

臨床表現

疼痛:疼痛恒定出現在一側;

腫脹:輕微的屈曲或伸直受限;

肌肉萎縮:股四頭肌部分萎縮;

關節卡鎖:膝關節無法伸直, 被動伸直關節時, 會有彈簧一般的終感;

2前交叉韌帶損傷

作用:1.限制脛骨過度前移;2.限制內外翻;3.旋轉穩定;

損傷機制:

接觸性損傷:1.外翻外旋應力;2.過伸;3.脛骨後方直接暴力 。

非接觸性損傷:1.驟停;2.縱向暴力、剪切和旋轉暴力。

損傷症狀

疼痛;

腫脹:受傷後膝關節很快腫脹, 傷後12小時以內腫脹達最高峰;

受傷時感覺到關節內有斷裂聲, 後即關節內疼痛;

受傷後不能立即參加運動, 膝關節不穩, 打軟腿, 不能完成急停、急轉、突然加速;

多數運動創傷患者有典型的損傷體位:小腿外翻外旋半屈曲位, 多在單腳落地時發生。

3後交叉韌帶損傷

作用:限制脛骨後移,限制外旋;

損傷機制:損傷常見原因是脛骨近端的直接撞擊、足伸直位時壓上膝關節或膝關節過屈。不常見原因是過伸或伴隨旋轉應力。損傷有可能是單獨的後交叉損傷,也有可能連帶多發韌帶損傷,或膝關節脫位。

損傷症狀

撕裂音或有撕裂感倒地,膝部劇烈疼痛,迅速腫脹,初限於關節內,當後關節囊破裂時,腫脹蔓延至膕窩部,並累及小腿後側,逐漸出現皮下淤血斑,表示關節內出血溢漏於膝後及腓腸肌、比目魚肌間隙。若合併膝內外側副韌帶損傷,可出現內、外翻異常運動和內、外旋轉不穩現象,韌帶局部可出現疼痛和腫脹。

多在單腳落地時發生。

3後交叉韌帶損傷

作用:限制脛骨後移,限制外旋;

損傷機制:損傷常見原因是脛骨近端的直接撞擊、足伸直位時壓上膝關節或膝關節過屈。不常見原因是過伸或伴隨旋轉應力。損傷有可能是單獨的後交叉損傷,也有可能連帶多發韌帶損傷,或膝關節脫位。

損傷症狀

撕裂音或有撕裂感倒地,膝部劇烈疼痛,迅速腫脹,初限於關節內,當後關節囊破裂時,腫脹蔓延至膕窩部,並累及小腿後側,逐漸出現皮下淤血斑,表示關節內出血溢漏於膝後及腓腸肌、比目魚肌間隙。若合併膝內外側副韌帶損傷,可出現內、外翻異常運動和內、外旋轉不穩現象,韌帶局部可出現疼痛和腫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