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閱讀文化」莫言:好的家庭教育濃縮為6句話

~關於書和人生的一切, 這裡都有~

優秀的孩子多是優質教育的結果, 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

1

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

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 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

一位優秀的母親甚至說:

很多人都認為我很輕鬆, 說你的孩子那麼優秀, 根本不用管, 殊不知, 我連晚上睡覺其實都有一個眼睛是睜著的!

好母親防患於未然, 而不合格的母親是, 孩子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 甚至老師都已經找孩子談話了, 她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進入21世紀, 資訊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 任何崗位都要求培訓、考核。

但似乎只有生養、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訓, 好象自動就會上崗而且永遠不會下崗, 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每一個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學習相關的知識, 關於怎樣做父母的意識和知識準備得越早越好,

越充分越好。

2

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

我接觸過數百位優秀的父母, 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

有些人可能會說, 有那麼多的父母大字不識一個, 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嗎?其實, 文盲並非不會教育, 這些父母同樣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點訪談》曾介紹過世界中學生奧數金牌獲得者安金鵬的事蹟:

他家裡極窮, 考取了重點中學, 卻沒有錢上, 父親說讓孩子去打工, 人家上了大學還沒有工作呢, 更何況你能不能考上大學還不知道。

但母親堅決不同意, 將家裡唯一的一頭驢賣了。 孩子在中學裡是唯一一位連素菜都吃不起的人, 是唯一一位連肥皂都用不起的人。 照這樣來說孩子全靠自己了吧?

當面一問才知道,

雖然這位母親連小學都沒有畢業, 但她卻讓自己的孩子在小學之前就把四則運算做得滾瓜爛熟。 僅此一點又有幾個大學畢業的父母能夠做到呢?

3

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

很多父母將孩子的不好的習慣怪罪到學校身上, 怪罪到老師身上,

怪罪到孩子身上, 唯獨沒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實孩子身上的多數習慣——無論是好習慣還是不好的習慣都是我們父母有意或無意培養出來的。

其實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教, 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教, 這就是“潛教育”, 是比“顯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質教育。

優秀的孩子多是優質教育的結果, 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

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 而是父母問題的折射, 父母常常是孩子問題的最大製造者, 同時也是孩子改正錯誤與缺點的最大障礙。

當務之急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 而是父母, 沒有父母的改變就沒有孩子的改變。

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 只有不能學好的孩子;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 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

4

好成績都是幫出來的

關於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 全社會都要有正確的認識。 應試教育是學校和家長都回避不了的問題, 需要學校和家長共同來適應。

據統計, 我國有近1000萬“閒散”的未成年人。

所謂閒散的未成年人, 就是指理應在學校讀書而不願讀書, 選擇輟學的孩子。

這其中94%是學業失敗的結果, 學業落後、厭學、翹課、離家出走成為當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 幫助孩子適應應試教育也就成了我們父母的一份應盡的義務, 而幫助孩子減負的最好辦法是我們父母增負, 就是我們父母能夠成為孩子的導師。

好成績當然是學校老師帶出來的, 但在應試教育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 這些好成績正越來越多地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5

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對於孩子進入初中、高中的家長來說,普遍存在一種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難以溝通。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與進入更年期的母親的衝突更多,不僅是因為處於內在的心理動盪期。

更重要的是兩者的外部壓力都很大,孩子面臨的是升學的壓力,母親面臨的是事業的壓力,這就更需要加強溝通。

優秀的父母在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們良好的溝通來源於自覺地遵循了以下這三條原則:

第一個步驟是傾聽,就是讓孩子把話說出來,並且聽懂孩子話裡的真實意思。

第二個步驟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

第三個步驟是建議,有道理的孩子並不一定就能採取正確的行動,因此父母這裡應該給予建議。

在這三個步驟中,傾聽是父母們做的最差的。

6

好成就都是化出來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懷,比胸懷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品德。

遺憾的是,現在對品德重視的人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

至於說到一個人的胸襟和抱負,更是父母們不願聽的海外奇談,因為與當下的考試分數無關!

其實這些正是一個人成長中最重要的。我們在看人物傳記時,常常都會對主人公幼年時的不同凡響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這種成就動機對一個人的影響巨大。

意志、胸懷、品德等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這種“顯教育”就能產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即“潛教育”化進孩子的血肉裡。

讓孩子養成大胸懷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讓孩子多讀名著,多讀偉人的傳記,讓孩子從小學會用偉人的眼光來看社會和自己。

• end •

文章來源 | 讀書無界

圖 | 網路

掃碼關注我們

5

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對於孩子進入初中、高中的家長來說,普遍存在一種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難以溝通。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與進入更年期的母親的衝突更多,不僅是因為處於內在的心理動盪期。

更重要的是兩者的外部壓力都很大,孩子面臨的是升學的壓力,母親面臨的是事業的壓力,這就更需要加強溝通。

優秀的父母在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們良好的溝通來源於自覺地遵循了以下這三條原則:

第一個步驟是傾聽,就是讓孩子把話說出來,並且聽懂孩子話裡的真實意思。

第二個步驟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

第三個步驟是建議,有道理的孩子並不一定就能採取正確的行動,因此父母這裡應該給予建議。

在這三個步驟中,傾聽是父母們做的最差的。

6

好成就都是化出來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懷,比胸懷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品德。

遺憾的是,現在對品德重視的人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

至於說到一個人的胸襟和抱負,更是父母們不願聽的海外奇談,因為與當下的考試分數無關!

其實這些正是一個人成長中最重要的。我們在看人物傳記時,常常都會對主人公幼年時的不同凡響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這種成就動機對一個人的影響巨大。

意志、胸懷、品德等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這種“顯教育”就能產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即“潛教育”化進孩子的血肉裡。

讓孩子養成大胸懷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讓孩子多讀名著,多讀偉人的傳記,讓孩子從小學會用偉人的眼光來看社會和自己。

• end •

文章來源 | 讀書無界

圖 | 網路

掃碼關注我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