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英語啟蒙:應該用什麼方式啟蒙孩子英語

01

早年, 帶孩子去一些離家不遠的英語培訓機構試聽, 去過機構的家長都知道, 那些機構老師會大談自己機構所獨有的教學特色、課程特點。 我去了多家, 每家宣傳的特色不盡相同, 各有千秋, 但說到教學方式, 卻基本一樣:採用“沉浸式教學法”學習英語, 即讓孩子在一個純英語環境中學習英語, 老師授課和交流都用英語。

這難免有疑問:純英語授課, 孩子能聽懂嗎?沒基礎的也能懂?聽不懂, 就不愛上課, 那會有效果?

據那些機構老師回答:孩子在正式上課前都需要接受一個相應的能力測試, 根據語言程度分到不同級別的班級。

然後, 班上會配有專門的助教(一般是中教)全程觀察和説明理解, 課後還會與我們家長溝通學習情況, 佈置作業, 解決上課問題, 不讓孩子落下。

說實話, 這種官方式的回答完全不能讓我滿意, 也解決不了我的問題。 我對每個機構都在宣傳的“沉浸式教學法”產生了興趣, 於是我找了不少資料, 諮詢一些在做英語教育的朋友, 才搞明白為什麼要用“沉浸式教學法”學習英語。

02

關心孩子英語啟蒙的家長應該對“沉浸式教學”很熟悉了。 即使不熟悉的家長, 也清楚環境對學習語言的重要性。 還記得我上篇英語啟蒙文章提到的啞巴式英語和中國式英語嗎?沒有一個講英語和應用英語的環境, 讓多少人會看會聽卻不會說, 即使開口說, 也充滿“中國味”, 以及各種語法錯誤。

孩子第一次開口叫我們“爸爸媽媽”, 那時我們多麼欣喜, 忍不住逗他再多叫幾次。 在娃1歲左右, 突然就從只會咿咿呀呀到能說出幾個詞, 再大點, 就會說片語了, 最後成句。 在這個過程裡,

我們有沒有一直教他說話?沒有, 但孩子卻變得那麼會說。 原因我們都知道, 孩子一直處在充滿漢語的環境中, 自然而然就學會說話了。 這個過程, 是一個語言“習得”的過程。

語言學泰斗克拉申認為語言(不管是母語還是外語)學習有兩種方式:學得(Learning)和習得(Acquisition)。 語言習得是一種無意識地、自然而然地學習, 沒有明顯的學習行為。 我們的孩子由於周圍的人都在使用漢語, 耳染目濡之下, 無意識地就能流利使用漢語表達。 在孩子6歲之前, 孩子都是以習得的方式學習語言。 所以即使我們沒有教他語法、語言規則、語言結構, 但孩子說出的語句很少出錯, 即使出錯, 他自己都能很快糾正過來。

在孩子6歲上小學後, 孩子就開始以學得的方式學習語言了。

語言學得是指學習者通過聽老師講解有意識地練習、記憶語言現象和語法規則, 最終達到對所學語言的瞭解和對其語法概念的掌握的過程。 還記得我們以前上小學所學習的語文知識嗎?老師教我們拼音, 叫我們如何運用各種連詞、形容詞等, 教我們什麼是主語、代詞、副詞等, 這是我們語言“學得”的過程。

孩子在學前事先經過語言習得的方式學習語言, 他上小學後, 基本不會愁學習語文中關於拼音、語法、語言規則等各種知識。 所以, 我們自己以前和現在上了小學的孩子, 就沒聽說過會為學這些知識發愁的, 更多是在練字、閱讀理解、背誦、作文等方面出問題。

但我們過去學英語, 卻為了學習語法、語音、語言規十分發愁, 並且無法準確流利地講英語。 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個, 就是我們沒有在學前這個語言發展關鍵期以“習得”的方式學習英語。 沒有學前語言習得的積累, 我們對英語的語法、語音和語言規則掌握起來, 十分困難。

華盛頓大學的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派特裡夏·庫爾教授在TED演講《嬰兒的天才語言能力》中分享了她的一個研究:每個嬰兒剛生下來都可以分辨世界上所有語言的發音, 但這種能力在6-12個月的時候急劇下降。即孩子在一歲之前,如果沒有聽過某種語言的發音,那他就有很大可能喪失分辨這種語言發音中微妙差別的能力。無法分辨某種語言的發音,意味著以後很難正確掌握某種語音,開口自然就會有困難。

這種情況是因為孩子大腦神經系統突觸“用進廢退,適應環境”的結果。其實,我們想想周圍各個地方的朋友同事,以及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口音差別就清楚了,從小就聽方言長大的人,普通話會帶口音,而且一些發音還發不出來,譬如我是廣東人,從小聽、講都是粵語,現在就很難發出“L”音,而孩子從小學普通話,發“L”音就沒問題。

當然,這種分辨語言發音的能力不是在一歲後就沒有了,以後經過訓練,還是可以擁有這種能力,只不過年齡越大越有困難。

03

除了語音,語法意識也在學前習得最好。

羅切斯特大學曾對一群中國和韓國的移民進行研究,發現這些移民人士的語法意識與他們受到的訓練、努力程度、生活在美國的時長等基本無關,而與他們移民到美國的年齡有關。研究員們發現只有在7歲以前移民的那些人,他們的語法意識可以與當地人士相同。7歲以後移民到美國的人,其語法意識隨著其移民時間的推後而下降。

