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香港每五人就有一人貧窮?

先說一個發生在香港的真實故事。 一位老師讓初中學生說說“我的志願”, 一個富豪的兒子說:“我希望憑自己實力, 賺到爸爸擁有一半的資產:2個物業和1億港元。 ”另一個撿紙皮伯伯的孩子說:“我希望長大後能像爸爸一樣拿綜援(綜合社會保障援助)。 ”全班鴉雀無聲。

早前全球財富報告資料顯示, 扣除自住物業後擁有資產淨值達3千萬美元或以上的超級富豪, 香港共有4,080人, 以城市計算在亞洲排名第一, 而他們平均擁有3.3個住宅物業。

不過, 香港有多少人生活在“貧窮困境”中?特區政府最新的答案是:超過135.2萬,

貧窮率高達19.9%。 換言之, 平均每5個香港人就有1人活於“貧窮”。

作為全球最富裕城市之一, “135.2萬”這個數字代表了什麼?繁華背後, 香港貧富懸殊問題有多嚴重?政府又有哪些扶貧政策?

“貧窮”的定義?

2012年開始, 香港特區政府每年公佈貧窮人口狀況, 計算方式是把香港市民總體入息中位數的一半厘訂為“貧窮線”。

目前1人住戶貧窮線為4,000港元, 2人家庭9,000港元, 3人家庭15,000港元, 4人家庭18,500港元等等。

根據17日發佈的《2016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 香港去年貧窮人口共有135.2萬人, 較2015年的134.5萬人多約7,000人, 人數創過去8年新高。 即使在恒常現金福利介入下, 貧窮人口連續第4年低於100萬, 但數字方面也達99.6萬, 較2015年增加2.5萬人。

來看兩個實例:

李先生早年因工傷失業, 每個月依靠不到4千港元綜援生活, 正好被歸為“貧窮”人口。 他一個人住在約5平米的板間房, 月租2,500港元, 扣除水電煤交通等日常開銷的600元, 每個月剩下只有約900元生活費, 平均每天只有30元。 30元可以買什麼?香港翠華茶餐廳一個午飯套餐, 就要68港元。

李先生的鄰居林太太是位單親媽媽, 她和兩個女兒蝸居在10平米的小空間, 每月收入為9,000元, 加上綜援和各種津貼, 家庭收入每月有16,000元, 高於三人家庭“貧窮線”的15,000元。

月租加水電煤費用為6,500港元, 兩個孩子上學雜費和交通費約為1,500元, 扣除這些費用, 她們每天人均可消費金額不到90元。 這些數字還沒計算突發開銷。

林太太說, 她們一家已多年沒看過醫生, 病了就去買點藥, 大女兒穿的是二手衣服, 小女兒穿的是大女兒穿不下的舊衣服。 不過, 根據相關定義, 林太太一家不算“貧窮”。

不在“貧窮線”以下的人未必衣食無憂, 而落入“貧窮線”的人也不一定真的窮。

經濟越好“窮人”越多?

香港的“貧窮線”其實只是一個相對概念, 門檻會隨著住戶收入改善而上升。

以上述的李先生為例, 2015年香港1人家庭的貧窮線為3,800港元, 收入不到4,000元的李先生當時不算“貧窮”, 但隨著市民總體入息中位數增加, 貧窮線門檻提到4,000元, 於是李先生落入“貧窮”人口之中。

香港政務司司長暨扶貧委員會主席張建宗解釋, 貧窮資料反映很多因素的綜合結果,

包括扶貧政策措施成效、經濟情況、整體就業收入變化及人口結構轉變等。

例如去年香港經濟溫和增長, 勞工市場穩定, 貧窮線就全面上升。 而隨著人口高齡化趨勢持續, 對整體貧窮數字也構成了上升壓力。 因此, 這裡講的是一個“相對貧窮”而非“絕對貧窮”的概念。

再舉一個例子:

王婆婆退休十幾年,雖然早已沒有月收入,但卻擁有兩個物業及30多萬港元資產,她自稱沒有任何經濟困難,也不需要領取援助資金,不過這位“低收入、高資產”長者卻因為沒有“收入”而跌入“貧窮”組群。同樣地,由於貧窮線只計算住戶入息,95%獨居大學生都被歸類為“窮人”,因為他們的收入幾乎都是零。

政府強調,“貧窮線”不等於“扶貧線”,這種“相對貧窮”概念有一定程度的國際可比性,而且較易量度,主要有兩大作用:協助政府瞭解香港貧窮情況並制訂扶貧措施,以及透過定期對比資料審視政策成效。但社會有聲音指,生活素質和匱乏情況不在估量之列,“貧窮線”未能反映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認為政府應該重新制定。

“貧窮”背後

其實,要更有效地處理貧窮問題,必須瞭解“貧窮”背後的真正原因,從問題根源入手。香港目前的貧窮問題大致分為以下幾種:在職貧窮、青年貧窮、跨代貧窮、長者貧窮等。

全球化發展必然帶動世界整體收入上升,但同時也引起地區內貧富差距的加劇。尤其在社會結構性變動下,中產階級產生了主要變化。

當資本增長遠高於薪金增幅時,有資產人士的財富便會不斷增長,依賴薪酬增長的財富則相對緩慢,於是,擁有物業和沒有物業人士間的差距便越拉越大。前者逐漸成為高收入階層,後者則流向低下層,形成只有富裕及貧窮兩個極端的“M型社會結構”,更導致“在職貧窮”、“青年貧窮”等問題。

