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王成文:迎接內容創業的黃金時代

內容創業, 是互聯網產業發展到人工智慧階段才出現的產業現象。 互聯網出現之初, 雖然為內容創業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創業平臺, 但是在產品設計上沒有解決海量化內容與個性化需求之間的匹配問題, 內容創業並未成為投資熱點。 直到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智慧推薦引擎在解決了海量化內容與個性化需求之間的匹配問題之後, 內容創業才全面爆發。 內容創業的全面爆發是一個系統工程, 除了依賴於技術革命之外, 還依賴于人力資源水準、商業模式創新、消費結構調整等各類要素的共同推動作用。

1.人力資源基礎:內容生產專業技能要求降低, 為內容創業帶來了豐富的人力資源。

內容產業是以人的想像力為核心的人力密集型產業。 因此, 擁有豐富想像力的人, 是內容產業發展的核心資源。

在大眾媒體時期, 由於媒體管道被壟斷, 並且以此建立起內容生產的准入制度, 使得內容生產的主體受到嚴格限制。 但是到了互聯網時期, 媒體管道壟斷被打破, 一批內容生產愛好者開始進入內容生產領域。 在互聯網平臺向這些內容生產愛好者共用流量資源和市場收益之後, 部分內容生產愛好者開始成為互聯網上的第一批內容創業者。

正是這批內容生產愛好者的出現, 使得互聯網上的內容逐漸走向海量化,

稀釋了專業內容生產者所產內容的價值, 也逐漸擠壓了大眾媒體的生存空間。 在固定互聯網時期, 由於使用場景和使用時間的限制, 互聯網對於傳統媒體的衝擊並未全面爆發, 依然給傳統媒體留下了一定的生存空間。 但是到了移動互聯網時期, 移動互聯網可以深入到各個生活場景, 對傳統媒體開始形成全面衝擊。 一些大眾媒體從業人員在意識到互聯網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之後, 開始從大眾媒體離職, 大部分離職人員選擇繼續在內容產業領域進行創業。 大眾媒體的離職潮, 為內容創業帶來了大量的專業人士。

除了內容生產愛好者和大眾媒體的離職人員以外, 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正在加入內容創業的隊伍。

在內容產業從讀文時代進入讀圖時代以後, 尤其是直播、短視頻等視頻平臺的出現, 更進一步降低了對內容生產專業技能的要求, 內容生產門檻更是被降到極低水準, 哪怕是沒受過教育也可以進行內容生產。 此外, 由於社會生產的工業化和智慧化水準不斷提高, 人類的體力勞動和標準化的智力勞動正在被機器所取代, 逐漸把人類從生產中解放出來, 人類將有更多時間從事內容生產與消費, 這都為內容產業的爆發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基礎。

2.媒介基礎:個性化長尾需求滿足需要海量內容, 為內容創業者帶來了藍海市場。

互聯網技術的產生, 首先解決了大眾媒體時期媒體空間資源的稀缺性問題,

媒體空間資源不再是一種稀缺性資源, 這使得所有內容都可以在互聯網上被提供。 其次, 互聯網突破了大眾媒體時期的時間限制, 優質內容可以持續產生價值。 在大眾媒體時期, 所有媒體都是一種歷時性媒體, 而互聯網則是一種共時性媒體, 所有內容都可以被永久地存儲在伺服器上, 這使得優質的內容可以產生持久的生命力。

互聯網打破了大眾媒體時期的時空限制, 使得內容可以無限制進行供給。 從無限供給到滿足個性化需求, 還存在一個關鍵性問題需要解決, 這就是如何實現內容分發的個性化問題。 這個問題直到“今日頭條”、“一點資訊”、“UC頭條”、“天天快報”等為代表的個性化智慧推薦引擎的出現才得以較好地解決。

