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神共奮讀紅樓:職場衝突是因為沒有找到“利益最大公約數”

人神共奮讀紅樓系列之27:化解職場矛盾就兩件事:一件是找到共同的利益, 一件是發現共同的敵人

1/6、有點突兀的“釵黛和解”

假如你是部門經理, 你有兩位歷來相互看不順眼的下屬, 正在你擔心之際, 這兩人忽然好的跟一個人似的, 你欣喜之餘不免會有點擔心, 這會是暴風雨前的平靜嗎?

這種感覺, 在《紅樓夢》第四十二回“釵黛和解”之後, 寶玉有過, 見她倆姐姐妹妹得親熱, “只是暗暗的納罕”。

其實, 我們讀者也有:“難道全書的兩大冤家對頭, 才書的一半就這麼和好了?”

2/6、性格衝突和利益衝突

職場上的衝突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性格衝突, 我看不慣你, 你看不爽我, 相互嫌棄。

這類衝突都很明顯, 往往是“草在結它的種子, 風在搖它的葉子, 他們光站著, 不說話, 周圍的人就感到氣溫在急劇下降。 ”

第二種是利益衝突。

這類衝突就沒那麼容易看出來了。 兩人可以一邊互捅刀子,

一邊好得跟一個人似的。 我這麼描寫有點極端了, 通常沒這麼“戲精”, 通常是兩人迎面而過, 相互微笑著打個招呼, 擦肩而過後, 作出下圖的表情。

這二種關係, 正是《紅樓夢》的釵黛關係在和解之前, 經歷的兩個階段。

3/6、我就喜歡你看我不爽, 又滅不掉我的樣子

第一階段從第八回“寶玉探病”到第二十二回“寶釵選秀失敗”。

寶釵是進京選秀來了, 住在賈府, 有一天生病了, 寶玉去看她, 偏偏黛玉此時也去探病, 結果, 寶釵就莫名其妙地被潑了一臉醋。

說這一段是“爭風吃醋”, 其實言過了, 都是十二、三歲的孩子, 對彼此的感覺都不穩定。

所以這一階段, 利益上的衝突不大, 主要是性格衝突。

作為文學, 曹公讓我們看到了兩類性格截然相反的少女, 體會到“參差多態, 乃是幸福的本源”, 但身為當事人, 一個喜歡直來直去, 一個相信點到即止, 八字不合偏偏天天抬頭不見低頭見, 真是十足窩心。

不過, 性格不和的人多了去了, 為什麼釵黛關係演化為衝突呢?

其實黛玉欣賞都是和她一樣,

特立不群的人。 而寶釵說話做事太規矩, 對於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女來說, 實在是有點無聊, 這樣的人, 黛玉應該都不瞧上一眼。

但偏偏, 無聊的人又很優秀, 優秀到你不得不跟她正面較量。

兩樣, 黛玉容易被寶釵盯上。 寶釵的心機是有代價的, 很辛苦, 永遠是在迎合別人, 她難道沒有怨言嗎——憑什麼我活得這麼累, 你就可以這麼灑脫?

她們對彼此的感覺, 就像一句廣告:“我就喜歡你看我不爽, 又滅不掉我的樣子”。

4/6、“自我實現預言”讓人際關係漸漸惡化

《紅樓夢》第二十八回, 元春端午送大家禮物, 寶玉和寶釵一樣, 黛玉和其他小姐一樣, 這就把寶玉的婚姻問題挑明瞭, 也讓釵黛衝突進入利益之爭的新階段。

有意思的是, 在利益衝突不明顯的時候, 釵黛兩人明爭暗鬥, 一旦利益之爭明確了, 兩人反而沒什麼衝突了。

大家都不是小孩子了, 吵吵鬧鬧有什麼用?不如各想各招。

你看, 寶玉和黛玉兩人鬧得最歡的, 就在這段時間, 黛玉一是不放心, 不斷地試探寶玉的內心, 反復求一個“你放心”;另一點, 也是讓兩人的關係始終處於輿論焦點,把暗牌打成明牌,爭取“事實關係”。

