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從《詩經》看周宣王征服淮夷之路:多路夾擊、甕中捉鼈

淮夷人廣泛分佈在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之間, 擁有廣闊的戰略機動空間。 從成周方向出動, 每次王室軍隊進一步, 淮夷人就退一步。 江南水鄉環境惡劣, 給養供應困難, 周王室軍隊難以在當地久駐。 只要熬到周王室退兵, 淮夷人就能興高采烈地重歸舊地, 再次興風作浪。

這就是西周初以來, 淮夷之患久拖未決的根本原因:斬草未除根, 淮夷人就始終是“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為永久性地解決淮夷之患, 周宣王制定出一套戰略構想極為宏偉的作戰計畫。 周王室決定從東北和西南兩個方向上同時夾擊,

最大限度地壓迫淮夷人的戰略機動空間, 才能對淮夷人形成致命威懾力。 在東北方向, 周王室軍隊依照常規, 從成周出動, 沿著淮河一路向東南攻擊前行。 與此同時, 在西南方向, 王室軍隊則從南陽盆地漢水一路南下, 直抵漢水和長江交匯處, 抄淮夷人的後路。 前後兩個方向上同時夾擊, 對淮夷人實現戰略包圍, 最終形成甕中捉鼈的戰略態勢。 如此, 淮夷人如果不投降, 就只有死路一條!

這一戰略構想極其大膽, 如果能付諸實施, 必將對淮夷人構成致命性打擊。 從《詩經》的相關詩篇中, 現代人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周宣王實施這一龐大軍事計畫的過程。

方叔

在對淮夷人全面開戰之前, 周宣王特意派方叔沿著漢江順流而下, 征討楚國。 征服楚國, 就是為了安定征伐淮夷西南戰線的大後方。 《詩經•小雅•采芑》, 就記載了周王室征討楚國之事:

……

蠢爾蠻荊,

大邦為仇。

方叔元老,

克壯其猶。

……

顯允方叔,

征伐獫狁,

蠻荊來威。

愚蠢的楚人, 竟然敢與大國作對, 真是不知死活!在楚國宣佈效忠周王室之後,

周宣王立刻就把矛頭直指淮夷人。

周王室的西南戰線大軍, 由周宣王的重臣、恩人召伯虎率領。 西元前822年, 召伯虎率領大軍從南陽盆地出動, 攻向長江流域, 討伐南淮夷人。 (《今本竹書紀年》)《詩經·大雅·漢江》, 就記載了召伯虎討伐南淮夷之事:

江漢浮浮, (長江漢水水連天)

武夫滔滔。 (戰士出征奔向前)

匪安匪遊, (不敢安居不遊蕩)

淮夷來求。 (討伐淮夷上前線)

既出我車, (戰車賓士塵土揚)

既設我旟(音于)(車上戰旗色彩豔)

匪安匪舒, (不求安逸不怕苦)

淮夷來輔。 (陳師淮夷鬥志堅)

江漢湯湯, (長江漢水水滔滔)

武夫洸洸(音光)。 (戰士威風膽氣豪)

經營四方, (討伐四方叛亂國)

告成于王。 (周王面前傳捷報)

四方既平, (四方小國已討平)

王國庶定。 (周邦平安今可保)

時靡有爭, (時局清平無征戰)

王心載寧。 (周王心中樂陶陶)

……

——(節選自《詩經·大雅·常武》, 譯文引自《新注今譯古典名著 詩經》陳節注譯)

漢江長江交匯處

召伯虎“經營四方”, 征討淮夷人, 率軍直抵“江漢之滸”, 也就是說, 一直進攻到了今天的湖北武漢附近。

淮夷人不但在淮河流域盤踞, 還佔據著廣闊的長江中下游地區, 可見淮夷人分佈勢力之廣!也難怪歷代周王都無法徹底征服淮夷, 僅僅依靠成周的單方向出擊, 難以深入淮夷人腹地, 確實無法動搖淮夷人的根基。 所以, 自西周初以來, 淮夷人始終是叛而又服、服而又叛。 這次召伯虎率軍從漢水一路南下, 就是要在淮夷人背後發起攻擊, 抄淮夷人後路。 召伯虎大軍克服惡劣環境下的種種困難, 面對強敵毫不畏懼, 英勇鏖戰, 最終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王國庶定”, “告成于王”!