這些個性化智慧推薦引擎的出現, 不僅解決了內容無限供給所帶來的“堰塞湖”問題, 滿足了用戶的個性化消費;而且也解決了內容生產者的商業變現問題, 可以使內容生產者更專注於優質內容生產。 當互聯網對使用者的資訊需求的滿足由大眾化層次下沉到小眾化、個性化、個人化層次, 這意味著需要海量的內容生產供給, 也就創造了內容生產的藍海市場, 這為內容創業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3.工具基礎:生產方式的平臺化和智慧化, 推動內容生產由集中化走向民主化。

在互聯網產生之前, 各個產業的產業鏈被隱藏在複雜的現實社會之中, 這些隱蔽的產業鏈不僅難以被認知, 更是難以進行協調和控制。 為了減少產業鏈失控帶來的風險,部分企業通過資本化和集團化的方式進行全產業鏈管理,使得生產走向封閉化、集中化和壟斷化。而這種全產業鏈的運作模式,並不適合所有產業,因為它會降低整個產業的活力。

互聯網的產生,通過產業鏈平臺化的方式,提升了整條產業鏈的視覺化程度,降低了各個環節參與者的參與難度和風險,推動了生產的開放化、民主化和協同化,從而提升整個產業的包容性和創新活力。對於內容產業而言,以“拍片網”為代表的平臺化網站,正在把內容生產的全部環節打通,使得內容生產的各個環節變得視覺化。通過這種視覺化的全產業鏈平臺,內容生產者可以提升對整個產業鏈的控制能力,從而降低產業鏈失控帶來的風險。

互聯網除了實現全產業鏈的平臺化之外,還實現了部分生產環節的標準化、模組化和智慧化,出現了美圖秀秀等各種輔助性內容生產工具。這些工具的不斷湧現,不僅降低了內容生產者的創作難度,而且降低了內容的生產成本,縮短了生產週期,提高了內容的生產效率。

4.商業模式基礎:商業模式的多元化,拓展了內容創業者的市場生存空間。

商業模式是企業市場化生存的基礎。在市場經濟框架下,每一種商業模式。都有著一定的市場規模,也就決定了該產業所有企業發展的邊界。如果想突破市場規模的天花板,則必須進行商業模式的再造。在互聯網產生之後,對商業模式的探索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是互聯網企業沿用了大眾媒體的商業模式。這些企業利用其技術優勢在現有市場的基礎上進行結構調整,從而搶佔原有大眾媒體市場的市場份額,分得第一杯羹。這種結構性調整,並不會創造增量市場,只是存量市場的結構優化而已。隨著用戶不斷向互聯網轉移,互聯網企業對存量市場的蠶食愈演愈烈,逐漸擠壓了大眾媒體的市場生存空間,導致部分市場化的大眾媒體開始倒閉。

其次是在現有商業模式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的技術特徵開拓長尾增量市場。互聯網的產生釋放了企業和用戶的長尾需求,不僅降低了企業的廣告投放門檻,使得大量中小企業的廣告需求被釋放出來;而且滿足了使用者對於內容的長尾需求。互聯網帶來的長尾市場是一個增量市場,擴大了內容產業的市場規模。

最後是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推動內容產業的商業模式走向多元化。互聯網的產生,推動內容產業的商業模式走向多元化,出現了單邊主義、雙邊主義、多邊主義等多種商業模式,特別是多邊主義商業模式的引入,不僅使內容具有了更豐富的社會意義,而且更進一步擴大了內容產業市場空間。

內容創業,肇始於固定互聯網時期,爆發於移動互聯網時期。如果說在這兩個時期,內容產業更多是以獨立產業出現的話,那麼到了AR/MR/VR互聯網時期,內容產業應用範圍更廣,一切互聯網產品都將以內容的形式存在,這將給內容產業帶來更大的想像空間。

雖然說互聯網的產生讓內容創業逐漸步入黃金時代,但是內容創業依然面臨著許多風險因素制約,尤其是制度性因素的制約。內容產業目前的管理體制是基於大眾媒體的技術與產業特性形成的,而這套管理體制建立的前提是大眾媒體的公共性、單向性和可控性。與大眾媒體相比,互聯網的個人化、協同性和海量化等特徵,讓原有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與管理工具等變得非常難以適應。因此,在舊有的管理體制改變之前,內容創業面臨著潛在制度性風險,這是內容創業最大的風險所在。