寶釵呢,知道自己的性格不為寶玉所喜,但並不在意,她的重點是爭取周圍有決定權的人:元春打了明牌,王夫人是自己人,但賈母卻始終不表態,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所以……

分析到這,必須打住了,因為接下去就是“陰謀論”了。

“陰謀論”本質是一種迴圈認證,用A證明B,再用B證明A:因為寶釵有心機,所以她一定會收買人心,所以很多事都往她想要方向發展,這就證明她有心機。

如果按這個邏輯,寶釵也可以認為黛玉也是個“心機婊”,論證如下:因為黛玉有心機,所以她會盯著寶玉的一舉一動,所以寶玉一動看望寶釵,黛玉就發現了,也跟了去,這足夠以證明,黛玉也很有心機。

如果雙方都這麼想,就危險了。

在釵黛關係的變化中,寶釵一直是主動的一方,想要避免“黑化”,需要她主動化解兩人的矛盾。

大國之間想要不發生戰爭,有兩個底線,一是共同的敵人,比如中美當年找到了蘇聯這個共同的敵人,才能走到一起;另一個是潛在的危險,就是“核戰爭”的風險讓雙方都不敢輕舉妄動。

紅樓夢第三十一回,出來個道士要替寶玉做媒,又出來個金麒麟,傳出“金玉良緣”的第二個版本。

賈母始終避談寶玉的婚事,說明此事有變數,事實證明,日後來了個薛寶琴,就讓賈母動了念想。

“共同的敵人”,難怕是“潛在的共同敵人”,也是兩人不發生衝突的底限。

當然,這只是底線,想要化解矛盾,還需要有“人際關係的大智慧”。

5/6、尋找“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在釵黛和解之前,發生了兩件重要的事。

一件是寶玉被打,這就提醒了她們,一旦兩人爭奪的“標的物被損毀”,一切努力都將毫無意義。

有一次,寶玉捲進“黛釵湘”三人的情感旋渦,裡外不討好,最後陷入《南華經》的“無可雲證,是立足境”一句中,不能自撥。第二天,“黛釵湘”三人一看不好,又聯手解勸這位“癡人”,“四人仍複如舊”。

這就是“人際關係的大智慧”,不但要看到兩人的利益衝突,也要看到共同的利益,尋找“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釵黛和解之前另一件重要的事是“海棠詩社”。

在“海棠詩社”情節中,黛釵競爭被擺到了明面上,兩人輪流奪魁,我們發現,競爭並沒有惡化關係,反而增進了彼此理解。

在詩社中,寶釵不需要“藏拙”,黛玉也展示了她“幽默大度”的一面。

共同的利益讓她們找到了“利益最大公約數”,而“規則之下的接觸”化解了兩人性格上的矛盾。

經過了這一系列事件的鋪墊,第四十二回“釵黛和解”才非常真實。

“寶、黛、釵”的愛情悲劇只是家族悲劇大幕下的一個小縮影,只有收攏這條愛情線,曹公才能把筆觸深向更深層次。

6/6、你找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

性格衝突是因為我們太年輕,太偏執,而無法欣賞不同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利益衝突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共同的利益點和大家都認同的遊戲規則。

而“釵黛和解”的意義在於明確了兩人關係的“邊界”:

你不“藏奸”,我就把你當“好人”;

我們是競爭者,但我們仍然可以彼此欣賞;

我們的性格與價值觀截然相反,既便如此我們也不能相互傷害。

在人際關係上,你找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陰謀論只能讓你找到一個老奸巨滑的對手,只有找到“共同利益”和“共同敵人”,才不至於讓你在競爭中迷失方向。

(“讀紅樓,看職場”系列第27篇)

本文首發於職場學習類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系列的精選文章

為什麼我們會把生活的不如意,歸咎於他人?

“我想發火,硬忍下去了”“這有用嗎?”

一個有修養的人,如何對待一個賤人的求助?

