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喜訊」捷報頻傳!漢陰又一項工作在全國推廣

近日, 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公佈中小學德育教育工作優秀案例名單的通知》(教基廳函〔2017〕38號), 公佈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優秀案例名單, 漢陰推選的《小作業 大能量》案例榜上有名。

此次公佈的優秀案例是在全國各省級教育部門遴選推薦的基礎上, 由教育部組織專家評選產生的, 旨在讓各地各校認真學習借鑒優秀案例的經驗和做法, 深入推進中小學德育工作, 切實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 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全面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水準, 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據悉, 此次全國共評選出298個優秀案例, 陝西省共有10個案例被評為優秀案例, 漢陰縣堰坪小學《小作業 大能量》是安康市唯一 一個優秀案例。

“地處秦巴腹地, 三沈故里, 在德育工作方面創造了很好的經驗, 把過去抽象的、空洞的、大水漫灌式的說教, 變成了具體的、生動的、精准滴灌式的教育, 特別注重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和互動, 宣導育德于心, 成德於行。 ”2016年8月1日, 省教育廳副廳長王海波調研漢陰教育工作時這樣評價堰坪小學的德育作業。

一個月後, 在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教育廳召開的全省中小學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優秀文化進校園現場會上, 堰坪小學教師卓小瑜登上了發言席, 把德育作業向全省進行了推廣。

德育是教育的根本。 在漢陰, 德育作業並不是唯一的探索和實踐。 近年來, 漢陰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 以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推廣德育作業、推選表彰“文明小公民”、五好校園建設等為特色育人載體, 不斷推陳出新, 道德實踐亮點頻現, 課堂陣地與校外基地交相輝映, 祖國之花在春風中健康成長。

德育作業——編織“三位一體”德育網

如何有效延伸德育教育, 如何尋找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交匯點?《安康日報科教週刊》在今年2月9日以《山村小學何以登上高端論壇》詳細介紹了“德育作業”的發展歷程和實施過程。

德育作業, 就是把過去抽象的德育教育通過“三段三層三類”模式來落實。 “三段”就是把中小學各年級分成三個教育段;“三層”即把“德育作業”分家庭、學校、社會三個層面,形成“三位一體”的德育網路;“三類”即把“德育作業”的形式分為知識類、作品類、實踐類。

德育作業的開發者、堰坪小學教師卓小瑜說:“在實施中,我們會根據學生在不同時期的心理生理和認知水準的差異,堅持問題導向,按照學生學習、成長規律,結合學校、學生、家庭的實際,按不同年級設計作業,建立個性化的‘德育作業超市’。低段側重家庭美德教育,中段側重個人品德養成,高段側重社會公德培養。”

在評價德育效果時則用“星星銀行”的方式來呈現,實施動態即時評價機制。開學初,每個孩子都有“愛國、孝敬、友善、文明、誠信、勤儉、衛生、學習、運動、團結、法紀、藝術”12顆(類)德育星,根據學生日常表現動態儲存裝置、扣除相應德育星,被扣除的德育星可以通過完成相應的德育作業再次獲得。學期末班級評定“金星、銀星、銅星”少年,表現最好的由學校進行表彰獎勵,並記錄在《德育成長手冊》向家長回饋,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和記錄學生成長點滴,激勵學生健康成長。

無論是“作業超市”,還是“星星銀行”,順利運行的基礎都是科學的育人理念和扎實的調研。德育作業目前在漢陰縣各中小學校推廣,每所學校根據校情制定有特色的作業內容和評價機制。

據卓小瑜介紹,在推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和家長一直保持密切的聯繫。“通過家長的回饋,德育作業的效果是很好的,學生願意做,家長的參與度也更高了,我們學校留守兒童很多,以前基本不參加家長會的爺爺奶奶們到會率越來越高。”說起這些,她十分欣慰。

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孩子的心靈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步入漢陰縣中小學、幼稚園,你都能聽到這樣琅琅的誦讀聲。“學習國學經典近一個學年了,孩子們的精神狀態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更懂得感恩,更樂觀向上了。”漢陰城關鎮楊家壩小學校長趙麗說。

為將課程落到實處,我縣教體局加大對教師的培養,遴選了一批骨幹教師參加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的國學經典研修班,並通過暑假繼續教育、聯片教研活動對全縣教師進行國學知識全員培訓,確保師資有保障。

在落實國務院《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和安康市《大力推進新民風建設實施意見》精神的大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並不是什麼創造性的舉措,而效果究竟如何還要看怎麼落實。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是漢陰在中小學推廣國學書法等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步驟。筆者一直在追問究竟如何開展,縣教研室副主任胡雪娟給了一個明白的答案:“在推行國學教育時,以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國學經典教材推薦目錄為主,以《三字經》《論語》《孟子》等為教學大綱,以書法、繪畫、剪紙、朗誦、演唱等國學興趣課為主題,開展讀一讀、寫一寫、說一說、背一背、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引導著孩子,吸引著孩子,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入腦入心。”

