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共用單車搶奪三四線城市 Hellobike為何能脫穎而出?

隨著單車市場競爭加劇, 各大單車企業在爭奪用戶資源上, 已經達到了市場後期。 其中以摩拜、ofo以及Hellobike的影響力最大, 尤其是新晉品牌Hellobike, 以其舒適的騎行體驗以及針對不同城市推出的運營策略, 深受各地用戶的喜愛。

與此同時, 隨著資本以及流量巨頭正在從不同切入點進入到單車市場, 各方針對用戶資源進行搶奪的大戰也迅速向三四線城市蔓延開來, 其中Hellobike單車產品設計以及運營方面更加適合大眾用戶的需求。

三四線城市單車競爭加劇, 格局將變?

根據來自中國自行車協會官網的報導顯示, 截止至去年年底, 全國共誕生超過20家的單車品牌, 現如今已在全國30多個城市投放, 總計投放數量超過200萬輛, 不過這些資料基本上是在一二城市。 在2017年, 單車總預計投放量很可能達到2000萬餘輛, 畢竟從當前產能來看, 這個目標不是不可能實現的。 此外,

除去不適合騎行的城市, 全國還有200多個三、四線城市適合騎行市場。 這就意味著, 這些龐大的三四線城市“戰場”以及高達7億的城鎮人口, 將會成為單車市場下一步擴張的重點。

今年ofo就聲稱要覆蓋到四線城市中去, 總覆蓋城市規劃將達到200個。 而Hellobike從二線城市殺入後, 已經逐漸在一二線城市站穩了腳跟。 據瞭解, 目前Hellobike日均產能達到3萬輛, 生產可達百萬輛, 這樣的產能絕對能夠助其在三四線城市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 甚至實現彎道超車也不是不無可能。

然而針對這片廣闊的“藍海”來看, 單車企業對於市場以及用戶的把控力或許才是競爭力的體現。 據資深人士分析, “共用單車受資本追捧, 能玩的起的玩家也就三五家, 他們都在用盡全力搶用戶。

”由此可見, 共用單車的上半場著重在市場和用戶的分配上面。

“農村包圍城市”亦或是一場攻堅戰

各大單車企業佈局三四線城市, 相比較“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 或許更接近於一場攻堅戰, 因為只要一家企業出現, 另外的企業肯定會相繼跟上, 總而言之, 就是大家都處於“等不起, 不敢等”的境地。 但是關鍵問題在於, 相比較一二線城市, 三四城市的單車覆蓋難度反而更大。 主要原因有兩點。

其一, 三四線城市不像一二線擁有那麼多的交通擁堵問題, 在這樣的需求下, 單車市場開發就必定會面臨一些推廣難題, 畢竟與滴滴不同的是, 單車推廣需要大量的線下人員去做地推, 不僅成本會增加, 對於後期的運營維護都是一種考驗。

Hellobike線上下安排了不少人員, 用戶以及當地政府不必擔心單車的停放問題。

其二, 就比較直白一些, 單車企業具備的產能能不能跟上市場的需求, 畢竟像Hellobike日均產能達到3萬輛, 生產可達百萬輛的企業並不多見。 況且在如此規模之下, Hellobike的產品設計更適合使用者的騎行體驗, 並且單車還具備了智慧鎖以及GPS定位, 方便用戶及時存放與騎行。

盯緊市場佈局節點才是企業未來登頂之路

據業內人士分析, 對於一家單車企業而言, 資本、技術、運營三者同樣重要。 譬如Hellobike不僅持續獲得融資, 並且還將融資後的資本大部分給予產品的研發層面, 以資金換取技術創新, 或者可以稱為以技術創新作為市場驅動力的來源,

畢竟單車市場永遠面對的都是C端使用者, 在產品跟運營上都要尋求差異化佈局。

而對於政府溝通層面, 從之前永安行無樁共用單車佈局的襄陽、江門等三四線城市看, 永安行往往是先跟政府溝通, 只有溝通一致, 才會正式投放。 再如Hellobike已經與30多家政府建立了合作關係, 更是為前期的車輛投入問題掃清了障礙。

Hellobike的出現是為了解決用戶在日常出行中的難題, 更是為了彌補出行工具中所存在的不足, 為了更好的服務于廣大使用者, 未來相信定能在更多的城市當中, 見到Hellobike的身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