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脾胃不和的中醫辨證治療,實則瀉之,虛則補之以“不通則痛”為常理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瞭解更多”, 體驗【中醫智庫】, 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老年脾胃不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

歸納其 臨床特點有:口苦幹、苔薄黃膩, 乏力、腹痛(多為虛痛)、便不 成形, 反復發作, 病有宿根。 胃主受納, 腐熟水穀, 其氣以降為 順, 若氣逆於上則生脾胃不和。 導致胃氣上逆原因很多, 如 風、寒、暑、濕之邪和穢濁之氣, 侵犯胃腑, 致胃失和降, 氣逆於 上則脾胃不和;或因惱怒傷肝, 肝失調達, 橫逆犯胃, 胃氣上 逆, 憂思傷脾, 脾失健運, 致胃失和降而脾胃不和;或因勞倦內 傷, 中氣被耗, 中陽不振, 寒濁阻滯, 聚而生痰, 集於胃中, 飲邪 上逆, 也可發生脾胃不和。

老年脾胃不和的病機特點

脾胃不和的致病原因很多, 涉及範圍很廣, 臨證必須審證 求因, 可從寒、熱、 虛、實方面歸納討論。 若外感寒邪, 或過食 生冷, 中陽受阻, 脾胃運化無權, 寒邪留滯於中, 氣機阻滯, 經 脈不通, 不通則痛;若為寒邪所侵, 或恣食辛熱厚味, 濕熱食滯 交阻, 導致氣機不和, 肺氣不通、傳導失司, 引起脾胃不和;若 因素體陽虛, 脾陽不振, 健運無權;或寒濕停滯, 阻遏中陽、氣 血不足, 臟腑經脈失養, 腹痛而作, 引起脾胃不和;陽氣素虛,

臟腑失煦, 素體脾陽不振, 或過服寒涼, 損傷脾陽, 寒濕內停, 漸致脾陽衰憊, 氣血不足, 不能溫養臟腑, 而致脾胃不和;甚至 久病腎陽不足, 腎失溫煦, 臟腑虛實, 腹痛日久, 遷延不愈。 正 如《諸病源候論、腹痛》所說: “腹痛者, 臟腑虛而有寒, 客於腹 內, 連滯不歇, 發作有時。 發則腸鳴而腹絞痛, 謂之寒中。 ”若暴 飲暴食, 或誤食不潔之物, 使脾胃損傷, 氣機失於調暢;或情志 抑鬱, 肝氣橫逆, 肝失調達, 氣機阻滯, 或因外傷跌僕, 氣滯血 瘀;或由蟲積騷動, 氣血逆亂, 均可導致脾胃不和。

老年脾胃不和的治療

老年脾胃不和應根據辨證的虛實寒熱、在氣在血, 確立治 法。 實則瀉之, 虛則補之, 滯者通之, 瘀者散之, 審證求因, 審因論治。 但脾胃不和以“不通則痛”為常理, 且胃以通為順、以降 為和, 所以在審因論治基礎上, 結合通法, 使病因得除, 腑氣得 通, 脾胃不和得以緩解。 但是, 通法並非單純瀉下, 應在辨明寒 熱虛實的辨證用藥基礎上, 輔以理氣通導之品, 標本兼治。 用藥 不可過用香燥, 應中病即止, 特別是虛痛, 應以溫中補虛,

益氣 養血為法。 《景岳全書·心腹痛》曰: “凡治腹痛證, 古雲痛隨利減, 又曰通則不痛, 以此團結堅實者為言。 若腹無堅滿, 痛無結聚, 則此說不可用也。 其有陰虛而作痛者, 則此說更如冰炭”。 另外, “久痛入絡”, 對於纏綿不愈的腹痛, 加入辛潤活血之劑, 尤為必 要。 心情欠佳患者囑其家屬和患者多交流溝通、多疏導他們, 讓 其有好心情, 正確面對疾病所帶來的痛苦。 給予清淡飲食, 勿暴 飲暴食, 不貪涼飲冷, 力戒煙酒, 適當運動, 搞好保健工作。

