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澳大利亞又來碰瓷兒,外交部罕見用上這個嚴厲字眼

一方面承認中國崛起能給帶來巨大經濟收益, 一方面鐵了心要跟美國混, 攛掇美國制衡中國, 還拉著一撥“志同道合”者合力阻止中國。 有這樣的“好事”嗎?至少, 澳大利亞正在琢磨!

23日, 澳大利亞政府發表14年來第一個外交政策白皮書。 簡單說:害怕中國崛起, 美國快來阻攔。 白皮書表示澳方“致力於同中國發展強大和建設性的關係”, 又強調澳大利亞願加強同美國的戰略聯盟, 以抗衡中國影響力的上升。 更不可思議的是, 在南海漸趨平靜的情況下, 白皮書還就南海發出刺耳言論, 稱對中國的活動“格外關切”。

“碰瓷”南海

14年來澳大利亞首發外交白皮書, 對南海問題指手畫腳, 說南海地區的競爭正在加劇, 澳大利亞特別關注中國(在該地區)前所未有的活動速度與規模。

是不是很不要臉?跟中國在地理上八杆子打不著關係的澳大利亞, 干涉中國南海問題, 簡直可以說是耍無賴“碰瓷”。

為什麼這樣幹呢?白皮書說了, (澳大利亞)走向未來十年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為中國的力量正在與日俱增, 而澳大利亞所處的地區正在以一種從未經歷過的方式發生著變化。 所以, 澳大利亞呼籲美國保持全球領導權。

原來如此, 為了討好美國, 投其所好, 不惜攪和南海。

長安街知事App瞭解到, 白皮書由澳總理瑪律科姆·特恩布林, 外交部長朱莉·畢曉普和貿易部長史蒂夫·西奧博在坎培拉發起。 畢曉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毫不掩飾說, 表示, 在這個變化和風險日益增加的時代, 澳大利亞將繼續支持“美國對全球和地區的領導”。 同時, 白皮書也強調澳大利亞將提升與日本、印度和韓國等國的關係,

“我們希望和志同道合的民主國家合作來影響中國。 ”畢曉普說。

不僅要投美國所好, 還要借“碰瓷”討好日本、印度和韓國, 澳大利亞這齣戲做得夠足的。

得便宜不賣乖

知事梳理發現, 直到今天, 中國也沒幹任何對不起澳大利亞的事情。 可是近年來澳大利亞一個勁地往中國周邊的糾紛上湊。 變得像是一個設在遠處鼓動提防中國的宣傳站, 呼籲美國多過來平衡, 攛掇周邊國家對華強硬。

一些澳大利亞政客也經常圍繞中國冒出不負責任的言論。 今年3月, 就是畢曉普曾在公開演講中稱, 中國不是民主國家, 因此不適合擔當地區領導者。 今年6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 特恩布林曾在主旨演講中宣稱, 有人擔心, 中國將會尋求實施當代門羅主義。

而在南海問題上, 澳大利亞一直是跳得最高的國家之一。 去年南海臨時仲裁庭公佈所謂仲裁結果前後, 坎培拉第一時間宣佈支持仲裁結果, 宣稱中國“必須執行”。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這些年來, 澳大利亞從中國崛起中大獲其利。

2016年, 中澳貿易額達到1078億美元, 澳大利亞順差超過335億美元。 中國連續8年為澳第一大交易夥伴。 此次白皮書, 澳大利亞依然承認, 中國的崛起給澳大利亞帶來了經濟收益, 要和中國發展強大和建設性的關係。

是不是很不厚道?按說, 澳大利亞應該得便宜賣乖, 知道感激才是, 可是, 一種糾結的心態讓其變成了“白眼狼”, 這種糾結就是, 既想繼續享受中國發展帶來的紅利, 又害怕中國, 想要美國出來罩著自己, 哪有這樣的好事!

特朗普需要澳大利亞提醒?

白皮書並沒有明確指出澳大利亞和其他地區國家應團結起來制衡中國不斷上升的實力, 不過暗示很明顯。 白皮書表示, 澳大利亞將重點深化同兩組國家的關係。 一組是東盟十國, 另一組是跟澳大利亞“思維相同的民主國家”,也就是美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四國組合。

或許已經沉浸在結盟的幻想中不能自拔,澳大利亞在136頁的白皮書中居然提到“印太”120多次。

本月12日,在菲律賓召開東盟峰會期間,澳大利亞和美國、日本、印度一起舉行“四方安全對話”,該機制也被不少分析人士視為旨在制衡中國。澳大利亞前總理基廷也批評說,澳大利亞的對華政策“無用”,捲入“四國同盟”只是為了遏制中國。

是不是很不現實?特朗普訪華剛落幕不久,成就世界矚目,當美國政府也在公開表態歡迎中國和平崛起時,澳大利亞還在用狹隘的西方觀嚷嚷中國威脅論。而且,整個白皮書雖然沒有提到特朗普,但是向特朗普和美國政府傳遞了清晰的信號:不要將全球領導地位拱手相讓。這樣的提醒,特朗普會高興嗎?

提醒美國的同時,白皮書也不忘提醒中國,畢曉普聲稱要做的是“制衡壞的行為”,維護基於規則的秩序,正是這種基於規則的秩序説明中國崛起的,它也能幫助其他國家崛起。什麼行為是壞的呢?這顯然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態,與其擔心中國崛起,和美國勾勾搭搭,不如把心思放在本國發展上。

在11月23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陸慷做出回應稱,澳方有關南海的言論是“不負責任的”;中方所講的戰後的規則與秩序,是國際社會公認的規則與秩序,而不是由任何國家自己單方面定義的。這也給澳大利亞提了個醒:注意自己的言行,規則與秩序就在那裡,無端挑事兒,不僅沒有好處,可能還會引起難以預料的後果。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長安街知事APP

另一組是跟澳大利亞“思維相同的民主國家”,也就是美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四國組合。

或許已經沉浸在結盟的幻想中不能自拔,澳大利亞在136頁的白皮書中居然提到“印太”120多次。

本月12日,在菲律賓召開東盟峰會期間,澳大利亞和美國、日本、印度一起舉行“四方安全對話”,該機制也被不少分析人士視為旨在制衡中國。澳大利亞前總理基廷也批評說,澳大利亞的對華政策“無用”,捲入“四國同盟”只是為了遏制中國。

是不是很不現實?特朗普訪華剛落幕不久,成就世界矚目,當美國政府也在公開表態歡迎中國和平崛起時,澳大利亞還在用狹隘的西方觀嚷嚷中國威脅論。而且,整個白皮書雖然沒有提到特朗普,但是向特朗普和美國政府傳遞了清晰的信號:不要將全球領導地位拱手相讓。這樣的提醒,特朗普會高興嗎?

提醒美國的同時,白皮書也不忘提醒中國,畢曉普聲稱要做的是“制衡壞的行為”,維護基於規則的秩序,正是這種基於規則的秩序説明中國崛起的,它也能幫助其他國家崛起。什麼行為是壞的呢?這顯然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態,與其擔心中國崛起,和美國勾勾搭搭,不如把心思放在本國發展上。

在11月23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陸慷做出回應稱,澳方有關南海的言論是“不負責任的”;中方所講的戰後的規則與秩序,是國際社會公認的規則與秩序,而不是由任何國家自己單方面定義的。這也給澳大利亞提了個醒:注意自己的言行,規則與秩序就在那裡,無端挑事兒,不僅沒有好處,可能還會引起難以預料的後果。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長安街知事APP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