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玉米在歐洲控制住了農民起義,而在中國卻沒有?

你一定知道蝴蝶效應,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 偶爾扇動幾下翅膀, 可以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可你知道嗎,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把美洲的種植作物玉米帶到歐洲讓歐洲徹底穩定了下來, 間接推進了歐洲的城市化, 還為歐洲的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發展奠定了基礎。

玉米在明朝傳入中國, 玉米的種植似乎並沒有徹底減少中國的農民起義, 這又是為什麼呢?

接下來你將看到:

● 氣候和動亂難捨難分

● 偉大的哥倫布和健壯的玉米

● 玉米進入中國, 作用沒那麼大

● 玉米在中國為什麼沒發揮作用?

氣候和動亂難捨難分

在我們的印象中, 農民起義大都是由於暴政導致的民不聊生。

不過一種新的視角正在進入人們的視野, 研究顯示, 世界範圍內21%的動亂都是氣候異常搗的亂。

比如撒哈拉以南地區, 就對降水十分依賴, 一乾旱就內戰, 一不下雨就暴亂。

中國也是如此, 很多導致王朝興替起義的直接導火索都是水旱災害。

對於中原地區的農民伯伯來說, 是否有足夠的糧食吃決定著他們起不起義, 而決定糧食是否充足的關鍵因素, 就是天氣。

在傳統社會中, 社會是安定還是混亂跟農業豐收還是歉收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 由於農業狀況受氣候影響很大。

所以從整體上看, 在氣候適宜的時候,

農業生產比較好, 百姓安居樂業, 人口也會增長, 大治的局面就會出現;反之, 氣候惡劣, 農業被破壞, 社會衝突出現, 混亂也會到來。

● 北宋、南宋和明朝的崩潰都與低溫或急劇下降的溫度存在關聯性

氣候波動和社會動亂的步調十分一致,

它們的關係就像情侶一樣, 你鬧彆扭了我就掀桌子, 這就是氣候—治亂迴圈。

這種現象在非洲的古埃及、歐洲的羅馬和東方的中國都出現過。

偉大的哥倫布和健壯的玉米

情況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有了一些變化。

● 中間穿紅色衣服的是主角哥倫布

哥倫布發現美洲絕不只是發現了一塊嶄新的陸地那麼簡單, 這一舉動可是讓地球上的動物、植物甚至是微生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美洲的土豆、番薯和玉米成功解決了全人類吃不飽的問題。

從前人們以為, 歐洲在十八世紀發生的“人口爆炸”是生活環境的改善和醫藥水準發展的結果, 其實他們還應該感謝移民過來的玉米。

以玉米為代表的美洲農作物讓歐洲的窮人們存活下來, 不僅穩定了社會秩序, 還讓歐洲人口增長率蹭蹭飆紅, 甚至加快了歐洲的城市化進程。

一位叫Warman的研究者就認為, 像玉米這種抗災應的農作物在進入歐洲後, 緩解了氣候變化對農業產量的影響, 不僅穩定了歐洲的社會秩序, 甚至為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玉米在被引入中國後, 由於適應性極強, 使中國的耕種面積增加了近一倍。

這就減少了氣候對農業的影響, 也降低了社會動亂髮生的可能性。

據統計, 16世紀美洲農作物進入中國之前, 在乾旱年裡, 平均每12個州府就有1個地方發生農民起義。

而在16世紀玉米和紅薯引進中國後, 在乾旱年, 每40個州府才有1個發生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的比率大大降低了, 玉米是重要的功臣。

甚至有人認為, 連“康乾盛世”都是這些美洲農作物成就的。

玉米進入中國,作用沒那麼大

不過玉米在進入中國後,並沒有從根本上讓農民起義減少。

在明朝末年,玉米被引進種植之後,農作物的產量大幅提升,所以水患災害發生之後,大家不至於沒東西吃,農民起義發生率的確降低了。

同時,玉米的種植讓糧食產量大幅提升之後,人口明顯增加。

清代初期的人口甚至膨脹到了4個億,要知道中國的人口在之前一千多年的時間裡都不能突破6千萬。

● 各朝代人口數量

但當玉米的種植達到一定數量之後,事情就又發生了變化。

清華大學社科院的陳永偉、中國社科院的黃英偉和加州伯克利大學的周奕三位學者對玉米進入中國後對明清農民起義發生率的影響做了定量分析,並得出了驚人的結論。

由於研究過於複雜,這裡直接上結論:玉米的種植時間和農民起義發生率存在一種U形關係。

即在玉米種植初期,確實可以降低氣候災害從而減少農民起義的發生,但這種效果會逐漸減弱。

而當玉米種植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又會促使農民起義發生。

這又是為什麼呢?

他們認為,玉米適宜在山地生存,在人口膨脹的過程中,聚集在山地的流民比例大幅上升,沒吃的了,大家就去開闢一個山頭種玉米,這構成了重大的社會安全隱患。

因此,在人口壓力加劇後,只要遭受了天氣災害,積蓄的各類矛盾將會以比原來更激烈的方式表現出來,農民起義發生率就這麼上升了。

玉米在中國為什麼沒發揮作用?

可玉米在歐洲的推廣種植可是推進了歐洲的城市化呢,同樣的玉米,為什麼在中國和歐洲產生的影響差距那麼大呢?

