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醫思維原創 辛不過錢,炙甘草也不能過錢?

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提到:“宋時陳承謂細辛單用末, 不可過一錢, 多則氣閉不通而死。 ”

張錫純說:“細辛有服不過錢之說, 後世醫者,

恒多非之, 不知其說原不可廢。 凡味辛兼能麻口之藥, 若花椒、天雄、生半夏大抵皆有此弊, 不但細辛也。 ”

這就是著名的“辛不過錢”之說的由來, 有臨床專家指出, 炙甘草的用量亦不可過錢, 有何依據呢?

過量使用炙甘草會導致下肢水腫?

過量使用炙甘草會導致下肢水腫?那炙甘草湯呢?《傷寒論》中的炙甘草湯,

需炙甘草4兩, 《血證論》評價此方為補血之大劑。 薑、棗、參、草中焦取汁, 桂枝入心化氣, 變化而赤;合觀此方, 生血之源, 導血之流, 真補血之第一方, 未可輕議加減也。

炙甘草導致水腫有何依據?

《本草衍義補遺》提供了一則線索——甘草味甘……下焦藥少用, 恐大緩不能直達。 即甘草緩和的特性導致其難以將藥效發揮至下焦, 如果病在下焦而重用甘草, 則不能直達病所。

每見脹滿, 便禁甘草?

這個觀點是否正確

《本草通玄》對上述觀點進行了更詳細的解讀:甘草, 甘平之品, 獨入脾胃, 李時珍曰能通入十二經者, 非也。

《別錄》雲:

下氣治滿, 甄權雲, 除腹脹滿, 蓋脾得補則善於健運也。 若脾土太過者,

誤服則轉加脹滿, 故曰脾病人毋多食甘, 甘能滿中, 此為土實者言也。 世俗不辨虛實, 每見脹滿, 便禁甘草, 何不思之甚耶?

這一段論述很有意思, 首先否定了大專家李時珍老先生的意見, 之後從病機分析, 當且僅當脾虛所致的腹脹, 重用甘草補益方能生效, 而脾虛脹滿的患者, 又怎樣的特徵呢?

《王旭高臨證醫案·卷之二·臌脹水腫門》描述為:面浮足腫, 小便不利。 脈形細數, 元氣大虧。 這種情況下用炙甘草補益有效, 而相反的, 土實所致的腹部脹滿, 用炙甘草卻會取得加重病情的惡果。

《傷寒貫珠集·卷七·少陰篇·少陰諸法》有分析:腹脹不大便, 土實之征也。 土實則水幹。 故非急下不可。 夫陽明居中……然太陰傳陽明。 髒邪還腑。 為欲愈也。 厥陰傳陽明者。

木邪歸土。 不能複木也。 惟少陰則腎邪入胃。 而胃實複將消腎。 故雖並用下法。 而少陰之法。 視太陰厥陰為加峻矣。

高元鼎所說的“實滿忌甘草固矣, 若中虛五陽不布, 以致氣逆不下, 滯而為滿, 服甘草七劑即通。 ”正是上文分析的高度總結。

此外, 從藥性的角度可以更清晰地解釋這一問題。

《本草正義》認為:若病勢已亟, 利在猛進直追;如承氣急下之劑, 則又不可加入甘草, 以縛賁育之手足, 而驅之戰陣, 庶乎所向克捷, 無投不利也。 又曰, 中滿者忌甘, 嘔家忌甘, 酒家亦忌甘, 此諸證之不宜甘草, 夫人而知之矣;然外感未清, 以及濕熱痰飲諸證, 皆不能進甘膩, 誤得甘草, 便成滿悶, 甚且入咽即嘔, 惟其濁膩太甚故耳。

國老之用量, 必有講究

益氣、補中、瀉火、解毒諸劑, 皆倚甘草為君, 必須重用, 方能建效, 此古法也。 奈何時師每用甘草不過二三分而止, 不知始自何人, 相習成風, 牢不可破, 附記於此, 以正其失。

《湯液本草》卻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懸念……中不滿而用甘為之補, 中滿者用甘為之泄, 此升降浮沉也。 《經》雲,以甘補之,以甘瀉之,以甘緩之。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於此可見調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橫行而散,酸束而收斂,鹹止而軟堅,甘上行而發。如何《本草》言下氣?蓋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內可外,有和有緩,有補有泄,居中之道盡矣。

【三好中醫師承,盡在金華佗】想要跟三甲醫院名醫學中醫,請搜索添加課程顧問微信號【jinhuatuoc】

【一鍵找到好中醫】想要諮詢更多中醫藥養生知識,請搜索添加客服微信號【jinhuatuokf】

版權聲明:本文章為金華佗中醫原創文章,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經》雲,以甘補之,以甘瀉之,以甘緩之。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於此可見調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橫行而散,酸束而收斂,鹹止而軟堅,甘上行而發。如何《本草》言下氣?蓋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內可外,有和有緩,有補有泄,居中之道盡矣。

【三好中醫師承,盡在金華佗】想要跟三甲醫院名醫學中醫,請搜索添加課程顧問微信號【jinhuatuoc】

【一鍵找到好中醫】想要諮詢更多中醫藥養生知識,請搜索添加客服微信號【jinhuatuokf】

版權聲明:本文章為金華佗中醫原創文章,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