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

肥鄉區隸屬於河北省邯鄲市, 東與廣平縣交界, 南與成安縣相連, 西與邯山區接壤, 北與永年區、叢台區、曲周縣毗鄰。 介於東經114°37′—115°01′、北緯36°29′—36°40′之間, 總面積503平方千米。

肥鄉古稱肥邑, 區名源自戰國時期趙國的相國肥義, 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 初置肥鄉。 截至2016年, 肥鄉區下轄4個鎮, 5個鄉, 戶籍總人口41.0276萬人。 實現地方生產總值95.3328億元,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30.3135億元, 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38.0178億元, 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27.0015億元。 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6020元。 三次產業結構為31.8:39.9:28.3。

肥鄉區境內擁有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墓景區和竇默墓、聖井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稱

肥鄉區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河北省邯鄲市

下轄地區

4個鎮, 5個鄉

政府駐地

肥鄉鎮廣安東路1號

電話區號

0310

郵政區碼

057550

地理位置

河北省南部

面 積

503平方千米

人 口

41.0276萬人(2016年戶籍總人口)

方 言

晉語-邯新片-磁漳小片-肥鄉話

氣候條件

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竇默墓碑、平原君趙勝墓

火車站

肥鄉站

車牌代碼

冀D

歷史沿革

今肥鄉區域, 春秋時先屬衛, 後屬晉, 戰國歸趙, 秦屬邯鄲郡。 戰國趙惠文王時, 為嘉許以身殉國的相國肥義, 將肥鄉區所屬地域追賜于他, 史稱肥邑。

西漢於區域內東北部置列入縣, 屬廣平國。 征和二年(前91年), 在西南部設即裴侯國。 地節三年(前67年), 在西北部設邯溝侯國;二侯國均屬魏郡。

新莽時, 改列人縣列治縣, 更即裴為即是。

東漢廢即是、邯溝兩侯國, 列治縣複名列人縣;建武十三年(37年)改屬钜鹿郡;建安十七年(212年), 再屬魏郡。

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 析列人、邯溝縣地始置肥鄉縣。 與列人縣同屬廣平郡。

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 斥漳縣並入列人縣;太和二十年(496年), 列人縣又分出斥漳縣。

東魏天平元年(534年), 肥鄉縣併入臨漳縣, 屬魏郡。

北齊時, 列人縣廢。

隋開皇十年(590年), 肥鄉築土城城牆。

隋大業三年(607年), 肥鄉、清漳兩縣屬武安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 肥鄉縣改屬紫州。

五代肥鄉縣屬洺州。

宋, 肥縣屬河北西路洺州。

金, 肥縣屬河北西路洺州。 天會七年(963年), 肥鄉縣領新安鎮。

元, 肥縣屬中書省廣平路。

明, 肥縣屬京師廣平府;弘治十四年(1501年),

縣城遭遇洪災淹沒。 洪水退後, 在城外修築了堤防。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城牆建角樓, 城內開挖四十條排水溝, 解決縣城排水的問題。 崇禎十二年(1639年), 城牆進行了大規模改建, 全部用特製的城磚砌壘, 周圍五裡共一百一十八步。

清, 肥縣屬直隸省廣平府。 順治十八年(1661年), 肥鄉建造了甕城, 有四門, 東門曰玉川、南門稱陽和、北門為永安、西門謂長樂。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 肥鄉縣屬直隸省冀南道。

民國三年(1914年), 改屬大名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 屬河北省。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五月, 肥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屬冀南抗日軍政委員會, 後屬冀南行政主任公署。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 屬河北省第十六督察區。 同年10月18日(農曆九月十五日), 日本侵略軍侵佔縣城,

建偽政權。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5月31日, 肥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屬冀南抗日軍政委員會, 後屬冀南行政主任公署。 8月, 屬冀南第二專員公署;不久, 屬冀南第三專員公署。

民國三十七年(1938年)五月, 屬華北人民政府冀南第三專員公署。

民國三十八年(1939年)八月, 屬河北省人民政府邯鄲地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15日, 肥鄉縣城解放。

1958年10月, 肥鄉縣併入曲周縣, 部分地區併入永年縣。

1960年5月, 曲周屬邯鄲市。

1961年6月, 肥鄉縣從曲周縣分出, 恢復肥鄉縣建制。

1970年, 屬邯鄲地區。

1993年, 屬邯鄲市至今。

2013年, 撤銷辛安鎮鄉, 設立辛安鎮鎮(冀民函[2013]176號)。 調整後, 轄3個鎮、6個鄉:肥鄉鎮、天臺山鎮、辛安鎮鎮、大西韓鄉、毛演堡鄉、元固鄉、屯莊營鄉、東漳堡鄉、舊店鄉。

2015年, 撤銷大西韓鄉,

設立大寺上鎮(冀民函[2015]176號)。

2016年9月30日下午, 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於同意河北省調整邯鄲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 同意撤銷肥鄉縣, 設立邯鄲市肥鄉區, 以原肥鄉縣的行政區域為肥鄉區的行政區域。

風景旅遊

竇默墓碑

竇默墓碑

竇默墓碑位於肥鄉區城西村, 立於元至元二十五年,篆額“昭文館大學士正議大夫竇公神道碑”,青石質,龍首,通高4.7、寬1.1、厚0.33米。碑首為四龍蛟蟠,龍首與碑身連為一體,碑文陽面和陰面共1695個字,刻36行,每行30—60個字左右不等。

平原君趙勝墓

平原君趙勝墓位於肥鄉縣元固鄉西屯莊,現存封土高2.5米,占地面積16平方米。趙勝,戰國時期趙惠文王之弟,是趙惠文王及孝成王的相國,號平原君,他與齊國孟嘗君、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合稱戰國“四君子”,卒于趙孝成五十三年,葬肥義之鄉。

井堂寺

井堂寺

井堂寺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東部肥鄉區城北一千米處,南鄰309國道,東鄰城區至青蘭高速公路連接線,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寺內聖井為河北省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立於元至元二十五年,篆額“昭文館大學士正議大夫竇公神道碑”,青石質,龍首,通高4.7、寬1.1、厚0.33米。碑首為四龍蛟蟠,龍首與碑身連為一體,碑文陽面和陰面共1695個字,刻36行,每行30—60個字左右不等。

平原君趙勝墓

平原君趙勝墓位於肥鄉縣元固鄉西屯莊,現存封土高2.5米,占地面積16平方米。趙勝,戰國時期趙惠文王之弟,是趙惠文王及孝成王的相國,號平原君,他與齊國孟嘗君、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合稱戰國“四君子”,卒于趙孝成五十三年,葬肥義之鄉。

井堂寺

井堂寺

井堂寺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東部肥鄉區城北一千米處,南鄰309國道,東鄰城區至青蘭高速公路連接線,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寺內聖井為河北省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