也是讓兩人的關係始終處於輿論焦點,把暗牌打成明牌,爭取“事實關係”。

寶釵呢,知道自己的性格不為寶玉所喜,但並不在意,她的重點是爭取周圍有決定權的人:元春打了明牌,王夫人是自己人,但賈母卻始終不表態,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所以……

分析到這,必須打住了,因為接下去就是“陰謀論”了。

“陰謀論”本質是一種迴圈認證,用A證明B,再用B證明A:因為寶釵有心機,所以她一定會收買人心,所以很多事都往她想要方向發展,這就證明她有心機。

如果按這個邏輯,寶釵也可以認為黛玉也是個“心機婊”,論證如下:因為黛玉有心機,所以她會盯著寶玉的一舉一動,所以寶玉一動看望寶釵,黛玉就發現了,也跟了去,這足夠以證明,黛玉也很有心機。

如果雙方都這麼想,就危險了。

在釵黛關係的變化中,寶釵一直是主動的一方,想要避免“黑化”,需要她主動化解兩人的矛盾。

大國之間想要不發生戰爭,有兩個底線,一是共同的敵人,比如中美當年找到了蘇聯這個共同的敵人,才能走到一起;另一個是潛在的危險,就是“核戰爭”的風險讓雙方都不敢輕舉妄動。

紅樓夢第三十一回,出來個道士要替寶玉做媒,又出來個金麒麟,傳出“金玉良緣”的第二個版本。

賈母始終避談寶玉的婚事,說明此事有變數,事實證明,日後來了個薛寶琴,就讓賈母動了念想。

“共同的敵人”,難怕是“潛在的共同敵人”,也是兩人不發生衝突的底限。

當然,這只是底線,想要化解矛盾,還需要有“人際關係的大智慧”。

5/6、尋找“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在釵黛和解之前,發生了兩件重要的事。

一件是寶玉被打,這就提醒了她們,一旦兩人爭奪的“標的物被損毀”,一切努力都將毫無意義。

有一次,寶玉捲進“黛釵湘”三人的情感旋渦,裡外不討好,最後陷入《南華經》的“無可雲證,是立足境”一句中,不能自撥。第二天,“黛釵湘”三人一看不好,又聯手解勸這位“癡人”,“四人仍複如舊”。

這就是“人際關係的大智慧”,不但要看到兩人的利益衝突,也要看到共同的利益,尋找“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釵黛和解之前另一件重要的事是“海棠詩社”。

在“海棠詩社”情節中,黛釵競爭被擺到了明面上,兩人輪流奪魁,我們發現,競爭並沒有惡化關係,反而增進了彼此理解。

在詩社中,寶釵不需要“藏拙”,黛玉也展示了她“幽默大度”的一面。

共同的利益讓她們找到了“利益最大公約數”,而“規則之下的接觸”化解了兩人性格上的矛盾。

經過了這一系列事件的鋪墊,第四十二回“釵黛和解”才非常真實。

“寶、黛、釵”的愛情悲劇只是家族悲劇大幕下的一個小縮影,只有收攏這條愛情線,曹公才能把筆觸深向更深層次。

6/6、你找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

性格衝突是因為我們太年輕,太偏執,而無法欣賞不同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利益衝突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共同的利益點和大家都認同的遊戲規則。

而“釵黛和解”的意義在於明確了兩人關係的“邊界”:

你不“藏奸”,我就把你當“好人”;

我們是競爭者,但我們仍然可以彼此欣賞;

我們的性格與價值觀截然相反,既便如此我們也不能相互傷害。

在人際關係上,你找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陰謀論只能讓你找到一個老奸巨滑的對手,只有找到“共同利益”和“共同敵人”,才不至於讓你在競爭中迷失方向。

(“讀紅樓,看職場”系列第27篇)

本文首發於職場學習類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系列的精選文章

為什麼我們會把生活的不如意,歸咎於他人?

“我想發火,硬忍下去了”“這有用嗎?”

一個有修養的人,如何對待一個賤人的求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