“為了更好地推進經典詩文閱讀活動,我們制定了‘晨誦、午讀、暮省’方案,每週三、週五早讀是晨誦,每天下午上課前為午讀,放學時為暮省時間,利用每週一的班隊會進行交流。” 城關鎮太平小學校長曹雅說。如今,漢陰各中小學都在打造書香校園,開展“晨誦、午讀、暮省”經典詩文閱讀活動,借助融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創新性為一體的經典誦讀、童謠傳唱、趣味遊戲等文體活動形式,讓孩子們感悟經典的魅力,讓優秀傳統文化佔領孩子們的思想高地,涵養學生心靈。

文明小公民——樹起成長座標

“他,信守家庭美德,在家是個好孩子;她,恪守學生守則,在學校是個好學生;他,遵守社會公德,在社會是個好公民……他們雖是未成年人,卻用美好品德感染著身邊的成年人。”

標杆是一把金鑰匙,能開啟智慧的心靈,無論是校園宣傳櫥窗,還是教室好人榜,或是學校微信公眾號,到處都是“文明之星”的畫面,都展示著“美德之星”的榜樣故事。

自2013年以來,漢陰堅持每兩年舉辦一屆100名“文明小公民”評選表彰活動,以“自立自強、誠實守信、孝老敬親、勤勞節儉、文明有禮、助人為樂”為標準,以學校德育主任為主管、團(隊)指導,學生會全程參與周之星、月之星、季之星、年度之星評選,最終在全縣開展年度之星表彰活動,實現“我參與、我評選、我爭當、我宣傳、我學習,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標,社會反響極好。

據縣政府教育督導室負責人介紹,開展“文明小公民”評選,就是為了通過“身邊人發現身邊事、身邊人踐行自己事、身邊事感化身邊人”,為孩子們樹立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的“學生典範”和“凡人善舉”,弘揚“爭當好人”的文明風尚,使“講道德,做好人”蔚然成風,形成 “人人參與、個個受益”的局面,引導廣大未成年人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五好校園——凝聚追夢之心

如何搭建育人平臺,促進學生自我管理,主動踐行,讓德育之花綻放新光彩?“必須在思維上有所創新、行動上有所堅守,破解‘高、大、空、遠’的德育窠臼,構建‘近、小、實、親’的育人新模式。”蒲溪初級中學校長孫立棟深有感觸地說。如何創新?漢陰縣當前實施的“五好校園”建設推動“活動育人、德潤學生”中小學德育行動給出了明確答案。

為把學校管理、育人工作做實、做細、做規範,堅持問題導向,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主踐行,人人都有“責任田”,人人都是“小當家”,縣教體局全面開展以“行為習慣好”“讀書氛圍好”“體育藝術好”“後勤管理好”“環境衛生好”的“五好學校”建設來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栽種思想,成就行為;栽種行為,成就習慣;栽種習慣,成就性格;栽種性格,成就命運。縣教體局負責人說到:“我們在抓五好校園建設時,注重過程建設,更注重學生自主全程參與,在考核時通過採取時間不定、不打招呼、不查資料、平時考核、年底綜合評價的方式,監督檢查學校常規管理工作實效,促推學生自主管理能力提升,提高實踐育人水準。”

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如今漢陰各校開展“德育教育潤心、主題活動信心、傳統文化善心、社會實踐慧心、捐資助學暖心、示範引領聚心、心理輔導知心、優化環境淨心”的“八心”行動,形成聚焦重點、創新驅動、特色鮮明、常態長效的工作格局,在陽光雨露的呵護下,一朵朵美麗的鮮花正在綻放。他們的未來充滿希望。

轉自漢陰教育微信公眾號

“三段”就是把中小學各年級分成三個教育段;“三層”即把“德育作業”分家庭、學校、社會三個層面,形成“三位一體”的德育網路;“三類”即把“德育作業”的形式分為知識類、作品類、實踐類。

德育作業的開發者、堰坪小學教師卓小瑜說:“在實施中,我們會根據學生在不同時期的心理生理和認知水準的差異,堅持問題導向,按照學生學習、成長規律,結合學校、學生、家庭的實際,按不同年級設計作業,建立個性化的‘德育作業超市’。低段側重家庭美德教育,中段側重個人品德養成,高段側重社會公德培養。”

在評價德育效果時則用“星星銀行”的方式來呈現,實施動態即時評價機制。開學初,每個孩子都有“愛國、孝敬、友善、文明、誠信、勤儉、衛生、學習、運動、團結、法紀、藝術”12顆(類)德育星,根據學生日常表現動態儲存裝置、扣除相應德育星,被扣除的德育星可以通過完成相應的德育作業再次獲得。學期末班級評定“金星、銀星、銅星”少年,表現最好的由學校進行表彰獎勵,並記錄在《德育成長手冊》向家長回饋,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和記錄學生成長點滴,激勵學生健康成長。

無論是“作業超市”,還是“星星銀行”,順利運行的基礎都是科學的育人理念和扎實的調研。德育作業目前在漢陰縣各中小學校推廣,每所學校根據校情制定有特色的作業內容和評價機制。

