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西瓜、肉牛、大米都來了 瑞麗怎樣把緬甸農產品擺上我們的餐桌?

11月初, 是緬甸西瓜上市的季節。 在瑞麗畹町農產品倉儲物流電子資訊交易中心, 一大早一輛輛滿載緬甸西瓜的貨車就開始魚貫而入, 而來自國內的大貨車早已等候在此。 市場內, 充斥著貨車的轟鳴聲和搬運西瓜的緬甸籍勞工的吆喝聲。 在熱鬧的氛圍裡, 中緬西瓜貿易開始了。

隨後, 裝滿西瓜的貨車開往中國的各個城市, 進入消費者口中。 這些西瓜與普通的中國西瓜在外表上沒什麼區別, 但吃起來更加香甜。

事實上, 中緬跨境農業合作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 緬甸地勢低平, 熱帶、亞熱帶氣候的光照和雨水充足,

十分適合農作物生長, 因此中國企業很早就利用鄰國優勢, 進入緬甸境內種植瓜果農作物和進行肉牛養殖, 之後又銷往國內市場。

近年來, 來自緬甸的瓜果、糧食、肉牛等農產品通過瑞麗口岸, 擺上中國人的餐桌。 而在緬甸境內則有大片中國人投產的西瓜地、桑樹林、咖啡樹等經濟作物。 這樣的景象就是中緬農業跨境合作在中國西南邊陲小城瑞麗的真實寫照。

雲企緬甸種西瓜, 熱銷全中國

“緬甸西瓜每年11月上市, 與國內西瓜產季錯開, 因為緬甸土地租金便宜, 所以西瓜價格也很便宜。 ”剛在緬甸105碼貿易區競拍了幾車西瓜的山東水果商黃老闆說。

在與中國山水相連的緬甸, 因為土地成本優勢和氣候優勢, 在中國農業用地日益緊張的同時, 這個投資的處女地成了香餑餑, 吸引著國內的農業種植戶們。

瑞麗畹町長合商貿有限公司最初就是依靠到緬甸種植西瓜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一開始公司的初創者們就是看中緬甸的氣候優勢和土地優勢才到緬甸種植西瓜的。 西瓜每三年一種, 而國內土地資源緊張難以供應, 當時剛好緬甸有大片閒置土地, 於是便開始到緬甸租地種瓜。 ”長合商貿綜合發展部經理劉洪芳告訴記者, 目前該公司在緬甸的曼德勒和105碼自有的西瓜種植基地已達5萬多畝。

在緬甸105碼地區, 有80%的水果種植戶都是中國人。

幾年前, 緬甸還沒有一個成熟的水果交易市場, 西瓜成熟以後, 大部分都是通過朋友推銷介紹, 拉往全國各地售賣。 隨著到緬甸種植西瓜的量不斷增多, 西瓜的銷售成了一個難題。

“緬甸全國各地都在種植西瓜, 最遠的到緬甸南部, 但是基本上都是銷往中國市場。 西瓜的產量增多了, 銷售量也隨之增多, 我們就想不如自己做貿易更方便。 ”於是在2011年, 長合商貿誕生了。 除了種西瓜外, 該公司主要以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貨運代理、貨運資訊等業務為主。 在畹町農產品倉儲物流電子資訊交易中心, 公司的業務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劉洪芳介紹, 每年的10月份到次年5月份是緬甸西瓜進入的旺季,

而年前年後是西瓜交易最熱鬧的時候。 除了雲南的客商, 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來到這里拉貨, 其中以河南、北京、上海等地的客商最多。

說到西瓜的交易模式, 劉洪芳說, 公司在緬甸105碼建立了交易平臺, 客商們看貨交易, 在人多的時候, 1000多名客商在看臺上選西瓜,最終通過競投,在手機上按出價格給商家看,如果雙方無異議就達成協議。

“成交價包含從產地到畹町的運費。”劉洪芳說,西瓜到達畹町農產品倉儲物流電子資訊交易中心完成交貨,而且西瓜通過邊民互市的貿易形式進來,可以為企業節省17%的增值稅。

