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京醫科普|高血壓指標再降!你是否攤上了?

汪芳心語

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 只有不開始。

月初的時候, 美國心臟協會(AHA)公佈了新版美國高血壓指南。 指南最大的變化在於重新確立了高血壓的判定範圍——將14年前“≥140/90mmHg”的指標下調為“≥130/80 mmHg”。

血壓指標的下調帶來的影響顯而易見。 按照此標準核算, 美國人群中高血壓的患病率由之前的32%升高至56%!激增了3000多萬高血壓患者, 導致全美醫療費用支出的增加。 難怪有朋友說:一石激起千層浪, 多了患者樂壞藥商!

眾所周知, 我國很多臨床指南共識都是參照歐美的標準來解析。 此次AHA公佈新版高血壓指南, 是否會對我國的高血壓防治帶來影響?如果我國採用這一指南又會如何呢?

我們先假定中國也施行該指標, 那麼依據2011-2012年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的資料進行分析, 新標準下我國高血壓患病率將由38%增加至55%, 特別是45-75歲年齡段居民中被診斷為高血壓的人數將比原來增加8300萬!

僅從字面理解, 新指標帶來的直觀後果就是“多了8300萬”新增高血壓患者!如果按照舊標準, 這8300萬人是否就高枕無憂呢?健康與患病之間是否完全由這一標準確定?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眾所周知, 人理想的血壓是≤120/80mmHg, 我國現行高血壓的標準是≥140/90mmHg, 二者之間的血壓被稱作“正常高值”, 其重要臨床意義在於提醒大家特別是高危患者引起足夠的重視。

因為, 雖然按照指南的高血壓定義標準來衡量這部分“正常高值”患者仍屬“健康”, 但是其心血管病風險已經顯著升高, 此時需要未雨綢繆進行必要的干預。 若等到患者的血壓≥140/90mmHg時才治療, 可能需要下更多的功夫且效果還不一定是最好。

我本人的行醫理念是指南把握大方向,

細節講究個體化治療。 誠然臨床指南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也要明確指南反映的是一個“平均數”。 醫學的複雜性和多變性, 要求臨床實踐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很多患者不僅僅是高血壓的問題, 同時合併了血脂、血糖甚至更多的情況, 此時一味照搬指南顯然不夠科學。

再回到美國AHA發佈的這則“顛覆性”修訂指南上看, 很多人將此解讀為“血壓到了130/80 mmHg就一定要吃降壓藥”, 其實這也是一種曲解!我一早就強調過, 高血壓的形成是循序漸進的, 治療上也要按部就班。 對於高血壓患者尤其是那些中低危患者來說, 治療首選是改善生活習慣, 比如限鹽、限酒、戒煙、多運動、多吃瓜果蔬菜、保證良好的睡眠等, 無效才考慮用藥。

美國新版指南也有明確建議:當患者存在冠心病或腦卒中等心血管疾病,

或10年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風險大於10%, 同時血壓≥130/80 mmHg, 要考慮使用降壓藥物。 也就是說, 如果沒有上述風險, 患者僅僅是血壓偏高(≥130/80 mmHg), 那麼是沒必要服藥的(即使血壓≥140/90 mmHg, 也是在改善生活方式無效後才考慮用藥)。

當然, 也有人說指南是美國的, 只是為美國大眾服務的。 我想說這只說對了一半。 此次AHA新版指南的修訂耗費了不少心血, 畢竟已經有14年沒有更新了。 新指南可以說是“集大成者”, 將其他國家的諸多臨床研究都納入其中, 自然也包括我國的一些重要資料(引用了9篇中國的meta分析)。

新指南除了確定了新的指標, 還著重強調了高血壓與相關疾病的緊密聯繫, 如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腎病和腦卒中等,

提示我們高血壓防治工作要重視“能夠引起高血壓的疾病”。 體現了防治與篩查“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綜合診療思路, 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

新指南的出爐掀起了不少水花, 不少人也在考量是否就此更改我國指南和相關共識。 在我看來, 現階段保持觀望似乎更好。 任何指標的更新都需要循證醫學證據, 而我們還缺少足夠的流行病學資料來支援, 因此還不足以形成白紙黑字的確切條例。

我國幅員遼闊, 經濟、衛生條件參差不齊, 老百姓對待高血壓的態度也是一言難盡, 因此整體上高血壓診斷標準仍然會維持在≥140/90 mmHg, 目的在於敦促那些高危患者群體早早進行降壓藥物治療;≤130/80 mmHg則會作為“血壓有效控制目標值”繼續使用, 以保證那些高危患者能夠儘早得到積極的治療,提高血壓控制的達成率。

當然,高血壓與心血管事件的利害關係毋庸贅言,所以有時候我也偏向讓大家的血壓降得稍微低一些。

融會貫通

關於新版高血壓指南,美國心臟學院主席Richard Chazal指出,“新標準強調了生活型態的改變是第一線的治療,在不必使用藥物的情況下,是有機會可以降低發病發險的。”報告的共同主筆之一Robert M. Carey則表示:“過去我們認為正常或所謂的前期高血壓不礙事,其實會讓患者面臨心臟病、死亡或殘障的風險。新標準確立後,這些風險因素保持不變,改變的是我們認清了風險的所在。”

或許我們能從中得到更多的啟發,畢竟依照指南的解析警醒國民改善生活方式是一回事,是否用藥治療是另外一回事。

北京醫院●出診時間

週一上午:特需門診

週三上午:專家門診

(如有特別需要,可微信預約)

以保證那些高危患者能夠儘早得到積極的治療,提高血壓控制的達成率。

當然,高血壓與心血管事件的利害關係毋庸贅言,所以有時候我也偏向讓大家的血壓降得稍微低一些。

融會貫通

關於新版高血壓指南,美國心臟學院主席Richard Chazal指出,“新標準強調了生活型態的改變是第一線的治療,在不必使用藥物的情況下,是有機會可以降低發病發險的。”報告的共同主筆之一Robert M. Carey則表示:“過去我們認為正常或所謂的前期高血壓不礙事,其實會讓患者面臨心臟病、死亡或殘障的風險。新標準確立後,這些風險因素保持不變,改變的是我們認清了風險的所在。”

或許我們能從中得到更多的啟發,畢竟依照指南的解析警醒國民改善生活方式是一回事,是否用藥治療是另外一回事。

北京醫院●出診時間

週一上午:特需門診

週三上午:專家門診

(如有特別需要,可微信預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