西南戰線上捷報頻傳, 達成了既定的戰略目標。

就在召伯虎出擊江、漢流域的同時, 周宣王親率另一隊征討淮夷大軍, 由成周出發, 直指淮夷人的首腦之國——徐國。 這是西周“中央政府”的主力軍,也是東北戰線的第一路大軍。

徐國,在周穆王時期,就曾糾合眾多淮夷小國集體造反,一度率領淮夷人殺向宗周鎬京。這讓周穆王都為之色變,不得不作出退讓,讓徐國成為地方“諸侯之霸”,“乃分東方諸侯命徐偃王主之。”其後,在楚國人幫助下,周穆王成功地殺死了徐偃王,讓徐國從此消沉了近百年。然而,隨著淮夷人勢力再度興起,徐國又一次成為周王國的死敵。既然要徹底解決淮夷之患,就得“擒賊先擒王”,徹底擊垮徐國。因此,在東北戰線上,周王室大軍的首要目標就是徐國。拿下徐國,就能殺虎駭猴,讓其他淮夷諸國不戰而降!

《詩經·大雅·常武》,就是記載周宣王率領大臣程伯休父等等武將,攻伐徐國之事:

赫赫明明, (國威顯赫明聖王)

王命卿士。 (傳令卿士上戰場)

南仲大祖, (太廟之中命南仲)

大師皇父。 (太師皇父在堂上)

整我六師, (整頓六軍氣勢昂)

以修我戎。 (修理弓箭和刀槍)

既靜既戒, (警戒士卒休懈怠)

惠此南國。 (討伐徐國定南邦)

王謂尹氏, (周王當面告尹氏)

命程伯休父。 (任命程伯字休父)

左右陳行, (左右士卒列成行)

戒我師旅。 (軍隊警戒莫馬虎)

率彼淮浦, (沿著淮河岸邊走)

省此徐土。 (細細查看徐國土)

不留不處, (誅殺其君撫其民)

三事就緒。 (任用三卿把責負)

赫赫業業,(周王威儀貌堂堂)

有嚴天子,(神聖天子莊嚴相)

王舒保作,(周王率軍從容行)

匪紹匪遊。(不敢拖延不遊蕩)

徐方繹騷,(徐國聞訊大驚慌)

震驚徐方,(舉國上下亂一團)

如雷如霆,(王師聲威如雷霆)

徐方震驚。(徐國終日心惶惶)

王奮厥武, (宣王奮發示神威)

如震如怒,(如同天下雷霆怒)

進厥虎臣,(將士衝鋒不退縮)

闞如虓(音削)虎。(吼聲陣陣如猛虎)

鋪敦淮濆(音焚),(軍隊陣列淮水岸)

仍執醜虜,(俘獲敵兵無窮數)

截彼淮浦,(整治淮水周邊地)

王師之所。(王師又拓新領土)

王旅嘽(音產)嘽,(周王軍隊將士多)

如飛如翰,(行動神速如鳥過)

如江如漢,(氣勢如同江河水)

如山之苞。(又如挺拔山座座)

如川之流,(滾滾大河江面闊)

綿綿翼翼,(連綿不斷聲勢壯)

不測不克,(出奇制勝不可測)

濯征徐國。(出征徐國大收穫)

王猶允塞,(宣王計謀誠可行)

徐方既來,(徐國歸順來朝廷)

徐方既同,(徐周終於成一體)

天子之功。(天子大功成美名)

四方既平,(各方諸侯已平定)

徐方來庭,(徐國君主來朝覲)

徐方不回,(徐國從此不背叛)

王曰還歸。(周王班師下命令)

——(《詩經·大雅·常武》譯文引自《新注今譯古典名著 詩經》陳節注譯)

淮河

第二路征討徐國的大軍,沿著淮河一路南下,氣勢如虹、銳不可當,直逼徐國。在周王室的強大攻勢下,徐國人心惶惶,潰不成軍,不得不向周宣王俯首稱臣。第二路大軍,也圓滿完成了任務,取得大勝!