為進一步從源頭上控制安全風險,提升產品品質,發揮品牌作用,助推中緬跨境農業合作項目健康發展,瑞麗檢驗檢疫局積極鼓勵、引導、指導企業和認證機構全力推進進口緬甸西瓜認證工作。

瑞麗檢驗檢疫局對在境外種植的西瓜基地進行了GAP認證。劉洪芳介紹,截至目前,畹町長合商貿有限公司位於緬甸的6000多畝西瓜種植基地已通過GAP認證。此後通過GAP認證的緬甸西瓜帶著溯源標籤抵達畹町口岸,檢驗檢疫人員只需“掃一掃”就能知道西瓜的產地、種類等資訊,加快了通關時間。

隨著中緬跨境農業合作專案的深入推進,雲南瑞麗口岸已成為緬甸西瓜入境的最大陸路口岸,位於中緬邊境的雲南瑞麗口岸目前已建成占地400餘畝、年吞吐能力200萬噸的進口水果國檢監管區,以提升品質安全監管及通關便利水準,促進中緬跨境農業合作。

據統計,2016年1至6月,瑞麗口岸共進口緬甸西瓜40.6萬噸,貨值近10億元人民幣,進口量與去年同比增長20.1%。2017年,境外種植基地達30萬餘畝,預計產量可突破70萬噸。瑞麗畹町口岸進口緬甸西瓜已成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形成了產業聚集效應,帶動周邊物流運輸、倉儲裝卸、包裝印刷、餐飲住宿、文化娛樂、金融服務等多行業發展,提供了上萬個就業崗位,而進口水果貿易已成為瑞麗市的支柱產業之一。

下一步,瑞麗檢驗檢疫局將繼續發揮認證作用,逐步擴展認證區域,擴大產品認證種類和認證數量,對認證產品實施更多的簡化流程、快檢快放的通關便利化措施,帶動生產經營企業積極通過認證手段提升產品品質,形成品牌效應,增加產品市場佔有率。

政策護航,緬甸牛合法進入中國

“緬甸跟我們只有一河之隔。站在河邊就能看到緬甸的山,但那邊生產技術相對落後,機械化程度低,完全靠人工投入,管理水準也低。緬甸的優勢主要就是氣候環境比較好,土地資源比較遼闊。”說到去緬甸發展農業種養殖的情況,瑞麗農業局辦公室主任趙加平感觸頗深。他說,更多的還是瑞麗的民間企業“走出去”,把國內先進的技術、肥料、種子帶到緬甸生產,讓緬甸的土地流轉起來。

近年來,中國市場對於牛肉的需求不斷增加,在國內市場無法供求的情況下,緬甸市場的肉牛因便宜的價格通過地下市場和走私進入中國,這使得中國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形勢變得更加嚴峻。

好消息是,在今年5月3日,中國國家農業部、商務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四部委聯合發文,支持瑞麗市開展跨境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試點工作。

緬甸政府的態度也比較積極,10月9日,緬甸商務部發佈通告,緬甸聯邦政府正式批准活牛合法出口。

緬甸金農公司在南坎縣境內規劃2000多畝土地,目前已完成了300多畝隔離場建設用地的征地工作,其他規劃用地計畫用於養殖基地建設。中方走出去的企業還有緬甸康亞吉峰農業發展科技有限公司、緬甸金瑞巴瓦白蘭有限公司等,這些公司在緬甸八莫、曼德勒省皎色市等地建立肉牛養殖基地,積極參與試點專案建設。

目前,瑞麗口岸弄島通道為肉牛進入中國市場的指定通道。據悉,該口岸臨時查驗場辦公和生活用房的建設已基本完工,標準化查驗場預計於2018年4月30日前完成投資建設。

對於肉牛養殖和屠宰專案,境內外兩個環節分由兩家公司承擔。

7月26日,湖南大康國際農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康農業)與雲南省德宏州瑞麗市政府在雲南簽訂了《關於瑞麗市跨境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試點專案》投資協定,大康農業將作為瑞麗市唯一簽約的肉牛進口屠宰深加工實施主體。據瑞麗市農業局局長李正發介紹,在國內,現在所有進口牛均由大康農業進行統一屠宰。