典型病例

例 1.張某,男, 76 歲,2007 年 5 月初診。患者口苦幹,飲水 多,自汗出,大便不爽,日 2 次,苔少質紅,腹痛,乏力。診斷:脾 胃不和。處方:黨參 15g,茯苓 10g,白術 10g,扁豆 10g,陳皮 10g,山藥 15g,砂仁 6g,葛根 15g,黃連 6g,防風 10g,白芍 15g, 木香 10g,炒苡仁 30g,丹參 30g,甘草 6g, 3 劑水煎服。複診時, 諸症大減;原方加減再進 2 劑,病痊癒。

例 2.李某,女,78 歲,2008 年 1 月初診。患者腹痛,乏力, 苔薄黃膩,大便次頻,日 2~3 次。診斷:脾胃不和。處方:黨參 25g,茯苓 20g,白術 10g,扁豆 10g,陳皮 10g,山藥 15g,砂仁 6g,葛根 15g,黃連 6g,防風 10g,白芍 15g,木香 10g,炒苡仁 30g,元胡 10g,丹參 20g, 5 劑水煎服,隨診,病痊癒。

例 3.黃某,女,75 歲,2008 年 2 月初診。患者口苦,飲水 多,自汗出,大便不爽,日 3 次,腹痛,乏力,苔少質紅,脈弦。診 斷:脾胃不和。處方:黨參 20g,茯苓 15g,白術 10g,扁豆 15g,烏 梅 10g,山藥 15g,陳皮 10g,蓮子 12g,防風 10g,炙麻黃根 10g, 3 劑,水煎服。複診時諸證大減。原方加減再進 2 劑,病痊癒。

例 4.鄭某,男, 74 歲,2008 年 4 月初診。患者口苦幹,睡眠尚可,納呆,乏力,腹痛,大便日1~2 次,便不成形,苔中黃膩,脈 弦,咽紅。診斷:脾胃不和。處方:炙黃芪 15g,防風 10g,杏仁 10g,生苡仁 30g,甘草 10g,木通 10g,法半夏 10g,連翹 1g,浮小 麥 30g,焦三仙各30g,雙花15g,桔梗10g,薄荷10g,蘆根 15g, 3 劑,水煎服。複診時諸症大減。原方加減再進2劑,病痊癒。

討 論

脾胃不和多表現為:脘腹痞悶,時緩時急,喜溫喜按,不知 饑、不欲食,身倦乏力,四肢不溫,少氣懶言,大便溏薄,舌質 淡,苔薄白,脈弦,沉弱。脾胃乃倉稟之宿,主運化和受納,勞 倦、久病皆可導致脾胃虛弱,中焦虛寒。中虛不運故脘腹痞悶, 喜溫喜按;受納運化失常,故不知饑、不欲食;脾主肌肉,中陽 不振,肌肉失予溫養,故身倦、四肢不溫;舌淡,苔薄白,脈沉弱 乃脾胃虛弱,中氣不足之象;便溏乃脾虛生濕下滲於腸間之 故。方中白術、甘草補中益氣;升麻、柴胡升舉陽氣;當歸、陳皮 理氣化滯,使脾氣得複,陽氣得升,氣機得順,虛痞自除。若氣 虛失運,滿悶較重者,可加木香以助脾運;若屬表邪內陷,與 食,水,痰相結合,出現虛實夾雜證候,心下痞滿,嘔吐下痢,用 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補瀉並同;若中虛較甚,可用甘草瀉心 湯;若水熱互結,心下痞滿,幹噫食臭,腸鳴下利者,用生薑瀉心湯;還可用理中湯、大建中湯、吳茱萸湯等。

脾胃不和一般預後良好,只要保持心情舒暢,飲食有節, 並堅持治療,多能痊癒。但是脾胃不和多為慢性過程,常反復 發作,經久不愈,所以應長期堅持治療。患者飲食宜清淡、少 食、多餐、冷熱均衡,勿暴飲暴食,貪涼飲冷;力戒煙酒,以免損 傷脾胃;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以防氣機鬱滯;並根據 個人情況選擇適當運動。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瞭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典型病例

