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山東的排汙企業:“環保管家”有多貼心

◆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昨天晚上剛從杭州回來。 這次與環保圈內的機構進行深度交流發現, ‘環保管家’是趨勢, 更堅定了我們朝著這種治理環境污染新商業模式努力的念頭。 ”19日下午, 山東匯中環保工程有限公司實戰班特別感興趣。 今年, 1200名環境企業家從這裡畢業, 這一平臺如今彙聚了我國及日本、韓國、美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環境企業家資源, 平臺內的業務合作突破千億元人民幣, “環保管家”模式會成為環境協力廠商服務的主流發展模式。

“這種模式類似於節能領域的‘節能管家’, 主要用意在於鼓勵市場和社會力量投身到環境治理行業,

符合環境治理的大趨勢, 但推動其落地還需要相關機制配套。 ”23日, 山東省科學院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勇評價道。

環保行業不乏新入局者, 近一兩年, 山東本土廢氣治理市場就出現了園林、綠化公司的身影, “環保管家”的出現, 讓環境治理協力廠商市場迎來洗牌潮, 技術單一、業務輻射面小的公司會被淘汰出局。

環保管家是將服務與治理打通, 形成全新產業鏈, 對協力廠商治汙企業有較高的門檻要求。 而對於老牌環保企業而言, 如何利用業務優勢, 開發具有特色的管家服務體系和與關聯環保企業形成業務協作平臺, 面向園區和企業提供系統化的管家定制服務,

是一次不小的挑戰。

比如, 匯中環保之前的業務多聚焦于大氣治理領域, 每年的拿單量在2億元至3億元之間, 但在土壤修復及危廢處理、光污染、雜訊污染等細分領域, 涉足不多。

並且, “環保管家”基於“互聯網+”和大資料, 能提供智慧化的預警、風險排查、應急處置等服務, 其對於技術、設備、產品的研發設計有非常高的要求, 如何破題現實困難?

潘峰透露, 他們之前接觸過加拿大、德國等國家和地區先進的環境治理技術, 但造價非常高, “一項技術轉讓費就高達8000萬元。 ”為此, 公司自去年開始, 加大了研發投入力度, 將先進技術進行本土化改造, 擬增加土壤修復和危廢處理業務板塊, “與同業對接、抱團、協作, 讓‘環保管家’模式儘快落地。

環境治理服務市場商機巨大, 但也難掩制度空白隱憂。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張天柱之前表示, 協力廠商治汙機制需要一套制度來明確。 比如, 在排汙方出資請協力廠商治汙企業治理污染之後, 如果再出現違法違規排放行為, 責任該如何判定和承擔;排汙方與協力廠商治汙公司的配合, 應明確是污染末端配合還是要從生產到排汙全過程進行配合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