據大康農業公告顯示,該專案總建設內容按投資和建設進度分為三期,包括進口隔離檢疫場與總計50萬頭屠宰能力的規模屠宰廠、牛肉熟食加工廠和皮革及內臟處理等工程項目等相關經營配套設施。

而在國外市場,主要依託已經“走出去”的企業操作。比如瑞麗阿牛哥牧業有限公司攜手緬甸牛博士有限公司與緬甸仰光畜牧協會世皇商貿有限公司簽署了肉牛養殖、肉牛貿易運輸、飼料生產、肥料生產等項目合作協定,為德宏州畜牧養殖企業與緬甸畜牧養殖企業開展合作樹立了典範。

緬甸牛博士有限公司是走出去較早的公司。據該公司董事長楊紅星介紹,此前已經在緬甸做了20年的貿易,現在境內境外都有公司。“我們一直努力疏通,解決疫情,讓緬甸牛安安全全地進來。”

楊紅星說,緬甸市場每年有320萬頭牛出欄,銷往泰國、老撾、馬來西亞等國,從地下市場和走私途徑進入中國市場的量占50%,近150萬頭。如果能全部合法合規出口,按照一萬元一頭的價格計算的話,緬甸每年出口中國的肉牛能創造150億元左右的貿易額。

“現在緬甸的肉牛養殖基本還是以農戶散養為主。”楊紅星介紹,現在國內企業還沒有過去緬甸進行規模化的肉牛養殖,但一些到緬甸的中資企業已經帶著改良技術和品種進入緬甸,並指導緬甸養殖戶種植飼料等。

楊紅星表示,緬甸一頭牛的成本價格大約在4000元-5000元左右。有很大的利潤空間。如果成規模化養殖的話,成本會更低,肉質也會更好。目前這些條件也正在吸引著中國企業過去緬甸養殖肉牛。

接下來,瑞麗政府在瑞麗境內肉牛產業化發展佈局中,將結合瑞麗市跨境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試點工作,充分利用瑞麗自然資源優勢,堅持以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公司+基地+專業戶”的發展模式,計畫在弄島鎮、姐相鄉、農場、猛秀鄉、戶育鄉、畹町鎮建立肉牛生產基地,大力提升瑞麗肉牛產業化發展步伐,計畫到2020年實現全市存欄肉牛5萬頭,出欄10萬頭。

打造跨境蠶桑種養殖加工產業鏈

德宏正信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工廠內,工人們正忙碌著,在工人的操作下一個個的蠶繭經過挑選、煮繭、繅絲、烘乾、成品包裝五道工序成為符合出口標準的生絲。

正信公司2014年落戶隴川,是一家蠶繭精深加工企業,也是隴川縣產業扶貧和招商引資的重點專案。目前,公司在隴川建立了4個小蠶共育基地,帶動1500余農戶栽桑養蠶,栽植桑園1萬餘畝。

“20年前隴川也曾經發展過蠶桑養殖,但是因為沒有工業的支撐,農業非常脆弱,現在正信公司在隴川建立了繅絲廠,也帶動了下游的制綢廠在隴川設廠。” 隴川縣工業和商務局局長楊新江說。

蠶桑養殖最大的風險在於幼蠶的存活率比較低,正信在緬甸和隴川推廣種養蠶桑過程中,將產業風險最大的環節留在了企業這邊,蠶的前3齡在企業養殖,後2齡由農戶養,這樣就大大降低了蠶的養殖難度,也降低了農民的顧慮。其次是企業給農民最低的保底價格,以保證農民收入穩定和保持養蠶的積極性。

正信公司副總經理項俊峰說,公司之所以從沿海遷到德宏投資建廠,主要就是看中這邊的氣候優勢。他說,雲南一年桑葉的生產時間比國內其他省長4個月,而以德宏為通道,也助力公司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緬北地區大力發展桑蠶產業。

其實,早在2013年,德宏正信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山洪就帶著100多名技術人員走進了緬甸,在緬甸貧瘠的土地上開荒,最終通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培育出品質優良的桑樹。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與技術不斷成熟,在緬甸的種植板塊越來越多,並以誠摯之心帶動緬甸農業發展而獲得了緬甸農戶的信任和當地政府的支持。