除此之外,周宣王可能還派出了文獻中未能記載下的東北戰線第二路討伐大軍。《師袁簋》銘文中可見,周宣王還命師袁以及左右虎臣率領齊師,與其他四支東南部族軍一起,討伐淮夷,“質厥邦獸(酋)”四人,並“驅俘士女、牛羊,俘吉金”。

周王室多路出動,在南北兩個方向上同時夾擊,讓盤踞在周王國東南區域的淮夷人首尾不能兼顧,惶惶不可終日,終於徹底崩潰,紛紛向周王室俯首稱臣。

周宣王征服淮夷軍事規劃

周宣王十八年正月,執政大臣南仲邦父“命駒父即南諸侯,率高父見南淮夷,……(淮夷)遂不敢不敬王命,逆見我,厥獻厥服(貢品)”。(《駒父盨蓋》銘文)這是在青銅器銘文的記載中,周王室第二次派人向淮夷人催“交租”。可見,淮夷人這次是徹底被周人打服了!西周初,淮夷人就與武庚狼狽為奸,共同造反;周穆王時,淮夷人不可一世,一度大舉進犯周王畿,甚至直接攻向鎬京,讓周穆王也不得不對淮夷人低頭;周厲王時,淮夷又大舉入侵周王畿,一路殺入成周洛邑城下!一兩百年來始終桀驁不馴的淮夷人,在周宣王治下,居然成了乖乖聽話的小綿羊,“不敢不敬王命”,紛紛來納貢投順,這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有關周宣王戰功部分,參考《論周宣王中興》,楊善群著)

在王國西北,周王室發動了對犬戎的反擊,多路出擊,一舉扭轉了多年來的被動挨打局面,全面轉守為攻;在王國東南,周王室不但治服了多年來的“刺頭”楚國,更是將廣大的淮夷人徹底征服,將周王國領土擴張到江漢之濱。在東、西兩條戰線上同時展開“局部戰爭”,都取得了空前巨大的戰果,周宣王戰功之盛,可謂是前無古人;從後續西周歷史的發展看,更是後無來者!

周王室的復興,經過厲、宣二代帝王幾十年的努力,終於到來了!

這是西周“中央政府”的主力軍,也是東北戰線的第一路大軍。

徐國,在周穆王時期,就曾糾合眾多淮夷小國集體造反,一度率領淮夷人殺向宗周鎬京。這讓周穆王都為之色變,不得不作出退讓,讓徐國成為地方“諸侯之霸”,“乃分東方諸侯命徐偃王主之。”其後,在楚國人幫助下,周穆王成功地殺死了徐偃王,讓徐國從此消沉了近百年。然而,隨著淮夷人勢力再度興起,徐國又一次成為周王國的死敵。既然要徹底解決淮夷之患,就得“擒賊先擒王”,徹底擊垮徐國。因此,在東北戰線上,周王室大軍的首要目標就是徐國。拿下徐國,就能殺虎駭猴,讓其他淮夷諸國不戰而降!

《詩經·大雅·常武》,就是記載周宣王率領大臣程伯休父等等武將,攻伐徐國之事:

赫赫明明, (國威顯赫明聖王)

王命卿士。 (傳令卿士上戰場)

南仲大祖, (太廟之中命南仲)

大師皇父。 (太師皇父在堂上)

整我六師, (整頓六軍氣勢昂)

以修我戎。 (修理弓箭和刀槍)

既靜既戒, (警戒士卒休懈怠)

惠此南國。 (討伐徐國定南邦)

王謂尹氏, (周王當面告尹氏)

命程伯休父。 (任命程伯字休父)

左右陳行, (左右士卒列成行)

戒我師旅。 (軍隊警戒莫馬虎)

率彼淮浦, (沿著淮河岸邊走)

省此徐土。 (細細查看徐國土)

不留不處, (誅殺其君撫其民)

三事就緒。 (任用三卿把責負)

赫赫業業,(周王威儀貌堂堂)