據卓小瑜介紹,在推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和家長一直保持密切的聯繫。“通過家長的回饋,德育作業的效果是很好的,學生願意做,家長的參與度也更高了,我們學校留守兒童很多,以前基本不參加家長會的爺爺奶奶們到會率越來越高。”說起這些,她十分欣慰。

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孩子的心靈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步入漢陰縣中小學、幼稚園,你都能聽到這樣琅琅的誦讀聲。“學習國學經典近一個學年了,孩子們的精神狀態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更懂得感恩,更樂觀向上了。”漢陰城關鎮楊家壩小學校長趙麗說。

為將課程落到實處,我縣教體局加大對教師的培養,遴選了一批骨幹教師參加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的國學經典研修班,並通過暑假繼續教育、聯片教研活動對全縣教師進行國學知識全員培訓,確保師資有保障。

在落實國務院《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和安康市《大力推進新民風建設實施意見》精神的大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並不是什麼創造性的舉措,而效果究竟如何還要看怎麼落實。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是漢陰在中小學推廣國學書法等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步驟。筆者一直在追問究竟如何開展,縣教研室副主任胡雪娟給了一個明白的答案:“在推行國學教育時,以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國學經典教材推薦目錄為主,以《三字經》《論語》《孟子》等為教學大綱,以書法、繪畫、剪紙、朗誦、演唱等國學興趣課為主題,開展讀一讀、寫一寫、說一說、背一背、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引導著孩子,吸引著孩子,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入腦入心。”

“為了更好地推進經典詩文閱讀活動,我們制定了‘晨誦、午讀、暮省’方案,每週三、週五早讀是晨誦,每天下午上課前為午讀,放學時為暮省時間,利用每週一的班隊會進行交流。” 城關鎮太平小學校長曹雅說。如今,漢陰各中小學都在打造書香校園,開展“晨誦、午讀、暮省”經典詩文閱讀活動,借助融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創新性為一體的經典誦讀、童謠傳唱、趣味遊戲等文體活動形式,讓孩子們感悟經典的魅力,讓優秀傳統文化佔領孩子們的思想高地,涵養學生心靈。

文明小公民——樹起成長座標

“他,信守家庭美德,在家是個好孩子;她,恪守學生守則,在學校是個好學生;他,遵守社會公德,在社會是個好公民……他們雖是未成年人,卻用美好品德感染著身邊的成年人。”

標杆是一把金鑰匙,能開啟智慧的心靈,無論是校園宣傳櫥窗,還是教室好人榜,或是學校微信公眾號,到處都是“文明之星”的畫面,都展示著“美德之星”的榜樣故事。

自2013年以來,漢陰堅持每兩年舉辦一屆100名“文明小公民”評選表彰活動,以“自立自強、誠實守信、孝老敬親、勤勞節儉、文明有禮、助人為樂”為標準,以學校德育主任為主管、團(隊)指導,學生會全程參與周之星、月之星、季之星、年度之星評選,最終在全縣開展年度之星表彰活動,實現“我參與、我評選、我爭當、我宣傳、我學習,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標,社會反響極好。

據縣政府教育督導室負責人介紹,開展“文明小公民”評選,就是為了通過“身邊人發現身邊事、身邊人踐行自己事、身邊事感化身邊人”,為孩子們樹立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的“學生典範”和“凡人善舉”,弘揚“爭當好人”的文明風尚,使“講道德,做好人”蔚然成風,形成 “人人參與、個個受益”的局面,引導廣大未成年人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五好校園——凝聚追夢之心

如何搭建育人平臺,促進學生自我管理,主動踐行,讓德育之花綻放新光彩?“必須在思維上有所創新、行動上有所堅守,破解‘高、大、空、遠’的德育窠臼,構建‘近、小、實、親’的育人新模式。”蒲溪初級中學校長孫立棟深有感觸地說。如何創新?漢陰縣當前實施的“五好校園”建設推動“活動育人、德潤學生”中小學德育行動給出了明確答案。

為把學校管理、育人工作做實、做細、做規範,堅持問題導向,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主踐行,人人都有“責任田”,人人都是“小當家”,縣教體局全面開展以“行為習慣好”“讀書氛圍好”“體育藝術好”“後勤管理好”“環境衛生好”的“五好學校”建設來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栽種思想,成就行為;栽種行為,成就習慣;栽種習慣,成就性格;栽種性格,成就命運。縣教體局負責人說到:“我們在抓五好校園建設時,注重過程建設,更注重學生自主全程參與,在考核時通過採取時間不定、不打招呼、不查資料、平時考核、年底綜合評價的方式,監督檢查學校常規管理工作實效,促推學生自主管理能力提升,提高實踐育人水準。”

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如今漢陰各校開展“德育教育潤心、主題活動信心、傳統文化善心、社會實踐慧心、捐資助學暖心、示範引領聚心、心理輔導知心、優化環境淨心”的“八心”行動,形成聚焦重點、創新驅動、特色鮮明、常態長效的工作格局,在陽光雨露的呵護下,一朵朵美麗的鮮花正在綻放。他們的未來充滿希望。

轉自漢陰教育微信公眾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