在正信繅絲廠內,流水線上熟練的操作工人基本上都是緬甸的年輕人。在這裡,他們得到了專業的技術訓練,並且能得到比緬甸更高的收入。這些緬甸工人非常好學、勤快,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正信隴川工廠就可以生產出5A級生絲(頂級是6A)。“這些緬甸年輕人有了存款後通常會寄回家裡幫扶家用,而這些在緬甸時是想都不敢想的。”項俊峰說,良好的就業條件吸引著緬甸工人,目前工廠內有95%以上的工人都來自緬甸。

楊新江是正信公司落地隴川的見證者。據他介紹,目前正信處於工業加工的上游,就是將繭做成絲。為了延長產業鏈,隴川正積極引進下游企業,目前已有兩家意向入駐。

據悉,隴川未來將打造農業閉環和工業閉環。在農業方面,桑樹葉子喂蠶,製作桑葉茶;在工業上,達到產業的延伸:從蠶絲到絲綢再到服裝生產。蠶蛹可加工製造成蠶蛹油,提煉蛋白製作化妝品,廢棄的作為飼料消耗。此外隴川也將無限提升產業量,推動技術創新,做強做大國際市場。

德宏不斷尋求跨境農業合作新突破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瑞麗跨境農業也在向著新的方向繼續前行。

記者從德宏州農業局瞭解到,2017年德宏州農業局按照“搭平臺、建機制、強合作、謀共贏、創模式、出經驗”的總體思路多次召開領導班子會議,積極與德宏州駐緬甸曼德勒、臘戌、密支那商務代表處溝通對接,組織農業代表團赴緬甸考察調研。

今年以來,德宏州農業部門相繼派遣3批次5名技術專家赴緬甸曼德勒、密支那開展技術援助工作。截至目前共組織開展水稻旱育秧、拉線條栽、玉米雙行條播、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培訓會5場次。培訓緬甸農民、農業企業人員及政府機構人員200余人次。

近期,應緬方要求,德宏州農業局將委派3名種植業、畜牧業方面的技術專家到密支那開展為期一周的技術交流,將開展水稻、玉米、馬鈴薯、西瓜、芒果等作物栽培技術培訓,開展奶水牛繁育及飼養技術、肉牛生態養殖技術、生豬科學飼養管理以及牧草種植技術和技術等方面技術培訓。

同時,德宏州農業局將繼續派遣技術專家幫助緬甸曼德勒、密支那、臘戌等地政府及相關行業協會培訓畜牧獸醫技術人才,逐步完善緬北地區鄉鎮一級獸醫體系,推動跨境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工作。

在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德宏州農業局鼓勵相關農業企業尋找緬甸合作夥伴,依法在緬甸組建合資公司。加掛中緬農業合作示範企業的牌子,增加中國元素,提升中國地方政府中資企業在緬甸的影響力,營造良好氛圍。同時支援相關企業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將生產基地建出去,農副產品拉回來,實現互利共贏的目標。

2017年,新增的瑞麗市傣福來生態米有限公司是德宏州農業局對緬農業合作項目依託企業,目前這個公司與緬甸澈麗珊朗有限公司正式簽訂了合作協定,決定共同在臘戌、德尼、當陽、猛崖、皎梅、昔蔔等地長期合作農業種植、養殖專案,種植稻穀、玉米、養殖肉牛示範等,第一年試驗示範稻穀面積300畝,玉米種植600畝。第二年實施稻穀3萬畝,玉米6萬畝,養殖肉牛一千頭。

瑞麗位於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在新形式下將進一步深化農業合作。從民間往來到官方貿易,從最初的看重資源優勢,開展上游種植產業到現在逐漸延伸產業鏈,開發下游加工製造的產業優勢,目前瑞麗的跨境農業進入收益期,並帶動中緬的農戶獲益。

1000多名客商在看臺上選西瓜,最終通過競投,在手機上按出價格給商家看,如果雙方無異議就達成協議。

“成交價包含從產地到畹町的運費。”劉洪芳說,西瓜到達畹町農產品倉儲物流電子資訊交易中心完成交貨,而且西瓜通過邊民互市的貿易形式進來,可以為企業節省17%的增值稅。