部分低收入人士則由於未能滿足申領綜援資格,既未能受惠于社會福利援助,又難以承擔高昂的生活費,過著比“貧窮線”下人士更貧困的生活,在香港被俗稱為“N無人士”。

“長者貧窮”則源於人口老化問題,由於香港沒有系統性退休保障計畫,對於沒有足夠儲蓄的長者,很容易處於貧窮狀態。

貧窮問題不僅僅存在於落後地區,也存在于經濟發達地區。而伴隨貧窮問題的,往往還有貧富間的巨大差距。回到“貧窮線”的問題,雖然這只是政策的一條虛線,但卻帶出了更多社會深層次的問題。

一點反思

近年香港特區政府的扶貧政策恒常開支一直增加,扶貧助弱更被視為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

在經濟上無法自給的市民可以申領以入息補助為基礎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政府會透過補助金及特別津貼,例如租金津貼﹑學費及其他教育費用津貼等形式補助符合資格的低收入人士。

符合工時要求、家庭入息及資產限額的低收入在職家庭,則可以申領“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畫”的補助。而65歲或以上、有經濟需要並符合資產審查資格的香港長者,也可以領取每月2千多港元的“長者生活津貼”等。

綜援、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等扶貧政策,就好像訂立了一條“絕對貧窮線”,幫助香港社會上最貧困人士脫貧。而以入息為標準的“相對貧窮線”,所反映的其實是低收入人士相對整個社會的生活素質狀況。

扶貧助弱的每一步,都觸及上百萬市民的利益,甚至牽涉數以百億港元的公帑開支。即使全香港市民的收入同步提升,“貧窮線”仍然會向上移動,總會有一部分人活於“貧窮”。

所以,別一開始就被135.2萬這個數字嚇到,這條“貧窮線”背後反映的,不光是有多少人陷於“貧困”,而是提供了一個重大的線索,決定資源應該如何分配,如何更好地提升市民相對的生活素質!

再舉一個例子:

王婆婆退休十幾年,雖然早已沒有月收入,但卻擁有兩個物業及30多萬港元資產,她自稱沒有任何經濟困難,也不需要領取援助資金,不過這位“低收入、高資產”長者卻因為沒有“收入”而跌入“貧窮”組群。同樣地,由於貧窮線只計算住戶入息,95%獨居大學生都被歸類為“窮人”,因為他們的收入幾乎都是零。

政府強調,“貧窮線”不等於“扶貧線”,這種“相對貧窮”概念有一定程度的國際可比性,而且較易量度,主要有兩大作用:協助政府瞭解香港貧窮情況並制訂扶貧措施,以及透過定期對比資料審視政策成效。但社會有聲音指,生活素質和匱乏情況不在估量之列,“貧窮線”未能反映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認為政府應該重新制定。

“貧窮”背後

其實,要更有效地處理貧窮問題,必須瞭解“貧窮”背後的真正原因,從問題根源入手。香港目前的貧窮問題大致分為以下幾種:在職貧窮、青年貧窮、跨代貧窮、長者貧窮等。

全球化發展必然帶動世界整體收入上升,但同時也引起地區內貧富差距的加劇。尤其在社會結構性變動下,中產階級產生了主要變化。

當資本增長遠高於薪金增幅時,有資產人士的財富便會不斷增長,依賴薪酬增長的財富則相對緩慢,於是,擁有物業和沒有物業人士間的差距便越拉越大。前者逐漸成為高收入階層,後者則流向低下層,形成只有富裕及貧窮兩個極端的“M型社會結構”,更導致“在職貧窮”、“青年貧窮”等問題。

部分低收入人士則由於未能滿足申領綜援資格,既未能受惠于社會福利援助,又難以承擔高昂的生活費,過著比“貧窮線”下人士更貧困的生活,在香港被俗稱為“N無人士”。

“長者貧窮”則源於人口老化問題,由於香港沒有系統性退休保障計畫,對於沒有足夠儲蓄的長者,很容易處於貧窮狀態。

貧窮問題不僅僅存在於落後地區,也存在于經濟發達地區。而伴隨貧窮問題的,往往還有貧富間的巨大差距。回到“貧窮線”的問題,雖然這只是政策的一條虛線,但卻帶出了更多社會深層次的問題。

一點反思

近年香港特區政府的扶貧政策恒常開支一直增加,扶貧助弱更被視為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

在經濟上無法自給的市民可以申領以入息補助為基礎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政府會透過補助金及特別津貼,例如租金津貼﹑學費及其他教育費用津貼等形式補助符合資格的低收入人士。

符合工時要求、家庭入息及資產限額的低收入在職家庭,則可以申領“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畫”的補助。而65歲或以上、有經濟需要並符合資產審查資格的香港長者,也可以領取每月2千多港元的“長者生活津貼”等。

綜援、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等扶貧政策,就好像訂立了一條“絕對貧窮線”,幫助香港社會上最貧困人士脫貧。而以入息為標準的“相對貧窮線”,所反映的其實是低收入人士相對整個社會的生活素質狀況。

扶貧助弱的每一步,都觸及上百萬市民的利益,甚至牽涉數以百億港元的公帑開支。即使全香港市民的收入同步提升,“貧窮線”仍然會向上移動,總會有一部分人活於“貧窮”。

所以,別一開始就被135.2萬這個數字嚇到,這條“貧窮線”背後反映的,不光是有多少人陷於“貧困”,而是提供了一個重大的線索,決定資源應該如何分配,如何更好地提升市民相對的生活素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