其實我們想想自己的孩子就能理解,我們的孩子最初只能用一個詞帶表達一句話的意思,譬如“抱”表示“我要媽媽抱”,“看”表示“媽媽你看”,之後用兩個詞表達一個句子“要糖”,“要抱”,“要看”,最後完整說出一句話,掌握通用語法。這個期間我們沒有教他語法,而孩子自發就能“習得”語法,並且有很好語法意識,假若家長或者同學說話有語法錯誤,他們能指出這句話不應這樣說。這個是我們無法在學英語時自發做到,反而往往被漢語的語法所影響,成為中式英語。我們自己很難無法意識到語法上的錯誤,語法意識完全不行。

我們那個年代,接觸英語較晚,所以我們學習英語的方式是一種學得行為,因此容易出現種種困難。但現在社會進步,許多家長都知道想學習一種外語,或者雙語學習,越早越好。根據上面的研究,學前習得英語是最好的,最好能在剛出生半年左右,就跟孩子講講英語單詞,幫他熟悉英語語音。假若沒有也不用緊張,在學前依舊可以學習。但具體怎麼學,相信許多家長還是摸不清。所以這就回到開始那個問題:為什麼這麼多機構都提倡用“沉浸式教學法”學習英語。

沉浸式教學法提倡給孩子一個純英語的環境,教學和交流都用英語。這種方式,其實是讓孩子可以像習得母語那樣,習得英語,即使孩子聽不懂,但在這個環境下,也能逐漸習得英語。

但這樣真的就能啟蒙孩子英語嗎,這樣能讓孩子可以順利地聽讀講?這樣是雙語學習嗎?如果不送孩子去機構,在家又如何啟蒙孩子英語?還有家長英語不好,發音不准又怎麼幫孩子學習,用聽錄音有效果嗎?還有如何選擇合適的英語啟蒙繪本?這些問題我將在接下來一一與大家分享。

果果啟蒙,專注學前教育,希望能幫助父母更多的瞭解孩子,解決育兒疑惑。歡迎各位寶媽寶爸關注我們:果果啟蒙,一起共同成長。

但這種能力在6-12個月的時候急劇下降。即孩子在一歲之前,如果沒有聽過某種語言的發音,那他就有很大可能喪失分辨這種語言發音中微妙差別的能力。無法分辨某種語言的發音,意味著以後很難正確掌握某種語音,開口自然就會有困難。

這種情況是因為孩子大腦神經系統突觸“用進廢退,適應環境”的結果。其實,我們想想周圍各個地方的朋友同事,以及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口音差別就清楚了,從小就聽方言長大的人,普通話會帶口音,而且一些發音還發不出來,譬如我是廣東人,從小聽、講都是粵語,現在就很難發出“L”音,而孩子從小學普通話,發“L”音就沒問題。

當然,這種分辨語言發音的能力不是在一歲後就沒有了,以後經過訓練,還是可以擁有這種能力,只不過年齡越大越有困難。

03

除了語音,語法意識也在學前習得最好。

羅切斯特大學曾對一群中國和韓國的移民進行研究,發現這些移民人士的語法意識與他們受到的訓練、努力程度、生活在美國的時長等基本無關,而與他們移民到美國的年齡有關。研究員們發現只有在7歲以前移民的那些人,他們的語法意識可以與當地人士相同。7歲以後移民到美國的人,其語法意識隨著其移民時間的推後而下降。

其實我們想想自己的孩子就能理解,我們的孩子最初只能用一個詞帶表達一句話的意思,譬如“抱”表示“我要媽媽抱”,“看”表示“媽媽你看”,之後用兩個詞表達一個句子“要糖”,“要抱”,“要看”,最後完整說出一句話,掌握通用語法。這個期間我們沒有教他語法,而孩子自發就能“習得”語法,並且有很好語法意識,假若家長或者同學說話有語法錯誤,他們能指出這句話不應這樣說。這個是我們無法在學英語時自發做到,反而往往被漢語的語法所影響,成為中式英語。我們自己很難無法意識到語法上的錯誤,語法意識完全不行。

我們那個年代,接觸英語較晚,所以我們學習英語的方式是一種學得行為,因此容易出現種種困難。但現在社會進步,許多家長都知道想學習一種外語,或者雙語學習,越早越好。根據上面的研究,學前習得英語是最好的,最好能在剛出生半年左右,就跟孩子講講英語單詞,幫他熟悉英語語音。假若沒有也不用緊張,在學前依舊可以學習。但具體怎麼學,相信許多家長還是摸不清。所以這就回到開始那個問題:為什麼這麼多機構都提倡用“沉浸式教學法”學習英語。

沉浸式教學法提倡給孩子一個純英語的環境,教學和交流都用英語。這種方式,其實是讓孩子可以像習得母語那樣,習得英語,即使孩子聽不懂,但在這個環境下,也能逐漸習得英語。

但這樣真的就能啟蒙孩子英語嗎,這樣能讓孩子可以順利地聽讀講?這樣是雙語學習嗎?如果不送孩子去機構,在家又如何啟蒙孩子英語?還有家長英語不好,發音不准又怎麼幫孩子學習,用聽錄音有效果嗎?還有如何選擇合適的英語啟蒙繪本?這些問題我將在接下來一一與大家分享。

果果啟蒙,專注學前教育,希望能幫助父母更多的瞭解孩子,解決育兒疑惑。歡迎各位寶媽寶爸關注我們:果果啟蒙,一起共同成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