為進一步從源頭上控制安全風險,提升產品品質,發揮品牌作用,助推中緬跨境農業合作項目健康發展,瑞麗檢驗檢疫局積極鼓勵、引導、指導企業和認證機構全力推進進口緬甸西瓜認證工作。

瑞麗檢驗檢疫局對在境外種植的西瓜基地進行了GAP認證。劉洪芳介紹,截至目前,畹町長合商貿有限公司位於緬甸的6000多畝西瓜種植基地已通過GAP認證。此後通過GAP認證的緬甸西瓜帶著溯源標籤抵達畹町口岸,檢驗檢疫人員只需“掃一掃”就能知道西瓜的產地、種類等資訊,加快了通關時間。

隨著中緬跨境農業合作專案的深入推進,雲南瑞麗口岸已成為緬甸西瓜入境的最大陸路口岸,位於中緬邊境的雲南瑞麗口岸目前已建成占地400餘畝、年吞吐能力200萬噸的進口水果國檢監管區,以提升品質安全監管及通關便利水準,促進中緬跨境農業合作。

據統計,2016年1至6月,瑞麗口岸共進口緬甸西瓜40.6萬噸,貨值近10億元人民幣,進口量與去年同比增長20.1%。2017年,境外種植基地達30萬餘畝,預計產量可突破70萬噸。瑞麗畹町口岸進口緬甸西瓜已成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形成了產業聚集效應,帶動周邊物流運輸、倉儲裝卸、包裝印刷、餐飲住宿、文化娛樂、金融服務等多行業發展,提供了上萬個就業崗位,而進口水果貿易已成為瑞麗市的支柱產業之一。

下一步,瑞麗檢驗檢疫局將繼續發揮認證作用,逐步擴展認證區域,擴大產品認證種類和認證數量,對認證產品實施更多的簡化流程、快檢快放的通關便利化措施,帶動生產經營企業積極通過認證手段提升產品品質,形成品牌效應,增加產品市場佔有率。

政策護航,緬甸牛合法進入中國

“緬甸跟我們只有一河之隔。站在河邊就能看到緬甸的山,但那邊生產技術相對落後,機械化程度低,完全靠人工投入,管理水準也低。緬甸的優勢主要就是氣候環境比較好,土地資源比較遼闊。”說到去緬甸發展農業種養殖的情況,瑞麗農業局辦公室主任趙加平感觸頗深。他說,更多的還是瑞麗的民間企業“走出去”,把國內先進的技術、肥料、種子帶到緬甸生產,讓緬甸的土地流轉起來。

近年來,中國市場對於牛肉的需求不斷增加,在國內市場無法供求的情況下,緬甸市場的肉牛因便宜的價格通過地下市場和走私進入中國,這使得中國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形勢變得更加嚴峻。

好消息是,在今年5月3日,中國國家農業部、商務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四部委聯合發文,支持瑞麗市開展跨境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試點工作。

緬甸政府的態度也比較積極,10月9日,緬甸商務部發佈通告,緬甸聯邦政府正式批准活牛合法出口。

緬甸金農公司在南坎縣境內規劃2000多畝土地,目前已完成了300多畝隔離場建設用地的征地工作,其他規劃用地計畫用於養殖基地建設。中方走出去的企業還有緬甸康亞吉峰農業發展科技有限公司、緬甸金瑞巴瓦白蘭有限公司等,這些公司在緬甸八莫、曼德勒省皎色市等地建立肉牛養殖基地,積極參與試點專案建設。

目前,瑞麗口岸弄島通道為肉牛進入中國市場的指定通道。據悉,該口岸臨時查驗場辦公和生活用房的建設已基本完工,標準化查驗場預計於2018年4月30日前完成投資建設。

對於肉牛養殖和屠宰專案,境內外兩個環節分由兩家公司承擔。

7月26日,湖南大康國際農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康農業)與雲南省德宏州瑞麗市政府在雲南簽訂了《關於瑞麗市跨境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試點專案》投資協定,大康農業將作為瑞麗市唯一簽約的肉牛進口屠宰深加工實施主體。據瑞麗市農業局局長李正發介紹,在國內,現在所有進口牛均由大康農業進行統一屠宰。