(本文獲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大通新媒體研究院博士後基金資助)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為了減少產業鏈失控帶來的風險,部分企業通過資本化和集團化的方式進行全產業鏈管理,使得生產走向封閉化、集中化和壟斷化。而這種全產業鏈的運作模式,並不適合所有產業,因為它會降低整個產業的活力。

互聯網的產生,通過產業鏈平臺化的方式,提升了整條產業鏈的視覺化程度,降低了各個環節參與者的參與難度和風險,推動了生產的開放化、民主化和協同化,從而提升整個產業的包容性和創新活力。對於內容產業而言,以“拍片網”為代表的平臺化網站,正在把內容生產的全部環節打通,使得內容生產的各個環節變得視覺化。通過這種視覺化的全產業鏈平臺,內容生產者可以提升對整個產業鏈的控制能力,從而降低產業鏈失控帶來的風險。

互聯網除了實現全產業鏈的平臺化之外,還實現了部分生產環節的標準化、模組化和智慧化,出現了美圖秀秀等各種輔助性內容生產工具。這些工具的不斷湧現,不僅降低了內容生產者的創作難度,而且降低了內容的生產成本,縮短了生產週期,提高了內容的生產效率。

4.商業模式基礎:商業模式的多元化,拓展了內容創業者的市場生存空間。

商業模式是企業市場化生存的基礎。在市場經濟框架下,每一種商業模式。都有著一定的市場規模,也就決定了該產業所有企業發展的邊界。如果想突破市場規模的天花板,則必須進行商業模式的再造。在互聯網產生之後,對商業模式的探索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是互聯網企業沿用了大眾媒體的商業模式。這些企業利用其技術優勢在現有市場的基礎上進行結構調整,從而搶佔原有大眾媒體市場的市場份額,分得第一杯羹。這種結構性調整,並不會創造增量市場,只是存量市場的結構優化而已。隨著用戶不斷向互聯網轉移,互聯網企業對存量市場的蠶食愈演愈烈,逐漸擠壓了大眾媒體的市場生存空間,導致部分市場化的大眾媒體開始倒閉。

其次是在現有商業模式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的技術特徵開拓長尾增量市場。互聯網的產生釋放了企業和用戶的長尾需求,不僅降低了企業的廣告投放門檻,使得大量中小企業的廣告需求被釋放出來;而且滿足了使用者對於內容的長尾需求。互聯網帶來的長尾市場是一個增量市場,擴大了內容產業的市場規模。

最後是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推動內容產業的商業模式走向多元化。互聯網的產生,推動內容產業的商業模式走向多元化,出現了單邊主義、雙邊主義、多邊主義等多種商業模式,特別是多邊主義商業模式的引入,不僅使內容具有了更豐富的社會意義,而且更進一步擴大了內容產業市場空間。

內容創業,肇始於固定互聯網時期,爆發於移動互聯網時期。如果說在這兩個時期,內容產業更多是以獨立產業出現的話,那麼到了AR/MR/VR互聯網時期,內容產業應用範圍更廣,一切互聯網產品都將以內容的形式存在,這將給內容產業帶來更大的想像空間。

雖然說互聯網的產生讓內容創業逐漸步入黃金時代,但是內容創業依然面臨著許多風險因素制約,尤其是制度性因素的制約。內容產業目前的管理體制是基於大眾媒體的技術與產業特性形成的,而這套管理體制建立的前提是大眾媒體的公共性、單向性和可控性。與大眾媒體相比,互聯網的個人化、協同性和海量化等特徵,讓原有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與管理工具等變得非常難以適應。因此,在舊有的管理體制改變之前,內容創業面臨著潛在制度性風險,這是內容創業最大的風險所在。

(本文獲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大通新媒體研究院博士後基金資助)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