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峰會人物︱做好“路長”保一方暢通

2010年, 30歲的陳敏達從派出所被調往烏鎮工作, 成了市交警大隊三中隊的一名民警。

與派出所的工作有所不同的是, 交警的工作更講究“單兵作戰”能力, 這讓陳敏達一度有些擔憂。

一位老交警告訴陳敏達, 烏鎮儘管有景區, 但好在平時人流、車流不大, 工作量相較其他中隊也較輕。 可是上海世界博覽會舉辦後, 這一局面被徹底改變了……

之前烏鎮只有雙休日才熱鬧, 可之後卻變成了365天“全年無休”。 遊客的日漸增多, 讓烏鎮鎮區的交通環境暴露出種種問題。

與浙江省內的很多旅遊地不同, 烏鎮景區面積幾乎占了鎮區的三分之一, 那時候很多到烏鎮的遊客都用“景區像歐洲, 鎮區像非洲”來形容這裡。 影響鎮區環境的因素很多, 道路擁堵就是其中之一。

旅遊大巴從申嘉湖高速下來後, 沿著姚太線、子夜路、烏鎮大橋、虹橋路一路往北開, 才能到達烏鎮西柵景區。 這是當時唯一的通道, 車輛“龜速”前行時有發生。

相較於通道的其他路段, 以大文豪茅盾先生的著作《子夜》為名的子夜路, 由於建成時間較早, 路況最差, 而原鎮標處、子夜路與新華路路口則是整條路的“堵點”。

作為三中隊的年輕民警, 陳敏達成了這個路口的“路長”,

一當就是7年。

無論嚴寒酷暑, 或是颳風下雨, 陳敏達每天都會堅持在這個路口指揮交通。 遇上假期, 他更是會站足12小時, 不停地吹哨子, 揮動手臂……超負荷工作, 常讓他嘴唇發麻、手臂發酸。

2014年, 第一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在烏鎮舉行, 烏鎮還成為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舉辦地,

這個江南古鎮煥發著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機, 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為了徹底改善鎮區的交通環境, 2015年6月, 市交警大隊在烏鎮鎮區開展了為期150天的道路交通環境整治工作。 為了給整治打好“前哨戰”, 陳敏達每天都會沿著子夜路挨家挨戶發通知、做工作,

這一干就是整整一個月。

子夜路與新華路路口也終於安上了紅綠燈, 但因為路口西側的烏鎮大橋只有兩個車道, 從子夜路、新華南路方向來的車流, 到了這裡就必須合併成一個車道, 因此一到假期, 這裡依然需要“人肉信號燈”陳敏達。

久而久之, “這個路口只有陳敏達才管得好!”成了同事們的共識。

每年烏鎮峰會, 陳敏達作為這個路口的“路長”從不懈怠, 今年也不會例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