據大康農業公告顯示,該專案總建設內容按投資和建設進度分為三期,包括進口隔離檢疫場與總計50萬頭屠宰能力的規模屠宰廠、牛肉熟食加工廠和皮革及內臟處理等工程項目等相關經營配套設施。

而在國外市場,主要依託已經“走出去”的企業操作。比如瑞麗阿牛哥牧業有限公司攜手緬甸牛博士有限公司與緬甸仰光畜牧協會世皇商貿有限公司簽署了肉牛養殖、肉牛貿易運輸、飼料生產、肥料生產等項目合作協定,為德宏州畜牧養殖企業與緬甸畜牧養殖企業開展合作樹立了典範。

緬甸牛博士有限公司是走出去較早的公司。據該公司董事長楊紅星介紹,此前已經在緬甸做了20年的貿易,現在境內境外都有公司。“我們一直努力疏通,解決疫情,讓緬甸牛安安全全地進來。”

楊紅星說,緬甸市場每年有320萬頭牛出欄,銷往泰國、老撾、馬來西亞等國,從地下市場和走私途徑進入中國市場的量占50%,近150萬頭。如果能全部合法合規出口,按照一萬元一頭的價格計算的話,緬甸每年出口中國的肉牛能創造150億元左右的貿易額。

“現在緬甸的肉牛養殖基本還是以農戶散養為主。”楊紅星介紹,現在國內企業還沒有過去緬甸進行規模化的肉牛養殖,但一些到緬甸的中資企業已經帶著改良技術和品種進入緬甸,並指導緬甸養殖戶種植飼料等。

楊紅星表示,緬甸一頭牛的成本價格大約在4000元-5000元左右。有很大的利潤空間。如果成規模化養殖的話,成本會更低,肉質也會更好。目前這些條件也正在吸引著中國企業過去緬甸養殖肉牛。

接下來,瑞麗政府在瑞麗境內肉牛產業化發展佈局中,將結合瑞麗市跨境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試點工作,充分利用瑞麗自然資源優勢,堅持以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公司+基地+專業戶”的發展模式,計畫在弄島鎮、姐相鄉、農場、猛秀鄉、戶育鄉、畹町鎮建立肉牛生產基地,大力提升瑞麗肉牛產業化發展步伐,計畫到2020年實現全市存欄肉牛5萬頭,出欄10萬頭。

打造跨境蠶桑種養殖加工產業鏈

德宏正信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工廠內,工人們正忙碌著,在工人的操作下一個個的蠶繭經過挑選、煮繭、繅絲、烘乾、成品包裝五道工序成為符合出口標準的生絲。

正信公司2014年落戶隴川,是一家蠶繭精深加工企業,也是隴川縣產業扶貧和招商引資的重點專案。目前,公司在隴川建立了4個小蠶共育基地,帶動1500余農戶栽桑養蠶,栽植桑園1萬餘畝。

“20年前隴川也曾經發展過蠶桑養殖,但是因為沒有工業的支撐,農業非常脆弱,現在正信公司在隴川建立了繅絲廠,也帶動了下游的制綢廠在隴川設廠。” 隴川縣工業和商務局局長楊新江說。

蠶桑養殖最大的風險在於幼蠶的存活率比較低,正信在緬甸和隴川推廣種養蠶桑過程中,將產業風險最大的環節留在了企業這邊,蠶的前3齡在企業養殖,後2齡由農戶養,這樣就大大降低了蠶的養殖難度,也降低了農民的顧慮。其次是企業給農民最低的保底價格,以保證農民收入穩定和保持養蠶的積極性。

正信公司副總經理項俊峰說,公司之所以從沿海遷到德宏投資建廠,主要就是看中這邊的氣候優勢。他說,雲南一年桑葉的生產時間比國內其他省長4個月,而以德宏為通道,也助力公司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緬北地區大力發展桑蠶產業。