根據學者的猜想,可能是中國和歐洲處理流民的方式決定的。

在歐洲,玉米推廣後所產生的大量閒散人員紛紛選擇進入城市找工作,成為歐洲最早的進城務工人員,為城市的手工業提供了大量勞動力,推動了歐洲的城市化與近代化進程。

但在中國,滋生的大量閒散人員並沒有進城務工的覺悟,紛紛選擇開闢新農村,開墾更多的山頭兒種玉米,就是這樣的差異,讓玉米在中國和歐洲起了相反的作用。

當然,這一結論和解釋當然也遭到了質疑,有人認為,農民起義跟玉米一點關係都沒有。

玉米更喜歡生活在條件艱苦的高原山區,在那裡才稱得上高產。

在平原地區,玉米的單產優勢並沒有那麼大,民國時期玉米平均畝產不過180斤,僅比大麥、高粱略高一點。

而且紅薯和土豆也同樣功不可沒,比如在江西省,紅薯的種植量要比玉米大得多。

而且,玉米的本事也沒那麼誇張,清代的人口大爆炸,更要歸功於農民們對主糧的精耕細作和悉心照顧。

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玉米,流民就不去開墾新山頭了嗎?

恐怕也不是,在玉米被推廣之前,無家可歸只能去開闢新山頭的農民,也會去種植一種名為靛菁的染料植物,雖然不像玉米可以直接吃,但同樣可以賣錢來支撐生活。

這樣看來,玉米似乎也並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

參考資料:

1.陳永偉、黃英偉、周羿:《“哥倫布大交換”終結了“氣候—治亂迴圈”嗎?:對玉米在中國引種和農民起義發生率的一項歷史考察》,《經濟學》,2014年第3期。

2.李昕升、王思明:《再談玉米在中國引種和農民起義發生率——兼與陳永偉等先生》,《暨南史學》,2016年,第1期。

3.陳志武:《量化歷史研究告訴我們什麼?第一期量化歷史講習班綜述》,《量化歷史研究》,2014年,第1期。

4.趙岡:《中國歷史上生態環境之變遷》,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6年。

覺得文章很好,歡迎評論/轉發

更多深度好文,請點擊下方關注頭條號視知TV

玉米進入中國,作用沒那麼大

不過玉米在進入中國後,並沒有從根本上讓農民起義減少。

在明朝末年,玉米被引進種植之後,農作物的產量大幅提升,所以水患災害發生之後,大家不至於沒東西吃,農民起義發生率的確降低了。

同時,玉米的種植讓糧食產量大幅提升之後,人口明顯增加。

清代初期的人口甚至膨脹到了4個億,要知道中國的人口在之前一千多年的時間裡都不能突破6千萬。

● 各朝代人口數量

但當玉米的種植達到一定數量之後,事情就又發生了變化。

清華大學社科院的陳永偉、中國社科院的黃英偉和加州伯克利大學的周奕三位學者對玉米進入中國後對明清農民起義發生率的影響做了定量分析,並得出了驚人的結論。

由於研究過於複雜,這裡直接上結論:玉米的種植時間和農民起義發生率存在一種U形關係。

即在玉米種植初期,確實可以降低氣候災害從而減少農民起義的發生,但這種效果會逐漸減弱。

而當玉米種植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又會促使農民起義發生。

這又是為什麼呢?

他們認為,玉米適宜在山地生存,在人口膨脹的過程中,聚集在山地的流民比例大幅上升,沒吃的了,大家就去開闢一個山頭種玉米,這構成了重大的社會安全隱患。

因此,在人口壓力加劇後,只要遭受了天氣災害,積蓄的各類矛盾將會以比原來更激烈的方式表現出來,農民起義發生率就這麼上升了。

玉米在中國為什麼沒發揮作用?

可玉米在歐洲的推廣種植可是推進了歐洲的城市化呢,同樣的玉米,為什麼在中國和歐洲產生的影響差距那麼大呢?

根據學者的猜想,可能是中國和歐洲處理流民的方式決定的。

在歐洲,玉米推廣後所產生的大量閒散人員紛紛選擇進入城市找工作,成為歐洲最早的進城務工人員,為城市的手工業提供了大量勞動力,推動了歐洲的城市化與近代化進程。

但在中國,滋生的大量閒散人員並沒有進城務工的覺悟,紛紛選擇開闢新農村,開墾更多的山頭兒種玉米,就是這樣的差異,讓玉米在中國和歐洲起了相反的作用。

當然,這一結論和解釋當然也遭到了質疑,有人認為,農民起義跟玉米一點關係都沒有。

玉米更喜歡生活在條件艱苦的高原山區,在那裡才稱得上高產。

在平原地區,玉米的單產優勢並沒有那麼大,民國時期玉米平均畝產不過180斤,僅比大麥、高粱略高一點。

而且紅薯和土豆也同樣功不可沒,比如在江西省,紅薯的種植量要比玉米大得多。

而且,玉米的本事也沒那麼誇張,清代的人口大爆炸,更要歸功於農民們對主糧的精耕細作和悉心照顧。

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玉米,流民就不去開墾新山頭了嗎?

恐怕也不是,在玉米被推廣之前,無家可歸只能去開闢新山頭的農民,也會去種植一種名為靛菁的染料植物,雖然不像玉米可以直接吃,但同樣可以賣錢來支撐生活。

這樣看來,玉米似乎也並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

參考資料:

1.陳永偉、黃英偉、周羿:《“哥倫布大交換”終結了“氣候—治亂迴圈”嗎?:對玉米在中國引種和農民起義發生率的一項歷史考察》,《經濟學》,2014年第3期。

2.李昕升、王思明:《再談玉米在中國引種和農民起義發生率——兼與陳永偉等先生》,《暨南史學》,2016年,第1期。

3.陳志武:《量化歷史研究告訴我們什麼?第一期量化歷史講習班綜述》,《量化歷史研究》,2014年,第1期。

4.趙岡:《中國歷史上生態環境之變遷》,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6年。

覺得文章很好,歡迎評論/轉發

更多深度好文,請點擊下方關注頭條號視知TV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