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真正的新中產,會這樣對待“拼爹”的問題

在12月30日的吳曉波年終秀上, 我們將發佈《2017新中產白皮書》, 由場景實驗室創始人、造物學出品人吳聲老師為大家詳細解讀新中產的愛與怕, 以及這個時代給新中產的機會與約束。

文/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前些天, 小巴派了幾個分身到京滬深三地, 花了一天時間, 訪談了數十位新中產人士。

按照計畫, 我們有一份準備好的提綱, 為每一個獨立接受採訪的人45分鐘, 不過聊起來, 受訪人的話匣子一開, 往往就有擋不住的趨勢, 2/3左右的訪談超過了1個小時, 最長的一位足足談了105分鐘, 超過預計的一倍還多。

大家興致最濃的議題, 包括消費、買房、家庭、父母、子女教育、階層流動性等。 小巴回來琢磨了一下, 這幾個問題, 除了消費之外, 在廣義上用一個詞就可以概括——“拼爹”。

在過去幾年裡, 你一定在某個地方看到過“拼爹”這個詞, 而且大概率會把它當做一個偏負面的詞彙。

在我們所熟知的“拼爹”和“坑爹”同時出現的案例中, “家底”“權力”是關鍵字。

而在我們的訪談中, 新中產的“拼爹”則有了另外一種方式。

訪談前, 小巴曾經線上上向新中產發過一份問卷, 其中有兩個相關的問題。

Q1:“你認為現在社會階層的流動正在固化嗎?”

選擇不同意或者不太同意的, 是13.6%

選擇同意或者基本同意的, 是62%

Q2: “你覺得自己向上突破階層是可能的嗎?”

同意或者基本同意的, 是52.2%

而不同意或者不太同意的, 則是25.4%

由於經濟狂飆突進的終結和高企的房價, 中產群體顯然意識到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正在弱化, 但另一方面他們又相信自己的家庭能夠實現向上的突破。 他們絕大部分都是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同時也是最願意為教育付費的群體。

不斷地學習, 是競爭力的終極來源, 依靠於此, 他們認為自己在財富和社會地位上可以更進一步。

這種情況, 最直觀的反映就是新中產對於下一代教育的重視。 小巴訪談的每一個有孩子的家庭, 在支出上, 無一例外, 子女都是大項,

許多家庭孩子支出獨佔1/3以上, 其中大部分都花在了教育上。

怎麼花錢的?典型的是這樣的:

在吃穿用度上, 我們家孩子花錢其實不多, 大消費是孩子教育上的投資。 最大頭的就是上個(補習)班, 就得上萬了;還有小孩買的樂高(積木), 大幾千就出去了;再比如給小孩做一個什麼測評, 一套A4紙, 又是大幾千塊錢花出去了。

而問到為什麼要對孩子投入這麼大的時候, 小巴聽到的答案並不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直白的解釋, 而更接近于一種心理補償機制:

偶爾會感到一些身邊其他家長群裡有攀比啊、競爭啊什麼的壓力, 小孩子自己也在比較的, 有的時候也有一些被迫的子女消費。 但主要還是覺得, 孩子小時候基礎學得扎實一點, 以後長大了選擇權多一點, 想做什麼都可以。 像我們這一輩人吧, 感覺從小到大懵懵懂懂過來了, 在學習、職業上也沒得到太多指導, 很多事情後來發現走了很多彎路, 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少一點這樣的情況。 小孩子在學, 我自己也在保持學習, 以後還可以有一些東西教給他。

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中產階級焦慮一大源頭不在於自己,而在於下一代,原因就在於知識、能力等軟實力不可繼承。

中國人對於拼爹這回事情,提出過很精闢的總結:“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翻譯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正確的三觀重要性第一,知行合一的能力第二,具有稀缺性的知識第三,財富和權力陪添末位。如果不能有效地轉化成前三種要素,那麼一個家族的富貴則很有可能三世而斬,“富不過三代”的說法大概就是這樣來的。

不過,知識和能力雖然不能直接繼承,但它們還是可以培養的。

前段時間中國平安發佈了一份《國民焦慮報告》,裡面的資料顯示,學歷的高低對於焦慮感有很大的影響。

在男性中,學歷越高,焦慮感越低,男博士焦慮值最低;在女性中也差不多,唯一的區別在於女碩士最低,女博士要比女碩士高上那麼一點。除了女博士大概有“恨嫁”這個特別因素之外,學歷的高低基本上決定了焦慮感的高低。

一個人學歷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由學習方法和能力決定的。最會學習的人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比其他人在焦慮感上要低一些。

這些80後新中產家長們嘴上說“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少一點這樣的情況”,心裡大概能夠回憶起50、60後父母向他們告誡過的“我們沒太多文化,你要好好學習,以後別和我一樣”。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家長們對於子女教育的狂熱和焦慮感,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投影到下一代身上的一種超越自我的補償心理。

生於1897,見證了整個美國中產階層崛起的文豪威廉姆斯·福克納,面對那個與今日中國同樣喧嘩與騷動的新中產時代,是這樣感歎和告誡世人的:“別自尋煩惱地想要比你同時代的人或是先輩們出色了,有本事,就試著比你自己更出色吧。”

今天聽起來,也十分應景。

點擊下方【瞭解更多】按鈕,即可開始高效學習。

以後還可以有一些東西教給他。

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中產階級焦慮一大源頭不在於自己,而在於下一代,原因就在於知識、能力等軟實力不可繼承。

中國人對於拼爹這回事情,提出過很精闢的總結:“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翻譯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正確的三觀重要性第一,知行合一的能力第二,具有稀缺性的知識第三,財富和權力陪添末位。如果不能有效地轉化成前三種要素,那麼一個家族的富貴則很有可能三世而斬,“富不過三代”的說法大概就是這樣來的。

不過,知識和能力雖然不能直接繼承,但它們還是可以培養的。

前段時間中國平安發佈了一份《國民焦慮報告》,裡面的資料顯示,學歷的高低對於焦慮感有很大的影響。

在男性中,學歷越高,焦慮感越低,男博士焦慮值最低;在女性中也差不多,唯一的區別在於女碩士最低,女博士要比女碩士高上那麼一點。除了女博士大概有“恨嫁”這個特別因素之外,學歷的高低基本上決定了焦慮感的高低。

一個人學歷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由學習方法和能力決定的。最會學習的人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比其他人在焦慮感上要低一些。

這些80後新中產家長們嘴上說“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少一點這樣的情況”,心裡大概能夠回憶起50、60後父母向他們告誡過的“我們沒太多文化,你要好好學習,以後別和我一樣”。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家長們對於子女教育的狂熱和焦慮感,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投影到下一代身上的一種超越自我的補償心理。

生於1897,見證了整個美國中產階層崛起的文豪威廉姆斯·福克納,面對那個與今日中國同樣喧嘩與騷動的新中產時代,是這樣感歎和告誡世人的:“別自尋煩惱地想要比你同時代的人或是先輩們出色了,有本事,就試著比你自己更出色吧。”

今天聽起來,也十分應景。

點擊下方【瞭解更多】按鈕,即可開始高效學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