其實,早在2013年,德宏正信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山洪就帶著100多名技術人員走進了緬甸,在緬甸貧瘠的土地上開荒,最終通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培育出品質優良的桑樹。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與技術不斷成熟,在緬甸的種植板塊越來越多,並以誠摯之心帶動緬甸農業發展而獲得了緬甸農戶的信任和當地政府的支持。

在正信繅絲廠內,流水線上熟練的操作工人基本上都是緬甸的年輕人。在這裡,他們得到了專業的技術訓練,並且能得到比緬甸更高的收入。這些緬甸工人非常好學、勤快,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正信隴川工廠就可以生產出5A級生絲(頂級是6A)。“這些緬甸年輕人有了存款後通常會寄回家裡幫扶家用,而這些在緬甸時是想都不敢想的。”項俊峰說,良好的就業條件吸引著緬甸工人,目前工廠內有95%以上的工人都來自緬甸。

楊新江是正信公司落地隴川的見證者。據他介紹,目前正信處於工業加工的上游,就是將繭做成絲。為了延長產業鏈,隴川正積極引進下游企業,目前已有兩家意向入駐。

據悉,隴川未來將打造農業閉環和工業閉環。在農業方面,桑樹葉子喂蠶,製作桑葉茶;在工業上,達到產業的延伸:從蠶絲到絲綢再到服裝生產。蠶蛹可加工製造成蠶蛹油,提煉蛋白製作化妝品,廢棄的作為飼料消耗。此外隴川也將無限提升產業量,推動技術創新,做強做大國際市場。

德宏不斷尋求跨境農業合作新突破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瑞麗跨境農業也在向著新的方向繼續前行。

記者從德宏州農業局瞭解到,2017年德宏州農業局按照“搭平臺、建機制、強合作、謀共贏、創模式、出經驗”的總體思路多次召開領導班子會議,積極與德宏州駐緬甸曼德勒、臘戌、密支那商務代表處溝通對接,組織農業代表團赴緬甸考察調研。

今年以來,德宏州農業部門相繼派遣3批次5名技術專家赴緬甸曼德勒、密支那開展技術援助工作。截至目前共組織開展水稻旱育秧、拉線條栽、玉米雙行條播、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培訓會5場次。培訓緬甸農民、農業企業人員及政府機構人員200余人次。

近期,應緬方要求,德宏州農業局將委派3名種植業、畜牧業方面的技術專家到密支那開展為期一周的技術交流,將開展水稻、玉米、馬鈴薯、西瓜、芒果等作物栽培技術培訓,開展奶水牛繁育及飼養技術、肉牛生態養殖技術、生豬科學飼養管理以及牧草種植技術和技術等方面技術培訓。

同時,德宏州農業局將繼續派遣技術專家幫助緬甸曼德勒、密支那、臘戌等地政府及相關行業協會培訓畜牧獸醫技術人才,逐步完善緬北地區鄉鎮一級獸醫體系,推動跨境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工作。

在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德宏州農業局鼓勵相關農業企業尋找緬甸合作夥伴,依法在緬甸組建合資公司。加掛中緬農業合作示範企業的牌子,增加中國元素,提升中國地方政府中資企業在緬甸的影響力,營造良好氛圍。同時支援相關企業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將生產基地建出去,農副產品拉回來,實現互利共贏的目標。

2017年,新增的瑞麗市傣福來生態米有限公司是德宏州農業局對緬農業合作項目依託企業,目前這個公司與緬甸澈麗珊朗有限公司正式簽訂了合作協定,決定共同在臘戌、德尼、當陽、猛崖、皎梅、昔蔔等地長期合作農業種植、養殖專案,種植稻穀、玉米、養殖肉牛示範等,第一年試驗示範稻穀面積300畝,玉米種植600畝。第二年實施稻穀3萬畝,玉米6萬畝,養殖肉牛一千頭。

瑞麗位於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在新形式下將進一步深化農業合作。從民間往來到官方貿易,從最初的看重資源優勢,開展上游種植產業到現在逐漸延伸產業鏈,開發下游加工製造的產業優勢,目前瑞麗的跨境農業進入收益期,並帶動中緬的農戶獲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