有嚴天子,(神聖天子莊嚴相)

王舒保作,(周王率軍從容行)

匪紹匪遊。(不敢拖延不遊蕩)

徐方繹騷,(徐國聞訊大驚慌)

震驚徐方,(舉國上下亂一團)

如雷如霆,(王師聲威如雷霆)

徐方震驚。(徐國終日心惶惶)

王奮厥武, (宣王奮發示神威)

如震如怒,(如同天下雷霆怒)

進厥虎臣,(將士衝鋒不退縮)

闞如虓(音削)虎。(吼聲陣陣如猛虎)

鋪敦淮濆(音焚),(軍隊陣列淮水岸)

仍執醜虜,(俘獲敵兵無窮數)

截彼淮浦,(整治淮水周邊地)

王師之所。(王師又拓新領土)

王旅嘽(音產)嘽,(周王軍隊將士多)

如飛如翰,(行動神速如鳥過)

如江如漢,(氣勢如同江河水)

如山之苞。(又如挺拔山座座)

如川之流,(滾滾大河江面闊)

綿綿翼翼,(連綿不斷聲勢壯)

不測不克,(出奇制勝不可測)

濯征徐國。(出征徐國大收穫)

王猶允塞,(宣王計謀誠可行)

徐方既來,(徐國歸順來朝廷)

徐方既同,(徐周終於成一體)

天子之功。(天子大功成美名)

四方既平,(各方諸侯已平定)

徐方來庭,(徐國君主來朝覲)

徐方不回,(徐國從此不背叛)

王曰還歸。(周王班師下命令)

——(《詩經·大雅·常武》譯文引自《新注今譯古典名著 詩經》陳節注譯)

淮河

第二路征討徐國的大軍,沿著淮河一路南下,氣勢如虹、銳不可當,直逼徐國。在周王室的強大攻勢下,徐國人心惶惶,潰不成軍,不得不向周宣王俯首稱臣。第二路大軍,也圓滿完成了任務,取得大勝!

除此之外,周宣王可能還派出了文獻中未能記載下的東北戰線第二路討伐大軍。《師袁簋》銘文中可見,周宣王還命師袁以及左右虎臣率領齊師,與其他四支東南部族軍一起,討伐淮夷,“質厥邦獸(酋)”四人,並“驅俘士女、牛羊,俘吉金”。

周王室多路出動,在南北兩個方向上同時夾擊,讓盤踞在周王國東南區域的淮夷人首尾不能兼顧,惶惶不可終日,終於徹底崩潰,紛紛向周王室俯首稱臣。

周宣王征服淮夷軍事規劃

周宣王十八年正月,執政大臣南仲邦父“命駒父即南諸侯,率高父見南淮夷,……(淮夷)遂不敢不敬王命,逆見我,厥獻厥服(貢品)”。(《駒父盨蓋》銘文)這是在青銅器銘文的記載中,周王室第二次派人向淮夷人催“交租”。可見,淮夷人這次是徹底被周人打服了!西周初,淮夷人就與武庚狼狽為奸,共同造反;周穆王時,淮夷人不可一世,一度大舉進犯周王畿,甚至直接攻向鎬京,讓周穆王也不得不對淮夷人低頭;周厲王時,淮夷又大舉入侵周王畿,一路殺入成周洛邑城下!一兩百年來始終桀驁不馴的淮夷人,在周宣王治下,居然成了乖乖聽話的小綿羊,“不敢不敬王命”,紛紛來納貢投順,這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有關周宣王戰功部分,參考《論周宣王中興》,楊善群著)

在王國西北,周王室發動了對犬戎的反擊,多路出擊,一舉扭轉了多年來的被動挨打局面,全面轉守為攻;在王國東南,周王室不但治服了多年來的“刺頭”楚國,更是將廣大的淮夷人徹底征服,將周王國領土擴張到江漢之濱。在東、西兩條戰線上同時展開“局部戰爭”,都取得了空前巨大的戰果,周宣王戰功之盛,可謂是前無古人;從後續西周歷史的發展看,更是後無來者!

周王室的復興,經過厲、宣二代帝王幾十年的努力,終於到來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