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習習慣培養要抓大放小,勤學自學是根本

去年8月, 全國知名校長、著名家庭教育專家、原杭州師範大學附屬學校校長陳錢林接任廣東碧桂園學校中國課程校長。

陳錢林說家教(12)

要想孩子學習好, 習慣是基礎。 許多家長盯著很細小的習慣, 比如字寫端正、聲音要響亮、計算後要驗算等, 這也沒錯。 不過, 不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我覺得, 勤學與自學, 是學習習慣的“大西瓜”。

如何培養勤學習慣?

1.基於興趣。 孩子常常會迷上一些感興趣的東西, 免不了廢寢忘食。 這時候, 家長最好有意識地從勤學角度表揚。 表揚勤學, 孩子就會追求勤學;如果表揚“真聰明”, 對自信心有好處, 但對勤學習慣並不利。

2 .志向引領。 志向會產生巨大的動力, 當孩子心目中有個志向的燈塔在閃光時, 就會更加勤奮。

3 .規則強化。 如作息時間表對勤學習慣養成具有重要作用。

4 .榜樣影響。 我孩子小時, 我外甥、外甥女、侄兒、侄女都住在我家。

孩子倆讀小學時, 我外甥被評為浙江省青少年英才。 後來外甥女考上師範成為教師, 侄兒赴英國留學, 侄女考上里安中學, 外甥考了上海交大碩士。 哥哥姐姐的好學精神, 潛移默化影響到孩子倆勤學習慣。

勤學, 是保證學習“量”的好習慣。 自學, 則是提升學習“質”的好習慣。

我兒子初一開始到高考, 上學時間每天下午都在家自學;女兒高一時一天上學隔天在家自學, 高二時一周上學隔周在家自學。

如何培養自學習慣?

1.鼓勵自學。 孩子倆小時, 我就引導他們, 最好的學習是自學。 孩子倆讀中學時, 常與《我的事業是父親》作者蔡笑晚先生會面。 蔡家培養了五位博士一位碩士, 家庭教育最核心的經驗是自學, 他總是鼓勵我孩子自學,

“要走人跡罕見的路”。

2 .成功激勵。 每當孩子取得小成績, 我會賞識“這麼快就會自學啦”, 無疑會激發成功感。 當孩子考得不理想時, 我常說“都自學, 也只比同學少那麼幾分, 看來自學很好, 只是要總結自學方法”, 這時候, 孩子會形成“成績不理想要總結自學方法”的認知。 如果孩子考得不理想, 家長馬上想找老師補課, 孩子會認為“要想成績好, 靠自學是沒有用的”, 這就會動搖自學習慣的心理基礎。

我孩子也曾找老師補課, 但都是在自學碰到困難很難解決時才安排的。 女兒讀高一時, 感覺化學很難學, 我聯繫了名師輔導, 學了十來次後, 女兒說估計可以自學了, 就停止輔導回到自學方式。 兒子高考前感覺語文的閱讀題失分過多, 我聯繫了名師輔導,

也只學了六七次, 停止輔導回到自學方式。

(作者簡介:陳錢林, 碧桂園泮浦灣學校總校長, 著名家庭教育專家, 龍鳳胎兒女均獲世界名校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 專著《家教對了, 孩子就一定行》風靡全國。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