例 1.張某,男, 76 歲,2007 年 5 月初診。患者口苦幹,飲水 多,自汗出,大便不爽,日 2 次,苔少質紅,腹痛,乏力。診斷:脾 胃不和。處方:黨參 15g,茯苓 10g,白術 10g,扁豆 10g,陳皮 10g,山藥 15g,砂仁 6g,葛根 15g,黃連 6g,防風 10g,白芍 15g, 木香 10g,炒苡仁 30g,丹參 30g,甘草 6g, 3 劑水煎服。複診時, 諸症大減;原方加減再進 2 劑,病痊癒。

例 2.李某,女,78 歲,2008 年 1 月初診。患者腹痛,乏力, 苔薄黃膩,大便次頻,日 2~3 次。診斷:脾胃不和。處方:黨參 25g,茯苓 20g,白術 10g,扁豆 10g,陳皮 10g,山藥 15g,砂仁 6g,葛根 15g,黃連 6g,防風 10g,白芍 15g,木香 10g,炒苡仁 30g,元胡 10g,丹參 20g, 5 劑水煎服,隨診,病痊癒。

例 3.黃某,女,75 歲,2008 年 2 月初診。患者口苦,飲水 多,自汗出,大便不爽,日 3 次,腹痛,乏力,苔少質紅,脈弦。診 斷:脾胃不和。處方:黨參 20g,茯苓 15g,白術 10g,扁豆 15g,烏 梅 10g,山藥 15g,陳皮 10g,蓮子 12g,防風 10g,炙麻黃根 10g, 3 劑,水煎服。複診時諸證大減。原方加減再進 2 劑,病痊癒。

例 4.鄭某,男, 74 歲,2008 年 4 月初診。患者口苦幹,睡眠尚可,納呆,乏力,腹痛,大便日1~2 次,便不成形,苔中黃膩,脈 弦,咽紅。診斷:脾胃不和。處方:炙黃芪 15g,防風 10g,杏仁 10g,生苡仁 30g,甘草 10g,木通 10g,法半夏 10g,連翹 1g,浮小 麥 30g,焦三仙各30g,雙花15g,桔梗10g,薄荷10g,蘆根 15g, 3 劑,水煎服。複診時諸症大減。原方加減再進2劑,病痊癒。

討 論

脾胃不和多表現為:脘腹痞悶,時緩時急,喜溫喜按,不知 饑、不欲食,身倦乏力,四肢不溫,少氣懶言,大便溏薄,舌質 淡,苔薄白,脈弦,沉弱。脾胃乃倉稟之宿,主運化和受納,勞 倦、久病皆可導致脾胃虛弱,中焦虛寒。中虛不運故脘腹痞悶, 喜溫喜按;受納運化失常,故不知饑、不欲食;脾主肌肉,中陽 不振,肌肉失予溫養,故身倦、四肢不溫;舌淡,苔薄白,脈沉弱 乃脾胃虛弱,中氣不足之象;便溏乃脾虛生濕下滲於腸間之 故。方中白術、甘草補中益氣;升麻、柴胡升舉陽氣;當歸、陳皮 理氣化滯,使脾氣得複,陽氣得升,氣機得順,虛痞自除。若氣 虛失運,滿悶較重者,可加木香以助脾運;若屬表邪內陷,與 食,水,痰相結合,出現虛實夾雜證候,心下痞滿,嘔吐下痢,用 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補瀉並同;若中虛較甚,可用甘草瀉心 湯;若水熱互結,心下痞滿,幹噫食臭,腸鳴下利者,用生薑瀉心湯;還可用理中湯、大建中湯、吳茱萸湯等。

脾胃不和一般預後良好,只要保持心情舒暢,飲食有節, 並堅持治療,多能痊癒。但是脾胃不和多為慢性過程,常反復 發作,經久不愈,所以應長期堅持治療。患者飲食宜清淡、少 食、多餐、冷熱均衡,勿暴飲暴食,貪涼飲冷;力戒煙酒,以免損 傷脾胃;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以防氣機鬱滯;並根據 個人情況選擇適當運動。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瞭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